《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doc(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教学学内容:青岛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6365页“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法的意义,掌握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竖式计算方法,并能熟练正确的进行计算。2.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初步
2、的抽象、推理、概括和动手操作能力,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与兴趣。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教学难点:理解笔算的算理教具准备:课件、小棒板贴、计数器板贴学具准备:小棒、计数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呈现信息师:喜欢大海吗?为什么?生1:喜欢,大海很美。生2:我也喜欢,大海一望无边。生3:大海很蓝,我很喜欢在海里游泳。.师:今天老师也带大家到海边去看一看。(课件出示情境图)师:这些小朋友在海边干什么?生:他们在捉螃蟹、捉小虾。师:观察得真仔细,大家从中可以知道哪些数学信息?生
3、1:绿桶里装了26只螃蟹。师:对。生2:红桶里已装了11只小虾,蓝桶里装了23只小虾。师:很好,一下子说出了两个信息。生3:还有一个蓝桶里装了12只螃蟹。师:同学们把图中的数学信息都找出了,真棒!(评析:这一环节,由学生喜欢的“大海”话题引入,引起对海边的向往。然后课件出示情境图,让学生在读懂图意的基础上,提炼出图中的信息,自然而然的激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二、梳理信息,提出问题师:同学们,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吗?生:小朋友一共捉了多少只螃蟹?(师板书)师:很好。还有吗?生:一共捉了多少只小虾?(师板书)师:也不错。生:老师,我还有一个,就是螃蟹和小虾一共多少只?师:你很会
4、动脑筋,提出了一个有点难度的问题,老师把它记下来。(师板书)师:求一共捉了多少只螃蟹,需要哪两个数学信息?生:蓝筒里的12只和绿筒里的26只。师:大家和他的想法一样吗?生(齐):一样。师:谁会列个算式?生:12+26师:同意吗?老师把它写下来。师:求一共多少只小虾,得需要哪些条件?生:红筒里的11只和蓝筒里的23只。师:谁来列算式?生:11+23师:同意吗?老师也把它写下来?(师板书)师:同学们,为什么这两个问题都要用加法计算啊?生:因为求一共多少只螃蟹,就是把两个桶里的合起来。求一共多少只小虾也是这样。师:道理说得很明白,谁愿意再来说一遍?生:因为它们都是把两部分合起来,所以用加法。师:说的
5、好。(评析: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使学生感受到问题的现实性,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激起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在教师的追问中,进一步体会了加法的意义。)三、合作交流,解决问题(1.)选择学具,尝试解决 师:26+12等于多少呢? (生思考) 生:等于38。 师:同意吗? 生:同意。(极少学生)师:请问你是怎样想的?生:我是先用20加10等于30 ,6加2等于8,30加8等于38.师:太棒了,说得很清楚。看来这道题我们不容易一下子看出它的结果。我们可以请小棒和计数器来帮我们算一算,小组内的四人商量好了,每人选择其中的一种学具来帮忙。(学生商量,选择学具。)(选择学具后,独立
6、操作、计算,师巡视。)(2)组内交流,相互碰撞。 师:算完了吗?你是怎么算的?先说给你组的小伙伴听听。 (小组内交流)(3)全班交流,理解算法师:哪个同学,能借助小棒来讲讲你的算法?(生上台展示) 生1:我先摆出26,1捆、2捆,这是20,再加上6根,1、2、3、4、5、6;我又摆出12,这是1捆是10,再加上2根。然后,我先把这两捆与这一捆合起来,是三捆,也就是20+10=30;又把这6根和这2根合起来是8根,也就是6+2=8;最后把3捆和8根合起来就是38.也就是26+12=38。师:你讲得很明白,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问这位同学吗?生2:你为什么把成捆的加在一起?生1:因为1捆是10根,让10
7、根和10根的加在一起。(师用红笔画出虚线框。)师:讲得很有道理,还有什么问题吗?生3:你为什么把6根和2根合在一起?生1:因为6根表示6个一,2根表示2个一,它们都表示几个一。师:说得很好,大家能同位互相试着说说吗?(学生互相说这样算的道理)师:刚才也有的同学用计数器拨的,谁能上来展示一下?(生边拨边介绍)生:26+12我先在十位上拨2个珠子,个位上拨6个珠子,是26。我再在十位上拨1个珠子,个位上拨2个珠子,总共是38。所以26+12=38。师:大家听明白他的讲解了吗?生:听明白了。师:谁还想说一遍?生:先在计数器上拨出26,加12,就再在十位上拨1,个位上拨2,得数是38。师:讲得很明白,
8、老师想问为什么把26中的2和12中的1加在一起?生:因为它们都表示十。师:为什么把26中的6和12中的2加在一起?生:因为它们分别表示6个一和2个一。师:说的太好了!(4)学习竖式,沟通联系师:同学们,你们太厉害了!刚才我们借助小棒和计数器计算出了26+12,并且明白了它们的道理。同学们,我们可以把用小棒或计数器相加的过程转化成竖式,请看(课件演示把计数器抽象成竖式),大家见过这样的算式吗?生:见过,我在数学书上见过。生:我见过我妈妈这样写过。师:孩子们很善于观察,你知道这样的算式叫什么吗?生:叫竖式。师:对,写竖式的时候,大家仔细观察,应注意什么?生1:写完第一个数后在它的下面写第二个数。师
9、:对。生2:把加号写在第二个数的前面。师:是的,它们的数位呢?生3:个位数和个位数对齐,十位数和十位数对齐。师:说得真好。也就是相同数位要对齐(师板书)。我们会写竖式了,大家会算吗?自己先试一试吧!(学生尝试用竖式来计算)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生1:我是先用2加1等于3,6加2等于8,所以26+12等于38。生2:我是先用2加6等于8,2加1等于3,26+12等于38。师:你们说得都很有道理,那么,用竖式计算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计算方法吗?生:把个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相加,十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相加。师:说得很准确,同位之间互相说一遍吧。(同位互说算法)师:同学们,我们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
10、位数了(板书课题),在加的过程中,大家有什么要问的或有什么发现吗?(学生思考后)生:为什么个位上的数要与个位上的数相加?师:提的问题有深度,谁来回答?生1:因为个位上的数表示的都是几个一,它们相加的和也是几个一。师:回答的很好。生2:我想说,用竖式相加,就像计数器一样,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结果就是几个一;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就是几个十,乱不了。师:你可真会思考,说得多好啊,它把竖式与计数器联系起来了。谁上来演示一下。(一生演示并讲解) 2 6生:26加12,我先拨26,再拨12,结果是38。用竖式就是 + 1 2 ,只 - 3 8是在计数器上26在下面,竖式上26在下面。师:同学们,他说的怎么
11、样?还有疑问吗?(没有)师:那么,我们在用竖式计算时,关键要注意什么?生:相同数位要对齐!(5)随机巩固师:刚才我们用竖式解决了“26+12。那么,“11+23”你自己会解决吗?生:会!师:下面同学们自己用竖式来解决。(学生独立完成,并找两名学生上台板演)师:请你来讲一讲,是怎么计算的?生:我先写上11+23。师:应注意什么?生: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师:好,接着说。生:然后用个位上的1和3相加,等于4。师:4要和谁对齐?生:4要和各位的1和3对齐。师:然后呢?、生:再用十位上的1和十位上的2相加得3,3要和十位上的1和2对齐,最后结果是34。师:讲得很清楚、很明白。(评析:在这个环节中,放手让
12、学生在小棒和计数器的操作中感悟了算理和算法,在几种算法的沟通中理解了算理和算法,在交流互动中领会了算理和算法,在及时练习中掌握了算理和算法。在解决“26+12=38”中,通过在小棒图、计数器图和竖式的沟通中向学生渗透了数形结合和转化的思想。)四、巩固练习,应用算法1.师:同学们,今天表现得都很棒!下面是大家大显身手的时候了。(课件出示课本65也自主练习第1题)请根据木块和计数器写出算式并计算。2.师:(课件出示自主练习第2题)看谁做得又快又对。3.师:(课件出示自主练习第3题)你能将这些杯子和杯盖连起来吗?看谁连得准确。4.课件出示自主练习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评析:练习题的设计,注重
13、层次性,既增强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加深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五、课堂小结师:同学们,一节课的时间很快就到了,咱们一起谈谈收获吧!可以说说学会了什么?也可以说有什么疑问?还可以说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生:我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了。师:不错,用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生:要相同数位对齐。师:很好,同学们还有吗?生:也可以用小棒和计算器来计算。师:对,小棒和计算器不仅可以用来计算,还能帮我们理解竖式计算的道理。生:这节课我知道了竖式是由计数器变来的。师:你很会总结,它们计算的道理是一样的。生:刚才计算比赛时,我是最快的。师:很好,你就是那一轮比赛的计算大王,了不起!师: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