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教案(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教案(1).doc(7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三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教案(1)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上册)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上册)第一课:为什么看错了一、教学目的:1、通过对容易产生视错觉现象的图形进行实验分析,了解视错觉现象及产生的原因。2、初步掌握一些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二、教学准备:每人准备1把直尺、1张白纸三、教学时间:2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
2、学导入:出示图形,提问:上图中A和B两条线是平行的吗?操作:用尺量一量。你有什么发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二)学习新课:探索课题,视错觉现象。1、实验一:观察课本图1中的3幅图,说说你的第一印象图中红蓝线那条长?图中排列的长斜线平行吗?图中的圆圈圆吗?思考:动手量一量,看看你的第一印象对吗?说明了什么?说说你的第一印象?2、实验二:比较图2中横线A和B的长短。用尺量一量,结果怎样?看一看图3中A和B图中心的圆哪个大些?思考:为什么我们有这样的感觉?小结:不适当的参照物使我们产生了视错觉,不容易分清长与短、大与小。(三)课后作业观察校内外引起我们是错觉的物体图形,下节课说给同学们听一听。
3、第二课时学习内容完成三、四实验,分组讨论一、实验三:观察图4中和哪个图形大?指导操作,先描后重合观察。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小结:图形的位置也能使我们产生视觉错误。二、实验四:观察图,图中的三色条一样宽吗?指导看图,先用尺量一量,把测量的结果写在本上。讨论测量的结果与你的视觉一致吗?小结:白色给人以扩张的感觉,而蓝色则有收缩的感觉,这是人们的经验使我们产生了视错觉。三、小组讨论弄明白:1、实验一的3幅图,说明了是错觉的存在。实验二说明了不适当的参照物能影响人们产生视错觉。实验三说明图形(物品)的位置也能使人产生视错觉。实验四说明经验也可能使人产生视错觉。2、根据所学知识,举例说说在工作学习和生活
4、中,我们怎样注意视错觉现象?四、探索延伸动手量一量书中4幅图,看实际图形与视觉有什么不同? 第二课:吹泡泡一、教学目的:1、通过配制泡泡液的实验,了解泡液成分的比例。2、初步掌握用自己配制的泡液探索吹泡泡的方法和技巧。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二、教学准备:每人准备1支滴管、1小杯洗洁精、水。三、教学时间:2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吹泡泡是同学们非常喜欢的游戏,你们自己会制泡液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制泡液。(二)学习新课:配制泡液与吹泡泡1、实验一:目的是叫同学们明白清水吹不出泡泡。2、实验二:在清水中加入一些洗洁精看能否吹出泡泡?3、实验三:重点指导,试着向杯中
5、用滴灌滴入2滴、3滴、4滴洗洁精,用吸管搅匀,一边滴一边吹,一直滴到可以吹出完美的泡泡。用吸管的一端蘸一下杯中的泡液,用嘴对着吸管连续吹几个泡泡,观察泡泡的大小。通过实验发现,用浓的洗洁精直接吹泡泡,效果不好。小结:配制吹泡泡的液体要根据水量的多少加入适量的洗洁精,搅拌均匀,才能吹出又大又好的泡泡。 第二课时一、探索发现:活动设计:1、分小组调制能够吹出泡泡的泡液。2、记录清楚泡液的比例3、室外活动,吹出五颜六色的泡泡。4、用多支吸管捆在一起,一次吹出很多泡泡。5、小组总结,在吹泡泡的活动中,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二、班内汇报:1、配制泡液时,你经过多少次调配,才能配制出效果较好的泡液?2、用自己
6、配制的泡液慢慢吹出泡泡你有什么体会?3、快吹的时候是什么结果?4、用粗管吹时你有什么体会?5、用多支吸管捆在一起吹时是么结果?(四)练习吹泡泡的技巧1、吹:泡泡连泡泡2、泡泡套泡泡3、思考:舞台上有时飞出很多泡泡,这些泡泡是怎么吹出来的? 第三课:照镜子的发现一、教学目的:1、通过镜子成像的有趣实验,探索其中的规律。2、初步掌握镜子中图像的左右与实物的左右之间的关系。3、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二、教学准备:每组准备1-3面小镜子、一把不锈钢勺子。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每个同学家里都有穿衣镜。我们每次出门都要照一照镜子,你知道吗?镜子中还有许多有趣的现象
7、呢?(二)学习新课:镜子中图像的左右1、实验一:用镜子照自己的脸,能分清镜子中那是你的左眼?那是你的右眼吗?在桌子上立一个小镜子,在纸上用笔写个汉字和符号。如:“左”“右”“ ”“ ” 。 思考:说一说,照镜子时,镜中图像的左右与实物的左右之间是什么关系?2、实验二:画圆圈,先在纸上画圆,然后,将镜子摆好,眼睛看着镜子中的圆形再描画这个圆形。对比两种画法的难易程度、观察镜中笔的运行方向与笔在纸上的运行方向,说说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3、实验三:照凸凹面镜的效果用光亮的不锈钢勺的两面分别照自己的脸部。提问:你发现勺子两面照出的你有什么变化?图形变化与勺面之间有什么变化?小结:通过实验证明了平面镜所
8、形成的像与实物对镜面是互相对称的。非平面镜所成的像会产生奇妙的变化。(三)探索延伸1、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小组讨论,汽车后视镜的作用。2、用一面小镜子,如果你在镜子中看到了同桌的眼睛,你的同桌是否会从镜子中看到你的眼睛?与同桌讨论一下其中的原因。 第四课:水轮转的快与慢一、教学目的:1、通过水流动能带动轮子转动的原理,探索让水轮转动更快的方法。2、初步了解水流大小与水轮转动快慢的关系关系。3、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二、教学准备:小水轮、塑料盆、易拉罐。三、教学时间:2课时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教学导入:早在19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水轮带动的机械,后来人们发明了许多
9、结构更为复杂的水轮,并用于完成不同的工作。水轮是怎样转动起来的呢?(二)学习新课:水轮转动快慢和什么因素有关系1、实验一:教师指导实验江水轮装置放在水盆里。用手堵住一拉罐底部小孔,灌满水。将孔眼对准轮叶,松开手使水流冲击轮叶,让它转动起来。改变罐孔大小,观察水轮的转速小结: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水流越大,水轮转动越快。反之,越慢。2、实验二:改变罐孔高度,观察水轮转动的快慢教师指导实验,用同一个易拉罐,在罐孔大小、冲击轮叶角度和部位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分别把易拉罐放在高、低两种不同位置,用水冲击水轮的轮叶。小结:高度越高,水轮转动越快。3、实验三:改变冲击水轮叶片的部位,观察水轮转动的快慢指导实验,
10、用笔在轮叶上分别标出“远轴点”和“近轴点”。 用同一个易拉罐,在罐孔大小、冲击轮叶角度和部位、高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分别用水冲击水轮上的近轴点和远轴点。小结“冲击远轴点,水轮转动得快。 第二课时学习内容:完成实验四,总结汇报。一、导入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做了三个实验,知道了要使水轮转动得快,河水流的大小、高低、水流冲击的部位都有一定的关系。谁能给同学们讲一讲?2、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水轮转的快慢与水流冲击的关系。二、继续试验四:改变冲击水轮叶的角度,观察水轮转动的快慢。1、教师指导实验,使用同一个易拉罐在同一高度对轮叶的同一点用不同角度冲击水轮。2、观察有什么发现?3、提问:哪种角度水轮转动得
11、更快?小结:角度越小,水轮转动越快。三、探索发现1、分小组实验并总结,一位同学记录,准备全班汇报。2、教师出示小黑板表格,根据学生汇报结果填写。3、根据表格内容,师生共同总结使水轮转的快的方法。 实验 块 慢 实验1 大孔易拉罐 小孔易拉罐 实验2 易拉罐高 易拉罐低 实验3 近轴点 远轴点 实验4 与叶片垂直冲水 与叶片斜着冲水 四、探索延伸思考:现代大型水电站的拦河坝修得很高,有的甚至超过300米,这是什么道理?第五课:人的反应能力一、教学目的:1、通过利用直尺进行人的反应能力实验,感受人的反应过程需要一定时间。2、初步知道人的反应能力通过训练是可以缩短反应时间的。3、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
12、和初步探究能力。二、教学准备:按小组配备:两把学生直尺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当灰尘要进入眼睛时,你会很快的眨眼睛,者很快是多长时间?人在骑自行车时,突发意外情况要立即刹车,从发现情况到做出反应需要多长时间?人的反应有快慢吗?我们不妨做几个实验研究一下。(二)学习新课1、实验一:视觉反应实验教师指导学生操作,甲同学负责接捏直尺,乙同学突然松开,看甲同学能在靠近零刻度多少的地方把尺捏住。两人交换进行实验小组内作好记录小组讨论:被测试的同学每次能捏在零刻度位置吗?如果不是说明了什么?2、实验二:听觉反应实验继续指导实验,甲同学闭上眼睛负责接捏直尺乙同学告诉甲同学再松开,看
13、甲同学能在靠近零刻度多少的地方把尺捏住。两人交换进行实验。小组内作好记录。3、实验三:触觉反应实验继续指导实验,甲同学闭上眼睛负责接捏直尺乙同学放手时不出声,而是在甲同学手上碰一下,看甲同学能在靠近零刻度多少的地方把尺捏住。两人交换进行实验。小组内作好记录。4、小结:通过几次试验说明,人的反应能力,不论是在视觉反应、听觉反应还是在触觉反映上够需要一定的时间。(三)探索发现1、分小组继续进行三个试验,2、总结:人的反应是需要时间的,反应能力经过训练是可以提高的。(四)探索延伸讨论:当汽车行驶到公路的人行道标志地方时,司机师傅都要提前做好刹车准备,这是为什么? 第六课:耳朵的功能一、教学目的:1、
14、通过利用纸杯和线绳制作传声筒并进行实验,探索耳朵的功能。2、初步知道人的耳朵能分辨出声音的差别。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二、教学准备:按小组配备:眼罩、小铃铛、秒表一块、纸杯2个线绳一根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我们人的耳朵,不但能使我们听到各种美妙的声音,而且在辨别声音产生的方向和保持我们身体平衡等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耳朵的功能(二)学习新课1、教师指导,分组制作传声筒在纸杯底部中间扎一小孔在杯底小孔里穿入线绳并扎好结。用同样方法穿好另一纸杯2、实验一将纸杯两端拉紧,甲同学将纸杯放在耳朵上,乙同学对准纸杯轻轻说话。甲同学听后,复述
15、乙同学的话。小组内互相对话,体会小组各成员说话的声音特点。熟悉了声音后,用眼罩蒙上眼睛,听话辨别说话的是谁。小结:人的耳朵能分辨出声音的差别。3、实验二:人的耳朵能起到保护身体平衡的作用甲同学蒙上眼睛,听铃声前进。找拿铃的同学。蒙上眼睛,没有声音,在教室里走动,观察有什么感觉。小组讨论:闭上眼睛并捂住两个耳朵走路与平时走路有什么不同?小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不同发声物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我们的耳朵不但能听到不同的声音,而且还能区别他。我们的耳朵在辨别声音产生的方向、保持身体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三)探索延伸讨论1、日常生活中你还发现哪些现象是应用了耳朵的某种功能?2、我们应该怎样保护
16、耳朵? 第七课:哪种方法倒水快一、教学目的:1、通过实验研究,探索倒水快的方法和其中的道理。2、知道在水流出的同时听到的声音与水流的快慢的关系。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二、教学准备:按小组配备:塑料盆、塑料瓶(其中一个底部有孔)、计时器、塑料漏斗、水杯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遇到要把瓶子里的液体倒出来的事,有没有到得快一些的方法呢?下面我们做一个实验研究一下。(二)学习新课,活动过程:1、实验一:听声音,观察现象:、教师分小组指导实验,将没有扎孔的水瓶灌满水,再将瓶中水倒入盆中(倒水时手不动)、观察与思考:水是如何流出来的?在
17、水流出来的同时,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小结:声音是空气进入平中产生的。说明空气进入瓶中,水才能到出来。2、实验二:观察现象,研究道理、指导实验,将有小孔的水瓶先按住底部小孔,再灌满水,如实验一将水倒出。、观察:水是如何流出来的,和实验一有什么不同?其中,小孔起了什么作用?、多做几次试验,改变小孔大小进行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小结:水倒出的快慢与空气进入瓶中的多少快慢有关。3、继续研究,哪种方法倒水快?在不破坏水平的前提下研究怎样倒水快。作好记录(写在笔记本上)。垂直左右旋转倒水。、向前倾斜左右旋转倒水。、向前倾斜倒水。向前倾斜上下晃动倒水。、全班统计。方法 所用时间 A 秒 B 秒 C 秒 D
18、秒 其他方法 秒 (三)全班讨论总结1、第一个实验说明,空气进入瓶中,水才能倒出来。第二个实验说明,空气进入瓶中,水很快倒了出来。2、空气进入瓶中的快慢,决定了水倒出得快和慢。(四)探索延伸讨论:有的酱油瓶子的内盖上开了两个小孔,这有什么作用?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下。第八课:水浮硬币一、教学目的:1、通过实验,探索硬币能浮在水面上的方法。2、通过对比实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二、教学准备:按小组配备:塑料盆、滴管1分、2分、5分硬币、蜡烛头、面巾纸、曲别针。三、教学时间:2课时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教学导入:我们在一些旅游景点,常常会看到人
19、们往泉水池水面上投一些硬币。有时,硬币会浮在水面上,过一会儿才会沉入水底。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二)学习新课,活动过程:对比试验,分小组进行。作好记录。、在塑料盆中放入四分之三的水,、个小组把硬币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涂上蜡烛。、实验分两次分进行。第一次:用不涂蜡的硬币进行实验。第二次:用涂蜡的硬币进行实验。记录两次实验浮在水面上硬币的数量。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第五组 没涂蜡硬币 枚 枚 枚 枚 枚 已涂蜡硬币 枚 枚 枚 枚 枚 两次浮币和 枚 枚 枚 枚 枚 讨论:没有涂蜡的硬币放在水面上,有的会立刻沉入水底,有的过一会儿也会沉入水底。为什么涂过蜡的硬币,能够较长
20、时间伏在水面上? 第二课时学习内容:完成第二个实验,研究不用涂蜡的区别针和缝衣针为什么也能浮在水面上。一、实验二、让曲别针浮在水面上1、教师指导实验、把一枚曲别针横放在一小块面巾纸上。、将托有曲别针的面巾纸轻轻平放在水面上。、观察:曲别针浮在水面的经过。、思考:曲别针没有涂蜡,为什么也能浮在水面上?2、用缝衣针继续试验。方法同上。二、探索发现没有涂蜡的硬币,硬币表面上油脂恨少,放在水面后,立刻被水浸湿,在硬币自身重量的作用下沉入水底。如果硬币上有油污,不能马上被水浸湿,单过一会儿硬币被水浸湿后,也会沉入水底。硬币上图上蜡以后,硬币没有被水浸湿,能在水面上浮较长时间。二、探索延伸1、研究:有时往
21、杯中倒水,水已平满到杯口,用滴管向杯中继续注水,可以看到在杯口处凸起了“水丘”,说说你对产生这种现象的看法。2、对比试验:把硬币分别放入清水盆中和装有浓盐水的盆中,哪个更容易些?为什么? 第九课:动物给我们的启示一、教学目的:1、通过对动物保护色及结构的研究,认识动物为人类发明创造提供的启示。2、通过观察与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意识。二、教学准备:按小组配备:有关动物保护色和呈弧形的建筑图片及文字资料。鸡蛋壳、铅笔、小酒杯。三、教学时间:2课时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1、人类模仿动物的颜色及结构,创造出许多运用于生产、学习、生活的仿生学技术。谁能给大
22、家举几个例子?2、研究动物身体结构的功能和特点不仅能揭示出许多奥秘,还能解决一些人类遇到的科学难题呢。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二)特征观察1、教师指导观察图片。2、思考问题、动物的保护色有什么作用?、变色龙是怎样保护自己的?、动物的保护色对人类有什么启示?举例说说。3、小结:动物身上的颜色和它栖息环境颜色相近,有隐蔽的作用,这种体色叫保护色。自然界中有许多动物就是靠着保护色躲避敌人,在生存竞争中保护自己的。(三)思考交流分小组讨论1、军队的服装、武器是如何利用动物保护色的?你还知道哪些利用保护色的发明?2、蝙蝠采用回声定位的方式探测目标,人类利用这一方式有哪些发明?3、海豚的体型呈流线形,皮肤结
23、构也很独特。人们利用这一特点搞了哪些发明? 第二课时学习内容:继续观察思考交流一、思考交流1、观察斑马图片,说说斑马的特征。、观察斑马身体表面花纹,你发现了什么?、观察斑马身体特征,说说它的奔跑速度。、提问:斑马身上色彩对比强烈的黑白条纹究竟有什么用呢?、斑马身上的黑白条纹对人类有哪些启示?教师:有人说:黑色条纹是群体互相辨认识别的标志;黑色条纹是隐蔽自己,迷惑敌人的保护色;黑色条纹是适应环境的一种隐身术;黑色条纹是防止刺刺蝇叮咬的一种手段。二、探索发现1、在对动物保护色的研究中,认识到仔细观察是研究的重要方法。我们要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观察事物。2、动物的身体结构和功能给人类的发明创造提供了
24、启示,充分研究动物的结构和功能,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发明成果。3、用鸡蛋壳做实验、把半个鸡蛋壳放在桌子上,凸面向上。、手拿铅笔从不同高处砸向鸡蛋壳,仔细观察研究记录。、鸡蛋壳凹面向上,放在小酒杯上,用同样方法实验。、观察蛋壳被戳时,那种位置容易破损?4、思考问题、为什么鸡蛋壳凸面向上时,鸡蛋壳不容易被戳破?、利用这一特点,人们都有哪些发明创造?说说你的发现。教师提示:、蛋壳凸面壳体表现出良好的抗压能力,人类仿照它设计了薄壳结构的屋顶。、蛋壳成凸面,能均匀的分散外力,结构牢固。、你能举例说说人们根据这些特点发明了什么? 第十课:练练你的观察力一、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练习观察方法,提高观察能力
25、。2、初步掌握一些观察的方法。3、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二、教学准备:每位同学几张草稿纸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观察是认识世界、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我们学会观察才会创造。我们每个同学都要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几种观察的方法。(二)学习新课1、观察方法训练一:、分小组观察、讨论活动。、教师指导看图,建议:把每个人在拍照前与拍照后分别对照,看看有什么变化?、指名发言,说出不同处。、观察第二幅图,指导学生观察,提出建议:先找相同特征的钥匙柄,然后在相同特征钥匙柄的基础上再仔细看钥匙齿的特征。、指导观察第三幅图,建议:根据部位不同整
26、体不同的道理,可以先找局部相同的图形。2、观察方法训练二:、在下图中找出相同的图形。、教师指导建议:可采用将图案旋转一个角度的方法来找。、指名回答,是怎样找的?3、观察方法训练三:、指导观察:从“黑”到“白”两方面有什么结果?、建议:观察时,可采用以黑为主,排除白色干扰看是什么图形。再以白为主,排除黑色干扰看是什么图形。4、小结:对比观察法,先找相同特征法,局部不同整体不同法,旋转图形法,以某色为主法。(三)探索发现1、我们的观察都是针对图形的特征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观察的。在观察中,头脑要有层次性,方向感,分清主次,抓住图形的特征进行综合观察,效果才会更好。2、知道了生活和学习中,处处离不开观
27、察。观察是认识世界的起点,观察时我们要做到:全面、细致、认真。(四)探索延伸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课本47页作业。 第十一课:小兔为什么能往前跳一、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利用纸的变形研究纸的弹力。2、知道不同纸张的纸质弹性不一样。3、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二、教学准备:硬纸板、薄白纸、浆糊、剪刀、彩色笔。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拿一纸折小青蛙,演示青蛙跳跃,提问:为什么一按它,青蛙就往前跳?今天我们研究纸张的弹力(二)学习新课1、实验一:吹纸条,研究纸的弹力。、将复印纸剪一条长8厘米、宽6厘米的纸条,拿好向纸条断续吹气。、观察纸条形状变化情况。、思考:
28、停止吹气时纸条为什么能恢复原状?2、实验二:吹纸条,研究纸的弹力。、剪长14厘米、宽7厘米的硬纸板和复印纸各一条,放在桌上,两端压上字典,使中间凸起,分别用手稍加用力向下按,、观察并感受两张纸条形状变化及按纸条用力大小的情况。、思考:不同纸质的纸的弹性一样吗?它靠什么力量恢复原状?3、做游戏,研究纸的弹力。、指导用纸折小兔或青蛙。、将做好的小兔或青蛙按一按,进行观察研究。(三)总结:1、通过实验证明,纸质的弹性和掌握外力的适度是使小兔或青蛙跳得远的关键。2、纸张是有弹性的,纸质不同弹性也不一样。(四)探索延伸1、说出10种身边有弹性的物品,并将物品的名称记录在笔记本上。2、继续用纸折小兔或青蛙
29、观察研究。 第十二课:自组组合发明一、教学目标:1、通过研究身边自组组合的物品,分析特点,找出规律。2、实践自组组合发明技法的发明活动。3、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二、教学准备:收集并了解一些物品的特点与功能的信息。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拿一把剪刀,教学生观察剪刀的组合,说说是由什么组合在一起的。教师指出:这就是发明技法之一自组组合发明技法。(二)学习新课1、分析发明过程、指导观察课本图形,说说发明前后物品功能的变化。、观察思考:小木棍+小木棍,小刀+小刀能发明什么?、分小组议论:玻璃杯+玻璃杯,自行车+自行车能发明什么?、提问:发明前的物品与发明后的物品是什么关系?发明前的物品与发明后的物品的功能有什么变化?2、尝试发明、汽车+汽车能发明什么?、单人床+单人床能发明什么?、剃须刀+剃须刀能发明什么?3、自主发明要求:、说明选择哪种物品。、分析此种物品的重要功能。、准备将物品的什么功能进行组合。、对发明后的物品进行描述。(或画出草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