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教学大纲.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23987241 上传时间:2022-07-03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4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学》教学大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美学》教学大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美学》教学大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学》教学大纲.doc(3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美学教学大纲美学教学大纲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美学英文名称:Esthetics课程编号:0632010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开课学期:5-7学 时:32学时学 分:2先修课程:无二、课程描述视觉传达专业开设美学是实施大学美育的重要途径,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以审美关系与人类审美活动为主要对象,研究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艺术的

2、审美关系,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人文学科。通过美学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理解美学的基本特性,把握与理解审美活动的结构与特点,了解美的类型或形态,体悟美的文化意蕴以及审美活动的人类学起源与宇宙学根据,从而增强学生的美学修养,开启学生的人文智慧,树立健康的审美观,为学生学习其他艺术类课程、从事各项社会工作奠定初步的理论基础。三、教学目的采用理论讲授、课堂讨论、观摩分析作品和艺术现象及审美现象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抽象的理论进行深入的理解,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课程有全面的认识,系统掌握美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对不同的美学原理

3、、重要美学概念的内涵、重要文论家的观点等有清晰的认识;能够运用美学的基本理论指导审美活动、解释审美现象;理论思维能力、理论概括能力和理论表达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感性直观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的有机结合;了解什么是美,懂得如何欣赏美、创造美,做一个懂美、爱美、创美的人。四、教学内容、目标及要求第一章 美学导论(4学时)教学内容:一、 什么是美学 1.美学的研究对象;2.美学的研究内容;3.美学学科的发展史。二、为什么学习美学 1.学习美学的必要性;2.学习美学的方法。教学重点:1.美学的课程性质;2.学习美学的方法。教学难点:1.如何运用美学的学习方法学好美学。教学目标及要求:1.了解美学这门学

4、科的性质;2.理解美学学科的发展简史;3.掌握美学这门课的学习方法;4.具备一定的美学分析能力。第二章 审美发生论(4学时)教学内容:一、美学史上的几种审美发生论 1.模仿说;2.游戏说;3.生物本能说;4.巫术说; 5.符号说; 6.劳动说。二、巫术直观与世界的象征化 1.巫术及巫术直观;2.世界的象征化和神话、语言、符号。三、身体劳作与“手艺” 1.身体劳作与手艺;2.“手艺”与“艺”。四、审美活动的诞生1.从巫术直观到纯粹诗性直观;2.从“艺”走向艺术;3.独立的审美活动。教学重点:1.巫术和巫术直观;2.身体劳作的本源性意义;3.艺术的产生。教学难点:1. 如何从“艺”走向艺术;2.

5、辨别美学史上的几种审美发生论。教学目标及要求:1.了解审美活动的起源和发展历史;2.理解6种审美发生论;3.掌握“巫术说”和“劳动说”的基本内涵及其产生的原因;4.具备独立思考审美活动的能力。第三章 美的本质论(2学时)教学内容:一、 美学史上的探讨1.柏拉图:美是理念;2.美是主观观念;3.美是事物的属性;4.美是关系;5.美是生活。二、马克思主义的美的本质观1.马克思主义关于美的本质的思想;2.美的主要特征;3.真、善、美的辩证统一。教学重点:1.美的本质;2.美与真善之间的关系;3.美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3. 如何从“艺”走向艺术;4. 辨别美学史上的几种审美发生论。教学目标及要求:1

6、.了解美的本质;2.理解真善美的辩证统一关系;3.掌握美的主要特征;4.具备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第四章 美的领域(4学时)教学内容:一、 社会美1.社会美;2.人的美;3.劳动产品的美和环境美。二、自然美1.自然美是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2.自然美的各种现象及其根源;3.自然美重在形式、自然特征的审美意义。 三、艺术美1.美是艺术的一种重要特征;2.生活是艺术创造的基础; 3.艺术美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教学重点:1.美的基本形态;2.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1.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2.如何发现生活中的美。教学目标及要求:1.了解美的基本形态;2.理解社会美、自然

7、美、艺术美的含义;3.掌握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的主要特征;4.具备欣赏、发现、创造美的能力。第五章 美感经验的形态(8学时)教学内容:一、美感经验的形态及其形成1.美感经验形态的形成简史;2.美感经验形态形成的原因。二、优美与崇高1.优美和崇高的特点;2.优美与崇高的对比;3.崇高的表现。 三、悲剧与喜剧1.悲剧1.1悲剧的本质和特点;1.2美学理论史上对悲剧性质的解释。2.喜剧2.1喜剧的本质和特征;2.2美学理论史上对喜剧的解释。四、丑与荒诞 1.丑1.1丑在审美史上地位的变化;1.2丑的特征和性质。2.荒诞2.1荒诞的历史发展;2.2荒诞的特征和本质。教学重点:1.优美与崇高的对比;2

8、.崇高的表现;3.悲剧和喜剧的本质及特征。教学难点:1.运用美感方面的知识指导审美活动、解释审美现象。教学目标及要求:1.了解美感经验的形态及形成;2.理解优美与崇高的区别;3.掌握悲剧与喜剧的本质特征;4.具备辨别现代社会现象中美与丑、悲与喜的能力。第六章 审美心理论(4学时)教学内容:一、 美感的本质特征1.美感的形象直接性;2.美感的精神愉悦性;3.美感的潜伏功利性;4.美感的想象创造性。二、美感的心理因素1.感觉、知觉和表象;2.联想和想象;3.情感;4.理解。 三、美感的个性与共性1.美感的差异性;2.美感的普遍性。四、现代西方审美心理学主要流派1.移情说;2.心理距离说;3.直觉说

9、;4.格式塔心理学;5.心理分析学。教学重点:1.美感的本质及特征;2.美感的心理因素;3.西方审美心理学流派的特点。教学难点:1.美感的普遍性与差异性。教学目标及要求:1.了解西方审美心理学主要流派;2.理解美感的心理因素;3.掌握美感的本质特征;4.具备运用审美心理学知识分析事物的能力。第七章 审美心理论(2学时)教学内容:一、 符号形式的本源1.符号形式及其本源;2.审美符号起源于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3.形式美的特征。二、形式美的物质要素1.色彩;2.形体;3.声音。三、显现形式的组织1.显现形式的组织样式;2.形式美的法则。教学重点:1.形式美的特征;2.形式美的物质要素。教学难点

10、:1.形式美法则。教学目标及要求:1.了解符号形式及本质;2.理解美的形式的含义;3.掌握形式美法则;4.具备运用形式美法则分析解决事物的能力。第八章 审美艺术论(4学时)教学内容:一、 关于艺术本质的探讨1.历史上关于“艺术”的定义2.艺术的本质探讨3.艺术的主要功用4.商品经济时代的艺术二、艺术创作1.艺术创作主体2.艺术创作心理三、艺术作品1.艺术作品的构成2.艺术作品的传播四、艺术欣赏1.艺术欣赏主体2.艺术欣赏活动五、艺术批评1.艺术批评主体2.艺术批评的特征和作用3.艺术批评方法教学重点:1.艺术的本质;2.艺术创作心理。教学难点:1.艺术批评的特征及方法。教学目标及要求:1.了解

11、艺术的本质及特征;2.理解艺术创作和欣赏的过程;3.掌握艺术批评的方法;4.具备运用艺术创作心理及批评方法分析解决事物的能力。五、教学时数分配表美学课程学时分配表章 序总学时讲授时数备注 一、美学导论42 二、审美发生论42 三、美的本质论21 四、美的领域42 五、美感经验的形态 84 六、审美心理论42 七、美的形式论21 八、艺术审美论42总 计3216六、课程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方法1.考核方式:考查2.成绩评定方法:平时成绩40%期末成绩60%总成绩。平时成绩包括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及作业完成情况。七、教材及主要参考文献1.教材 美学概论(第四版).牛宏宝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5月.2.主要参考文献(1)图说美学.常宏、朱珂苇编.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年12月.(2)美学散步.宗白华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10月.(3)朱光潜美学文集.朱光潜著.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年11月.(4)美的历程.李泽厚著.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6月.执笔人: 审核人: 制定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