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法学概论笔记串讲预测包过压题-预测参考答案押题保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法学概论笔记串讲预测包过压题-预测参考答案押题保过.doc(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国考试笔记网 www.ZiK 更多精品资料请登录官方网站,或加QQ:6746 0666 咨询第一章法律的一般原理第一节法律的起源一、法律产生的社会根源表1-1法律产生的社会根源概括地说,法律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伴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具体地说,法律产生的过程直接受到以下两个决定性因素的影响1.商品交换和私有制的出现。人的法律因素即是自由、平等和权利的因素。这种法律因素逐渐地构成社会的新观念和新习惯、新道德,最后经过国家的认可而上升为法律。2.奴隶制的出现。与私有制的发展相并行的是人们身份和地位的社会性的大变异。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以后,自由民之间的贫富差别进一步突出,
2、穷人沦为富人的奴隶。于是,氏族社会内部便发生了历史性的大分裂,人们被划分为奴隶和奴隶主两大对抗的阶级二、法律产生的一般规律性表1-2法律产生的一般规律性1.法律和国家同时产生国家是统治阶级最基本的政治组织,而法律是体现统治阶级共同意志的一般形式。氏族组织演变为国家和氏族习俗演变为法律,是两个互相促进的过程,是同步进展的。2.由习惯到习惯法,再由习惯法到制定法在社会分裂为阶级之后,习惯规范变为法律规范。但是,它们一开始仍然保持习惯的形式,即习惯法。又过了很长时期,由于社会关系,尤其是经济关系的复杂化,才出现成文的法律。3.不断地从个别调整上升为一般调整个别调整指对某事件或案件偶然采取的、临时性或
3、一次性的调整;一般调整指反复适用、相对稳定地对于某一类事件或案件的规范性调整。个别的法律调整取得成功后,便会通过国家使之提高为一般的法律调整即制定或认可为法律规范,进而借助于法律规范可以更有效地指导个别的法律调整。4.从权利、义务的合一到权利、义务的严格区分在原始社会,权利与义务是混一的。后来,随着人与人之间的分化(首先是利益的分化),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就成为法律的基本内容。在阶级对抗的社会里,法律几乎是把全部权利给了一个阶级(统治阶级),而把全部义务给了另一个阶级(被统治阶级)。5.从法律与宗教、道德的浑然一体到法律取得相对独立的地位原始人的风俗、惯例、宗教、道德等相互间没有多大区别,以至于可
4、以用“习惯”二字作为它们的总称。到了文明社会,虽然法律出现了,但风俗、惯例、宗教、道德不仅构成法律的主要内容,而且占据着优先于法律的地位。只是随着社会分工、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功能的强化,法律的作用才越来越突出,并在整个社会调整机制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法律自身也取得了相对独立的地位。总之,法律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文化的进展,逐步地从粗陋、野蛮、落后状态,一步步地趋向文明化。第二节法律的历史类型一、法律历史类型的概念表1-3 法律的历史类型是从纵向的历史发展上对法律进行的最基本的本质性的分类。凡是经济基础及体现的阶级意志相同的法律,就属于同一历史类型的法律。在人类历史上依次地存 在过奴隶
5、制的法律、封建制的法律、资本主义的法律和社会主义的法律。前三者统称为剥削阶级类型的法律,只有社会主义法律是非剥削阶级类型的法律。法律历史类型的更替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的演进过程。这种演进,如同社会形态及相应的国家类型的演变一样,其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因而具有其客观规律性,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法律历史类型更替的方式一般都要经过暴力革命来实现;少数是由于外部力量即异民族入侵的结果。 二、奴隶制法律表1-4奴隶制法律的经济基础奴隶制法律的经济基础是奴隶主阶级对于生产资料和奴隶人身的完全占有。奴隶制法律的本质奴隶制法律是奴隶制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集中体现奴隶主阶级的意志。它由奴隶制国家制定或认
6、可,是维护有利于奴隶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实现奴隶主阶级专政的工具。资料来源:www.ZiK奴隶制法律的特点1.严格保卫奴隶主阶级的生产资料私有制;2.公开确认自由民之间的不平等;3.以十分残酷的惩罚措施维护奴隶主的政治统治;4.保留了许多原始社会规范的痕迹。第三节法律的本质、特征和定义一、法律的本质表1-5法律的本质法律的阶级性法律的本质属性是它所体现的阶级意志性。“法律是统治阶级的意志的表现”,是“取得胜利、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的意志的表现”。注意:法律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即共同意志,而不是统治阶级中个别集团、个别成员的意志,也不是统治阶级中每个成员意志的简单相加。
7、法律的社会性法律的社会性即法律用以维护全体居民生存和发展的需求的一种功能或特性,这种功能或特性是法律所固有的,也是实现法律的阶级性所不可或缺的。法律的本质是阶级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法律的本质不只是它的阶级性或社会性,而是它的阶级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法律阶级性的实现有赖于法律社会性的实现,法律的社会性是法律阶级性的基础。注意:法律运行的历史规律告诉我们,法律的阶级性和社会性就其量的对比来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般的情况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法律的阶级性的分量在不断地减弱,社会性的分量则不断地加强。 二、法律的特征表1-6法律的本质指法律这一社会现象的内在规定性,即法律本身所包含的区别于其他社会的种种
8、属性和特征的总和。法律的特征1.法律是调整人们行为的一种行为规范行为规范即行为规则,是人们行为所应遵循的准则。这表明,行为规范所调整的亦即法律所调整的是人们的行为。法律正是通过对人们行为的调整来实现对社会关系的调整。法律所具有的规范性及其规范的一般性特征,使人们在实施某种行为之前就有可能测知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规范的要求以及这种行为将会给行为人带来何种后果。这就是法律的可预测性。2.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由国家制定和认可是法律规范成立的两种不同方式,也是法律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主要特征之一。法律的制定,就是通常所说的立法。国家按照实际需要,通过有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的程序,创立具有不同形
9、式和不同效力的法律规范。法律的认可指国家对于社会上已经存在的某些规范加以确认,赋予它们以法律效力。3.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实施法律是运用法律规范来调整社会关系和维护社会秩序,从而使法律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实现。要保证法律真正得到实施,就要有一整套统一的、强大的暴力手段,它既能够迫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守法律,又能够对违反法律的人们进行有效的惩罚。这种暴力手段,正是国家机器本身。资料来源:www.ZiK4.法律是规定权利义务的规范国家把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现实社会关系加以规范化,概括为人们必须遵守的一般准则即行为模式,这就是法律。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是国家确认并受到国家强制力
10、保障的。一般地说,凡是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的,通常表现为法律上的权利。凡是规定人们必须做什么或者不得做什么的,通常表现为法律上的义务。5.法律是对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国家是全社会的正式代表,因而作为国家意志体现的法律的效力也必然遍及全社会,对其领土范围内的任何人都有约束力。综合上面所谈的法律的种种属性和特征,可以明显地看到法律同国家之间的密切联系,并且也能够看到法律这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区别。三、法律的定义根据对法律的本质和特征的分析,我们可以把法律定义为: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体现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和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以权利义务为其内容,并以国
11、家强制力保证其实现的一种行为规范。第四节法律的价值一、法律价值的概念及其特点表1-7概念指法律的属性和功能,经过实践,同人的法律需求的某种适合或一致。特点1.法律的属性和功能是法律价值形成的基础。2.人对法律的需要是法律价值形成的主体要素。3.法律的属性和功能与人的需要的满足之间的桥梁是实践,惟有经过实践,法律价值才可能体现和实现二、法律价值的基本分类表1-8 法律价值的基本分类分类标准定义特点1.法律的工具价值法律价值的作用指人利用法律的功能与作用来实现一定目的的价值。这种价值是中介性的、服务性的。2.法律的目的价值指作为主体的人借助各种工具(包括法律工具),把实现一定的法律现象作为目的的价
12、值。法律的目的价值又称为法律的理想价值或法律的目标价值。在这里,法律本身不是工具,而是理想、目标。资料来源:www.ZiK三、法律与其价值之间最基本的对应范畴法律与其价值之间相对应的范畴很多,其中最基本的当属法律与正义,法律与自由,法律与效益,法律与秩序。现分述如下:表1-9 含义二者关系注意法律与正义正义的基本含义是以由生产方式决定的、普遍承认的“善”为标准,对社会利益(财富、荣誉等)进行分配。所以,正义通常含有公平、公正、平等的意思。法律的正义又可以分为1.法律的分配正义即按照法律确定的标准,对不同等的人进行不同等的利益分配。正义在法律及其价值之间的对应范畴中,具有第一位的重要性。2.法律
13、的平均正义即按照法律确定的标准,对同等的人进行同等的利益分配。3.法律的矫正正义即对破坏分配正义或平均正义的人要对他加以矫正。法律与自由从哲学的角度说,自由是对客观世界(必然)的认识和改造。在政治社会里,自由总要受到法律的制约,而成为法律范围内的自由。“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自由是人格和权利的标志。法律与效益效益指以最少的资源投入获得最大的收入。在实现法律效益价值的时候,必须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同法律公平(正义)价值之间的平衡。这也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永恒的课题。效益主要是发展生产力,包括人的能动性(自由),而公平主要是分配即生产关系领域的问题。在不同的国家或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历
14、史时期,效益和公平两者的位置是不一样的。法律与秩序法律秩序是通过法律维系和实现的社会安全的状态。有了法律秩序,社会的经济关系和日常生活才会顺畅地运转,才能保证法律的正义、自由、效益诸价值的实现。因此,秩序对于社会而言是最具整体性的,表现为外部现实的一种法律价值。法律和社会的有序状态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法律秩序同客观规律不同,它是作为人工产品的法律所创造的,因而必然含有一定的相对性。法律秩序不仅会因法律类型的不同而产生本质差别,也会随着社会、国家情势的变迁及相应的法律本身的变迁而产生非本质的差别。 第五节法律的要素、渊源和分类 一、法律的要素表1-10法律的要素含义是指构成法律的基本元素或基本成
15、分。要素法律规范(见表1-11)法律原则(见表1-12)法律概念(见表1-13) (一) 法律规范 资料来源:www.ZiK 表1-11法律规范含义法律规范即法律规则,是每个单一的法定行为模式。意义法律规范的基本意义在于把具有各类性质的行为和事件纳入自己的轨道,形成一定的法律关系即权利义务关系,并赋予法律关系的主体(当事人)的行为以一定的后果。结构(三者缺一不可)适用条件是指法律规范中规定适用该规范的条件(即在什么具体的时间、地点和对什么人才能够适用该规范)的那一部分。行为准则(或称行为模式)是指法律规范中对人们的行为提出的具体要求(即规定人们行为的模式、标准)的那一部分。这是法律规范中的核心
16、部分。法律后果是指法律规范中规定人们的行为符合或违反该规范时将会产生的某种可以预见的结局的那一部分。法律后果大体可分为两类1.肯定性的:表现为国家依法对行为人的行为予以认可、保护、赞许或奖励。2.否定性的:表现为国家依法对行为人的行为予以制裁或对行为的有效性予以否定。分类按照法律规范本身的性质禁止性规范(带有国家命令性质)是指规定人们不得为某种行为的规范。刑法中大部分都是这类规范。义务性规范(带有国家命令性质)是指规定人们必须为一定行为的规范。授权性规范(具有任意性质)是指规定人们可以自行抉择为或不为某种行为的规范。按照法律规范所包含的行为规则的确定程序确定性规范是指直接明确地规定某一行为规则
17、的内容而不依赖于别的规范来说明或补充的规范。委任性规范是指没有直接规定规范的内容,只是指出某项规范将委任特定的国家机关或规范性文件加以规定的规范。准用性规范是指没有直接规定行为规则的内容,而只规定在适用该规范时,准许援用它所指定的其他有关规范的规范。1.2004年4单选 资料来源:www.ZiK 规定人们必须作一定行为的规范称为( )A.禁止性规范B.授权性规范C.义务性规范D.确定性规范答案:C2.2005年单选题规定人们可以自行的选择作或者不做一定行为的法律规范称为( )A.禁止性规范B.授权性规范C.义务性规范D.命令性规范答案:B3.按照法律规范本身的性质法律规范可以分为( )A.确定
18、性规范B.禁止性规范C.准用性规法D.义务性规范E.授权性规范答案:BDE4.单选:准用性规范属于(A)A.确定性规范B.不确定性规范C.兼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规范性质D.可能是确定性规范也可能是不确定性规范答案:A (二)法律原则表1-12法律原则含义是指在一定层次的法律体系中,对法律规范具有指导意义且比较稳定的法律原理和准则。特征1.法律原则是一定层次的法律体系的指导思想,并反映其基本价值目标。2.法律原则比法律规范更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因而更为稳定,适用范围更广。3.同法律规范一样,法律原则也是国家制定或认可,借助明晰的文字加以表述,或者虽然没有直接的文字表述,但可以从法律的规定中推断出来
19、,或者是社会所公认的。 资料来源:www.ZiK 分类以所属的法律体系层次的级别为标准基本原则基本原则和具体原则的划分是相对的。具体原则以法律原则的渊源为标准公理性原则是来自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得到公认的原则。政策性原则通常是公理性原则的体现;而政策性原则如果是合理的,也会逐渐地被社会认定为公理。政策性原则是来自国家政策的原则。以涉及的内容为标准社会原则是由客观社会生活中产生的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原则,并非或首先不是法律专有的原则。在社会原则与专门法律原则之间,通常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即前者为目的,后者为手段。专门法律原则是由法律本身的性质、特点和规律产生的原则。(三)法律概念表1-13法律
20、概念含义是指对同法律相关的各种事实加以概括而抽象出其共同特征所形成的具有权威性的法律用语。功能认知功能法律概念帮助人们认知各种同法律相关的情况,了解哪些是同类的和哪些是不同类的。构成功能法律概念是进行法律判断以及构建法律原则、法律规则的材料,正如我们平常用一般概念构建话语那样。规范功能在法律有缺漏的情况下,司法机关可以运用法律概念,从法律原则中引申出法律规则,对主体的行为加以规范。二、法律的渊源和分类表1-14 资料来源:www.ZiK 法律渊源含义是指用以表现法律的各种具体形式。种类制定法是指国家的有权机关,通过法定程序,用成文的形式(条文)表达的规范性文件。现代大多数国家的法律都以制定法为
21、其主要渊源。判例法现代大多数国家的法律都以制定法为其主要渊源。在当代世界,只有普通法系国家(如英、美)以判例法为主要的法律渊源。习惯法是指由国家认可并赋予法律效力的习俗和惯例。习惯法是最为古老的法律形式。引证法是指国家机关(主要是司法机关)引用某些经典或法学家的著作和言论作为处理事件或案件的法律根据。又称法理法或者法理。宗教法是指国家宣布或承认某些宗教典籍和教会规章具有法律效力。多为政教合一的国家。国际惯例和国际条约国际惯例和国际条约对于接受其约束和参与制定的国家来说,是其国内法体系的组成部分。在当代,特别是在法律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际条约作为国内法渊源的情况有增强的趋势。分类根据法律的创制方
22、式和表现形式成文法是指有权制定法律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所制定的具有条文形式的法律文件,即规范性文件。成文法因其是国家机关制定的,所以又称为制定法。不成文法是指国家机关认可的、不具有条文形式的习惯。不成文法又称为习惯法。由于它不是经国家制定的,所以也称之为非制定法。根据法的内容、效力和制定程序根本法即宪法,它规定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普通法立法的依据。普通法泛指宪法以外的所有法律,它根据宪法确认的原则就某个方面或某些方面的问题做出具体规定,效力低于宪法。根据法的内容实体法是从实际内容上规定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律。程序法是为了实体权利和义务的实现而制定的关于程序方
23、面的法律。根据法律的空间效力、时间效力或对人的效力一般法凡是在一国领域内对全体居民和所有的社会组织普遍适用,而且在它被废除前始终有效的法律,就是一般法。特别法凡是只在一国的特定地域内(如某个行政区域)或只对特定的主体(如公职人员、军人)或在特定的时期内(如战争时期)有效的法律,是特别法。根据法律的主体、调整对象和渊源国际法国际法的主体主要是国家。它调整的对象主要是国家间的相互关系。它的渊源主要是国际条约和各国公认的国际惯例。它的实施则是以国家单独或集体的强制措施为保证的。国内法国内法的主体主要是该国的公民和社会组织。它调整的对象是一国内部的社会关系。它的渊源主要是制定国立法机关颁布的规范性文件
24、。它的实施则是以该国的强制力作为保证的。 根据法律运用的目的公法凡是以保护公共利益为目的的法律为公法。 私法凡是以保护私人利益为目的的法律为私法。主要是按照法律的特点和历史传统对各国法律进行分类大陆法系是指欧洲大陆上源于罗马法、以1804年法国民法典为代表的各国法律,所以大陆法系又称罗马法系或民法法系。英美法系是指中世纪以来的英国法律和仿效英国法律传统的各国法律。由于英国法律是以中世纪英国“普通法”(相对“衡平法”而言)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因此也称为普通法系。试题:具有某种共性和共同历史传统的若干国家或地区的法律的总称为(C)A.法律体系 资料来源:www.ZiK B.法律制度C.法系D.法的历
25、史类型第六节法律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一、法律与社会经济基础法律与社会经济基础的关系,是理论法学中的一个最根本的问题。不弄清这个问题,就无法把握法律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法律同经济基础密不可分的。它们的相互关系是:经济基础决定法律,法律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一) 经济基础决定法律在阶级社会中,经济关系是通过阶级关系表现的。法律的本质和特征都由经济基础所决定,并反映经济基础的要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基础不断地从低级向高级形态发展。相应地,作为上层建筑组成部分的法律也跟着变化。应当指出,法律由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不意味着经济基础是惟一决定的因素。除经济外,政治制度、伦理、宗教、文化传统等因素都对
26、法律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二)法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统治阶级根据经济基础的要求建立法律,目的在于为这一经济基础服务,积极地维护、巩固和发展它,使它不受侵犯。法律对经济基础的能动的反作用的力量是很强大的。法律对生产力的影响,要通过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来实现。如果法律所保护的生产关系在当时是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的,那么,这种法律就对社会发展起着推动的作用,因而具有进步性。反之,如果法律所保护的生产关系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那么,这种法律就会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因而具有保守性或反动性。法律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是法律自身相对独立性的重要表现。二、法律和政治 资料来源:www.ZiK 政治是极为重要的
27、社会现象之一。它的含义十分广泛,可以从多个角度上理解;但是,不论从哪个角度上说,它都和法律紧密相关。应当首先强调,“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就是说,政治和法律一样,都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不过,与法律有所不同的是,政治涉及的范围要广泛得多,阶级、政党、国家乃至法律都属于政治现象。正是因为如此,政治能更全面、更集中地反映社会经济关系以及各个不同的社会集团的经济利益。在一国之中,法律体系是单一的,而政治力量却是多种多样的。法律直接反映统治阶级政治的要求,为统治阶级政治服务,反对被统治阶级的政治。从其内容来说,“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法律必然以政治为指导,沿着政治的方向来发挥自己的作用。“
28、法律是一种政治措施,是一种政策”。就总体而言,法律与统治阶级政策相互关系的基本点有两个方面,即政策是法律的指导,法律是政策的定型化、具体化、条文化。不过,法律又不等同于政策,二者是有区别的。例题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制定起着(A)作用?A.指导B.审议C.监督D.补充三、法律和道德表1-15法律与道德含义道德是人们关于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不公正、光荣与耻辱的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依靠社会舆论和人们内心信念来维持的。联系一方面,法律积极保护统治阶级道德,在必要时把某些道德规范提升为法律规范加以推行。 资料来源:www.ZiK 另一方面,统治阶级道德又积极地替法律辩护,影
29、响社会舆论,要求人们遵守法律。其实,法律的每一项规定都渗透着统治阶级的道德观念。区别1.存在的时间不同。法律只是阶级社会中的现象。道德则与人类社会相伴始终。2.调整的范围不同。法律调整的范围较窄。道德调整的范围比法律宽泛得多。凡法律所禁止的行为,必然同时是统治阶级道德或社会共同道德所谴责的;但道德谴责的行为,却不都是法律所明文禁止的。3.实施方法不同。法律借助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道德的实施依靠社会舆论和人们的内心信念。4.表现形式不同。法律一般以国家机关的规范性文件形式来表现。道德则存在于人们的观念和风俗习惯之中,一般没有固定的形式。5.体系多元性。在一国之中,法律体系只有一个,即一元的道德体系则是多元的,除社会共同道德之外,每个阶级均有自己的道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