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电大《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期末复习简答题及论述题答案必备资料参考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电大《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期末复习简答题及论述题答案必备资料参考答案.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电大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复习题简答题及论述题1、燕飨诗的文学价值。答:燕飨诗是世界文学史上唯一一组单纯反映古代燕飨活动的诗歌,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首先,它们真实地展现了燕飨活动的场面,表现出燕飨活动中和谐融洽、欢快热烈的气氛,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如鹿鸣反映了宾主之间的和谐融洽,而常棣则描写了众多兄弟欢聚一堂的喜悦和睦。其次,燕飨诗还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燕飨席上的贵族形象,如宾之初筵就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一群腐朽虚伪、丑态百出的贵族醉鬼的形象。代表作品:小雅鹿鸣、小雅宾之初筵2、诗经徭役诗所表现的情感内容。诗经中反映徭役的诗很多,这些诗的内容纷繁复杂,背景也各不相同,但其中所表现的感情却有共同性,概
2、括起来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深切的思乡、念亲之情。徭役迫使很多人远离家乡,违背了人伦常情,破坏了农业生产,于是出现了许多服役者和家里的亲人互相思念牵挂的作品,如鸨羽中行役者对无人赡养的父母的牵挂、对迫使自己远离家乡的怨恨;君子于役中家乡的妻子对外出服役、不知归期的丈夫的思念。二是对个人劳苦和命运不公平的感叹,如小雅何草不黄中征夫对自己“独为匪民”的怨愤。这些情感一方面使得诗经徭役诗在整体上具有哀伤沉痛的特征,具有比较强的批判色彩;另一方面这些世俗生活的悲剧情感也使得诗歌具有极强的感人力量。3、讽喻怨刺诗的内容及讽喻精神的实质、讽喻诗人的精神品格。讽喻怨刺诗从内容上又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对统治者进行
3、讽喻和规谏,作者多为贵族中地位较高者,代表作品板、荡、桑柔等;二是对黑暗的社会现实进行怨刺和批判,作者多为贵族中地位较低或有不幸遭遇者,十月之交是这类作品的代表。这两类诗表现情感虽有不同,精神实质却是共同的,一是忧患意识,即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对国家兴亡所怀有的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对王朝倾覆的焚心之忧、切肤之痛。二是忧生之情,对个人不幸遭际的感慨怨愤。讽喻怨刺诗的作者被称为讽喻诗人,他们是周代贵族中的优秀分子,他们的精神品格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忧国忧民的情怀,这是他们与周王朝休戚相关的命运决定的。第二是守礼修德的自觉意识,表现为对“礼”的笃信并恪守“德”的规范,以此自律并以之律他。 诗经讽喻
4、怨刺诗所体现的讽喻精神、讽喻诗人的这种精神品格对后世的作家、作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屈原和杜甫就都继承了这种传统。4、诗经婚姻爱情诗的内容。答:诗经婚姻爱情诗的内容非常广泛,可以说周代恋爱婚姻中的各个方面在诗经婚姻爱情诗中都有很好的描写。我们可以大致将其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反映男女之间互相悦慕、爱恋、思念的爱情诗。周代是一个礼教初设而古风犹存的时代,由于较少婚恋的禁忌,故而诗经中的爱情诗显得特别的自由活泼,既有“太初始判”的放纵恣肆,又有“天地元声”的朴丽天真。它们真实传达了少男少女的心声,生动再现了周代男女之间相恋相爱的世俗生活,其内容丰富而多彩。其中包括:(1)男女之间互相的悦慕。如郑
5、风出其东门写一个男子对“缟衣綦巾”的意中人的情有独钟;郑风叔于田中的那位女子则将自己爱慕的“叔”夸得勇武英俊、德才兼备、举世无双。(2)男女的欢会。如郑风溱洧写上巳节时青年男女在春水涣涣、游人如织的溱水、洧水岸边,相伴游春,嬉戏谈笑;而邶风静女则写在城隅约会时,女子对恋人的逗弄,男子对女子的深情。(3)男女之间真切深挚的相思。如王风采葛用“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表达离别之时度日如年的相思之苦;郑风子衿写;有的写求而不得的惆怅,如秦风蒹葭等,(4)有的写对婚姻爱情自由的追求,如鄘风柏舟、郑风将仲子等。恋爱之后,便是结婚。诗经婚恋诗的第二方面内容是描写男女结合的婚嫁诗。这些婚假诗有的描写了结婚的仪式
6、和场景,表达对新婚的祝贺和礼赞,如召南桃夭,用鲜艳的桃花来烘托婚礼的热烈气氛,暗示新娘的美丽,又用桃自果实肥大、枝叶繁茂来比喻新娘给夫家带来的人丁兴旺、家业兴隆;有的表达了婚嫁中的欢乐、幸福、离别等各种情感,如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邶风燕燕等。诗经婚姻爱情诗的第三方面内容是对不幸婚姻的悲叹,如日月中女主人公对自己婚姻不幸的哀叹,氓中的弃妇对自己悲惨命运的诉说。5、婚姻爱情诗是诗经艺术价值最高的部分之一,其艺术成就有:首先表现为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它真实地传达了男女之间深挚的感情,再现了周代社会婚姻爱情生活的情况。其次,是特点鲜明的形象塑造。婚姻爱情诗虽然都是抒情诗,但是却通过直接的情
7、感倾诉,塑造了许多鲜活生动的少男少女形象。少女的天真烂漫、窈窕妩媚、庄重矜持,少男的孔武有力、倜傥潇洒甚至嬉皮笑脸,都栩栩如生。如静女中“搔首踟躇”的少男。再次,深含意蕴的景物描写。诗经婚姻爱情诗的景物描写也颇具特色,其中多有兴寄,如蒹葭用凄清的秋景衬托求而不得的惆怅感伤,桃夭用绚烂的桃花暗示婚礼的热烈气氛和新嫁娘如花的美丽。这些具有象征意味的情景交融的抒情诗,含有婉转不尽的情蕴,对后世影响极大。第四,生动活泼的语言。婚姻爱情诗多是民歌,其语言风格也非常生动活泼,明白如话,有很多诗篇即使今天读起来也毫不费力。如郑风溱洧写男女间的调笑,搴裳写女子对男子的戏謔,都充满了生动活泼的民歌风味。一日不见
8、如三月兮,情韵悠深。6、诗经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有两方面的含义:(1)诗经是直面现实的艺术。农业社会的生产实践,培养了周人的务实精神,面对艰苦的农业生活,周人没有虚妄的幻想,而是立足于现实,对生活进行认真的记述和描绘。周人把诗歌创作看作对自己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现实主义的眼光使诗人对现实生活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能够把握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素材,对各种现象进行深刻的描写和揭示。大到国家的宗庙祭祀、军事战争、朝会燕飨,小到平民百姓的蚕桑农耕、屯戍行役、婚丧嫁娶、娱乐游观,都成为诗经描写表现的对象。正是这种现实主义的态度,使得诗经成为一部反映周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也使诗经具有写实和朴素的特征,具
9、有生活的亲切感。(2)诗经直面现实的情感抒发。诗经的主体是抒情诗,周人是用个体的抒情诗来表现自己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他们以自己敏感的诗心,把抒情的笔触伸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全民族的抒情诗的方式来描述多彩的生活,揭示生活的本质,表现周民族的生活旨趣、价值观念及其文化品格。他们不但创作了中国诗歌史上最早的一批直面现实的抒情诗,还奠定了中国后世抒情诗直面现实的创作传统。7、诗经作品的语言艺术特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名词和动词的丰富多彩和具象化。诗经中的词语丰富多彩,使用的单字近三千个,构成了众多的词汇,表述了极为丰富的生活知识。诗经名词、动词的最大特征是它的具象化。周代是一个单音词为主
10、的时代,在表达同类事物的不同个体时,还没有形成以抽象类概念为主构造复合词的普遍能力,因此常用不同的单音词来表示不同的个体。例如诗经中很少使用抽象的一般性名词“马”,却运用了三十多个具有描述作用的特殊名词。如“鸨”指毛色黑白相间的马,“黄”指毛色黄白相间的马;“骆”指白毛黑鬣的马等。这些具象化名词的产生一方面说明周人对马的熟悉程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驾驭和使用语言的非凡能力。诗经中的动词也具有具象化的特征,如其中描写手的动作的动词就有五十多个,这说明了人们对人类动作的细心观察以及创造语言的高超能力。 (2)擅长运用重言或双声叠韵词来摹声摹形。诗经中这一类形容词数量非常大,重言如夭夭、灼灼、迟迟、习
11、习、霏霏、依依、皎皎等,双声如参差、踟躇、黾勉等,叠韵如辗转、窈窕、逍遥、沃若等。其中重言词又是最多的,这正是因为诗经时代单音词占多数,人们还不能大量创作复合词,便只能依靠这种形式来增强抒情描写的效果,并使诗歌的节奏整齐。(3)二节拍的节奏韵律和语言的音乐美。诗经的主体是二节拍的四言诗,带有很强的节奏韵律规范。诗经最常用的押韵方式就是在偶数句中隔句押韵,诗经的押韵形式为后世诗歌的韵律形式奠定了基础。双声、叠韵、重言词的使用和规范的押韵,使诗经的语言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感。(4)重章复沓的章法。诗经章法形式的重要特征就是重章复唱,也就是一首诗由若干章构成,章与章之间字句基本相同,只对应的变换少
12、数字词,反复咏唱。重章复唱的形式,又称为叠咏体,是民歌中常用的样式,这一方面因为民歌所要表达的情感是单纯而深挚的,只有重要的反复咏唱才能充分抒情达意;另一方面是因为民歌是口头传唱的,这种形式便于记忆和传诵。重章复唱的形式影响了诗经的语言。首先它使诗经中形成了一些套语,这些套语不仅方便了记忆,而且也是语言运用的一种技巧和表达主题的一种手段。重章复唱的形式还影响了诗经的遣词造句。因为套语有相对固定的形式,不能随意改变,所以只能抓住中心词进行锤炼,靠中心词语的变换来叙事状物、写景抒情,从而取得突出的表达效果。如芣苢中变换了六个动词,借此造成动作描写的连贯、画面的流动、情感的加深,可谓言简意深。8、楚
13、辞的来源。答:我们根据它艺术形式的特色大致可以看出,楚辞的来源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1)楚地的原始神话和巫觋工祝的宗教活动。楚辞是产生于南方长江流域楚地的新文体,从楚辞体的艺术形式特色来看,它与楚地的原始神话和巫觋、工祝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楚地是一个信神好巫的地区,原是神话和古老的宗教信仰巫术在荆楚大地上广泛流传。而屈原正是在这样一种有着浓厚的神化巫术色彩的文化中开始了自己的创作。如九歌就是屈原借用巫俗、巫歌创作出来的,招魂更是直接仿效楚地巫觋招魂词形式写成的,诗中对上下四方的描绘充满了奇异的神话。长诗天问中更采用了大量的神话资料,以至成为研究中国古代神话的重要文献。而屈原代表作离骚虽
14、然是一首政治抒情诗,但是诗中写屈原一次向重华陈词、两次向神巫(巫咸、灵氛)问卜、三次上天下地神游,不仅吸取了很多神话,而且直接与宗教巫事活动形式有关。这些都说明楚辞与楚地的神巫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2)楚地的乐曲和民歌.楚辞的产生与楚地的乐曲和民歌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期,音乐上异彩纷呈。当时的乐坛,荆艳楚舞,代秦吴越之音齐奏;桑间濮上,郑卫赵宋之声并出。在这群葩争艳的音乐天地里,楚国的音乐正是凭藉它别具风情的地方特色独树一帜、摇曳生姿。我们常说的阳春、白雪、下里、巴人便都是楚国的乐曲。古代诗乐不分,诗经的作品便都是乐歌。楚辞的另一形式特征是句式的加长,并大量使用“兮”字语吻词,这一
15、特征也是有所承袭和取鉴的,那就是流传于楚地的民歌。楚地的民歌大多已经失传,我们只能在一些古文献中找到有限的几首如孟子离娄上所载的孺子歌、刘向说苑所载的越人歌、新序节士篇所载的徐人歌等。这些诗歌篇幅虽然不长,但是句式灵活,音调曼长,情致婉转,在语言形式和造语风韵上都与楚辞体诗歌很是接近。这正说明楚辞体的形成和楚地的民间歌诗有密切的联系。(3)诗经与战国散文楚辞体的形成还受到了诗经的影响与启发,比如天问、橘颂基本上是由四言句式叠加而成的,这种形式明显是在诗经的影响下形成的。此外,战国时期是我国散文空前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形成的楚辞不可避免的受到了这一散文高潮的影响。当时散文闳阔的篇章、汪洋恣肆的
16、气势、自由灵活的句式,以及接近口语的虚词运用,对楚辞体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很大的启发和影响。9、试以九歌为例,分析楚辞与楚地神巫文化之间的关系. 答:从楚辞体的艺术形式特色来看,它与楚地的原始神话和巫觋,工祝的有关宗教活动就有着密切的关系.屈原的诗歌创作除九章以外,其他如九歌,招魂,离骚,天问等,无不在这方面有着鲜明的烙印. 楚人信神好巫,直到屈原时代流传和保存下来的神话是比较多的.神话和古老的宗教信仰巫术,在本质意义上本来是有所不同的,前者产生于原始初民对大自然的幼稚解释和幻想,表达了人类征服自然的愿望.后者则产生于人类某些超自然的幻想,企图依靠某种神秘的手段(符咒,降神,占卜等)和仪式,来驱鬼
17、降神,以达到祈福消祸的目的.但两者又有某些共同的基础,即同是原始幼稚思维的产物,都是把自然意识化,人格化,即同为万物有灵论.这样巫术往往利用和凭借某些神话而施展,神话又借巫术得以生存和流传.可以说作为原始宗教信仰的巫术是对神话的消极利用和延伸,而作为不自觉的艺术方式而存在的古代神话,又往往给巫术活动带来某种文化,文学色彩.当时楚地的巫俗,巫文化正是这样. 屈原的九歌就是吸取楚地民间的神话故事,并利用祭歌的形式写成的一组光彩陆离,优美动人的抒情诗.诗中写神巫扮做群神形象进行歌舞,把自然之美与人的情致合而为一.九歌正是诗人屈原借用巫俗,巫歌而创作出来的别具一格的杰出作品.10、离骚的比兴手法与诗经
18、的比兴有何不同,有什么新的发展?答:屈原在离骚中采用的美人香草式的寓意手法已远远超过了诗经中的所谓比兴之义.诗经中的比兴往往只是一首诗中的片断,是一种比较单一的比喻和联想,而屈原的作品却有了极大的变化和发展.首先,它开始把物与我,情与景糅合和交融起来,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以彼物比此物,或触物以起兴,而是把物的某些特质与人的思想感情,人格和理想结合起来,通过联想和想象水乳交溶为一体,寓情于物,见物知人,构成一种象征体,从而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艺术张力.在长诗离骚中,诗人抓住香花异草,佳木美林,男女情爱本身所具有的丰富的美学内涵,来美化抒情主体的形象和性格,从而也使全诗的风格更为绚美奇丽,光彩照人了.1
19、1、离骚的美学内涵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它具有由庄严而伟大的思想带来的无比光辉的崇高美。进步的政治理想、深厚的爱国激情、庄严的历史使命感、悲壮的献身精神,构成了诗人崇高的美的人格、美的形象。其次,离骚具有慷慨激昂的悲壮之美。屈原始终是自己悲剧命运的自觉承担者,这使诗中充满了不能自已的激越、崇高的感情和悲壮的英雄气概。其三,离骚具有奇丽的艺术美。屈原高超的、独创性的艺术表现手段,使离骚立意炫巧、结构宏阔、风格奇丽,具有令人目眩神夺的艺术特色。12、离骚的主旨:忠冤之情和爱国精神。离骚是诗人蕴含着满腔爱国激情,饱含着血泪写成的一首忧伤怨愤之歌,忠怨之情和爱国精神是长诗离骚的一条主线,而从全诗结构上
20、看,则可以分为两个大的层次。从开篇到“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是诗的前半部分,这一部分主要写诗人矢志报国、高洁自守所遇到的不公正待遇,表现了诗人和楚国黑暗现实的冲突;从女嬃的责难,即“女嬃之嬋媛兮,申申其詈予”开始到篇末是全诗的第二部分。这段主要写诗人遭馋被疏后,继续求索的精神和内心的冲突,以及他最后的选择。13、诗体和词体的文学特征 (1)从诗词和音乐的关系上来看 词与音乐的关系比诗与音乐的关系更密切:诗从原始歌谣到诗经,都是诗乐一体,诗要配乐而歌,而且诗的音乐生命高于文学生命;屈原的离骚开始将配乐演唱的“诗”(此种诗重在抒写群体心态)演变成纯语言艺术的“徒诗”(此种诗重在抒发个人情
21、怀),开始了个人独立歌唱的新时代;汉末建安时期,摆脱音乐而写诗,逐渐成为诗歌创作的潮流,诗的文学生命开始高于音乐生命;南朝齐永明年间出现的“永明体”更是转向用诗歌内在的语言的声韵不同、语调的抑扬变化所产生的音律美,代替从诗的外部配加上去的音乐美,标志着纯语言之诗发展到了一个日臻完美的阶段。词是在音乐的土壤萌芽和诞生的,早期的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唐五代时被称为“曲子”或“曲子词”,两宋词人词集的名称中,有称“乐章”“乐府”“歌词”的,均表明了词的音乐性质,可以说,词体文学是词与乐的较为完美的结合,音乐对词的影响,是深入骨髓的。南宋后,词已经不再完全入乐歌唱,而成为一种新的韵律诗歌,但音乐的烙印依然
22、存在。 诗的合乐与词的合乐有所不同:首先是配合的音乐体系不同,诗所配合的是先秦的雅乐和六朝的清乐,而词所配合的是隋唐时的燕(宴)乐。其次是配乐的方式不同,诗与乐的配合方式是“以乐就诗”,词与乐的配合方式则是“以词就乐”,倚声填词。(2)从诗词外部的形式上看 诗的句式整齐,而词的句式长短不齐(整齐美与错落美);诗的句法比较固定、单一,词的句法灵活多样。 诗歌句子的内部结构:四言诗一般是上二下二。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五言诗一般是上二下三。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七言诗一般是“四三”或“二二三”。“四三”如: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23、。“二二三”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等 词的句法:依从乐句的节拍而调整变动,不管是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还是七字句、八字句、九字句,不同的词谱均有着不同的句法。 此外,诗歌总的句数一般是偶句,而且都是一句起句,一句对句,很整齐,而词的句数和句与句之间,则整齐中有变化,变化中见整齐。 诗的押韵比较固定,词的押韵呈多样化。 诗歌:两句一韵,首句可押韵可不押韵,偶句必须押韵;必须押平声韵;必须一韵到底。不能重韵、叠韵和句中韵。重韵:连续两句重复一韵。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的五、六句:知否?知否?叠韵:连续两句或句中连续两字重复一韵词:每种词调有着不同的押韵规则,既可一句一
24、韵,两句一韵,也可三、四句一韵等,如白居易的长相思(汴水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词韵可平可仄,也可平仄通押;一首词中,可以换韵;可以重韵、叠韵和句中韵。 诗的对仗比较固定,词的对仗多样。对仗的基本要求:诗一般要求某两句(必须是起句与对句)必须对仗,而词比较灵活。诗没有分片,而词结构上一般分片。诗的体式较少,词的体式丰富。 (3)从诗词的题材上看 诗歌的题材特点:从“诗言志”(尚书观点)到“诗缘情而绮靡(陆机文赋观点)的理论主张的变化,即从偏重政治主题到重视抒情。诗歌言情的特点:人类共有情感。词的题材特点:注重抒写恋情,重点是描摹女性。词言情的特点:个人独有情感,女性
25、化、纯情化及香艳化。(4)从诗词的风格上看 相同的题材,诗与词呈现的风格不同,如怀古题材的诗词;同一作者所写的诗和词风格也往往有所不同,如欧阳修的诗和词,李清照的诗和词 ,苏轼的诗和词等。词的总体风格特征:表达个体特殊情感;情感的深度、含蓄蕴籍与细腻婉曲。(5)从诗词的语言特色上看1、词的语言追求轻灵细巧。如温庭筠、柳永、欧阳修、李清照等人的词。2、词的语言追求色彩鲜美14、王维的山水诗。答:总体特点:一是在追求形似的基础上,开始追求神似,即追求一种空灵的意境,醇雅的意趣。二是追求画意,将绘画中讲究线条、色彩、构图、意境之美的手法运用到山水诗的创作中,就如苏轼所评价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最
26、著名作品有终南山及山居秋暝等。15、李白的山水诗。答:总体特色:雄奇、豪放。从描写对象上看,李白喜欢选取高大、壮美、流动的自然山水如黄河、泰山作为描写对象,给人以阳刚之美的享受,如将进酒游泰山六首等诗;从艺术手法上看,李白的山水诗总是充满着奔放的激情及积极浪漫主义精神,表现为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神话传说的大量运用等,如蜀道难等诗。16、咏史怀古诗词的艺术特征(一)“诗”与“史”的结合:文学性和历史性的统一。文学性是咏史怀古诗词的永恒魅力,历史性是咏史怀古的基础。如杜甫的诗作蜀相、刘禹锡的诗作西塞山怀古、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二)“咏史”和“言志”的结合: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咏史
27、是动因,言志抒怀是最终的旨归,如李白的诗作登金陵凤凰台、辛弃疾的词作等。 (三)“古”与“今”的结合:多维的时空组合。一般先怀古,即由眼前所见之景物,引发思古之幽情,然后再伤今,即由凭吊古人引发对当下的时代社会或作者自我生存状况的感慨和思考。如刘禹锡的诗作,乌衣巷、周邦彦的词西河.金陵怀古、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等。17、盛唐咏物诗特点(一)描绘生动,新颖传神 杜甫的初月:首联描绘初月的形状,突出其“细”;颔联描绘初月的光影,突出其微弱娇柔的姿态,并选用“古塞”、“暮云”作为初月升起的背景,使全诗的韵味高古;颈联是全诗的中心,一方面进一步描绘了高古廖廓的境地,一方面寄予了作者的精神气骨:“不
28、改色”暗喻诗人的忠贞爱国,“空自寒”暗喻诗人抱定贞直之志,宁为流俗不理解而甘于寂寞的情操;尾联用“菊花团”点明时节正是秋天,有一种淡淡的韵味。全诗抓住初升之月的特色,写出其静、淡、寒、贞,暗喻自己的精神气节,笔触新颖传神。(二)不求形似,遗貌取神杜甫的房兵曹胡马难点解释:大宛:即西域国,那里以盛产良马出名。简评:这是杜甫的早期诗作。首联写胡马的骨相不凡;颔联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胡马的雄奇体态,两句诗对仗工整;颈联写胡马的勇往直前,突出其气概品质;尾联总缆全诗,揭示主旨。诗中对骁勇善战、义干青云的胡马进行了栩栩如生的刻画,使读者不仅欣赏到胡马体形的俊健,更为它所呈现出的精神感奋不已,同时,句句写马,
29、又处处关人,以健马暗喻勇士,诗人的豪迈之情跃然纸上。全诗语言精炼,风格俊朗洒落,与杜甫后期诗作的风格不同。(三)以物拟人,移情于物李商隐的流莺难点解释:流莺:即黄莺;陌:田间小路;巧啭;指黄莺声音婉转动听;本意:指黄莺为世人“巧啭”的一片忠贞之心;凤城:指当时的国都长安;花枝:指黄莺栖息之地。简评:这首诗的首联以黄莺的无所依托自况自己沉浮不定的仕途之路;颔联承接首联,以黄莺的“巧啭”暗喻自己的心志及无法实现抱负的失望之情;颈联笔锋一转,以黄莺不顾辛酸苦苦吟唱的情景暗喻自己执着的精神追求,这两句对仗工整;尾联承接颈联,以黄莺的无处着落暗喻自己的悲凉境遇。全诗移情于物,情感悲苦,寓意深刻,格调苍凉
30、。(四)借物抒怀,咏物明志 骆宾王的在狱咏蝉 难点解释:西陆:秋天;南冠:楚囚。玄鬓影:指蝉。白头吟:原为乐府曲名,其调哀怨凄恻,文中借代身处逆境,心情悲伤的作者。全诗简析:这首诗作于高宗仪凤三年,作者时任侍御史,因上书论事而触怒了武则天,遭陷下狱。首联采用起兴和对偶手法,一句写蝉、一句写自己,以蝉声来逗起客思,点出秋蝉高唱,触耳惊心;颔联承接首联情绪,同样是一句写蝉,一句写自己,运用比兴手法把物我联系在一起,情感凄恻。颈联进一步用比兴手法,物我合一,表面写蝉,实则暗喻自己险恶的政治境况。尾联是全诗诗眼,同样物我合一,用反问手法表达诗人的心志及不被理解的激愤之情,是全诗的主旨。全诗感情强烈、慷
31、慨,充分显示了诗人鲜明的人格形象。全诗今文意译:秋风萧瑟,叶落草枯,蝉鸣声声。狱中的我浮想联翩,思绪绵绵。受诬含冤,本来就因忧思过度而鬓生白发,哪能忍受得了你这黑头的小生灵再来哀吟添烦?哎!也真难怪,你也自有难言的悲哀。露水很重,你难以高飞,风声很大,又埋没了你得鸣叫之音。没有人相信你居食高洁,又有谁来为我表明心迹呢?(五)咏物寓理,物理浑然 苏轼的题西林壁:此诗为诗人于1084年四月自黄州(今湖北黄冈)至汝州(今河南临汝)时,特地过江登庐山时而作。西林,即西林寺,庐山景点之一。诗的开头两句从总体上写庐山景色,但诗人采用的是议论式、粗笔虚写的手法,从七个角度组成蒙太奇画面,创造一片艺术虚境,给读者以想象的广阔空间。最后两句笔锋突转,就庐山景色的变化多姿这一点发出议论,融情入理,体现了诗人蕴藏于心的人生哲理。全诗借山设喻,阐发哲理,新颖透辟。只有阅历丰富、善于观察者,方能从普通现象中概括出深刻的人生哲理。此诗成为后人讽喻某种社会现象的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