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北师大版第三章秦、汉教育教案教学笔记.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23971892 上传时间:2022-07-03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2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北师大版第三章秦、汉教育教案教学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北师大版第三章秦、汉教育教案教学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北师大版第三章秦、汉教育教案教学笔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北师大版第三章秦、汉教育教案教学笔记.doc(3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北师大版第三章秦、汉教育教案教学笔记西安翻译学院课程教案设计首页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上课地点:本次课标题:第三章 秦汉的教育知识点内容1、秦代教育2、汉代文教政策3、汉代学校教育制度4、汉代察举制度5、董仲舒的教育思想6、王充的教育思想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秦朝文教政策2、掌握汉代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定3、了解太学、郡国学和鸿都门学4、了解识记

2、察举制度5、掌握董仲舒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6、了解王充的教育思想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汉代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定 了解识记察举制度掌握董仲舒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难点:掌握董仲舒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教学方法讲授使用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设计备注第三章 秦汉的教育第一节 秦代教育秦代文教政策:(一)“书同文”“行同伦”是推行共同文字、规范统一的社会伦理和行为习惯的政策。“书同文”的目的是为了进行文字改革和统一文字的工作。“行同伦”的目的是为了“首(百姓)改化,远迩同度(法度)”。这些措施进一步融汇了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对于促进统一的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状态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二)“设三老以掌教化”是为

3、了对一般人民进行思想教化的政策。(三)“颁挟书令”和“禁私学以吏为师”的政策,导致“焚书坑儒”第二节 汉代文教政策汉承秦制,但在教育上则转而采用儒家的主张,重新肯定教育在育才和化民两方面的作用,把教育作为巩固“大一统”的重要工具。(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一项统一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的政策(二)“开创太学、改革选士制度”是一项关于培养人才,选拔人才、充实官吏队伍的政策(三)“整理古籍,厘订文字”是一项统一文字和整理文化典籍的政策意义:汉武帝所采取的文教政策是符合封建社会政治和经济要求的,因此不仅为两汉诸帝王所延用,就是以后整个封建社会的诸皇朝,也只是做了一些修改和补充,没有什么根本性的大变动

4、,所以我们说,汉代教育对以后两千年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起了规范化和定型化的作用。第三节 汉代学校教育制度汉朝的学校有官学和私学。官学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两种,中央官学最重要的是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的太学,由九卿之一的太常领导管理。在东汉还曾设有鸿都门学、宫邸学等特殊性质的学校。地方官学主要是指郡国学。私学按其程度可分为书馆和经馆两类。 (1)太学 太学的设置与发展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为博士置弟子,标志着太学的正式设立。同时,也意味着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的中国封建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太学的教师和学生太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教学内容:太学实际上是一所儒学专门学校,所传授的知识是

5、单一的儒家经典。 教学形式:最初采用个别或小组教学,后来出现了“大都授”的集体上课形式,主讲的博士称为“都讲”。次第相传的教学形式也在太学内出现,以高业生教授低业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教师不足的矛盾。 太学生的考试及太学生的出路 由于太学里没有严格的授课和年级制度,考试作为一种督促、检查学生学习,衡量学生文化程度的手段尤受重视。 太学的考试基本上采用“设科射策”的形式,“策”是指教师所出的试题,“射”是学生对试题的理解和回答过程,“科”即是教师用以评定学生成绩的等级标记,从优到劣依次分为甲科、乙科、丙科。学生所取得的实际等级是授官的依据,通常甲科为郎中,乙科为太子舍人,丙科为文学掌故。太学考试

6、的年限和设科的标准也有所变更,西汉一年一试,东汉则基本上两年一试。 (2)鸿都门学和宫邸学 鸿都门学创设于东汉,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所传授书法绘画艺术的专科学校,同时它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鴻都门学是宦官集团培植私人势力的场所,有政治斗争的背景,但从中国教育发展史尤其是专科教育史上看,它的设置具有重要意义。 宫邸学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政府专为皇室及贵族子弟创办的贵胄学校,如专为外戚子弟办的四姓小侯学(“四姓”,即樊、郭、阴、马四大氏族,因他们不曾列侯,故称“小侯”);另一种是以宫人为教育对象的的宫廷学校,为邓太后所办。 (3)地方官学 汉代地方官学称为郡国学,发韧于西汉蜀郡太守文翁,文

7、翁治蜀郡,首先在成都市中设立郡学。汉武帝时下诏建立郡国学,教师称郡国文学官,学生称文学弟子或郡学生。至东汉,地方官学大都设在郡、国一级,极少数的县亦开始建立县学。 (4)私学 汉朝私学按其程度可分为书馆和经馆两类。 书馆。书馆又称书舍。由于官学中除宫廷学校教育皇亲贵戚子弟之外,缺乏初等教育的设置,所以汉朝蒙学阶段的教育多依靠私学。书馆前期主要是从事识字和书法教育,后期则开始接触儒学基础内容。书馆里实行个别教学,重视口授和背诵,体罚的现象比较严重。 经馆。经馆是较书馆更高一级的私学,实际是一些著名学者聚徒讲学的场所,其中程度较高的可与太学相比。经馆又称精舍或精庐等。汉朝的经馆出现较早,在汉武帝时

8、代有很大的发展,东汉时这种私人讲学的风气更甚。 西汉私学兴盛的原因: 汉初缺乏官学设置,私人讲学承担了传播文化、发展学术、培养人才的责任,对私学的发展起了先导作用。 汉自武帝以后,实行“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士人必读儒家经典,在政治上才有出路,才能有出仕做官的机会,而太学路途遥远,进入地方官学也受一定的条件限制,不得不求助于私人传授。 有一批学术造诣很深,但仕途不得志,或罢官在家的儒家学者,在地方上聚徒讲学,对私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西汉末年产生今古文经学之争,官方支持今文经学派,对古文经学派采取冷淡的态度。古文经学者为了提高自己的学术地位,扩大学术影响,不得不到民间传授。 第四节 汉

9、代察举制度一、汉代选士制度的演变汉选士的利与弊:利: 一方面是为了选拔干练的官吏,加强中央集权的力量。另一方面也是扶持郡国教化,加强地方政治。在人民中间实施道德教化。弊:在察举制度下,士人能否当官,一般取决于能否被举;而能否被举,则取决于乡闾的舆论。以“声名取士”,是这种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既然察举重视士人在地方上的声誉,因而“声名”与士子的前途关系极大,于是士人作伪求名之事也就层出不穷了。在这种情况下,士人不得不请托权门,交游结纳,出现许多沽名钓誉的伪君子,并被操纵选举的官僚大族所利用,所以靠这种制度,选不到真正的人才。二、汉代选举的科目和手续第五节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和哲学社会伦理思

10、想二、三大文教政策的建议三、关于教育作用的主张(一)教育对人性的作用董仲舒 认为人性兼含善恶的要素。人性中有善的要素,但这善的要素并非即是善,善的要素必须通过人为的教育,才能使它进而为善。(二)教育对社会的作用董仲舒鉴于秦王朝对于人民实行“严刑峻法”而迅速被推翻的历史教训,主张实行“德教”。 几乎把一个国家的治乱兴废都归于礼乐教化,政治上首要的事情就是“德教”。四、关于道德教育(一) 道德根源天赋董仲舒把封建秩序都说成是人性生来就固有的,是上天赋予的(二)道德教育内容“三纲五常”、“正谊明道”董仲舒认为封建道德“三纲五常”及相应的忠、孝、仁、义等,都出于“天意”,是道德的基本内容。他说一个人如

11、果有义,那么,“虽贫能自安”,如果不“义”,那么,“虽富莫能自存”。“正谊明道”也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三)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1、“正我” 董仲舒提出道德教育的原则“正我”他认为道德教育中,“治我”要严,不要攻别人的恶,要自责而不要责人。2、“强勉行道” 意思是说,奋勉地努力进行道德修养,德性就一天比一天好,而且越发成功3、“明于性情” 他认为在道德教育中,要诱发他们天性中所美好的,抑制天性中所厌恶的4、“必仁且智” 提出重视教育而又必须德智相辅,通过智育进行德育的方法。此外他还认为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要紧密结合起来。五、关于知识和教学(一)知识来源“内视反听”董仲舒认为天在创造人类时,也赋

12、予人以封建道德。所以“天道”寓于人心之中,天心和人心相通,认识了人的本心,也就认识了“天道”。人通过内心反省,就可以体会到天意。(二)教学内容“诗书礼乐”董仲舒认为只有圣王才可能“发天意”“承天意”,人们学习的内容就应该是他们所制作的诗、书、礼、乐和封建的伦理道德等知识,至于自然知识那是不应该学习的。(三)教学的原则和方法1、“圣化” 他从要求教师以身作则开始,进而论及教学2、“强勉学问”教学贵在强勉努力,刻苦钻研,才能前进,才能达到“博”与“明”的境地3、节博合宜他认为教学要注意处理好“节”与“博”的关系,对于学生学习知识的范围,不能“太博”,也不能“太节”。应该是节博合宜,节博结合循序渐进

13、。4、专一虚静 他认为学习必须专心一致,始终好善求义才能知“天道”。第六节 王充的教育思想一、 生平和哲学思想二、 对迷信烦琐的经学教育的批判三、 关于教育的作用和培养目标(一) “在化不在性”重视教育的作用王充重视教育对于人性发展的作用。他把人性分为天生的三等,他强调教育对人性形成发展的作用却是正确的。他认为生来就善或恶的人很少,绝大多数人是中人,中人之性则可通过教育使之定型。王充肯定性可以变化,人性善可变恶,恶亦可变善,重要的是教育。(二) “鸿儒”理想的培养目标。王充把“鸿儒”当作理想的培养目标。“鸿儒”能独立思考著书立说。以为只有培养博通古今、著书说的“鸿儒”,才对社会有好处。四、 关

14、于教学的思想(一) 知识来源“学之乃知,不问不识”王充反对生知之说,反对知识的先验论。他反对那种认为圣人能前知千岁、后知万世的说法,他认为“不学自知,不问自晓”的事是古今所没有的(二) 教学过程“见闻为”与“开心意”王充认为教学过程应包括“见闻为”的感性阶段和“开心意”的理性阶段“见闻为”,就是说,教学中首先要依靠耳闻、目见、口问、手做,去直接接触客观事物。所谓“开心意”,就是说,教学中不能停留在“见闻为”的感性认识阶段,王充认为还必须把感性知识加以深化提高。(三) 教学效果效验王充的“效验”就是以实际效果来检查知识真伪的论证功夫。课后记推荐阅读书目中国教育通史秦汉卷王炳照、李国均、阎国华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9-1课后作业情况实践活动建议备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