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手册.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23960650 上传时间:2022-07-02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1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手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手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手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手册.doc(3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手册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手册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手册(2006-06-05 00:02:50) 这是关于采访的小手册。我们努力让它做到实用,有助于记者完成自己的报道。但更重要的,它是提出问题,而不是给出所有的答案。 在日常的报道中,快速的节奏如同切分音般把每天分开。哪一天该完成什么,成为记者心中暗藏的节奏。如果不能按时完成,就像一场踏错

2、步点的舞蹈,一切全乱了。而打乱这些节奏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找不到采访对象,不能高质量地完成采访的工作。而这决定了一篇报道的品质。 其实,采访就是对人性的测试。记者在和采访对象打交道的时候,考验的不仅是记者对行业的了解,对产业的观察,也考验记者对人性的洞察力。人性的优点和缺陷,在一场采访中,就可以暴露无遗。采访注定是一场必须在一定时间内结束的战争,而记者要做的就是,打赢它。一、怎样找到你的采访对象 不断地被拒绝,不断地被延迟,总是找不到愿意说话的人,截稿的日期在一天天地逼近在日常的报道中,记者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这的确令人沮丧,因为新闻不能虚构,而等待又让人痛苦,那么怎样才能找到愿意说话的人,或者

3、说找到让人不得不说话的理由?要回答这个问题,记者应该首先问自己,别人为什么要接受我的采访?其实这是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他为什么要接受采访?其二是,他为什么要接受本报或者该记者的采访。对于第一个问题,可能有这么几种情况:一个公司的可能会想宣传他的公司或者产品,或者想展示他作为商业精英的形象;也可能竞争的需要;还有,当一个事件发生时,记者已经掌握了相关的重要信息,而这些信息又是对方需要了解的,这个时候,他可能就不得不说。 而对于第二个问题,被采访对象可能会看重报纸的领导地位和影响力,也可能因为报纸这种影响力和风格让他反而会更谨慎;或者记者本身有一定的知名度,通过精心的准备,让被采访对象感觉到接

4、受采访是值得的,而在采访完,他的话不会被歪曲或者误解。 这只是一些可能遇到的情况,最重要的是记者要掌握这个行业的基本情况和利益格局。下面有一些采访前要做的工作:采访前:精心准备,事半功倍。(1) 熟悉和研究已(或将)发生事件、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2) 查阅相关资料和专业知识,掌握采访对象所涉行业基本态势;(3) 判断采访对象的利益格局与可能心态,寻找可能的介入角度和突破口;(4) 有针对性地提出采访请求,或是有针对性地拟订采访提纲;(5) 判断对方回应心态,调整自身姿态,努力促成采访;(6) 商定较适宜的访问时间、地点、方式;(7) 检查有关物质准备情况,提前10分钟赶到约定地点。附:如遇拒

5、绝,如何尽可能接近采访对象:(1) 判断对象拒绝的原因;(2) 将已有报道或已成影响介绍给对象,或是帮助其分析所处利益格局,呈明“说”的好处;(3) 承诺保护消息源,不透露对方姓名;(4) 找朋友或熟人介绍;(5) 从外围了解相关事实,再回头向对象质证;(6) 直接到对象办公室或途中等候。 二、 怎样开始第一个问题 采访是一场短兵相接而又要礼尚往来的战争。很多预想中的问题要找机会提出,而有时对方不经意的回答却埋藏中极有价值的线索和答案,机会也许稍纵即逝,但又不能急于求成,取得对方的信任,不仅是记者的基本功,也是采访的艺术。 首先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本报很多属于调查性报道和批评报道,这方面更要做

6、到有备无患。一般说来,记者准备的问题越多,他的采访和报道就可能越全面,越细致,越接近真相。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面面俱到,很多提问要根据采访的时间、采访对象的反应,和采访的进程的变化来决定。比如说记者要采访加入WTO美方谈判代表巴尔舍夫斯基,时间只有一小时,刚开始提一下她那著名的花围巾是一种建立信任和良好采访氛围的有效手段,但是接下来可能就要问很多实质性的问题,而不是谈了花围巾再去谈她的衣着。 记者在采访前要做的另外一个准备工作就是要和编辑沟通,也许在编辑的脑子中,他对这篇稿件会存在着某种期待和想象,但是怎样贴近事件的真相,还需要多方求证,多了解编辑的想法,对采访和稿件的形成是有好处的,而且可以

7、减少成本。 好了,准备已经差不多了,记者准备问题可以根据各人的习惯,或者写下来,或者默记在心,这样,记者无论面对的是政要,还是富可敌国的CEO,都可以充满信心地去面对了。 第一个问题很重要,最常见的问题也许也是最没有想法的问题就是:你感觉怎样?比如在一个体育比赛中,一个记者冲上前去问那个冠军,问你得了金牌,感觉怎样?可能有这样的回答:我感谢我的祖国,我感谢我的家人、教练和队友等等,还有一种,大家可以经常在电视直播的画面中看到,那个气喘嘘嘘的冠军回答说,我现在感觉很累。在财经报道中,同样如此。乏味的问题只能得到乏味的回答,愚蠢的问题会使回答更为愚蠢。 其实怎样开始一次采访并没有一定的行业标准。也

8、许可以提一个比较专业的问题开始, 也可能是提一个比较个人化的问题,甚至是谈一下最近的天气,或者提一些比较有挑衅性的问题也未尝不可,就像奥里亚娜法拉奇那样。这位已采访世界政要闻名的女记者,以其咄咄逼人、锋芒毕露的问题而闻名于世。但是只要仔细阅读她的风云人物采访录,就会发现,她提的问题越尖锐,她提问时的表现却越温和。她和那些风云人物的采访,有时像一只野兔在追踪一只狐狸,有时又像一个斗牛士用红布去挑逗那些发怒的公牛,但是很多时候,法拉奇经常在采访中被训斥,被盘问,被考试,但是她从未放弃。下面是一些用得着的方法:1、多准备一些问题,在采访之前最好和编辑进行沟通,根据个人习惯,这些问题可以写下来,也可以

9、默记在心;2、不要以一个空洞、乏味的问题开始采访,根据不同的情况,可以问一些比较新的问题,也可以问一些比较个人化或者专业化的问题,甚至都可以是天气;3、记者在当面采访中,要注重和采访对象的交流,比如眼神不要闪烁,而应该专注,或者通过神态上的变化,来和采访对象建立起融洽的关系。 三、鸡尾酒提问法:开放式的提问和缩小性的提问 采访的目的,就是去求证,去挖掘事件的真相,有时记者需要了解比较宏观的情况,比如行业的发展于趋势,采访对象对某一个重要政策和法律的看法,而更多的时候,记者需要了解非常具体的细节,人们常说魔鬼在细节中,而重要的细节对于报道是至关重要的。 从提问的类型可以分成开放式的提问和缩小性的

10、提问,其实,前一个问题主要是观点性的,而后一个问题主要是针对事实性的。这两种提问的方法经常需要混合试用,治疗艾滋病需要用鸡尾酒疗法,而进行一次重要的采访,更需要鸡尾酒式的提问法。 是以开放式的提问开始,还是直接地以一个具体的问题开始,这要根据采访对象来定。 一般说来,采访重要的官员、公司高层、经济学家等有“想法”的人可以用开放式的提问开始,因为他们往往能对国家、行业和某些宏观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比如你可以问一个总理,国有企业需要进行怎样的改革?而对于一个工人,他则更关心在这场改革中,他是否会下岗失业,他会有什么样的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 既然开放式的提问相对侧重于一些重要人物,那么缩小性的问题则

11、可能多面对一些技术专家,从事具体事务或者相对年龄较小的人,比如儿童等等。比如说,你与其问一个儿童的“理想”,还不如问他是否想在考试或者体育比赛中得第一。 两种方法各有侧重,但是必须交叉使用。一篇文章如果只有一个笼统的、抽象的、宽泛的印象,那么这篇报道一定是敷衍了事的,失败的报道。不为人知的细节,丰富的事实,是构成一篇调查性报道的关键。 记者在问完一个比较笼统的问题后,紧接着应该问一些比较具体的问题,比如说,可以问采访对象,你怎么证明自己的观点,能不能举几个例子之类的问题。而问完几个比较具体的问题后,也可以问,这样看来,你是同意这样的观点,或者是你认为产业的趋势是这样的等类似的问题。 除了这些方

12、法,还有一些行之有效的技巧,比如说,报社希望自己的记者对这个行业有比较深的了解,成为行业的观察者和分析上,但实际上,记者在很多问题上应该承认自己知之甚少,特别是一些比较具体操作性的问题,这个时候,尤其是年轻的记者,更应该坦然承认自己的有很多地方不懂,不要不懂装懂,不懂装懂的结果就是采访失败,要做的报道自然不能完成。 还有,在采访中问一个问题不要太长,如果一个很长的问题包含了太多的层次和含义,实际被采访对象很难一一作答。因此,最好一次问一个问题。 再者,在采访中往往会有一些停顿,这种停顿有时是采访对象过于简短的回答造成的。 有的则是被采访对象故意设置的尴尬境地。打破沉默的责任在哪里,是记者还是被

13、采访对象,要视乎情形而定。但是记者也要明白,有时候沉默可以收到效果,让被采访对象感觉自己的回答还没有完成,还要继续。 在这些问题中,最关键的是,不要害怕提出尖锐的问题。记者应该明白,这是自己的职责所在。记者首先应该鼓足勇气,然后还要掌握技巧。如果不能直接去问的话,就可以把问题交给采访对象。比如说,法拉奇在采访中就经常运用这样的提问,“有人说你是独裁者,也许是仁慈的独裁者,但终归是独裁者,也许现在正是你回答的时候”等等。归纳起来就是:1、当记者作调查性报道的时候,采用开放式提问和缩小性提问相结合的鸡尾酒提问方法是行之有效的;但是无论是采用哪种方法都需要另外一种方法作补充;2、记者在提问时不要不懂

14、装懂,有时应该谦虚,没有弄懂的地方和细节一定要补充求证;3、提问的问题不要很长,如果包含了太多层次的意思,可能会让问题显得没有重点,所以最好问题一个个问;4、在采访中,有时会出现停顿和沉默,记者有时需要很快结束这种局面,有时则应该利用这种局面,诱导被采访对象继续回答;5、在采访中有时需要刺痛采访对象,让对方知道自己并不是那么完美,这样一来会降低他的自负感,但是这种刺痛不能过火,那样会使采访对象难堪,甚至会让采访变得更为困难。 四、在采访中怎样不会被误导 很多时候,一些记者感到苦恼的是,在采访中,感觉到对方在撒谎,或者在误导自己,但却手足无措,记者不知道是应该反驳,还是打断被采访对象的讲话,如果

15、让这种情况持续下去,那么采访将变得偏离航向,而报道也就将离真相越来越远。 的确,驾驭一场高难度的采访,不仅需要技巧,更需要洞察力,还有自信心。因为我们的记者经常要采访的是一些精英人士,这些老练的商务人士或者官员,自有一套如何不把秘密讲出来甚至是制造迷雾的手段,这个时候,记者不能心情紧张,应该明白自己作为记者的责任和身份。因为记者并不是和他去签合同,而是去采访,是代表公众的。所以,没有必要患得患失,更没有必要为对方的“场”和“气势”压倒。 其实,一个人要撒谎并不容易,一个谎言也许需要十个谎言来掩盖,总有一些地方会露出蛛丝马迹。著名的“水门事件”就是从一件件小事,最后导向了白宫,让金宏伟下台。所以

16、坚持不懈的调查,就会让真相浮现水面。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每一篇稿件都需要长时间的调查,对于一张新闻纸来说,时效性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如何在一场场遭遇战中就取得胜利,确实需要一些管用的技巧。比如说要问一个人的年龄,是问“你多大岁数?”还是问“你出生在哪一年呢?”,抑或哪一天是你的生日?显然,后两种提问会促使你获得更为准确的答案。 因此,在关键的提问中,一定要精心安排好关键问题的措辞。短的、直接的、紧追不舍的问题,会有一种特别的效果。但是记者同样要考虑,过于咄咄逼人,也许会使采访对象生气甚至采取不回答来对付。这个时候,口气要变得缓和,但是绝不能放弃对关键问题的求证。还有,记者在感到对方在撒谎,或者

17、在误导自己,但不知道该怎么办。这可能是因为记者缺乏对调查对象的了解,或者某种专业知识的缺乏,还有缺乏信心来反驳与质疑。这个时候,一定要不忘记自己采访的目的,同样问题可反复提,对方回避的问题可迂回再提,换一种方式提;对对象的回答要存疑,不盲信,有疑问的可当面用恰当方式再次试探;如果采访对象确实不愿意对一些具体的问题发表看法或者透露信息,那么可以问一些假设性的问题。另外,采访对象自鸣得意透露出来的成功经验,记者只要顺势诱导,可能会使采访变得酣畅淋漓起来。采访其实就是对人性的测试,每一个采访对象和常人一样,他需要沟通,他需要被承认,需要和一些觉得可以信赖的人说出他的秘密。人性和利益、立场有时是相冲突

18、的,这个时候,记者就要洞察这种冲突中的缝隙。下面是归纳起来的一些原则:1、在关键的提问中,一定要精心安排好关键问题的措辞。短的、直接的、紧追不舍的问题,会有一种特别的效果。2、不要按逻辑顺序提问,应该叉开他的思路,出其不意戳穿对方的谎言;3、不忘记自己采访的目的,同样问题可反复提,对方回避的问题可迂回再提,换一种方式提;4、对对象的回答要存疑,不盲信,有疑问的可当面用恰当方式再次试探;5、如果采访对象确实不愿意对一些具体的问题发表看法或者透露信息,那么可以问一些假设性的问题。 五、采访中另外一些会遇到的困境 路途遥远,天气恶劣、诸方阻挠,甚至是威胁利诱,都阻止不了一个优秀记者探知真相的激情,但

19、是必须要承认,在采访中,还有一些具体的问题,会使采访造成困境、中断。那么记者就要想办法来克服这些困难。 采访对象变得不耐烦的时候,甚至要捉弄记者的时候。一些采访记者在面对记者的提问时,会以名人的身份或者专家的身份来考问记者,他不回答记者的提问,而是问记者的问题。比如法拉奇在采访基辛格的时候,就是先被基辛格盘问。这个时候,记者不能慌张,甚至忘记了自己要提的问题,可以回答他的问题,但是一定要让采访对象明白自己是来倾听他说话的。记者是提问者,而不是被问者。 经常要完成调查性报道和批评报道,而记者就像律师一样在取证,在采访中使用录音机,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记录工具。因为使用录音机可以在一定时间内提出更多

20、的问题,而且可以保存更多的资料,如果遇到采访的问题比较尖锐,录音可以减少以后的麻烦。但如果采访对象不愿意记者使用录音机,那么记者就要把关键的回答记住,这还不够,记者除了记录对方说话的内容的时候,还要注意他说话的方式,要细致入微的观察,这样,可以使报道更为丰富和准确。 除了通常记者面对面的采访时候,还有一些遭遇战式的采访,比如在一个会议上遇到比较重要的人物,想要采访时,时间很短,记者甚至不知道应该问一些什么问题。即使问了,也知得到一些敷衍塞责的回答。这个时候,记者要先和他联系上,准备第二次采访。而在一些会议中,如果有机会和采访对象一起吃饭或者喝咖啡,那么,记者要争取这样的机会,有的采访对象不会在

21、会上,不会在办公室中,不会在公共场合中说的话,很有可能在饭桌上讲。在采访中,记者除了要集中精力来对付采访对象,还要对付一些公关公司的人,或者一些公司的新闻代理人或者负责这方面的人。他们经常会打断采访,甚至替采访对象回答。这时候,记者要意识到,有的时候,这些人可以提供采访机会,而且通过他们可以了解一些侧面的情况,在他们说话的时候,可以听,但是被他们摆布,因为要明白他也有他要完成的任务,而在某些方面,要借助于记者。原则如下:1、采访对象变得不耐烦的时候,甚至要捉弄记者的时候。记者不能慌张,甚至忘记了自己要提的问题,可以回答他的问题,但是一定要让采访对象明白自己是来倾听他说话的。2、尽量录音,并作好

22、现场记录;在录音情况下,记录以心记为主,笔记为辅,否则反之;3、记录时,记要点,记易忘点,记疑问点,记意外新闻点,记对象的思想和有个性的语言,记自己的联想;4、如果有机会和采访对象一起吃饭或者喝咖啡,那么,记者要争取这样的机会,有的采访对象不会在会上,不会在办公室中,不会在公共场合中说的话,很有可能在饭桌上讲。5、要用好公关公司和新闻发言人,但是绝不能被他们摆布。更重要的是,要记住,一篇重要的调查性报道,很少有是这些人安排出来。 六、采访的完成和后续工作用简单的问题开始,然后抓准机会问一些关键性的,甚至是比较棘手的问题,而一旦过了这两个阶段,就应该缓和下来,给采访对象留一些余地,然后就可以结束采访。不管用怎样的方式,应该感到是由采访对象结束这场采访的。 在采访结束之前,还可以作一些核对工作,如果觉得还有什么不清楚的话,比如说数字、人名还有一些关键性的细节,都可以抓住最后的机会核对。在告辞前,结束采访的话应该用礼貌,表示感谢,同时还要表示,希望能够继续联系,以便进一步获得有关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