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蝇王》的人性解读.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23953713 上传时间:2022-07-02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蝇王》的人性解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蝇王》的人性解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蝇王》的人性解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蝇王》的人性解读.doc(2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 仅供参考 学习与交流论文:蝇王的人性解读【精品文档】第 24 页论文:蝇王的人性解读摘 要戈尔丁的代表作蝇王描写了人在失去约束时所表现出来的本性恶以及人性中潜在的善与恶的斗争。自古以来关于人性善恶的理论众说纷纭,大致有以下几种:性善论、性恶论、性有善有恶论。戈尔丁无疑倾向于“人性恶”的观点,蝇王的写作主题便是人性恶。戈尔丁用他所塑造的人物描绘了纯洁人性的丧失,以及潜伏在人性中的恶意识的膨胀。戈尔丁之所以揭示人性中的恶、承认人性中的恶,是要摆脱他们,而非认同他们。然而他却找不到救赎的途径,本来能担当救赎重任的理性和文明在人性恶意识的膨胀下败的一塌糊涂。然而正是由于看见了人性之极恶才唤醒

2、了内心深处的善。关键词:戈尔丁;蝇王;人性恶;人性丧失;救赎幻灭;借恶扬善AbstractGolding made by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Lord of the Flies in describing the loss of restraint shown by the time this cachexia and human potential in the struggle of good and evil. Since ancient times on the theory of human nature good and evil opinion,

3、roughly as follows: On Xingshan, cachexia theory, there are good and evil are on. Golding undoubtedly tend to people cachexia point of view, Lord of the Flies is the theme of writing people cachexia. Golding used by the shape of the characters he portrayed the loss of the purity of human nature and

4、human nature hidden in the sense of evil in the expansion. Golding has revealed the evil in human nature, to recognize the evil in human nature, is to steer away from them, rather than agree with them. However, he can not find the way to salvation and redemption have been able to play a heavy respon

5、sibility in a rational and civilized people cachexia lost consciousness expansion under the mess. But it is precisely because of the very human nature to see the evil only awakened the hearts of goodKeywords: Golding; Lord of the Files; the man was born of evil nature; Loss of humanity; Salvation da

6、shed; Yangshan by dioxin目 录一、人性恶的主题1二、纯洁人性的丧失3三、理性救赎的幻灭6四、借恶扬善9五、结语10注 释10参考文献11谢 辞11威廉杰拉尔德戈尔丁是英国20世纪最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之一,他亲身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世界和社会所存在的缺陷而身感不安,他说:“经历过那些岁月的人如果还不了解,恶出于人犹如蜜产于蜂,那他不是瞎了眼,就是脑子出了毛病。”1,P2 戈尔丁代表作蝇王因运用清晰的现实主义叙述技巧和各种各样的神话去阐明人类在当今世界的状况而荣获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英国作家E.M.福斯特称蝇王为1954年最杰出的小说,作品描写了人在失去约束时所表

7、现出来的本性恶以及人性中潜在的善与恶的斗争,它也鲜明地体现了戈尔丁小说的一贯主题。一、人性恶的主题自古以来关于人性善恶的理论众说纷纭,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性善论,即认为人性是善的而不是恶的理论;二、性恶论,即认为人的本性就是恶的;三、性有善有恶论,其主要观点是,无论是人的外在行为,还是人的内在心灵,其主流必定是善的,恶只是偶尔为之,人性的最终趋向亦是趋善避恶,因为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想做一个好人而非坏人,都有道德自我完善之心 。对于以上理论学说,亲历过战争、目睹过战争的残酷与悲惨的戈尔丁无疑倾向于“人性恶”的观点,他认为恶是人性中本来固有的成分,不是后天习得的,就如同蜜蜂酿蜜、苍蝇竞血那样自然那样

8、天经地意。戈尔丁关于“人性恶”的观点是抽象的,但这种观点的形成是具体的,它滥觞于作家的经历及其所处的时代。残酷的战争粉碎了青年诗人的浪漫主义想法,也引发了作家对于世界和生命的冷峻思考。戈尔丁的代表作蝇王正是这种冷峻思考的结果之一,它标志着英国小说未来发展的实验主义新方向。蝇王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活经历制约了作者的主观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蝇王的写作主题即人性恶。荼毒生灵的帝国主义世界大战使许多善良的人们大开眼界,西方的文明和道德走进了死胡同,比较严肃的作家想寻找出路,却又无法在现实社会中找到出路,于是只好在作品中逃向大海或孤岛,在与世隔绝的境地里,人物难以逃脱困境,从而表现出一种充满禁闭感

9、的冷酷心理。出于这种强烈的感受,戈尔丁对巴兰坦的珊瑚岛很不以为然。珊瑚岛中讲的是一群孩子乘船触礁,漂流到一座热带荒岛上,孩子们团结起来共同对抗饥饿和恐惧。在荒芜人烟的小岛上建立了一个文明、理想、友善的和谐社会。巴兰坦所要表达的是英国社会的美好,英国民族的优越,英国公民的文明。然而戈尔丁却不这么认为,他在英国海军服役时亲身经历了二战的始终,并参加了1944 年的诺曼底登陆,所以对战争的罪过深恶痛绝。他把这一切都归之于人性的邪恶,深信人类的这场有史以来的最大灾难是人性的罪恶所致。于是,在战后他提笔写下了蝇王这部小说。在他的作品里,对像苍蝇那样象征着隐藏的人性恶的形象的暴露和鞭挞多于对美的赞颂和讴歌

10、。所以蝇王虽取材于珊瑚岛但主旨却反其道而行之:虽然也是一群孩子流落荒岛,但是人性中邪恶的部分不断滋长,恶的成分逐渐膨胀,于是相互残杀,上演了一幕幕人性恶的悲剧。最后那位象征着文明与民主的善良领导人拉尔夫若不是一艘过路军舰的解救最终也将死于杰克之手。戈尔丁所要表达的是英国并不比其他民族优越,人类灾难的根源在于人类自身所隐藏的邪恶,而并非来源于自然界,也不是来源于社会环境。是人自身的邪恶导致了人间悲剧的发生。小说蝇王的情节并不复杂:蝇王的主题是人性之恶。它以现代儿童寓言的形式讲了人由天真堕落到邪恶,最后酿成大灾难的故事。由于戈尔丁写这部小说之时,东西方两大阵营正严重对峙,剑拔弩张,大有再打一次世界

11、大战之势。所以小说假想在一场未来的核战争中,一架飞机带着一群男孩从英国本土飞向南方疏散。飞机被击落,孩子们乘坐的机舱落到一座世外桃源般的、荒无人烟的珊瑚岛上。起初这群孩子齐心协力,为了生存组织起来采野果、猎野猪、搭棚子,用文明人使用的眼镜片聚焦取火,甚至还上演了一出出民主政治的笑剧。但由于人性恶的内在因素作祟,孩子们很快从团结走向争吵、从理性走向迷信、从民主走向独裁。他们分裂成两派相互残杀,最终以崇尚本能的专制派压倒了讲究理智的民主派而告终。“蝇王”即“苍蝇之王”,在圣经中被当作“万恶之首”,在英语中,“蝇王”是粪便和污秽之王,因此也是丑恶的同义词。小说以此命名,似取兽性战胜人性之意,孩子们害

12、怕莫须有的野兽,到头来真正的“野兽”却是在人性中潜伏着的兽性。野蛮的核战争把孩子们带到孤岛上,但这群孩子却重现了使他们落到这种处境的历史的全过程。归根结底,不是什么外来的怪物而是人本身把乐园变成了屠场。二、纯洁人性的丧失蝇王是一部关于恶的本性和文明的脆弱性的哲学寓言式小说。戈尔丁用他所塑造的人物描绘了纯洁人性的丧失,以及潜伏在人性中的恶意识的膨胀。一群6岁至12岁的英国小学生为了躲避核战争乘机出逃,后因飞机失事而降落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拉尔夫用一支海螺把分散在岛上的孩子们召集在一起,同时他也被选为首领,紧紧追随他的有西蒙和猪崽子。但是杰克和他的唱诗班很快组成另外一伙,他们不愿服从拉尔夫的领

13、导,扮作野蛮人,打猎、吃肉、行凶。同时怪兽出现了,杰克和拉尔夫同意暂停它们之间的斗争,但是也正是怪兽使海岛的暴力升级,拉尔夫和杰克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最后西蒙被杰克一伙活活砍死,猪崽子也因被石头击中而倒地身亡,拉尔夫一伙全被杰克拉拢过去,他自己也成了杰克一伙捕猎的猎物,几乎被杀死。危急时刻,路过的海军军舰救了他,也把这群堕落成野蛮人的孩子带离了荒岛。小说中的人物虽然都是少年儿童,但戈尔丁的目的主要是通过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物来揭示他的道德主题人性“恶”。拉尔夫象征了民主与文明,猪崽子象征了科学与理性,杰克象征了人性的邪恶。通过猪崽子和西蒙之死,拉尔夫也差点被杰克一伙所杀的故事,阐明了人性恶的主

14、题。戈尔丁认为,社会的缺陷要归结为人性的缺陷。作为一个作家,他的使命是医治人对自我本性的惊人无知,他的作品是使人正视人自身的残酷和贪欲的可悲事实。于是作品细致地描写了纯洁人性丧失的过程演变。小说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触目惊心的野蛮画面,流落到荒岛上的孩子因为失去了文明世界的约束,人性中潜在的邪恶意识充分暴露,以至沦为野蛮人,并互相残杀!首先来看拉尔夫。拉尔夫是作家的中心人物,是这群孩子中年龄最大的,有12岁。作为海军军官的儿子,他性格开朗乐观,为人亲切,先天就具有领袖气质和领导才能。作为首领,他尽职尽责、忠于职守并以民主方式行使自己的权利。他要求会议上举手发言以维护秩序,带领孩子们搭起茅屋以抵御风雨

15、和烈日,用火生烟以求得外来船只的救援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拉尔夫是人类文明的坚守者、理性秩序的维护者,在他身上寄寓了作家的理想,他表现了人性中优美善良的一面,但同时他也并不是作家的理想人物,他也有着恶的一面。在罗伯特扮演野猪时,拉尔夫也“抢着凑上前去,去拧一把此刻没有任何防御能力的肉。紧拧和加以伤害的欲望主宰了一切。”1,P130他经不起杰克他们美味野猪肉的诱惑,始终不敢与杰克进行直接争斗,还鬼使神差地参与了对自己助手西蒙的砍杀,其所践踏的正是他一开始所积极提倡和维护的文明秩序,他并不是完美之人,在他身上也有自甘堕落和行凶作恶的成分。小说结尾时,拉尔夫热泪盈眶,他“为童心的泯灭和人性的黑暗而悲泣,为

16、忠实而有头脑的朋友坠落惨死而悲泣”1, P4。因为拉尔夫和猪崽子在大雷雨的时候也参加过杀害西蒙的狂舞,所以他俩的童心也不复存在了。区别只在于拉尔夫认识到“人性的黑暗”,猪崽子却始终否认这一点。所谓的“人性的黑暗”主要指嗜血和恐惧。嗜血从杰克开始,逐步发展为他那帮猎手的共同特性;恐惧从害怕“野兽”生发开来,最终成为支配孩子们的异己力量,在这两种因素的制约下,杰克等人把脸涂的五花八门,在假面具的后面,他们“摆脱了羞耻感和自我意识”,并伴之以“野性的大发作”。拉尔夫纯洁人性的丧失虽然令人心痛但却无可奈何,同时也说明了人性的复杂,即人性中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人是作恶扬善的统一体,是人性与兽性的

17、统一体。就如歌德浮士德中的靡菲斯特,他既是引诱浮士德堕落的魔鬼又是引领浮士德超越自身局限的天使。也就是说,作为单独的一个人,他的人性中有善恶之分,评判他的人格要看是善的人性控制他的行为,还是恶的人性制约他的行动。人世间的善与恶就像是人世间的对与错,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事有不同的见解,也就有不同的善与恶、对与错。世间没有绝对的对也没有绝对的错,没有绝对的善亦没有绝对的恶,对有对的依据,错有错的根源,善有善的理由,恶有恶的原因,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与立场不同罢了。再来看拉尔夫的两个得力助手,西蒙和猪崽子。西蒙是作家理想的化身,一个先知先觉的神秘主义者。他为人腼腆,不善言辞,但有正义感。他具有崇高的道德良知

18、、非凡的洞察力、神圣的正义感和伟大的牺牲精神。与其他孩子的盲从相比,西蒙能够开动脑筋、独立思考,具有很强的理性,并且敢于探索真理,为此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当别的孩子为怪兽而惶惶不安时,他却能意识到孩子们所感觉到的怪兽并不是实际的东西,而是来自心里的阴影,并只身一人去丛林深处验证自己的看法,终于发现了真相。他第一个提出:“大概野兽就是咱们自己。”1, P 5当蝇王预言他的不幸结局时,他并没畏惧,还是毅然坚持下山去把真相告诉大家,最终被活活砍死。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孩子们所杀死的“野兽”却是唯一能向他们揭开“野兽”的秘密从而使他们免于沦为真正野兽的人;孩子们把西蒙叫做“疯子”,但真正丧失理性的却是他

19、们自己。西蒙的悲剧是许多先知者的共同悲剧,一种卡珊德拉式的悲剧。第一个直立行走的猴子据说是被其他猴子打死的,第一个说出真理的人也常难逃毁灭的命运,屈原如此,布鲁诺如此,古今中外先知的命运往往都是如此。猪崽子是一个患有严重哮喘病、带着高倍近视镜的胖孩子。他过分相信科学的力量,却根本看不到 “人性的黑暗”,因而他就无法理解所谓“野兽”或“鬼魂”都出自人的“恐惧”之心。同时他又过分相信成人的世界,他没有认识到,正是大人们进行的丧失理性的核战争把孩子们带到了荒岛上。猪崽子是以弱者的身份出现的,他依附着拉尔夫以确立自己的地位,表面上看除了他的眼镜外似乎一无是处,经常被孩子们嘲笑捉弄,但实际上猪崽子是科学

20、知识的化身。用海螺召唤分散的孩子的办法是他想出来的,生火需要他的眼镜,他还经常提醒拉尔夫要冷静,并且他自己也始终是保持清醒头脑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是科学的信仰者,是文明秩序的规范者,也可以说他是文明和科学的化身,但最后他却被杰克一伙砸得脑浆迸裂。西蒙和猪崽子都紧紧追随拉尔夫,却落得个悲惨结局,着实令人心痛。最后看杰克。杰克是小说的反面人物,扮演着刽子手的角色。他冷酷无情、野蛮残忍、嗜血成性,是人性恶的代表。他的野心很大,目空一切,有着极强的权力欲望,总想取代拉尔夫的地位,夺取领导权。他让孩子们用泥巴和木炭涂成花脸去打猎,而任凭火堆熄灭失去了得救的机会;他仇恨拉尔夫一伙,先打碎了猪崽子的一片眼

21、镜,为生火烤肉又带人偷走另一片;他杀害了西蒙,最后又杀了猪崽子,连拉尔夫也不放过,放火企图烧死拉尔夫。在杰克身上,野蛮残忍、仇恨文明、崇尚暴力、毫无理性的人性丑恶表现得一览无余,而那些盲从的孩子们,作为杰克的帮凶,也丧失了善良的人性,留存在他们身上的只有恶的习气。而这些孩子们都追随邪恶的杰克,可见恶的人性其吸引力之强。拉尔夫的身上闪烁着人性的光辉,西蒙可以说是“先知”,猪崽子可以说成是“科学家”,他们都是文明理性秩序的拥护者,他们的被杀以及拉尔夫的堕落和被追杀都可以看成是美好人性丧失的表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现代人心灵深处所固有的邪恶意识。孩子们天真性情的丧失,不能只怪外部世界,根本原因还是人性

22、中潜在的恶的意念,而且邪恶的力量是如此强大,人性的善的力量又是如此脆弱,在人性的善和人性的恶的较量中,人性的善陷入了亟待拯救的困境。 三、理性救赎的幻灭几乎所有承认人性恶的现实主义作家,包括戈尔丁在内,同时也都承认人性中具有善和趋善的成分,人是可以自醒、可以自救的。说人性中有恶或者趋恶,并不等于说人必然的成为恶,人就是恶魔。善恶的划分并非就是那么绝对,那么极端。比如说杰克他并非完全是邪恶的,他身上也有着为善的成分。刚到荒岛时,就四处寻找淡水,并提议捕食野猪,因为老是吃野果容易导致腹泻。他第一次靠近野猪时也不忍心杀死野猪。当捕获了野猪,烤熟之时他还让拉尔夫一起分享。当然拉尔夫也并非完全是善的,他

23、的身上也有着恶的阴影,他参加了对自己的助手西蒙的砍杀。戈尔丁之所以揭示人性中的恶、承认人性中的恶,是要摆脱他们,而非认同他们。就像马尔萨斯指出的:“恶之存在于世,并不是为了引起绝望,而是要增强活力。我们不应该逆来顺受地屈从于恶,而应该竭力避免恶、全力使自己以及自己影响所及的人们脱离邪恶。”2 然而他却找不到救赎的途径,本来能担当救赎重任的理性和文明在人性恶意识的膨胀下败的一塌糊涂。在小说蝇王中,戈尔丁本来想强调人是理性的动物,理性智慧是人类自救的法宝,告诉我们文明、秩序、规范的力量是伟大的,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通过对具有象征意义的人和物的命运的描写,精细的描绘出了文明、理性最终都被邪恶所打败、

24、所压制的悲剧结局。在失去成人、法律、政府、传统道德规范约束的情况下,孩子们起初还试图用以前在文明社会中耳濡目染的东西以求生存和救援。孩子们栖身的珊瑚岛,仿佛是个童话的世界,风景优美、野果丰盛。在杰克和拉尔夫决裂之前,我们到处可以看到文明、理性的印记。特别是孩子们刚到海岛之时,拉尔夫吹响海螺,岛上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循着螺音赶到平台。孩子们在沙滩上召开临时会议,商讨下一步该怎么办?他们要求有个头头,于是又以民主的方式推举拉尔夫为他们的首领,猪崽子、西蒙作他的助手。之后,又分别制定了许多规范让大家遵守,像规定了开会的地点;召开会议要以海螺音为信号;会议上孩子们被要求举手发言;发言时要拿着海螺;别人不

25、许临时插话也不许打断别人的讲话;大小便到指定的地方;在山顶上生一堆火作为求救信号等等。显然,他们所做的这一切都是由于受到大人们主导的文明社会的影响,海岛上的临时“社会”是他们模仿大人们的世界建立的一个文明而又有秩序的小社会。他们所做的这一切,是希望在得救之前可以有秩序的良好的生活下去。这样,在秩序的确立完善下,在文明的规范约束下,孩子们生活的倒也还其乐融融,他们在拉尔夫的带领下搭茅屋、采野果、生火取烟、等待得救。开始时孩子们还是能够在海岛上和睦相处的,正如文中所说的:“在这儿,旧生活的禁忌虽然无影无踪,却仍是强有力的。席地而坐的孩子的四周,有着父母、学校、警察和法律的庇护。”1,P66 这些本

26、来都是文明的成果是文明的力量,然而后来文明在人性的邪恶面前却败的一塌糊涂。首先来看象征着权力秩序、民主规范和文明社会法律的海螺。孩子们听到海螺声才聚集到一起,举手发言时也一定要拿着海螺,听到海螺音要赶到平台开会,拉尔夫被选为首领也是因为他拥有海螺,选举时“最最说不清的,或许也是最强有力的,那就是他拥有海螺。他是唯一吹过海螺的人,现在坐在平台上等着大家选他,膝盖上安安稳稳的搁着那碰不起的东西,他就是跟大家不同。”1,P20也许正是因为他拥有海螺,所以首领的职位好像非他莫属,这一点是无人能比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海螺的至高无上的地位,海螺的存在,让松散的孩子群成为一个有头头的集体,可以说所有的规定、

27、规范、约束都是在海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有了海螺才使一切井井有条,才使一切有章可循,孩子们因此也得到了短暂的和睦时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家对于刚开始以海螺为中心建立的社会秩序,还是肯定的认可的,通过海螺这一意象,表现了戈尔丁对有秩序有规范的社会的向往,而要做到这一切,就需要人们全力合作,遵守规范才行。然而具有讽刺意义的是猪崽子就是在拿着海螺讲话时,被杰克一伙所摧下的岩石砸的脑浆迸裂。这象征着民主秩序的破灭,象征着邪恶对于文明的蔑视与挑战,是一曲文明毁灭的葬歌。其次来看象征文明智慧的火,火同时也是拉尔夫和杰克矛盾冲突的重要原因。火除了可以夜里取暖,驱走野兽之外,更重要的是它能够让孩子们脱离荒岛

28、真正得救,即重返文明社会。如果说孩子们建立的社会秩序是让他们可以很好的在荒岛上生活,那么火堆才是他们真正得救的救星,因为只有火生的白烟才能引起过往船只的注意,只有火才能让这群被文明世界遗忘的孩子离开荒岛。当拉尔夫用猪崽子的眼镜点燃第一堆火时,在荒岛上的孩子们才刚刚开始有了被救的希望。火被点燃后,火堆的维持马上成了急待解决的问题。拉尔夫要求火必须被一直维持着,孩子们应该轮换着拣拾柴火,看管火堆,这样过往的船只才能发现他们。也只有这样他们才不会错过任何一支过往的船只,才能让他们获救的概率扩到最大,这正是理性力量的表现。为了打猎杰克唤走了看管火堆的兄弟,于是火熄灭了,刚巧一只船只经过海岛,这就导致他

29、们错过了那次可能被拯救的机会。显然,打猎吃肉与维持火堆相比无疑就是非理性的。作者借拉尔夫之口说过:“烟比肉重要,尽管你们隔三差五就能猎到一只猪。”“咱们一定得把烟在山上生起来要不就完蛋了。”1,P89这里,维持火堆和打猎吃肉就构成了理性和非理性的冲突。打猎吃肉,可以使他们暂时满足自己对于食物的需求,但维持火堆却可以使他们永远离开这个与世隔绝的荒岛,重回文明秩序的大陆。维持火堆意味着可以被救,打猎吃肉只会让他们堕落成野蛮人。作者所认同的是拉尔夫所代表的理性,当拉尔夫问:“把岩石处当作厕所。管着火堆冒烟,作为信号。不要从山上取火种,到山上去煮吃的。”1,P89所有的孩子都默认了,孩子们的默认是理性

30、力量的成果。然而,杰克一伙因打猎人手不够唤走了看管火堆的兄弟,火堆因无人管理而熄灭,使这群孩子失去了被救的机会。并且火在后来甚至成了杰克一伙杀死拉尔夫的强大武器。若不是一艘海军军舰的搭救拉尔夫这个文明秩序的拥护者恐怕也已死于杰克一伙的追杀。象征文明智慧的火熄灭了,这同时也意味着文明智慧的死亡。从物的方面说,象征着文明理性的海螺和火最终都是被毁灭,这也暗示了理性救赎的幻灭。从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物方面来说亦是如此,都展现了文明与理性在邪恶与野蛮下的溃败。首先说象征着民主文明的拉尔夫,他所提出的那套文明、合理而又有秩序的主张不但应和者寥寥,而且自己的助手都相继被杀害,最后连他自己也差点被对方杀掉。拉尔

31、夫和猪崽子在大雷雨的时候也参加了对于杀害西蒙的狂舞。拉尔夫提出的主张和秩序被践踏,拥护文明秩序的人被杀戮,这些都表明了文明理性救赎的毁灭,说明理性救赎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再来看猪崽子,因为他的眼镜是生火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可以看成是科学与文明的象征。然而,猪崽子最后却被杰克一伙所杀,其中的一片眼镜被杰克所打碎,另一片被偷走用来生火烤肉。这一切意味着科学与理性的破灭。最后看看西蒙,一个作家所塑造的理想人物,一个文明的先知的化身,为了把自己看到的真相告诉伙伴,以消除伙伴的恐惧,不顾癫痫病的发作,跑着下山把这个消息告诉大家,不料却被伙伴们集体所杀。拉尔夫、猪崽子、西蒙的经历和结局都昭示着理性救赎的幻灭

32、,都揭示了孩子们纯洁人性的丧失,邪恶人性的膨胀。而最后的结局似乎更耐人寻味,拯救拉尔夫的不是农民也不是工人,而是军人,是过路的海军军舰解救了他。拉尔夫等人其实正是为了躲避战争,在飞向南方疏散的过程中被困荒岛的。而打仗的正是那些军人,在珊瑚岛上孩子们正在进行着自相残杀,而在荒岛之外的大人们不也是在进行着更为激烈的厮杀吗?拉尔夫等幸存的孩子们被海军军舰带离了荒岛,难道就是真正的获救吗?如果荒岛之外的世界战火仍在蔓延,人们仍在厮杀,从这种意义上说,他们是否又陷入了另一个更为恐怖的时时刻刻都有生命危险的境地呢?到这里,我们仿佛也真的感受到戈尔丁的彻底的绝望。解救的道路彻底破灭了,留给人的只有无尽的思考

33、,无限的惆怅。四、借恶扬善戈尔丁的态度是悲观的,他极力的描写人性之恶,其实目的在于唤醒人心中的善,并不是因为恶才写恶而是借写恶来宣扬善。文中对猪崽子的死有这样一段描写“猪崽子往下掉了四十英尺,仰面摔倒在海中那块红色的方礁石上。脑壳迸裂,脑浆直流,头部变成了红色。猪崽子的手臂和腿部微微抽搐,就像刚被宰杀的猪的腿一样。”1,P212读到这里,恶心之感随之习来,强烈的感到杰克一伙孩子的残忍,不由得向往人类的和平,渴望人性之善,渴求人间真情。关于西蒙的死有这样一段描写“人群立刻跟着他蜂拥而下,他们从岩石上就涌下去,跳到野兽身上,叫着、打着、咬着、撕着。没有话语、也没有动作,只有牙齿和爪子在撕扯。”1,

34、P177让人感受到的是丧失人性的疯狂,是人性恶膨胀的可怕。他让纯真的孩子变成杀人的魔鬼,嗜血的野兽。也许正是由于看见了人性之恶,直面了残忍的鲜血,才有了对于善的强烈的渴求。换句话说,是极恶唤醒了内心深处的善。恩格斯曾经说过:“人来源于动物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在于摆脱得多些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程度上的差异。”3就如托尔斯泰的复活,托尔斯泰从人性主义的角度出发,让聂赫留朵夫通过道德的自我完善,让人性打败兽性,从诱奸迫害玛丝洛娃到拯救玛丝洛娃,人性战胜兽性,精神上的人复活了,完成了人生的一次转折,一次重生。同样玛丝洛娃也通过宽恕聂赫留朵夫完成了她的重生,由风骚堕落、自

35、暴自弃变得纯朴,变的天真。她自身的“人性”也压倒了“兽性”。所以人类的前途无疑仍是光明的,但通向光明的道路上仍会有黑暗蔽日的时候。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任何时候都要从多角度从多层面来分析。人性中固然有着恶的成分,但是戈尔丁过于极端,当然这与他生活的时代和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人性中亦有着善的成分,所以一幕幕感人的人间真情才会上演。人性中总会有善回归的一天,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而不再会是血肉横飞的战场。五、结语蝇王没有也不可能“阐明当今世界人类的状况”,从中可以看到严峻的西方社会现实的曲折反映,看到作家想寻找出路而又找不到出路的苦恼。戈尔丁的本

36、意是想通过蝇王复制一部袖珍版的人类发展史,但他忘记了个体发展史并不完全重现种系发展史。戈尔丁的性恶论与其自身的经历和所处的时代环境密切相关。但我们应该坚信人类的未来仍然会是光明的,当然我们应该看到在这条道路上仍然充满了艰辛与坎坷。注 释卡珊德拉凯珊卓是希腊神话中拥有预言能力的女先知,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斯的一个女儿,也就是特洛伊的公主。从小被后妈迫害,被赶出王宫,剥夺了财产继承权,变成一个修女。后来被阿波罗赋予预知命运的能力,成为太阳神殿女祭司,作为回礼她被要求同阿波罗发生肉体关系,但她拒绝了。阿波罗气恼地向她施以诅咒。施给卡珊德拉的诅咒就是她说出口的预言百发百中,然而谁也不信以为真。而且她说出

37、的预言不知何故全是不吉利的预言背叛,过失,死亡,国家的陷落。所以,人们不但不相信她,还嘲笑她并憎恨她。以后就代表先知者的悲剧。参 考 文 献1英威廉戈尔丁.蝇王M.龚志成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吴元迈.20世纪外国文学史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3聂珍钊.外国文学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4王海明.人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5英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刘绯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6英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程朝翔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7苏志宏.马克思主义原著及重要文献选读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8陆扬.精神分析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9王岳川.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10郑克鲁.外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1罗中枢.人性的探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12王宁.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谈创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