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体心理学分析嵇康及魏晋时期-刘星瀚.docx

上传人:不*** 文档编号:239520 上传时间:2018-06-23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86.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自体心理学分析嵇康及魏晋时期-刘星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亲,该文档总共5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以自体心理学分析嵇康及魏晋时期-刘星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自体心理学分析嵇康及魏晋时期-刘星瀚.docx(5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浙江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以自体心理学分析嵇康及魏晋时期 姓名:刘星瀚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中国哲学 指导教师:何善蒙 20110501 中文摘要 自体心理学最重要的观点之一便是科胡特把人们经验世界的方式理解成为 对自体客体的经验,也就是说自体是以自恋的方式经验任何事物的,就如同对待 自己的手脚一般。从这个基本理论出发,需要寻求一个观察的切入点,而嵇康作 为魏晋风度的典型代表团体竹林七贤中的代表人物,就在这样的分析中具有了重 要意义。文章希望以分析魏晋时期的典型人物嵇康入手,以自体心理学的框架来 解释这一时代自身的问題和意义。文章从第三章开始首先对华夏民族心理的发展 做分析,但这种分析是把

2、其视为嵇康心理发展的幼年阶段来对待,是把这种对民 族文化心理的分析看成对嵇康自身心理分析的前期工作,这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是 非常重要且有意义的。而对嵇康自身的分析最终并不会停留于嵇康自身,而是在 自体心理学的框架中把其视作发展的自体从而揭示育成自体、与自体不可分割的 坏境,自体、环境及他们的关系共同构成了一个问題。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也就是 以自体心 理学去试图描述魏晋时期所深藏的人性。 关鍵词:民族潜意识嵇康名教自体挫折 Abstract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oints that self psychology holds is that Kohut consid

3、ered the way people experience the world as that they experience self and object, that is to say everyone experiences everything in a narcissistic way, just like people treat their hands and feet. Based on this theory, we need a breakthrough point to observe, Ji Kang, as one of the Seven Sages of th

4、e Bamboo Grove that represents the Wei-Jin demeanors, possesses important values in the analyses. This writing wants to analyze the typical person Ji Kang in order to explain the problems and meanings of that period in the area of self psychology. From Chapter Three of this writing I firstly make so

5、me analyses on the Chinese national psychology, which is treated as the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during Ji Kang5 childhood, and treat the analysis of national and cuhural psychology as the previous work of the analyses towards Ji Kang9 self psychology. This is very important and valuable in psychoa

6、nalysis theory. The analysis of Ji Kang himself will not eventually being so, but treat h as a developing self in order to reveals that the indivisible environment of self development and self, and self, environment and their relation together make up one problem. To solve this problem is just to de

7、scribe the deep human nature in the period of Wei-Jin self psychologically. Key words: national sub consciousness, Ji Kang, the Conflician ethical code, self, frustration 本论文的涉及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内容及思想,从论题的酝酿到 最终成稿要感谢: 1、 导师何善蒙老师的教诲、启迪及热心指导 2、 包利民老师授课中所获得的思想启迪 3、 董平老师授课中所获得的思想启迪 4、 杭州灵栖心理咨询中心的资深心理咨询师王勤 5

8、、 徐征宇、赵丹辉同学在英语方面的帮助 6、 本文所有引文及参考书目的前期研究和积累 7、 家人的支持和配合 以及其他各位在生活、学习中关心帮助我的老师、同学、朋友,没有你们同样也 不会有这篇论文,不会有如今的我。另因个人能力有限,疏漏及不当之处在所难 免,故诚请诸位老师、同学、朋友多多赐教。 2011年 4月 18日 于浙江省杭州市 1 引言 汉末、魏晋时期是 一 个政治极为黑暗险恶的时代。其中最主要的问題之 _就 是名教与自然的问题。由荀子之后开始的儒家思想世俗化、官方化的进程,到了 董仲舒这里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结构。对大道探索体认的信仰被阴阳五行的宇宙生 成论掩盖,儒家的核心思想被确定的纲

9、常伦理所明确界定,因此自然而然地在各 方面产生出了名教与自然的矛盾问题。所谓名教,唐长孺先生认为 名教即是是 因名立教,内容包括政治制度 、职官设置、人才配合以及礼乐教化等等。但其中 最为重要的是依据儒家的伦理道德标准选拔人才,使被选拔的人才与所居职位相 配合,做到人尽其才,官称其职。 51这种依据建立在名教之上的察举制度来选拔 人才的机制,可以使有名者入青云,无闻者委沟渠。以此选择人才,名教自然就 变得意义非凡,恰恰于此也正是名教与自然矛盾冲突的一处重要表现。这种由确 定的名教来探查人物品德的方法,反而驱使士人辗转提携,相互吹捧,为了能够 在舆论中获得 _个好名声而不择手段,背离了名教之本意

10、。 举秀才,不知书; 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世说新语中便记录 了大量如此的怪异现象。大量的名不符实的 人才 的出现使得在此时期刑名之 学得到了发展和重视。其中最有代表性之一的就是刘邵的人物志。此书的目 的也就在于希望品评人物能够做到名副其实。当然这种名实相乖的现象不只在于 人才选拔方面,也同时存在于社会的各个层面。因为汉代形而上层面的具象化、 确定化以及僵化,其下的对于整个社会的道德判断也同样变得静止僵化,从普通 老百姓到官员,从日常生活到政治制度都有着普遍的道德虚伪、名不副实的现象。 虽然 如此,但大家都还是希望在这个既定的系统内改变这种状况。上述的刑名之 学可算

11、是在理论上做出的努力,而在实践上同样有许多人在尝试着改变。如袁涣 对 朱渊案 的评论是很好的一个例子。毅熟长吕岐派朱渊、爱津善去学习,学 成归来,想任用他们,二人不从,吕岐大怒,杀之,众人多以为处置不当。主筹 孙徽等认为,朱渊等人罪不足死,且吕岐无权未向上级报告就杀之。吕岐以其为 师友,却又加以刑戮,此种作为很不合适。袁涣则有不同意见,认为吕岐未向上 級报告这一点确实不妥。但朱渊等人罪不足死的理由不成立。吕岐与朱渊、爱津 5唐长孺: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 1992年版 ,第 65页 s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 ,中华书局 , 1991年版 ,第 393页 1 有师友之名不假,

12、但并不能因此就姑息犯罪。孙徽所谓吕岐杀朱渊二人是有违师 友之名,这种论断是罪名与罪行不符,即 今不论其罪而谓之戮师友,斯失之矣。 主薄取弟子戮师之名,而加君诛臣之实,非其类也。 11不过名教与自然这个矛盾 并没有就这样被解决,反而使得反思的层面从刑名之学上升到了形而上层面。玄 学风气由此逐步此产生。 在思想内容方面很明显的变化便是学术的核心已经不再是儒学了,至少不再 是单一的独尊儒术了。之前的不少研究认为玄学是关于有无、本末等形而上问題 的讨论,在这 -“ 过程中道家思想成为了重要的讨论思维和方式。对于此段历史时 期内思想之变化,汤用彤先生把其分为四个时期:正始时期,理论上多以周易、 老子为根

13、据,何晏、王弼是其代表;康元时期,这一时期思想多收庄子 影响,激烈派的思想流行;永嘉时期,思想发展中承接了正始时期温和派的态度, 而有新庄学,向秀、郭象是其代表;东晋时期,亦可称佛学时期。当然对此问题 有许 多不同的态度,如汤一介先生就认为应该重视嵇康、阮籍在玄学发展史上的 地位,从而加入了以嵇康、阮籍、向秀等为代表的竹林时期。 但不论怎样,就 如同冯友兰先生说的 这是一个古今中外哲学家所共同讨论的问题,是一个真正 的哲学问题。 ,思想主题已经和之前大有不同了。而在生活状态中最容易看见 的便是魏晋人特有的那种风度:嵇康在刑场上安然弹琴,而无视死亡的来临;谢 安接到淝水战役的提报却无动于衷;刘伶

14、醉倒在田间,以天为被以地为床;阮籍 在守丧之时喝酒吃肉。名士们追求麈尾清谈、饮酒吃药,追求超世拔俗,人们用 各种各样现 在看来仍然不可思议的行为表达着生命,情感被直接而热烈地表运。 最具有矛盾性、冲突性的还是人们对待儒家社会制度,具体的便是纲常伦理等名 教的态度。阮籍甚至在大人先生传中把遵循儒家礼法的君子视为 虱之处乎 揮中,逃乎深缝,匿乎坏絮,自以为吉宅也。行不敢离缝际,动不敢出揮裆,自 以为得绳墨也。饥则啮人,自以为无穷食也。然炎丘火流,焦邑灭都,群虱死於 襌中而不能出。汝君子之处区内,亦何异夫虱之处襌中乎?悲夫!而乃自以为远 祸近福,坚无穷已李泽厚把这种大变动认为是 人的觉醒 ,而玄学则

15、是这 种 觉醒 在思想理论上 的表达。 5陈寿:三国志,裴松之注,中华书局, 1971年版,第 335页 4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年版 .第 120页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卷,人民出版社, 1982年版,第 365页 3陈伯君:阮籍集校注,中华书局, 1987年版,第 16M66页 2 总之,不管从哪方面看,魏晋玄学风气之于前代的改变是巨大的,这种改变 的最主要的共通点之一便是一改华夏文明主要以儒学为主的现实,进而一定程度 上批判和怀疑自身文化传统,其二同时也改变了在天人关系中采取的务实之态 度,转而清谈、辨名析理等方式大为流行。这不可不说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关于

16、这种变化,汤用彤先生认为原因有两点,其一在于正始时期之后的学术兼接汉代 道家,老学的影响逐渐变得显著,这点从人物志便可窥得一二。其二则是以 辨析名实为主旨的清谈由来己久,由具体人事以至抽象玄理,这是学问本身演进 的必然趋势。除此之外,本文主要的观点是认为这是因为在当时的形而下体系之 中这个名教自然的问题必定不能得到解决,而在这个问題上逐渐自觉的思想必定 会把自己的 视线移往更高处的形而上层面,这种理论演进的必然趋势是由先秦时 期就形成的作为民族潜意识所驱使的。之前有各种从社会学、哲学、历史等方面 对此逬行解释的研究,其中也有不少把此问题放在整体文化发展中进行的探讨, 但尚少见基于心理学对此的分

17、析。因此本文试图运用心理学相关理论在文化心理 层面进行新的解释:在这一时期表现出来的种种特殊现象正是这种民族潜意识在 生活在这一时代的人们身上谋求发展但却遭受到重大挫折所引发的。 2.分析方法介绍 一 从弗洛伊德到科胡特 本文试借用心理学中精神分析的相关理论来剖析魏晋时期的这种思想转变 的过程,并且把嵇康当做一个典型的例子来看待,以此展开上述的观点。精神分 析作为由弗洛伊德开创的心理学流派,自从诞生之日便一直受到许多人的质疑。 弗洛伊德的生物决定论是其饱受质疑的关键所在。但其一些基本的研究态度,却 使得精神分析成为了一个具有活泼生命力的学说,并在过去的岁月中一直不断地 焕发出其理论及实践上的活

18、力。因此,认为精神分析是弗洛伊德一个人创造的, 并且当代精神分析的理论及实践和弗洛伊德时期没有什么区别显然是有失偏颇 的。在精神分析不 断发展的过程中,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支柱,诸如本能驱 力、 俄狄浦斯情节之特殊重要性、性等概念都 不断地 受到后来者的质疑并且有一 些已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引领着这些变化的一个最主要的争论趋势便是对心理 创伤原因的理解,即是创伤造成的亦或是幻想造成的。这种争论反映出了哲学上 的先天与后天之辩。其实这一论辩在弗洛伊德自身的理论中也可以发现。 2.1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及其影响 在弗洛伊德早期的精神分析临床实践中,其基本的理论假设是造成病人神经 症 $的最主要

19、根源是源自童年时期的创伤 ( 最主要是性的)。这其实就是强调 后天 因素的决定性作用,即心灵是由经验塑造而成的。他一开始认为, 在常态的经 验中,心灵不会变得设防,也不会产生癔症和强迫症这些折磨他早期病人的症状。 无法整合的情感和思维是创伤导致的。如果童年无创伤,那么成年后就能包容并 同化与性有关的情感,使其融入自我持续感之中。相反,那么成人就会因某些回 忆和感觉与构成他或她的经验主体核心的想法和感受难以相容而痛苦。 e直到 1897年弗洛伊德开始反思自己的这种理论,原因就是他非常吃惊地发现许多病 人自称在童年时期受到了性侵犯,但其实这些都是后来虚构的。也就是说在之 前 的理论中假设的所谓童年

20、期创伤很多都是子虚乌有。这一发现使得弗洛伊德十分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当本我和超我冲突时,自我会采用一些心理防御机制来避免焦虑,如压抑、投射、反 向形成、固着等。过于强烈的冲突可能会引起防御机制的脱离正常轨道的活动,这种脱离了正常的协调冲 突机制本身便成为了神经症的表现形式。 4 美 斯蒂芬 *A.米切尔,玛格丽特 “ .布莱克著: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 现代精神分析思想史,陈祉妍, 黄峥,沈东郁译,商务印书馆, 2007年版,第 240页 4 沮丧,不过也促成了他的精神分析理论上的重大变化。在 1897年后,他抛弃了 曾认为其本身足以解释神经症成因的诱惑创伤假设,而把视点转向了先天生物性 上面(同

21、时受到迗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既然没有实际的创伤性事件但仍有这么 多人掉入神经症的深渊,弗洛伊德对此的解释是所有成年人都受到冲突的性冲动 的困扰,而非童年受过性骚扰的人所独有,神经症是人类的性在本质上就有的问 题。而后天经验则只起到对此先天驱力恶化或改善的作用。由此观点 ,心 理病态 变成了并非因来自外部的入侵,而成为了自身内部的扭曲。由此,性、俄狄浦斯 情节获 得了先天意义上的特殊重要性,在弗洛伊德这里,人被描述成在文明的外 表下掩盖着野兽般的天性。虽然弗洛伊德没有否定区别于动物的人性,但是所谓 在人性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文明社会的主要功能却也是表达经过压抑和伪装的最 原始的驱力。这到后来被解释成

22、为了权威的 弗洛伊德 主义观点。在这个框架 内,弗洛伊德解释人类社会一切现象,而这一切现象的背后的原因被其归结为某 种生理的先天的本能驱力,生的驱力和死的驱力。 弗洛伊德的这个理论的转变其影响是深远的。经典精神分析中对本能驱力不 可避免的冲突性的着重强调渗入了思想文化生活的各 个层面,宽泛地来说,在西 方,弗洛伊德的贡献已经紧密融入了文化和人们的自我体验中,人人都是 弗洛 伊德主义者 。但同时,这种态度也刺激了之后的精神分析学者,使他们从辩 证矛盾的一端来到了另一端,重新强调了经验的影响, 关系 、 客体 这样的 概念更多地取代了 性 、 本能 以及 驱力 ,这也是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 析之后

23、的发展趋势。弗洛伊德的继承者们重新捡起了曾经被抛弃的 创伤 概念 , 使其从单次灾难性的童年事件(如一次性骚扰)转变为父母长期无法满足发展中 孩子的心理需要。在先天与后天的立场中向后天一 方的观点回归是广义后经典理 论的特点,由此从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中发展出了一批关系理论家。当代的关系理 论家则更多的认为先天因素从一开始就融入后天因素之中了。总之,后弗洛伊德 主义的精神分析理论不那么强调先天因素了,精神分析理论的不断发展也早就使 其成为了一种思考的方式,从而可以从更高的层面去观察我们所处的社会以及我 们所处的时代。具有代表性的便是与弗洛伊德经典生物学观点相对应而出现的卡 伦 “ 荷妮、埃里克 “

24、 弗洛姆以及卡尔 “ 荣格等一些学者著作中出现的文化论观点。 1 美 斯蒂芬 *A.米切尔,玛格丽特 “_). 布莱 克著: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 现代精神分析思想史,陈祉妍, 黄峥,沈东郁译,第 9页 或许是弗洛伊德所在的维多利亚时期大量冒出的典型的神经症冲突让其看到了 背后存于人自身内部的先天驱力,而到了荷妮和弗洛姆这里,时代的变化导致的 多发症状的变化让他们看到了在各种症状,包括神经症症状的背后好似命运一般 存在的存在在文化中的典型困扰和矛盾。不管怎样,总之在他们这里,精神分析 所要面对的问题不仅仅是个人内在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患者与抚养者之间关系的 问題,而是把所有的这些放到了时代背景、社会

25、背景、文化背景中去考虑。这也 让精神分析理论在这些领域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也正是精神分析理论这样的发 展,在文化层面,神经症与非神经症的边界变得模糊了,进而使得我们可以在思 想文化层面,面对一个群体而非个人运用新精神分析的理论来进行考察了。 本文便尝试运用精神分析的理论观照魏晋时期的玄学代表人物之一的嵇康, 并且希望由对嵇康的分析拓展到对其所处时代的分析。所选用的理论框架则主要 是由海因兹 “ 科胡特所构建的自体心理学理论。 2.2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 经典精神分析中强调的是本我。弗洛伊德认为毎个人都有一个原始本能的内 核,社会化就是驯服野性的过程,而神经症症状背后应该为人所注目的就是那个 为人

26、所不知的 血腥天性 。人类区别于他物的特殊存在形式则正是源于对这种 原始野蛮的天性逐步控制的过程,而症状也正是这种控制发生了问题。但从弗洛 伊德晚年开始,其思想从单独地强调本我驱力开始转向于强调自我,并且在他之 后这种思考重点的变化继续深化,本我心理学 &向自我心理学 &转变。如杲说本我 心理学体现的是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使得人们的视线从宗教独断的人类起源观 点中移开,转 向人和其他生物之间那灰色的边界的话,自我心理学所认为的基本 任务则是研究个人如何形成独特而稳固的自我感。但是自我心理学仍旧没有抛弃 生物角度的观点,即仍旧没有拋弃源于生物性的驱力,自我形成的动力在自我心 理学中仍然是生物性的本能驱力。科胡特曾经醉心于弗洛伊德主义自我心理学 中,并大量吸取了其中的概念,不过其没有囿于自我心理学在本能冲突的框架内 3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在本我、自我、超我三个组成部分中着眼点在于本我,认为本我是一切心 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 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 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15自我心理学保留了大量弗洛伊德本我心理学中的许多概念,但其着眼点在于自我层面,不再强调性本能 和性矛唐冲突在人的牦神活动和行为中的特殊重要性,而重视社会、文化、人际关系在人格发展和形成方 面的重要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论证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