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代文化常识梳理.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23945815 上传时间:2022-07-02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20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古代文化常识梳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高中古代文化常识梳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古代文化常识梳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古代文化常识梳理.doc(2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高中古代文化常识梳理高中古代文化常识梳理高中古代文化常识梳理一、高中语文各册涉及的常见古代文化常识词语爵位:爵位从高到低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寡人:诸侯的谦称,意为寡德之人。也是国君、诸侯的别称。执事:办事的官员,可用作对对方的敬称。祖:临行记录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变徵:古代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

2、变宫、变徵等七个音调,变徵声调悲凉。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伏惟: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初阳岁:冬至之后,立春之前。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六合:指结婚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干,即天干,指甲、乙、丙、丁等10个字;支,即地支,指子、丑、寅、卯等12个字;古人常用天干10个字和地支12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都要适合,叫六合。禊:一种祭礼。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戏,以祈福消灾。司马:州刺史的副职,实际上是有职无权。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河东:黄河以

3、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监生:国子监生员的简称,指明清两代在国子监(封建时代的中央最高学府)读书的人。诸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庠、序:都是学校。谪戍:因有罪而被贬调去守边。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七庙:天子的宗庙。敕造:奉皇帝之命建造。敕,本来是通用于长官对下属、长辈对晚辈的用语,南北朝以后作为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戏曲中的行当:京剧行当又称角色,主要可分为生、旦、净、末、丑,共五大行当。社日: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三公九卿:周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也有的说三公为司马、司空、司徒);以少师、少傅、少保、冢

4、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为九卿。相坐:相连坐(治罪)。一个人犯了罪,有关的人连同治罪,叫“连坐”或“相坐”。株连: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皇天后土:皇天:古代指天,天帝。后土:古代指地,土神。太学: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孝廉: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二、与官吏任免相关的词语(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2)除,拜官授职。(3)擢,提升官职。(4)迁,调动官职。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6)黜,“黜”与“罢、

5、免、夺”一样都是免去官职。(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8)征,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9)辟,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10)选,量才授官。(11)荐,下级向上级推荐授官。(12)举,选拔。(13)点,指派,尤指皇帝指派。(14)简,任命。(15)补,任命补缺。(16)进,升任,尤指高级官员的升任。(17)起,由民间征聘,或罢官后再授官职。(18)领,常指兼任。(19)摄,兼理,暂兼。(20)守,兼理,指比本职高的兼职。(21)行,兼管,指比本职低的兼职。(22)判,中枢官兼任地方官。(

6、23)知,同“判”。(24)权,暂代官职。(25)假,同“摄”。(26)署,代理无本官的职位,也称“署理”。(27)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28)贬,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29)革、削、免、罢、废、夺,都是革职、罢职或停职。(30)退,撤销或降低官职,或自己辞职。(31)斥,屏弃不用。(32)徙,改任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33)调,调动、调迁。(34)放,京官调任地方官。(35)出,京官外放,与“放”意思相近。三、 关于科举的词语科举: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童生试:也叫“童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

7、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殿试: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进士: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状元: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

8、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同年: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四、有关地理和行政区划的词语州:尧时禹平洪水,分天下为九州。从汉到南北朝末,州基本上是监察区,有时也是行政区。明清改州为府,只留少数直隶州直辖於省,散州隶属於府。郡:行政区域。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此后历代都有郡,直到隋代才取消了郡。国:汉代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区。国的区域略等於郡。省:本是官署名称,后成为正式的行政区域名称。府:大州称为府,唐代隶属於道,宋代府属於路。军:宋代的行政区域,一个军等於一个州或府,直辖於路。道:一种行政特区,与县相当。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阴阳:山南、水北为

9、阳,以山北、水南为阴。江东:又称江左,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江表:长江以南地区。山东:因“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关东:古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关中:古人习惯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泛指南方地区。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中国:古代泛指中原地区。大致范围是:黄河以南,长江以北,淮河

10、以西,嘉峪关以东的地区。中原:又称中土、中州。狭义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五、有关历法的词语每月的特殊日子:每月的第一天叫朔,最后一天叫晦。大月十六、小月十五叫望,近在望后的日子叫做既望。每天的特殊时辰:日出叫旦,日入时叫做夕,太阳正中时叫日中,将近日中的时间叫隅中,太阳西斜叫做昃,日入之前叫做晡时,日入以后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天将亮时叫昧旦。一年中的节日:元旦,正月初一日。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上元是正月十五日。寒食是清明前二日。二月十二日为花朝。端午(端阳)是五月初五日。伏日: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叫初伏,第四个

11、庚日叫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叫终伏(末伏),总称为三伏(伏是隐伏避盛暑的意思)。中元是七月十五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中秋,八月十五日。重阳是九月初九日,古人以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所以称为重阳。除夕是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是除旧布新的意思。六、有关职官的词语三公:丞相,禀承皇帝意旨佐理国政,太尉,掌全国军事;御史大夫,皇帝的秘书长兼管监察。台阁:指尚书机构尚书台。后世逐渐形成了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分职的制度:中书省取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三省首长同为宰相,共议国政。宋代中央是中书和枢密院分掌文武二柄,号称二府。枢密院类似秦代的太尉府,正副首长是枢密

12、使、副使。九卿:太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管宫廷侍卫。卫尉,管宫门近卫军。太仆,管皇帝车马。廷尉,最高的法官。典客,后来又称大行令、大鸿胪,管理少数民族来朝事宜。宗正,管理皇族事务。治粟内史,后来又称大农令、大司农,管租税赋役。少府,管宫廷总务。郎:皇帝侍卫官的通称,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汉代的加官有侍中、给事中、诸吏等。加侍中就能出入宫禁,成为皇帝的亲信。加给事中就能掌顾问应对。加诸吏就能对宫廷官员进行监察和弹劾。后世侍中成为门下省的首长,给事中成为门下省的属官。六部:隋代始定为吏、民、礼、兵、刑、工六部,属於尚书省。各部的首长称为尚书,副首长称为侍郎。部下设司,司的首长称为郎中,副首长

13、称为员外郎。属官有都事、主事等。 九品中正制:古代把职官分为若干等级,通称为品。曹魏时职官分为九品,一品最高,九品最低。九品以外的职官称为流外。流外官经过考铨转授流内官,唐代称为入流。清代不列入九品之内的官称为未入流。勋:唐代又采取在某些散官官号略加补充作为酬赏军功的勋号,有上柱国、柱国、上护军、护军、轻车都尉、骁骑尉等等,共十二级。太师: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少保: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上卿:周

14、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御史本为史官,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子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郎中:战国时为宫

15、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以后地位渐低。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尹:古代官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唐以后地位渐低。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七、有关姓名的常识姓氏: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上古同姓不婚,贵族妇女的姓比名更为重要,待嫁的女子如果要加以区别,则在姓上冠以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名字:古人有名有字。旧说上古婴儿出生三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字,女

16、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名和字有意义上的联系。“子”是男子的尊称。古人名字连着说的时候,通常是先称字,后称名。古人尊对卑称名,卑自称也称名;对平辈或尊辈则称字。除名和字外,还有别号(别字)。别号和名不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唐代诗文还常常见到以排行相称,或以排行和官职连称。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以褒贬善恶的一种称号。私谥:是有名望的学者死后其亲友门人所加的谥号。庙号:皇帝在谥号前面还有庙号。从汉代起,每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一般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后的嗣君则称为太宗、世宗等等。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八、有关古代礼俗的词语士:春秋以前士

17、是武士,春秋以后士是文士,后逐渐成了知识份子的通称。庶人:又称庶民,身份比奴隶为高,以后庶人就逐渐成为个体农民。冠礼:贵族男子二十岁时由父亲在宗庙里主持冠礼。贵族女子十五岁许嫁时举行笄礼后结发加笄。婚姻:古代的婚姻,要经过六道手续,叫做六礼。有:纳采,男家向女家送一点小礼物表示求亲;问名,男家问清楚女子的姓氏,以便回家占卜吉凶;纳吉,在祖庙卜得吉兆以后,到女家送礼报喜;纳徵,就是宣告订婚;请期,向女家徵求同意完婚吉日;亲迎,就是迎亲。古代女子出嫁曰“归”。丧葬:古人初死,生人要上屋面向北方为死者招魂,叫做“复”。死后有“敛”(殓)的仪式,即给尸体穿上衣衾,装进棺材。入殓后,停丧待葬叫做“殡”。

18、送葬的规矩是白衣执绋。绋是拉柩车的绳子,执绋的原意是亲友们帮助拉车。上古贵族统治阶级的墓里大多有椁,椁是外棺,主要是用来保护棺材的。亲属:父之父为祖,父之母为祖母。祖之父母为曾祖父、曾祖母;曾祖之父母为高祖父、高祖母。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父之兄为世父(伯父),父之弟为叔父,简称为伯叔。世父叔父之妻称为世母(伯母)叔母(后来称为婶)。伯叔之子(堂兄弟)称为从兄弟。父之姊妹为姑。兄之妻为嫂,弟之妻为弟妇。兄弟之子为从子,又称为侄;兄弟之女为从女,后来又称侄女。姊妹之子为甥(后又称外甥)。女之夫为女婿或子婿。父之姊妹之子女称为中表(表兄、表弟、表姊、表妹)母之父母

19、为外祖父母,母之兄弟为舅,母之姊妹为从母,母之从兄弟为从舅。母之兄弟姊妹之子女为从母兄弟与从母姊妹,后来也称为中表。妻又称为妇。妻之父为外舅(岳父),妻之母为外姑(岳母)。妻之姊妹为姨。夫又称为婿。夫之父为舅,又称为嫜。夫之母为姑。连称为舅姑或姑嫜。夫之妹为小姑。夫之弟妇为娣妇,夫之嫂为姒妇,简称为娣姒,又叫妯娌。两婿相谓为娅,后代俗称为连襟(襟兄、襟弟)。正妻称为嫡妻,嫡妻之子为嫡子。妾之子称为庶子。九:有关车马和服饰的词语车马:古书上常见车马并举。古人所谓御车也就是御马,所谓乘马也就是乘车。古代马车的车厢叫舆。古人乘车是站在车舆里的,叫做“立乘”。舆两旁的木板可以倚靠身体,叫做輢。舆前部的

20、横木可以凭倚扶手,叫做式(轼)。古人乘车,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另有一人在右陪乘。陪乘叫做骖乘,又叫车右。兵车则主帅居中自掌旗鼓,御者在左,另有一人在右保护主帅,叫做车右。驾车的马,两旁的马叫骖,中间的马叫服。古时贵族才能戴冠乘车,车有车盖,所以古人以“冠盖”为贵人的代称。“冠盖”又指仕宦的冠服和车盖,所以也用作仕宦的代称。服饰:冠是贵族男子所戴的“帽子”。冕,黑色,是一种最尊贵的礼冠。弁也是一种比较尊贵的冠,有爵弁,有皮弁。庶人只能戴巾。帻,是包发的巾。庶人的帻是黑色或青色的,所以秦称人民为黔首。古代衣只指上衣,下衣叫做裳。搢绅,意思是把上朝时所执的手版(笏)插在带间,是仕宦的代称。上古的鞋叫屦,舄,是屦的别名。屐是木头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