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知识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知识点.doc(2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第三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知识点第三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知识点第三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知识点(一)学习要求一、内容标准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列举汉代中央“中朝”的形成、唐朝三省六部制、元代中书省制设置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列举 汉代郡国并行制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
2、演变的特点。感受 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二、史论共享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不断发展,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这种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二)基础知识一、法令出一、皇帝制度特点:皇帝独尊,九五至尊;皇权至上,乾纲独断;皇位世袭。影响: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往往影响着封建国家的政治决策;历代官僚体制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群臣关系,实质上是“主公”与“奴才
3、”的关系。二、君权和相权1汉代内外朝制度汉武帝时形成;內朝,由皇帝的亲信近臣构成,决策机构;外朝,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官僚机构组成,执行机构。2唐代三省六部机构及职权:中央设中书省(草拟和颁布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三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门下省设政事堂。3宋代分散相权、二府三司行政: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宰相为同平章事,副宰相为参知政事;军事:设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财政:设三司,长官为三司使。4作用防范宰相擅权;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秦:中央政府和郡一级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
4、官员,御史大夫、监御史。2汉: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域(13州部),设州刺史监察地方,中央由御史大夫主管监察,地位仅次于丞相。3唐元:设御史台。4宋:提点刑狱司5明清:设都察院。6作用: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监察机构和官员贪脏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四、选官制度1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以官举士。2察举制: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予以任用。汉武帝时贤良是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最初的标准是德行才能。魏晋南北朝时代,以九品官人法(九品中正制)为基础选拔官吏,“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
5、的凭据,标准演变为门第。这种制度相对封闭,权操于上,民意无从体现。3科举制:是考试选官的制度,隋唐以后成为主要选官制度。积极作用: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消极作用: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乎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且被最高掌权者控制的制度。五、行省的设置、地方行政制度1秦代:郡、县2汉代:后来变为州(刺史、州牧)、郡、县3唐代:道(节度
6、使)、州、县4宋代:路、州(知州)、县(知县)5元代:行省(左右丞相)、路、府、州、县内容:确立了行中书省制度,全国分设十个,即陕西、甘肃、辽阳、河南江北、四川、云南、湖广、江浙、江西、岭北。另列两个,即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宣政院管辖的青藏。作用:加强中央集权。6从汉至元制度的演变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于秦朝,在中央建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度。在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两对矛盾,一是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另一个是 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演变的特点是:中央皇权权力增强,相权权力削弱;地方权力逐渐减弱,集中到中央。(三)参考资料一、概念阐述1三省六部制概念:三省六部制是隋文
7、帝综合汉魏以来的官制而创立的一种新的中央行政制度,唐时得以完善。三省为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是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重要政令,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六部即吏、户、礼、兵、形、工六部,是尚书省的下设机构。三省六部有分工,也有合作;它们互相牵制、监督,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一个严密完整的体系。 特点:三省六部制是对中央行政机构的一个完善,各部分工明确,有力地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相权的一分为三,造成了彼此相互监督和牵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2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
8、法。它把人分为九个等级,作为政府选用官吏的依据。中正:有名望的推荐官,人才的等级由他们评定。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九品中正立制之初有选贤的用意,但是不久就被门阀左右,成为世族把持政权的工具,以致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刘毅传)的现象。这一制度创始于曹魏,发展成熟于两晋,衰落于南北朝时期,废除于隋朝,随之科举制形成。二、史料解读关于古代选官制的几则材料: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礼记材料二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9、”后汉书?百官志注材料三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沉)者哉!晋书?段灼传材料四 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解读】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则材料反映了不同时期的选官标准。材料一体现了世官制下根据血缘、门第、等级来选
10、拔官吏;材料二反映了汉朝的察举制,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选官制;材料三反映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材料四反映的是唐代的科举制及其影响。三、难点辨析1中国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 不同点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盛行时代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封建社会地方行政制度,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确立于元朝和中央的关系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并且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郡县则是中央政府属下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行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作用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其残余势力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郡县制和行省制度不仅
11、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相同点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结果在一定时期内部产生了积极作用.2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三公九卿制是秦汉时期的中央官制。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九卿即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他们的职责分别是丞相协助皂帝,助理万机;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九卿中奉常主管宗庙礼仪和教育事务;郎中令主管宫廷警卫;卫尉主管宫门屯卫;太仆主管宫廷舆马;廷尉主管司法;典客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宗正主管皇室事务;治
12、粟内史主管国家财政;少府主管皇室财政。 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尚书省是执行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政令。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吏部主管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户部主管户籍、土地、赋税等,礼部主管礼仪、科举等,兵部主管军政,刑部主管刑狱,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等。(2)联系: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都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的中央官僚制度,两者一脉相承,由于分工明确,各负其责,使得中央机构行政效率不断提高,中央集权政治不断完善
13、。3“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世官制是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权位的选官制度。它主要在汉朝以前实行。 察举制是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它主要在汉至隋唐以前实行。 科举制是考试选官的制度,它在隋唐以后实行。(2)联系:三种制度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都是为统治阶级选拔人才,维护其统治,都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稳定国家政局的作用。 4中国古代王朝处理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措施(1)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体现在中央政治制度的不断调整、演变:汉武帝实行中外朝制度;东汉光武帝“虽置三公,事门台阁”;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宋代设枢密院,参知政事和三司分别分割宰相的军权、行政权、财权,这些都加强了君权。(2)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体现在地方政治制度的不断调整、演变以及中央对地方监察制度的演变。西汉地方郡国二制并行;汉武帝创立刺史制度,监察地方政治;东汉末年刺史变成地方最高长官;唐太宗时将全国分为10道,设观察使监察地方,后逐渐演变为地方行政实体。唐中后期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宋代吸取唐末五代教训,将地方实权收归中央;元代实行行省制度,是我国省制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