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化学结课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绿色化学结课论文.doc(1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绿色化学结课论文绿色化学结课论文浅析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08制药工程中央民族大学摘要:当今社会,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困扰人类生存发展的世界性难题,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让人们清醒地认识到,以破坏生态,污染环境而换取的一时繁荣,无异于饮鸩止渴。本文通过分析造成我国环境问题的思想根源,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及解决方法,以求找寻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存的科学道路。关键词: 发展;环
2、境问题;可持续发展;和谐;哲学观念;理论思想时至今日,日益恶劣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事态的严重性迫使人们不得不在直面现实的同时进行理性反思。然而,谈及环境问题,人们往往认为这是一个单纯的经济或社会问题,甚至是科技水平问题。这样的想法角度太过于单一,且都没有触及到其深层本质。环境问题源于人与自然的对立,即人与自然矛盾的尖锐化。它首先应该是一个哲学问题,因此看待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我们应该试着用哲学的角度去分析。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世界观问题,世界观决定发展观、伦理道德观、价值观、科学观和消费观。因此,存在根本性的缺陷和弊端的发展观、伦理道德观、价值观、科学观和消费观正是环境问
3、题的真正根源。从哲学上讲环境问题的形成具有如下错误的思想根源。一、形而上学的发展观世界观决定发展观,形而上学无疑代表着孤立静止地看待问题。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单纯的经济增长就等于社会的发展,只要经济发展了,人们就能拥有足够的物质财富,各种问题也都可以得到解决1。于是,追求物质财富成为社会发展的惟一目标,环境保护一直处于被忽视的地位。这是一种无节制的发展观,人们关注的只是如何发展得更快,如何获得更大的利润和积累更多的财富,而对于哪种发展才是好的发展,才能使人类持健康续的发展则甚少关注。以制药工业为例,近几年来,我国制药工业迅猛发展,制药工业带来的利益无疑使巨大的。然而,制药工业的特点是品种多、更
4、新快、反应步骤多、原辅材料用量大、总产率比较低、“三废”排放量大、成分复杂、容易造成环境污染2,人们似乎忽视了这些,政府部门对于制药工业的环境监控也似乎不尽如人意。殊不知,制药工业产生的污染相比于其他工业,更加难以妥当地处理。长期以往,虽然我国制药业得到大力发展,经济上也可获得大利,却对我国的环境埋下了祸根。然而沉重的事实让人们警醒,逼迫人们重新考虑正确的发展观,马克思的辩证发展观无疑是正确的选择。这种发展观呼吁人们从整体利益出发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全面可持续发展道路,把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进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
5、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之路3。二、缺失公正的伦理观和重私德轻公德的道德观在伦理观上,人们在资源的开放和环境的保护上出现了严重不公的现象。首先在空间上,由于经济发展和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一些发达国家的企业以提供资金或技术为条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由于影响环境而在本国禁止使用的污染技术、原材料、设备和垃圾,这是国家之间环境问题的不公正。而在国内,丰富的自然资源大多分布在内陆的不发达地区,而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资源需求量大,不同区域间的一些企业将有污染的技术设备出租或出售给其他企业,或转移到他地进行生产。内陆地区随着开采的过度,自然环境不断恶化,最后导致了自然灾害的频发现状。除此以外,我国长时间大
6、力建设城市,城市人口猛增,生活垃圾、污染排放物纷纷流向郊区农村,由于治理意识不强,农民对于污染后果的不懂或不敢言,造成了农村水质恶化,土地肥力下降等环境问题。这些都体现了在空间上的个体与群体间的不公正。其次在时间上,当代人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只强调对已经存在的人的责任和义务,很少谈论对遥远后代的伦理义务,甚至不惜损害后代人应有利益,使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这是有当代与后代环境问题的不公正。 在道德观上,“公德”是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亦称“公共道德”,即列宁所说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它是人们为了维护公共生活、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道德行为准则。“私德”是人们在私人生活和
7、私人交往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也指个人私生活方面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4。社会公德同个人私德两者虽有区别,但不是绝对的,而是紧密联系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我国的环境问题与这种侧重强调“私德”和缺乏“公德”意识有着重要的关系。缺乏公德意识使得生产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忽视对社会集体应履行的义务,忽视社会集体的权益,对环境的损害没有产生任何负罪感。同时,作为受害者也由于缺乏公德意识,很少主动监督生产经营者履行其对环境的保护。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以私德为纽带的“以情代法”、人为干扰环境保护执法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领导干部公开为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者说情开脱,直接妨碍了环境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加大了环
8、境治理的难度。因此,澄清人们在环境伦理方面的一些模糊认识,比如有人认为环境保护“有我不多,没我不少”等非常重要。我国是人口大国,如果人人都抱着不正确的认识而推卸责任,无论有多么良好的环保政策和措施都绝对无法真正实施。其次,我们要培养和提升全民的环保意识,引导公民在遵守环境伦理的基础上,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运动,提高对人、自然、后代的责任感,倡导环境伦理道德,有利于促进一种先进的环境文明和新的环境责任观的逐步形成。三、“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人类中心主义认为:在世间万物中,只有人才有主体性,非人的一切皆没有主体性;正因为如此,只有人才有内在的价值和权利,非人的一切只有相对于人的工具价值5。近几个世纪
9、以来,这种价值理念对人与自然相处的模式影响至深。这类思想的指导下,人类从完全依附于自然、迷信自然的蒙昧状态中摆脱出来,反而无休止的从自然中谋求财富,认为“人定胜天”,恣意改造自然而从不考虑自然的承受能力。这种价值观对于环境保护无疑使致命的。自然环境也因此遭遇了巨大的破坏,环境恶化、资源匮乏、生态失衡等严重问题成了我国环境的现状。相反,有机整体观是一种生态主义世界观,是生态后现代主义的一个基本主张,它认为世间万事万物是联结在一起的有机整体,整个世界是一个生命整体,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从自然界中生成,又生活于自然界中,与其他物种的生存状况密切相关,其他物种的存在状态关乎人类的生存质量。这样的价值
10、观更加适合人与自然的正确相处,使人与自然处在和谐互惠的状态之上6。四、急功近利的科学观错误的科学观症结并不是在科学本身,而是为了谋取短期的自私的利益,没有科学的态度应用科学技术,其结果是加速了人类自身的毁灭,例如核能的利用。核能作为一种资源,若是只利用在战争,那么人类就随时都会有灭顶之灾,历史上虽然美国利用原子弹提前结束了“二战 ”,但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确是复杂而久远的。而日本的核电站问题除了以外,更多的不得不归结于对于科学技术的利用失范。科学技术是人类能动的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智慧结晶,也是人类彻底摆脱动物界、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根本标志,人们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征服和改造自然,同时也
11、理所应当应用科学去保护自然。我们要本着科学的精神去应用科学,而不是用科学技术去加速对自然的破坏。只有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实施可持续战略,并用科学的态度应用科学技术,才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唯一出路7。五、不合理的消费观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在物质生活方面已经受到西方现代性消费伦理的影响。西方的经济伦理倡导一种不受限制的消费,现代人在极尽所能的消费和耗尽世界上的大部分资源和能源,却忽视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使命。这样的消费观遵循的是消费者至上和享乐主义原则,宣称享乐不仅是道德的,而且将有利于社会发展,盲目追求消费,使人们养成了一种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造
12、成物质生活在应享伦理支持下的极度膨胀8。不良的消费观同样影响着生产者,使得满足消费者心理却大量浪费资源的产品被大量生产,使得问题更加恶化。人类对自然、生物、植物的消费不是无限的,这样肆意浪费资源所造成的环境负担和问题不言而喻。然而,生态消费观呼吁人类放弃传统的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在消费时要尽可能地多利用、少浪费,改变追求享乐的人生态度,抛弃背离人类健康生存利益的消费模式9。 诚然,生态消费观并不是让人们放弃消费的满足,只是提倡适度的消费,反对浪费,树立起一种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消费方式。 由上面的内容可知,世界观的好坏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思想根源。过去,我们为不正确的观念如:形而上学的发展观、
13、缺失公正的伦理观和重私德轻公德的道德观、“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急功近利的科学观、不合理的消费观等所误导,对环境造成了许多无法磨灭的伤害。如今,是我们醒悟的时候了。我们有热情和行动力为保护环境尽一份力,然而这一切却必须的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下,否则轻则事倍功半,重则好心办坏事。因此,我们不知要了解错误的世界观,可持续发展、生态伦理、有机整体观等正确的观念应该被民众正确理解和重视。参考文献1 贾风姿,我国环境问题产生的哲学思想根源 J.社会科学辑刊,2008。2 白利云,水解酸化在高浓度制药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性研究J. 广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3 戴昕哲,我国环境问题根源的哲学思考J. 大连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6)。4 卢晓玲, 环境危机的生态伦理审视J.社会科学战线,2011(3)。5 百度百科6 张伟,马克思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 J.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6)。7 殷庆威,钟新海,解析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新思维J. 东方论坛,2001(2)。8 田海平,生态视野下的经济伦理观念转换J.江苏社会科学,2000(4)。9 顾悦,生态道德:可持续发展的道德观J.理论导刊,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