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doc(9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送审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组2017年月-目 录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1(一)课程性质1(二)基本理念1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2(一)学科核心素养2(二)课程目标3三、课程结构5(一)设计依据5(二)结构5(三)学分与选课61.学分设置6四、
2、课程内容8(一)必修课程8(二)选修课程21(三)选修课程41五、学业质量标准51(一)学业质量标准及说明51(二)学业质量水平51六、实施建议55(一)教学与评价建议55(二)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61(三)教材编写建议65(四)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68附录A: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71附录B:教学与评价案例73附录C:学生必做实验索引84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其特征是从微观层次认识物质,以符号形式描述物质,在不同层面创造物质。化学不仅与经济发展、社会文明的关系密切,也是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
3、科学、能源科学和信息科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化学在促进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是揭示元素到生命奥秘的核心力量。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或科学相衔接的基础教育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科学素养,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基础;化学课程对于科学文化的传承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二)基本理念1.以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化学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构建全面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2.设置满足学生多
4、元发展需求的高中化学课程通过有层次、多样化、可选择的化学课程,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在保证学生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引导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化学,以适应学生未来发展的多样化需求。3.选择体现基础性和时代性的化学课程内容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形成化学学科的核心观念;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4.重视开展“素养为本”的教学倡导真实问题情境的创设,开展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重视教学内容的结构化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
5、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5.倡导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依据化学学业质量标准,评价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情况,积极倡导“教、学、评”一体化,促进每一个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通过某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中生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化学学科育人的基本要求,全面展现了通过化学课程学习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价值。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6、”“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5个方面。素养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从不同层次认识物质的多样性,并对物质进行分类;能从元素和原子、分子水平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素养2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能认识物质是运动和变化的,知道化学变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并遵循一定规律;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并伴有能量转化;认识化学变化有一定限度、速率,是可以调控的。能多角度、动态地分析化学变化,运用化学反应原理解决简单的化学实际问题。素养3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具有证据
7、意识,能基于证据对物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通过分析推理加以证实或证伪;建立观点、结论和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知道可以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建立认知模型,并能运用于解释化学现象,揭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素养4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认识科学探究是进行科学解释和发现、创造和应用的科学实践活动;能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从问题和假设出发,确定探究目的,设计探究方案,运用化学实验、调查等方法进行实验探究;在探究中学会合作,面对“异常”现象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素养5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具有安全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具有探索未知、崇尚真理的意识;赞赏
8、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能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参与有关化学问题的社会实践活动。上述5个方面立足高中生的化学学习过程,各有侧重,相辅相成。“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要求学生形成化学学科的思想和方法;“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从实践层面激励学生勇于创新,“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进一步揭示了化学学习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上述素养将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化学思想观念的建构、科学探究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等多方面的要求融为一体,体现了化学课程在帮助学生形成未来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
9、关键能力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二)课程目标根据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对高中学生发展的具体要求,提出高中化学的课程目标。1. 通过观察能辨识一定条件下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的宏观现象,初步掌握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能运用符号表征物质及其变化;能从物质的微观层面理解其组成、结构和性质的联系,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的观念;能根据物质的微观结构预测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具有的性质和可能发生的变化,并能解释其原因。2. 认识物质是在不断运动的,物质的变化是有条件的;能从内因和外因、量变与质变等方面较全面地分析物质的化学变化,关注化学变化中的能量转化;能从不同视角对纷繁复杂的化学变化进行分类研究,逐步揭示
10、各类变化的特征和规律;能用对立统一、联系发展和动态平衡的观点考察化学反应,预测在一定条件下某种物质可能发生的化学变化。3. 初步学会收集各种证据,对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基于证据进行分析推理,证实或证伪假设;能解释证据与结论之间的关系,确定形成科学结论所需要的证据和寻找证据的途径;能认识化学现象与模型之间的联系,能运用多种认知模型来描述和解释物质的结构、性质和变化,预测物质及其变化的可能结果;能依据物质及其变化的信息建构模型,建立解决复杂化学问题的思维框架。4. 能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能依据探究目的设计并优化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能对观察记录的实验信息进行加工并获得结
11、论;能和同学交流实验探究的成果,提出进一步探究或改进的设想;能尊重事实和证据,不迷信权威,养成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5. 具有安全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增强探究物质性质和变化的兴趣,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认识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的重要性,具有“绿色化学”观念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能较深刻地理解化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赞赏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能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化学过程对自然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权衡利弊,勇于承担责任,积极参与有关化学问题的社会决策。在本标准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不仅通过内涵、目标来描述,而且对5大方面
12、的素养进一步划分出四级水平,便于在教学和评价中具体实施(详见附录A)。三、课程结构(一)设计依据1.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满足学生发展的多元需求,设置必修和选修课程依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方案,在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或科学课程)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基础性、多样化和可选择的课程。必修课程要为全体学生奠定共同基础,选修课程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个人需求。不仅可以适应学生不同层次和不同取向的多元发展需求,同时赋予学生和学校更大的选择权和自主权。2.借鉴国内外课程研究成果、反映课程实施的现实需要,设计课程组织形式在对基础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国际比较研究和国内课程实施经验和问题的调研基础之上,优化设计课
13、程组织形式。基于全体学生共同学习的特点,必修课程内容依据主题组织,提高课程实施的整体性。基于课程的定位和学生的升学需求,选修课程采用模块结构,以体现化学学习领域的特点和与大学化学课程的关联性,保持课程的持续性和一贯性。选修课程采用系列模式,以提高课程的兼容性和灵活性,利于学生的自主选修和学校的自主开设。3.基于化学学科特点及核心素养内涵,确定课程主题、模块和系列高中化学课程以全面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确定课程的主题、模块和系列。在必修课程阶段,突出化学基本观念(大概念)的统领作用,选取“化学科学与实验探究、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物质结构基础及反应规律、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化学与
14、社会发展”5个主题。在选修课程中,依据化学学科的基础性研究领域,设置“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3个模块。在选修课程中,选取“实验化学、化学与社会、发展中的化学科学”3个课程系列,综合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社会发展价值和时代性,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多样性内涵,既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又利于校本化的课程开设和管理。(二)结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由必修、选修和选修三类课程构成。必修课程是全体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是普通高中学生发展的共同基础。必修课程努力体现化学基本观念与发展趋势,促进全体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必修课程内容包括“化学科学与实验探究”“常
15、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物质结构基础及化学反应规律”“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化学与社会发展”等5个主题。选修课程是学生根据个人需求与升学考试要求选择修习的课程,培养学生深入学习与探索化学的志向,引导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化学科学,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与方法,提升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选修设置“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等3个模块。选修课程是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面向对化学学科有不同兴趣和不同需要的学生,拓展化学视野,深化对化学科学及其价值的认识。选修设置“实验化学”“化学与社会”“发展中的化学科学”等3个开放的系列。必修(4学分)主题1:化学科学与实验探究主题2:常见
16、的无机物及其应用主题3:物质结构基础及化学反应规律主题4: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主题5:化学与社会发展系列2:化学与社会选修II(04学分)系列1:实验化学系列3:发展中的化学科学选修I(0或6学分)模块2:物质结构与性质(2学分)模块3:有机化学基础(2学分)模块1:化学反应原理(2学分)(三) 学分与选课1.学分设置必修课程不划分模块,共4学分。选修课程包括3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共6学分。选修课程包括3个开放式系列,每修习完成9学时可获得0.5学分,最高可获得4学分。2.选课要求全体高中学生必须修习4学分的必修化学课程。学业水平合格考试以必修课程内容的要求为准。选择化学作为计入高校招
17、生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的学生,需要修习选修全部3个模块的内容,获得6个学分。其他学生也可选择修习选修的部分模块,获得相应的学分。选修作为校本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修习,学分为04学分。四、课程内容(一)必修课程普通高中必修化学课程设置5个主题,旨在促进全体学生在“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发展。主题1:化学科学与实验探究【内容标准】1.1化学科学的主要特征认识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其特征是认识物质和创造物质;了解
18、化学科学的发展历程及其趋势。认识化学科学研究需要实证与推理,注重宏观与微观的联系;了解实验、假说、模型、比较、分类等方法在化学科学研究中的运用。了解物质的量及其相关物理量的含义和应用,体会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的重要作用。1.2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是进行科学解释与发现、应用与创造的科学实践活动。了解科学探究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和假设、设计方案、实施实验、获取证据、分析解释和建构模型、形成结论及交流评价等核心要素。理解从问题和假设出发确定研究目的、依据研究目的设计方案、基于证据进行分析和推理等对于科学探究的重要性。1.3化学实验认识化学实验是研究和学习物质及其变化的基本方法,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途径
19、。初步学会物质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研究物质性质,探究反应规律,进行物质分离、检验和制备等不同类型化学实验及探究活动的核心思路与基本方法。体会实验条件控制对完成科学实验及探究活动的作用。1.4科学态度与安全意识发展对化学实验探究活动的好奇心和兴趣,养成注重实证、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增强合作探究意识,形成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树立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熟悉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知道常见废弃物的处理方法,知道实验室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1.5学生必做实验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完成各主题的必做实验(见各个主题)。【教学提
20、示】1.教学策略 整体规划实验及探究教学,发挥典型实验探究活动的作用。 选取真实的、有意义的、引发学生兴趣的探究问题。 改变学生简单动手做实验的现状,强调高级思维过程。2.学习活动建议(1)实验及探究活动: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取(如氨气、氯气);硫酸亚铁的制备;化工生产模拟实验(如制硫酸、制硝酸);物质成分的检验(如补铁剂中的铁元素)。(2)调查与交流讨论:查阅、交流化学发展中重大事件的有关资料;举办小小化学家论坛,分享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等;结合实例讨论遵守实验安全规则的重要性,讨论和演练实验室里突发安全事件的应对措施。3.情境素材建议 有关化学发现的故事:电离理论的
21、建立、元素周期律的发展、原电池的发现、氯气的发现、人工合成尿素、工业合成氨、青蒿素的提取等。 有关理论、模型不断发展的史实:苯分子结构、原子结构模型、氧化还原反应理论等。化学研究技术及应用:波谱、色谱、X-射线衍射、飞秒化学、原子示踪技术等;汽车尾气中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测定、食物中亚硝酸盐等含量的测定等。【学业要求】1.能列举化学科学发展的重要事件,说明其对推动社会发展的贡献,能说出其中的创新点。2.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提出化学探究问题,能作出预测和假设。能依据实验目的和假设,设计解决简单问题的实验方案,能对实验方案进行评价。3.能运用实验基本操作实施实验方案,具有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能观察
22、并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和推理,得出合理的结论。能与同学合作交流,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说明假设、证据和结论之间的关系,用恰当形式表达和展示实验成果。4.能根据不同类型实验的特点,设计并实施实验。能预测物质的某些性质,并进行实验验证;能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初步探究反应规律;能根据物质性质的差异选择物质分离的实验方法;能根据物质的特征反应和干扰因素选取适当的检验试剂;能根据反应原理选取实验装置制取物质。5.能基于物质的量认识物质组成及其化学变化,运用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简单计算。主题2: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内容标准】2.1元素与物质认识元
23、素可以组成不同种类的物质,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对物质进行分类;同类物质具有相似的性质,一定条件下各类物质可以相互转化;认识元素在物质中可以具有不同价态,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现含有不同价态同种元素的物质的相互转化。认识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2.2 氧化还原反应认识有化合价变化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知道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2.3电离与离子反应认识酸、碱、盐等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发生电离。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2.4金属及其化合物结合真实情境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铁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24、了解这些物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2.5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结合真实情境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氯、氮、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这些物质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6物质性质及物质转化的价值结合实例认识金属、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多样性,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可以探索物质性质、实现物质转化,认识物质及其转化在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价值。2.7学生必做实验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实验。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用化学沉淀法去除粗盐中的杂质离子。【教学提示】1.教学策略发挥核心概念对元素化合物学习的指导作用。重视开展高水平的实验探究活动。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创设丰富多样的真实问
25、题情境。鼓励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学习途径。2. 学习活动建议(1)实验及探究活动:胶体的丁达尔实验;电解质的电离;探究溶液中离子反应的实质及发生条件(测定电流或溶液电导率的变化);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探究;过氧化氢氧化性、还原性的探究;金属钠的性质;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性质的比较;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实验;氢氧化亚铁的制备;氯气的制备及性质;氯水的性质及成分探究;氨气的制备及性质;铵盐的性质;浓、稀硝酸的性质;氮氧化物的性质与转化;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二氧化硫的性质;浓硫酸的性质;溶液中Fe3+、NH4+、CO32-、Cl-、SO42-等离子的检验;用化学沉淀法去除粗盐中的杂质离子。(2)调查与
26、交流讨论:从含硫、氮物质的性质及转化的视角分析酸雨和雾霾的成因、危害与防治;分析调查水体中重金属污染及富营养化的危害与防治;讨论日常生活中含氯化合物的保存与使用。3.情境素材建议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与应用:补铁剂;实验室中硫酸亚铁的保存与使用;印刷电路板的制作;打印机(或复印机)使用的墨粉中铁的氧化物(利用磁性性质);菠菜中铁元素的检测;钠着火的扑救;钠用作强除水剂。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与应用:火山喷发中含硫物质的转化;“雷雨发庄稼”;氮的循环与氮的固定;工业合成氨、工业制硫酸(或硝酸);氮肥的生产与合理使用;食品中适量添加二氧化硫的作用(去色、杀菌、抗氧化);含氯消毒剂及其合理使用;氯气、
27、氨气等泄漏的处理;酸雨的成因与防治;汽车尾气的处理。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电离理论建立的化学史料;氧化还原理论建立的史料;日常生活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学业要求】1.能依据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列举某种元素的典型代表物。能利用电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对常见的反应进行分类和分析说明。能用电离方程式表示某些酸、碱、盐的电离。能够例举说明胶体的典型特征。2.能够例举、描述、辨识典型物质重要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及实验现象。能用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正确表示典型物质的主要化学性质。3.能从物质类别、元素价态的角度,依据复分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原理,预测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变化,设计实验进行初步验证,并能分
28、析、解释有关实验现象。4.能利用典型代表物的性质和反应,设计常见物质制备、分离、提纯、检验等简单任务的方案。能从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变化的视角说明物质的转化路径。5.能根据物质的性质分析实验室、生产、生活以及环境中的某些常见问题,说明妥善保存、合理使用化学品的常见方法。6.能说明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应用(如金属冶炼、合成氨等)对社会发展的价值、对环境的影响。能有意识运用所学的知识或寻求相关证据参与社会性议题的讨论(如酸雨和雾霾防治、水体保护、食品安全等)。主题3:物质结构基础及化学反应规律【内容标准】3.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认识原子结构、元素性质以及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知道元素、核素
29、的含义,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原子结构、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建构元素周期律。知道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第三周期的钠、镁、铝、硅、硫、氯,以及碱金属和卤族元素为例,了解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体会元素周期律(表)在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及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3.2化学键认识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结合典型实例认识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建立化学键概念。知道分子存在一定的空间结构。认识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的实质及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3.3化学反应的限度和快慢体会从限度和快慢两个方面去认识和调控化学反应的重要性。了解可逆反应的含义,知道可逆
30、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知道化学反应平均速率的表示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认识化学变化是有条件的,学习运用变量控制方法研究化学反应,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3.4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认识物质具有能量,认识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了解化学反应体系能量改变与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有关。知道化学反应可以实现化学能与其他能量形式的转化,以原电池为例认识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初步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体会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高能清洁燃料和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3.5学生必做实验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化学能转化成
31、电能。【教学提示】1.教学策略教学中应注重运用实验事实、数据等证据素材,帮助学生转变偏差认识。注重组织学生开展概括关联、比较说明、推论预测、设计论证等活动。发挥重要知识的功能价值,帮助学生发展认识化学反应的基本角度,形成基本观念。2.学习活动建议(1)实验及探究活动:自主设计制作元素周期表;焰色试验;探究反应的可逆性;几个常见反应如镁、铝与盐酸反应;碳酸氢铵(或碳酸氢钠)与醋酸(或柠檬酸)反应的热效应;设计制作简易即热饭盒;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电池,探究干电池的构成。(2)调查与交流讨论:讨论第三周期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递变,讨论碱金属元素、卤素性质的递变,借助元素周期律预测硒、锗、镓等元
32、素的性质;查阅元素周期律对发现新元素、制造新物质、开发新材料的指导作用,查阅放射性同位素在能源、农业、医疗、考古等方面的应用;讨论化学反应热效应的本质;讨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查阅不同种类电池的特点、性能与用途的资料,调查新型能源的种类、来源及利用。3.情境素材建议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史料;铝制品的合理使用,用铝和氢氧化钠的反应充氢气球、疏通下水管道;稀土资源、核能的开发与利用。化学键:化学键存在的证据,如水的三态变化与水分解过程中能量变化的比较;利用化学键讨论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本质,如氢气与氯气、甲烷燃烧等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反应的限度和快慢:化学反应存在限度的证据,如高炉炼铁
33、、合成氨、氯化铁与碘化钾的反应、氯气与水的反应等;汽车安全气囊、食物腐败等生活中与化学反应速率有关的现象;催化剂在调控化学反应速率中的作用,如燃料电池、工业制硝酸(或硫酸)、合成氨、汽车尾气处理等反应中的催化剂。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能源的合理利用,如天然气、丙烷、煤、氢气等燃料的选择与使用,生物质能的获取(如沼气、垃圾焚烧等)与使用;化学反应热效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热敷袋与冷敷袋等;电池的历史沿革和发展,如伏打电池的发现、干电池的改进、燃料电池的应用。【学业要求】1.能画出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能用原子结构解释元素性质及其递变规律,并能结合实验及事实进行说明。2.能利用元素在元素
34、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原子结构,分析、预测、比较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3.能判断简单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中的化学键类型,能基于化学键解释某些化学反应的热效应。4.能从化学反应限度和快慢的角度解释生产、生活中简单的化学现象。能描述化学平衡状态,判断化学反应是否达到平衡。能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探究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能初步解释化学实验和化工生产中反应条件的选择问题。5.能举出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实例,能辨识简单原电池的构成要素,并能分析简单原电池的工作原理。6.能结合有关资料说明元素周期表对合成新物质、寻找新材料的指导作用。能从物质及能量变化的角度评价燃料的使用价值。能举例说明化学电源对提高生活质量的
35、重要意义。主题4: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内容标准】4.1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知道有机化合物分子是有立体结构的,以甲烷、乙烯、乙炔、苯为例认识碳原子的成键特点,以乙烯、乙醇、乙酸、乙酸乙酯为例认识有机化合物中的官能团。知道有机化合物存在同分异构现象。4.2典型有机化合物的性质认识乙烯、乙醇、乙酸的结构及其主要性质与应用;结合典型实例认识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知道氧化、加成、取代、聚合等有机反应类型。知道有机化合物之间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4.3有机化学研究的价值知道合成新物质是有机化学研究价值的重要体现。结合实例认识高分子、油脂、糖类、蛋白质等有机化合物在生产、生活领域中的重要应用。4.4
36、 学生必做实验搭建球棍模型认识有机分子结构特点。乙醇、乙酸的主要性质。【教学提示】1.教学策略以典型简单有机化合物为例,引导学生建立官能团及有机物分类的初步认识。通过模型拼插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价键类型以及简单分子的立体结构。提倡采用观察实验现象、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归纳总结等策略对典型的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及应用进行教学。2.学习活动建议(1)实验及探究活动:乙烯的化学性质;乙醇中碳、氢元素的检测;固体酒精的制备;乙酸乙酯的制备;淀粉水解产物中葡萄糖的检验;蛋白质的变性、显色实验;吸水性高分子材料与常规材料吸水能力的比较;比较不同塑料遇热软化的难易程度。(2)调查
37、与交流讨论:垃圾焚烧、PX(对二甲苯)事件等社会议题的讨论;家居建材中的甲醛和苯的检测及安全使用;可燃冰、页岩气等资源开发利用的讨论;高分子材料的应用与发展。3.情境素材建议原油的分馏、裂化及裂解产品和用途,常见燃油标号的含义;乙烯工业,用于水果催熟的乙烯制剂。我国酿酒技术与酒文化,工业酒精的制备,不同饮用酒中酒精的浓度,乙醇汽油,固体酒精,酒后驾车的检验,酒精在人体内的转化,乙醇钠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我国酿造技术与食醋文化。食物中的糖类、油脂、蛋白质在人体内的转化,常见体检指标中的有机物;有机合成高分子材料的性能和用途,塑料的分类及合理使用,水立方的外立面膜结构材料ETFE膜(乙烯-四氟乙烯
38、共聚物)、塑胶跑道、手机贴膜、钢化玻璃等新型高分子材料。【学业要求】1.能辨识常见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碳骨架和官能团。能概括常见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类型。能描述甲烷、乙烯、乙炔的分子结构特征,并能搭建甲烷和乙烷的立体模型。能写出丁烷和戊烷的同分异构体。2.能描述乙烯、乙醇、乙酸的主要化学性质及相应性质实验的现象,能书写相关的反应式,能利用这些物质的主要性质进行鉴别。3.能列举合成高分子、油脂、糖类、蛋白质等有机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并结合这些物质的主要性质进行简单说明。4.能从有机化合物及其性质的角度对有关能源、材料、饮食、健康、环境等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和评价。能妥善保存、合理
39、使用常见有机化学品。主题5:化学与社会发展【内容标准】5.1化学促进可持续发展结合实例认识化学科学与技术合理使用的重要性。认识化学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是解决人类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树立绿色化学的观念。5.2化学科学在材料科学、人类健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知道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等常见材料类型,结合实例认识材料组成、性能及应用的联系。体会化学科学发展对于药物合成的重要意义,初步建立依据物质性质分析健康问题的意识。5.3化学在自然资源和能源综合利用方面的重要价值结合合成氨、工业制硫酸、石油化工等实例了解化学在生产中的具体应用,认识化学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
40、中的重要地位。以海水、金属矿物、煤、石油等的开发利用为例,了解依据物质性质及其变化综合利用资源和能源的方法。体会化学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5.4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对环境的影响,依据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认识环境污染的成因、主要危害及其防治措施,以酸雨的防治和废水处理为例,体会化学对环境保护的作用。5.5化学应用的安全与规则意识认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等的关系。树立自觉遵守国家关于化学品应用、化工生产、环境保护、食品与药品安全等方面法律法规的意识。【教学提示】1.教学策略精选教学素材和应用案例,促进学生赞赏化学、体会化学科学对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加强物质组成、结构
41、、性质等化学视角与真实情境素材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视角看待和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讨论与化学密切相关的有争议的社会议题,促进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2.学习活动建议(1)实验及探究活动:实验室模拟海水提溴、镁;实验室模拟金属的冶炼;测定空气中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含量;补铁剂、抗酸性胃药中有效成分的检验;不同水果中维生素C含量的比较。(2)调查与交流讨论:讨论合成氨、药物合成、合成材料、环境保护等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影响;查阅国家关于安全生产、环境保护、食品安全、药物开发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查阅海水资源及其利用的
42、相关资料;调查空气污染及污染来源以及处理方案;调查水处理技术的发展;查阅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化工生产案例;讨论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利与弊,评论与食品安全有关的重大社会事件;结合本主题的学习,制作一期相关内容的展板,或举办一期专题报告会。3.情境素材建议与化学有关的职业及其与化学科学领域的关系。中外历史上的化学成就。例如,合成氨、人工合成尿素、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提取青蒿素,以及中国近30年化学科学与技术及其应用的重要成果。化学与材料开发。例如,陶瓷、水泥、玻璃、光导纤维和单晶硅等重要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在医疗、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保水材料在沙漠治理中的应用;碳材料和纳米材料及其应用。
43、资源开发与能源利用。例如,铝土矿、硫铁矿、煤等资源与能源的开发利用;从沙子到单晶硅;海水淡化;太阳能分解水制氢气(如使用二氧化钛催化剂);燃料电池;化学在光伏产业中的应用;“循环经济”与“工业生态”的实施案例。环境问题及处理。例如,雾霾的主要成分与来源,汽车尾气与雾霾的关系;大气中的VOC(挥发性有机物)的成分与来源;煤和石油的脱硝脱硫,烟囱排放中污染物的吸收;采矿和金属提炼的环境代价;水体富营养化、COD(化学需氧量)或BOD(生化需氧量)的测定;垃圾及废弃物的分类、回收处理与循环利用;可降解塑料(如聚乳酸)。【学业要求】1.能列举事实说明化学科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对人类文明的伟
44、大贡献。能列举我国体现化学科学与技术应用的重要成果。能举例说明与化学有关的职业,简单分析这些职业与化学科学领域的关系。2.能从材料组成的角度对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进行分类,能根据使用需求选择适当的材料,能解释使用注意事项,并能科学合理使用。3.能举例说明重要资源和能源的主要类型、成分和用途;能从化学的角度分析从资源到产品的转化途径,能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能源的使用方案进行评价;辩证地看待资源使用的利弊及其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4.能列举常见的大气、水体和土壤的污染物及其危害,能说明常见污染的成因和防治措施的化学原理,能结合具体的污染问题设计简单的防治方案。能举例说明化学对环境保护的作用。5.能主动运用
45、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产、生活中简单的化学问题。在应用化学成果时能主动考虑其对自然和社会带来的可能影响,权衡化学成果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利与弊。能运用“绿色化学”思想分析和讨论化工生产的相关问题。6.能借助国家关于安全生产、环境保护、食品安全、药物开发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分析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二)选修课程模块1:化学反应原理在本课程模块中,将从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和速率以及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等方面,探索化学反应的规律及其应用。通过本课程模块的学习,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化学变化所遵循的基本原理,初步形成关于物质变化的科学观念。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所遵循的规律,赞赏
46、运用化学反应原理对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文明所起的重要作用。发展“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主题1:化学反应与能量【内容标准】1.1体系与能量认识化学能可以与热能、电能等其他形式能量之间相互转化,能量的转化遵循能量守恒定律。知道内能是体系内物质的各种能量的总和,受温度、压强、物质的聚集状态的影响。1.2化学反应与热能认识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恒温恒压条件下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可以用焓变表示,了解盖斯定律及其简单应用。1.3化学反应与电能认识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实际意义及其重要应用。了解原电池及常见化学电源的工作原理。了解电解池的工作原理,认识电解在实现物质转化和储存能量中的具体应用。了解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的本质,知道金属腐蚀的危害,了解防止金属腐蚀的措施。1.4学生必做实验简单的电镀实验。制作一个简单的燃料电池。【教学提示】1.教学策略本主题的教学应结合具体实例(如氢气、氧气反应生成气态水和液态水释放能量不同)激发学生认知冲突,发展学生基于内能及内能的变化认识物质所具有的能量和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体会引入焓变概念的价值,理解热化学方程式书写规则。充分利用铜-锌双液原电池、铅蓄电池、氢氧燃料电池、电解熔融氯化钠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