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浅谈促进学生主动体验的教学策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浅谈促进学生主动体验的教学策略.doc(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 仅供参考 学习与交流初中语文论文:浅谈促进学生主动体验的教学策略【精品文档】第 10 页浅谈促进学生主动体验的教学策略崔健有一首歌里面唱道:“我的病就是没有感觉。”那就是说,找到了感觉,就是医治了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染上的病,多好啊!我们经常埋怨学生作文没有真情实感,都初中生了,作文本里写的还是护送不认识的老奶奶过马路,或者下雨天妈妈去给他(她)送伞以至浑身湿透,或者自己生病的时候老师去家访的事情。现在,我想,一个人的成长,应该是从学会体味各种各样的感觉开始的,比如羞耻感、自豪感、责任感、幸福感,诸如此类。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够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真正开发感觉的事物,让自己原本年轻的心灵重获敏
2、感,那么就不会有我们的埋怨了。说白了,如果一个人懂得了感受生活,他的心灵常常处于感受的敏感当中,那么学习语文学习写作,又有何难呢!要让学生学会感受、体验,我们的教学就应该关注学生的体验,真正激活学生的情感世界,引导学生做出自己的分析与价值判断,使其身心获得和谐发展。那么,如何让学生从体验中走进语文新课程、走进语文学习;如何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的感受、体验能力,抒写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笔者结合日常教学进行了如下的一些探索和思考:一、注重实施质性评价,让学生敢于主动体验。人们常说:“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其实,语文学习更是如此,“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体验具有
3、个人性,不同主体会产生不同的体验;人们在表达自己的体验时,使用的是不同的方式和语言。为此,我们切不可以某一种思维方式来确立一个统一的标准以衡量每个人的体验,而要尊重个体差异,尊重个体体验的多样性、差异性和非同一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和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对学生语文学习的评价,尤其是在评价学生的体验时,切忌用“一把尺”,要采用质性评价的方式。因为体验是一个自我感悟与发现的过程,每种体验都可以使学生的身心和生活发生变化,但它的价值却无法准确衡量。只有关
4、注学生的个性差异,重视学生探究过程中的体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学生在新课程学习中才敢于探究和体验,说自己之想说,做自己之想做。实际上,这也是评价的真正目的,它就在于激励教师为学生提供充分体验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各有所获。 要想重视个性评价导向,使他们敢于探究和体验,教师首先要学会欣赏学生。七年纪的学生毕竟还只是个孩子,孩子犯错误是正常的,我们不要求全责备他们,要学会欣赏他们的错误。同时,他们独立评价自己的能力还不高,他们在评价自己时往往以教师的评价作为依据,当然他们都希望在语文学习中能得到老师的好评。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特别对差生的评价要格外慎重
5、,要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使他们感到老师的信任、鼓励,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他们才敢于去探究、去体验,不怕出现错误和闹笑话。例如,在学习世说新语两则时,请同学们自由提问,当中提到这样一个问题“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大雪纷纷,哪个更好?”基础不好、自己探究课文时心不在焉的同学马上站起来说“两个都好,我就写不出来。”同学们顿时哄堂大笑,其中还夹杂一些同学的指责。我微笑着说:“某某同学说得好,正因为两个都好,公大笑乐,阅读很仔细。”课堂上立即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从那以后,我发现这个同学上课的表现有了很大改变,听课认真了,发言更积极了,回答问题更完整了。从此,我给自己立下规矩,想批评学生时,就想他们
6、还是孩子,他们能这样做已经很不简单了,要学会欣赏他们的错误。其实,蹲下来,用欣赏的眼光看每一个学生,就会发现我们的学生都不错。其次,要重视学生个性评价导向,要使他们在课改实践中敢于主动体验,我们必须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教师有两种:一种教师是用自己的教学方法去筛选适合自己教法的学生,于是筛选出了一些不合格的学生。差生就是这样被“筛选”出来的。另一种教师是用自己的学生去筛选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法,于是筛选出了一些不合格的教法,从而改进教法,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新课程改革下,我们教师应走向后一种,我们应该明白:只有不合格的方法,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学生有了问题不是问题,关键是教师
7、怎样对待。二、注重实践活动过程,让学生乐于主动体验。 体验的对象并非孤立存在的,而是处于一种关系与情境之中,我们不能把体验的对象从周围事物中相对分离出来。体验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但真正的体验取决于教学过程是否生活化,是否具有情境性。如果我们回想一下学校教育中真正震撼我们自己心灵的一次体验,它都是发生在一定情境中的某种生活化的经历,而绝不是教师的空洞说教。无论是教育理论还是教育实践,都不能把学生的生活世界置其视野之外,生活世界是学生产生体验的源泉。在历史上,杜威曾提出的“教育即生活”是将“生活引进学校”;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是在“生活中进行教育”。在当今时代,完全否定系统的书本知识学习和无
8、视传统的学校教育与生活的割裂,都是有害的。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由此,我们应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世界的沟通,为学生创设广阔的体验场域。1、教育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只有在生活世界中,才能够形成体验。这给我们的启示是:重过程,淡化结论,强调获得亲自参与的积极体验。语文综合性学习目标中运用大量的行为性很强的词,如“观察”“搜集”“查找”“策划”“运用”“调查”“组织”等,强调学生必须具有综合性学习的实践行为。只有有了这些行为,才能产生具体的体验。例如:在漫游语文世界的综合性学习中
9、,我强调每个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观察生活,搜集并整理社会生活中的语言材料,开展一次从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活动。活动前,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兴趣爱好,分成日常生活用语、对联、广告用语、新词语、不规范用语五种不同类别的小组。由组长负责,在规定的时间里走进生活、走向社会、在读书看报、与人聊天、看电视、逛商场中收集语言材料。随后,到图书室查阅相关资料,对收集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去粗取精后,学生分类汇编成册,汇报课上让学生展示他们的成果。从汇报课学生发言中可以看出,学生开始关注生活中的语言现象,并能够从多方面对问题进行探究,而且有理有据。其中王伟同学对广告与语文的关系是这样认识的:“广告之所以能
10、用简洁的广告词表达深刻的含义,打动消费者,这与制作者有丰富的语文知识并能把所学充分运用到广告中去,使其新颖独特有创意是密不可分的。”又如徐静娴同学对“对联”的探究,不仅谈到春联、楹联、对对子,还谈到对联的悠久历史以及自己借鉴到作文中如何使句子对称,语言生动。再有沈南渊同学在谈到一家以鱼为主菜的餐馆改成语“年年有余”为“年年有鱼”作为招牌,虽然增加了经济效益,但却是不规范用语。这些都说明当松开学生的手脚,鼓励他们走进社会,走进生活,面对丰富多彩的语言现象,学生不再漠视,不再没感觉。卢梭说过:“我们真正的老师是经验和感觉。”经验和感觉首先来源于亲身体验。我们要重过程,强调学生参与实践全过程。只有获
11、得自己独特的体验,才能积累经验,获取知识,提高能力。2、语文学习要向现实生活领域扩展。学校教育不可能完全地再现生活,因为生活中的活动具有情境性和真实性。那么我们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学习进入现实生活领域。这给我们又一个启示是:注意实践形式的开放性,让学生乐于主动体验。我们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它能使学生在广阔、自由、宽松的氛围下乐于去体验、去探究、去创新。当然,我们要调动所有学生参与综合性学习的积极性,实践活动的形式就应该要多样化点。因为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有差异,学习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对某一知识或技能
12、的学习各有各的习得方式。如果我们实践活动形式单一,必将扼杀一部分学生的亲身体验的兴趣,影响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常开展下列形式的实践活动:如课前体验:让学生在自己生活中把自己体验最深的片段细节说一说,限时3分钟。这样,既让学生有话可说,提高了学生表达能力,又不加重他们负担,反而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又如:角色体验:把表演引入课堂,能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灵自由,满足他们的“游戏冲动”和“角色幻想”的需要。如教羚羊木雕皇帝的新装等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的课文,就让学生初步读懂后进行角色表演,然后适时进行记者现场采访,问演员:“为什么这样演?”问观众:“他演得怎样?你有什么建议?”再如辩论体验:
13、通过紧张激烈的争辩,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体验生活的热情。如学习风筝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辩论:“学生可不可以自制玩具去游戏?”学习羚羊木雕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辩论:“作者是支持爸爸、妈妈的,还是支持我和万芳的?”此外,还可以小品表演、现场参与、小小擂台赛、诗歌朗诵会、故事会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乐于探究,乐于体验。要让学生乐于主动体验,参与到我们活动中来。我们还要将实践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教材、学生生活实际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依据,也是开展实践活动的依据。从学生的生活背景出发,依据教学内容设计语文实践活动,可使学生体验到语文的价值与魅力,能够激发学生去体验语文知识的欲望。例如:我们学习七年级上学期语文
14、第三单元时,这个单元是以“人与自然”为题,正值秋天,我们组织登山实践活动体验大自然秋天的美丽景致。活动后,学生写出了不少以“秋天”为话题的佳作,还有学生绘了画,写了诗。三、注重学习情感共鸣,让学生善于主动体验。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它们不仅指学习兴趣、态度、价值、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三者必须有机地渗透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之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因此,我们要注重情感因素,让学生善于主动体验。首先,巧借生活之“情”。巧用学生生活中体验感受较多的情感,使之与课文情景巧妙结合,让学生进入作者心灵,达到课文内容与学生生
15、活的统一,产生情感共鸣达到主动体验课文的效果。例如:学习羚羊木雕时,先让学生想想说说:“你在家里有没有跟父母、长辈闹过矛盾?爸爸、妈妈是怎么处理的?你有什么体验?”再带着自己的体验去品读课文。其次,巧借情景之“感”。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的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具体生动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掌握知识,发展思维。例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前,设计课件展示皇帝赤身举行游行大典的画面,让学生通过课件情景展开丰富的想象,设计故事的发展和结局。在了解了情节后,再让学生对文中的形象,结合自己的体验逐一进行对话。 需要指出的是,体验的对象不只是情感,还可以是
16、学习过程中与人合作的经验、方法以及策略运用之得失、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等。其中,教与学的关系是增强学生体验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尽管为学生设置了一定的活动情境,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获得丰富的体验。一些体验意识强,体验能力高的学生容易体验到活动的深层意蕴;而那些体验意识弱、体验能力差的学生往往不去体验,也无所体验。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这里的“互动与交流”不只是简单的信息反馈,而是师生、生生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敞开自己的心灵。也只有人的内心世界对外部保持开放的状态,其心灵世界才更容易吸收外部信息。 “人海茫茫,学海无边”,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找不到能适应所有学生的共有的一种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我们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语文实践过程,注重学习情感共鸣,让学生在主动体验中走进语文新课程,走进语文学习。参考文献: 1、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12月 2、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