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备课的四种境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备课的四种境界.doc(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 仅供参考 学习与交流初中物理论文:备课的四种境界【精品文档】第 10 页初中物理论文:备课的四种境界汪水根9月我县初中物理全面采用人教版物理新教材,笔者对人教版新教材在我县的使用进行了大量的调查。总结历时一年的系统调查,回忆一年的教学情况,结合有效备课初中物理的学习,对备课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模糊到清晰、由粗浅到深入的过程。大致说来,“备课”在教师成长过程中经历这样几个阶段:一、“点”的境界“备课”在有些教师眼里,就是直接为完成下一节课作准备。这种备课观是一炮一个眼儿,目标明确,很务实的。案例:1、测量小灯泡的电阻的实验要求测三组数据的目的:探究电阻大小与温度之间的关系;2、测量小灯泡
2、的电功率的实验通过每组实验的数据求出的用电器在不同电压下的实际功功率,并加以比较,寻求小灯泡的发光亮度和实际功率及实际电压的关系,所以绝对不能求几次实验结粜的平均值;3、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如何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方法一: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来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方法二:通过调节电源电压(加减串联干电池的个数或调节学生电源的电压)来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摘抄于麦元中学汪四珍老师的备课笔记本上述案例中的教师是很勤奋,很努力的,他的付出也有目共睹。这就是“点”的境界。一个人做任何事情总是从“点”的境界开始的。只要有追求完美的态度和坚强的毅力,即使同样一堂课,都足以让我们用毕生的
3、精力与智慧去准备。“点”是零维的,它没有长度。我们在教学的生涯中,会经历许多次“备课”,也就具备了成千上万个“点”。但如果这些“点”只是散乱无章、甚至是模糊不清的,那它们就没有体现其应有的价值。二、“线”的境界社会发展到今天,虽说教材不再是唯一的教学工具,但仍是最便于使用和最经济实惠的载体。备教材就是要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目的要求,揭示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本质联系。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的确定分析和“学什么”有关;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是安排教学顺序的基础,这和“如何学”有关。这就要求我们有“连点成线”的备课意识和习惯。案例:人教版第七章第一节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教学
4、片段一、引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和实验,同学们感觉到电流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二、引导学生猜想与假设三、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1探究方法由猜想知道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导体的电阻有关,那么如何研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定量关系呢?让学生分组讨论下面两个问题:前面学过的哪些实验课题与该实验课题类似?举例说明你所列举的实验中用到的物理研究方法是什么?2研究电流跟电压的关系在此让学生明确“研究电流跟电压的关系时,应保持电阻不变”的思想,那么,设计实验电路的时候应考虑:怎样测量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U和定值电阻中的电流I呢?怎样保持导体的电阻R不变呢?通过什么方法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U呢?3研究电流跟
5、电阻的关系在此让学生明确“研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时,应保持电压不变”的思想。那么实验探究时应考虑:怎样改变导体电阻R的大小?怎样保持导体两端的电压U不变呢?四、学生分组实验与收集数据五、分析与论证这是笔者在教学研讨课听到的典型案例,原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花了两课时。人教版新教材没有采用以往自接运用控制变量法同时对电流和电压、电阻关系进行探讨,只要求学生“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而是通过更换电阻反复进行实验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对数据更深入的分析,得出电流与电阻的关系,从而降低探究的难度,笔者在与老师交流时发现一些教师没有感知教材这一编写意图。要达到这种“线”的备课境界是需要一定的功力。教师
6、钻研教材大致经过通读、精读两步。通读教材是基础。通读的目的是从整体上了解教材的体系与结构。也就是教材章节的安排顺序、各章节重点知识(概念、规律)的选择与阐述方式,以及物理学的方法等。精读是关键。教师在精读教材中应反复推敲、深入考虑以下问题:教材各章节中涉及的基本概念、定律、定理及其来龙去脉、推导过程,教学中教师需要做哪些演示实验、何时做实验、要求学生观察什么、如何观察,教材中的插图、图表的物理意义及作用,如何掌握前后有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做到相互对照二前呼后应等等。陶行知先生说过:“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按理说,要达到一种自觉的“线”的境界相当
7、不易。不过我们应该清醒地知道,一维的“线”只有长度没有宽度和面积一样,备课也不能仅仅停留在“线”的境界,“组线成面”成了必然的下一个追求。三、“面”的境界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成了一个热门的话题。物理备课也不仅仅把眼界局限于现有教材和课堂,到生活中去挖掘物理教学资源、寻求物理问题与生活问题的内在联系,使得物理备课增加了另一个维度,备课到“面”的境界。案例:学生学习了机械能的知识后,再学习内能的知识,有两种引出课题的设计: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机械能的知识,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被举高的物体也具有能。那么,静止在地面上的物体,例如放在操场上的一只铅球,是否也具有能呢?
8、教师:自行车刹车时人和车的动能突然减小,这些动能消失了吗?刹车后我们发现自行车的刹车橡皮和钢圈都会变热,这表明刹车时自行车的动能并没有消失,而是转化成另一形式的能。这种能叫做什么能呢?前一种设计是从物理学科的角度出发,而后一种设计则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相比之下,用后一方法引出的知识,更能为学生所接纳。有位老师这样想象自己的模样:在生活中,自己背着一个无形的背篓;只要跟物理教学有关的东西,就会随时把它们仍进背篓里。事实上,“备到用时方恨少”,在生活中“备课”的次数多了,在上课的时候才会有更多的教学灵感,平时在生活中积累的许多问题一旦派上用场,的确比书本上的问题情境更能增长学生智慧。四、“体”
9、的境界当然,“面”并不是终极的境界。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通过师生的多向交流活动,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基本思想方法的过程,是学科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有机结合的过程,这是实现学生在教学中认识主体作用的一次质的转化,也是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学生积极思维的结果。这里“教”是条件,“学”是关键。案例:人教版第八章第二节电功率教学片段对比引入新课教师甲:学过了电能和电能表后,谁观察过电能表的转动情况呢?不同时刻、不同家庭的电能表转动得一样快吗?教师乙:(动画演示)在电能表后分别接不同的用电器,接通电源,发现电能表的转盘转动有快有慢。师:电能表是用来测量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多少的,电能表的转盘转
10、动的快慢说明了什么呢?生:电风扇消耗的电能多!教师甲:继续追问,最后只能自言自语道“电能表的转盘转动的快慢说明了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快慢”。教师乙:让学生讨论1分钟同学有两种不同意见后笑着问“在电能表后分别接空调和电视机,哪种情况电能表转动的快?生:空调!教师乙:一年下来空调和电视机谁消耗的电能多?生:空调!教师乙:电能表的转盘转动的快慢到底说明了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快慢还是多少?生:快慢!电功率的定义教师甲:怎样表示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快慢呢?生:教师乙:电流通过电扇工作1 min,消耗的电能是2400 J;电流通过洗衣机工作1 min时消耗的电能是6000 J;谁消耗电能的快?你怎么知道的?生答。成功
11、的教学必须以对学生真切的了解为基础,但学生的大脑简直就是一个打不开的黑箱,要知道里面究竟装了些什么,实在不太容易。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必须考虑的事情。对学生进行分析,大体包括以下内容:(1)了解学生是否具有学习新内容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把学生的知识、技能可以分为已知的、半知的、未知的;(2)了解学生的生活概念或前科学概念;(3)了解学生对新内容的情感态度。哪些学生能够适应,哪些学生不能适应。备课中有效地处理好“教材”、“学生”、“环境”、“老师”四者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一种更高的“体”的备课境界。站在单一的“面”的圈子里看事物总是有局限的,人类正是因为自己千百年来一直站在地球上,才会有“天圆地方”的错误判断。为了增加“体”的厚度,我们要采用多种方式去了解学生的外在表现和内在思想,备教法、备学法,在预设与生成之间寻找和谐的统一,增加第三维度的长度,从而使自己备课的成品更加丰厚、扎实。参考文献:有效备课.初中物理/丁锦辉,张栩,高铁主编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6 安庆教研2007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