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校园里的小动物》教学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校园里的小动物》教学反思.doc(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 仅供参考 学习与交流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校园里的小动物教学反思【精品文档】第 16 页 校园里的小动物教学反思校园里的小动物是科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动物单元中的一个教学内容。喜受小动物之情可以说是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当他们发现许多可爱的小动物,往往会情不自禁地、兴致勃勃地观察起来。这节课的意图在于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蜗牛、蚂蚁、鱼的身体特点。此外,引导和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一些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课前,我让学生去捉蜗牛、蚂蚁,上课时带来,可是在课堂上几乎没有学生带来。小组间讨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时,学生讨论的很热烈,可总有这么几个孩子像在捣乱似的。我一开始
2、也没多大注意,后来我就组织学生集体交流,而且我也尽量的在引导学生说出蝗虫和蚂蚁的一些共同点和不同点,可是学生对此好象很茫然。 我及时调整了教学思路,通过多媒体的手段,让学生先观察小蚂蚁的图片,说说你观察到的蜗牛、蚂蚁、鱼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将它们画下来。丰富的图片立刻调动起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他们七嘴八舌的讨论小动物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接下来的画出小动物外形的环节出乎意料的顺利,学生们都不假思索的拿起笔就画,而且特别逼真,这真是多媒体的功劳啊。为了更直观的了解小动物,我组织学生观看了蚂蚁的相关视频,学生对录象中的蚂蚁活动很感兴趣,纷纷提出一些问题:蚂蚁为什么要群居?蚂蚁怎么会有
3、那么大力气?有些问题我组织学生回答了,而有些我故意没有回答,而是想让学生课后通过自己的观察去找出答案来。录象当中问到:你想去了解奇妙的蚂蚁世界吗?学生异口同声说“想”。我想这就是我要的效果。趁热打铁,我就要求学生课后去观察蚂蚁,并参照书本写成实验报告。从课后收上来的作业当中不难发现,有些学生观察到的连我都没有想到过。科学课中有些活动在课上是无法实现的,但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这也成为了科学课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进一步完善这一教学特色将是我在今后工作中努力的方向。实践证明,运用信息化手段能大大提高课堂效率,真所谓有图有形有真相,成就了高效而趣味盎然的课堂。相信随着科技教学手段的不
4、断改进,教学手段会更加丰富多彩,真正促进教学的发展。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环节优化校本研修案例成果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这无疑是对教育的严峻挑战。科学素养和信息素养是现代高素质人才必备的素养。小学科学课和信息技术课是从小培养人的科学素养和信息素养的主渠道。如何整合小学科学和信息技术以提高其育人之效益,就成为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和值得探究的问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早已有之,就其形式而言,早期成果多为多媒体辅助教学之类的研究。近年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内容的丰富,教育者对研究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交互学习也有涉足。由此可见,随
5、着科学技术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着教育手段的革新,促使教育者在新技术、新形势下要深入开展新时期教与学的策略研究,作为新课程之一的教科版科学教材正式启用,教学内容灵活多样,更贴近学生生活,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科学知识。然而,由于认知对象的广阔性、抽象性、复杂性,教材内容简扼性以及教师知识的局限性,单纯常规的讲授是难以完成此项艰巨的教学任务的。因此,借助信息技术来达到教学目的,将科学学科和信息技术进行整合也就成为了必然。信息技术发展非常快,它将对学校的教育和学生的学习带来革命性的变化。能否掌握信息技术是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来走向社会能否立足、能
6、否发展的基本的能力。现在在发达国家电脑已普及化,发展非常迅猛。“未来的文盲,是不会运用现代技术的人”,这是个非常现实的问题。现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使之成为学习工具,与科学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探索学习,体会到自主学习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乐趣;让学生在网络和多媒体环境下合作交流,加强团队精神,展示研究成果,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用,给我们的教育教学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也使科学课教学倍增活力。它的科学运用,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然界和人类对自然的探索、利用、改造、保护,使
7、他们获得必要的自然科学常识,而且在发展学生科学志趣和能力,开拓学生进取精神,发挥学生主体创造性,培养对科学的情感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探究的兴趣,引起学生研究的欲望兴趣是指一个人要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可以说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学生进入知识宫殿的向导,所以,任何一位有教学经验的教师,都十分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激发,而利用信息技术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学生的参与,就没有科学课程教学目标的体现。学生参与的前提是学生的注意指向的学习内容,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形成参与的欲望,思维才得以活跃起来
8、。激活是指启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如何激活学生参与研究呢?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探究的兴趣,引起学生研究的欲望。信息技术使学生对知识、信息的获取直观而形象。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直观记忆力远远胜过抽象记忆力。实验证明:单凭听觉获取知识,只能记忆百分之十五的内容;单凭视觉获取知识,只能记忆百分之二十五的内容;但如果同时调动视觉与听觉就能记忆百分之六十五的内容。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声、电、光、影、形、色等多元素的功能,使科学教学突出形象性,注重感染力,让学生的视觉、听觉同时得到刺激,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其主动的探求知识。因此。应根据教学内容利用电教煤体,为学生创设犹如身临其景的情景,从而
9、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二、利用信息技术超越时空局限,化抽象为形象,拓宽学生视野自然科学中许多内容十分抽象,仅凭教师解说学生是很难领会,即使学生能够明白,也会感到索然寡味,他们是不会满足于教师的凭空讲析的。大家都知道科学课中最受条件限制的就是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它不仅需要大量的时间,更要注意选择适当的季节,适合的天气等条件。因而,在讲授这些课时,应用信息技术能把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实现时空的跨越,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知。比如,在上太阳和方向一课时,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平时最喜爱的动画片的形式,把一个原本需要一天时间才能观察到的太阳东升西落现象,在短短的十几秒钟之内完整而具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再比如养蚕
10、受条件限制,城里甚至现在的乡下,孩子们没法亲历这么一个过程,所以只能是通过录像这种形式,让学生来了解蚕一生的生长发育过程了。根据应用信息技术能超越时空的特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常常通过向学生展示该课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来拓宽学生视野。比如在教学了平衡一课时,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其通过亲历实验过程,认识了对称平衡和非对称平衡这两种现象及平衡条件以后,通过课件给他们展示了人们利用平衡条件来做事的实例。比如:起重机吊重物、运动员走钢丝、农民挑担等等图片及影像资料。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应该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三、利用信息技术,培养探究科学精神信息技术在模拟复杂自然现象
11、的渐变,高新技术的显示上都有它显著的效果。当学生看到自然现象的神奇,人类科学的奥妙时,就会萌发强烈的科学兴趣,形成不倦的探究科学的精神。四、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多元化、多角度交流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科学课要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给学生营造宽松的心理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开放头脑,敢想、敢说、敢做。教师可以借助netmeeting、qq、oicq、bbs、email等网络通讯工具与学生进行交互学习,实现师生、学生相互之间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交流,并参加各种类型的对话、协商、讨论活动。这也使课堂信息由师生双向交流向多元化、
12、多角度转换。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网上资源选择适合授课内容的视听材料并适当剪接,灵活运用。如讲授养蚕一课,课前教师搜集大量有关养蚕的资料建成一个小型网站-蚕的一生,供学生查阅,并在网站上设立以聊天室、bbs论坛,提供即时性交互学习界面。除此之外还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其他科普如中国科普网五、应用信息技术渗透德育内容,激发学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科学课中渗透爱国主义、环保意识、安全意识时,运用信息技术,能更好地引发学生心灵上的震憾和情感上的共鸣,激起思维上的碰撞。如在教学燃烧与灭火一课时,在课件中向学生出示了很多火灾现场浓烟四起、房屋倒塌、森林沦为一片火海、人们四处逃散、消防队员英勇救灾等镜头,面对这样活
13、生生的画面,不用老师多说些什么,火灾带给人们的危害就已经在孩子们的头脑中留下了深深地烙印。在他们感叹烈火无情的同时,对灭火的消防官兵们也肃然起敬,不仅这样,通过观察影片中灭火的镜头,同学们又一次回顾了前面所学的有关灭火的知识。见识了灭火的方法在生活中应用。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滥用,更不能因为赶潮流而乱用。不管一种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只有当它在课堂中确确实实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生视野、突破教学难点时,它才真正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恰如其分地在科学课中运用好信息技术,以实现它们的优化整合。一、说教材校园里的小动物是苏教版科学
14、教材三年级下上册我眼里的生命世界单元的第三课。本课以动物为认识对象,容易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便于探究活动的进行。二、说设计思路对于学生而言,生命世界是一个充满生机、多姿多彩的世界,是他们从孩提时代就怀有浓厚兴趣的神奇世界。花草树木,虫鱼鸟兽,都曾引起他们的关注。我们就是要延伸学生的这份兴趣,把学生对生命现象和事物的表面认识发展到对生命本质的认识,探求生命世界的奥秘。科学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加强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等学习方式的运用,从而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1、学习目标:观察动物,并能用文字、图画描述出它的形状与特征。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多种感官
15、去观察、去比较,掌握对比的方法。3、情感目标: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爱护动物、不伤害动物。4、教学重点:概括小动物的特征。5、教学难点:围绕小动物如何开展探究性活动。6、教学准备:课件动物图片。7、学生准备:小动物观察记录表三、说教法根据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该具有开放性这一基本理念,针对这堂课,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1、利用图片 创设情境著名教育家于漪说得好:“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教师在课的开始就要激活主体,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新课引入,我出示了鱼、鸟、猫、兔等孩子们喜爱的小动物的图片,这样就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2、用
16、开放的教学法来引导学法的开放是本课的主要教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按之去进行探究活动,最终了解一些知识,学会一些技能。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中,培养其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自主探索、善于合作的精神,同时对学生进行一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3、注重课堂上师生的交往,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究时间和空间教师要放下架子,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小组的合作探究活动中来,了解学生的探究情况,并对个别同学给予适当的提醒和帮助。提倡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相互尊重、信任、理解、支持、合作,教师既是学生的
17、指导者,又是学生的合作者。四、说学法1、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身经历活动的全过程。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创造科学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儿童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的方法,使儿童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2、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有选择的进行开放式学习。新课标把学生定位为科学学习的主体,也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围绕教学目标,
18、自己提出有兴趣探究的问题,并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开展研究,让学生根据自己想探究的问题提出假设、设计解决问题的实验。教师在此遵循 “知道了也不告诉”的原则,通过为学生创设情境,提供机会“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3、注意合作交流,在科学探究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应该以小组为单位,加强与同组学习同伴的交流,通过团结合作来完成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协作精神。五、说教学程序哲学家苏格拉底把教学过程比作婴儿的出生,教师的作用就好比助产士,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没有学生的主动学习,再好的教师也是教不会的。科学探究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使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科学态度得到培养。根据“主导和主体”,“主动学习和开放式教学” 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以下教学思路:1、动物图片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2、展示学生的观察记录表,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把自己的观察结果与同学们共同分享。3、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总结出了动物的特征并用自己的标准对动物进行了分类。4、总结本课,对学生进行爱护小动物的教育。六、说教学板书校园里的小动物会运动会繁殖特征 能长大要呼吸要吃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