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课程改革基础知识问答 .pdf

上传人:H****o 文档编号:23796104 上传时间:2022-07-02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64.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新课程改革基础知识问答 .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2年新课程改革基础知识问答 .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新课程改革基础知识问答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新课程改革基础知识问答 .pdf(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问:为什么要进行基础教育改革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同时代发展要要求和肩负的历史重任之间还存在巨大的反差。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进行改革,其原因如下:第一,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 所产生的危害影响至深,这与时代对人的要求形成了极大的反差。第二,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 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教育观点滞后, 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发展的要求不能完全适应, 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初次性不强;课程内容存在着“繁、难、偏、旧”的现状;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 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学生死记硬背、 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课程评

2、价过于强调学生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 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 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这些问题的存在,以及它们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及产生的不良影响, 都足以说明推进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针对性。2、问:如何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意义许多国家都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强国力、积蓄未来国际竞争实力的战略措施来抓。中国是人口大国,没有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就不可能将沉重的人员负担转化成巨大的人才资源。对面21 世纪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构建的新课程体系,无论是在课程功能、 理念、目标、内涵等方面,还是在课程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

3、方面都较之以前有较大的突破。新课程立足于“为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基础”的价值取向,着力改变过去的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的倾向,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兴趣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体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我们必须从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从提高民族素质、 增强综合国力的高度,来认识和推进新课程改革、怀着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参与并做好课改的各项工作。3、问:这次课程改革的任务是什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4、问: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是什么?

4、纲要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 从以上规定中可以看出, 课程标准包括以下内涵:它是按门类制定的;它规定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它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它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5、问: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如何?纲要第七条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第十二条

5、指出: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关系究竟如何?(一)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 教材编写者必须领会和掌握本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和各部分的内容,并在教材中予以充分体现。(二)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三)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不同版本的教材具有不同的编写体例、切入视角、呈现方式、内容选择及图像系统。(四)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合理性。6、问: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是什么?大致包括前言, 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等各部分。在目标的陈述上,都包括了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

6、值观三个方面。7、问:怎么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先进的教育理论转化为先进的教学行为的外部条件是: (1) :必要的制度保证。教学行为是受制度制约的,如教学管理制度、考试制度、招生制度等;(2)评价的导向。教学行为受评价的控制、评价要走在课程改革的前面,引领课程改革。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先进的教学行为的内在条件是: (1) 坚持探索性实践;(2)重在“本土化” ; (3)贵在创新。8、问: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一、学生是发展的人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二、学生是独特的人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

7、特性。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把学生看成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包含以下几个基本含义。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 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第三,学生是责权主体。9、问: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着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树立教育民主思想。第二,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第三,加强师德建设,纯化

8、师生关系。创造这种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 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第二,展现教学过程的魅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7 页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第三,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10、新课程中老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一、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二、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三、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四、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11、问:新旧课程

9、课堂教学在根本区别是什么?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把教学本质定位为师生交往、 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教师与学生都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上,强调师生间、 学生间动态信息交流,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使学生成为教师指导下主动的、 富有个性的学生探索过程。在该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价格,关注个体差异,构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12、问: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转变学习方式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传统学习方式

10、转向现代学习方式。 但是现代学习方式不是特指某一具体的方式或几种方式的总和,从本质上讲, 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认识和把握现代学习方式的本质特征是我们创造性地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的重要保证。一、主动性: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二者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二、独立性: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依赖性。三、独特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 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

11、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四、体验性: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 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 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 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五、问题性: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 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 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所以说,问题是思想方法、 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 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13、问:面对新课程,学校 教 学 管 理 制 度 应 如 何 重建?反思现行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 我们不难发现其存

12、在的弊端, 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分”为本,盛行分数管理。 分数是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工具,也是考查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第二,以“章”为本,形式主义泛滥。 校章校制是学校办学经验的结晶和反映,它对于稳定学校秩序、 提高教育质量起着保障作用。第三,以“权”为本,权力至上。 学校管理不能没有权力,没有权力就成为无政府了,学校就会陷入混乱状态,可见,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势在必行! 一方面要坚决改变传统的落后管理模式和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符合素质教育理念和体现新课程精神的新举措。当前,要特别强调和致力于:第一,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第二,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

13、机制。第三,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14、问:学校课改组织工作应注意什么?首先是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其次是考核部门的职能的转变。第三、评课的标准也将会发生改变。第四、倡导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第五、建立良好的教学研究制度。教师集体应当是一个教学研究的共同体,形成研究的氛围,积极提倡学校即研究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15、问:学校如何组织开展对教师的校本培训?(1) 转变教师观念,(2)不要急于求成、(3)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4)正确评价教师。16、问:学校如何开发课程资源?答:课程资源是指对学生进行学校教育的一切素材,不仅包括校内外的硬件,还应包括校内外的无形部分软件。在

14、具体开发的过程中应注意:(1)注重学生的体验(2)除利用学校现有实验室、图书馆等资源,还可以利用市、区级少年宫,科技馆或博物馆,社会课程资源。(3)对一些学生不能亲自完成的, 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4)重视传媒教育。(5)营造和谐氛围。17、问: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答: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评价的目的功能、评价目的功能、 评价的目的体系和评价的方式等各方面都直接影响着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影响着课程功能的专项与落实。因此,课程评价改革成为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的来说,体现出一下特点。重视发展, 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重综

15、合评价, 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强调参与互动、 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注重过程, 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18、问:新课程考试改革的方向是什么?答:此次课程改革在评价方法以技术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尝试。(1)倡导发展性评价, 突出以评价促发展的功能。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与爱护,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求,注重发展和变化的过程;(2)注重读一学生素质的综合考查,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化,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 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 态度、价值

16、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3)要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和对象,选择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7 页具体考试方法、手段,并对考试结果进行不同的处理。尽可能减轻考试对学生的压力。19、问:如何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答: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是本次课程改革学生评价工作的基础,应包括评价的内容和标准、评价方法和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工作环节。一、明确评价的内容和评价标准具体而言,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道德品质。 (2)学习能力。 (3) 交流与合作。 (4)个性与情感

17、。二、选择并设计评价工具与评价方法三、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发展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四、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即无论是显性、 可客观侧评的,还是隐性、难以进行客观测评的内容, 只要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容, 都应成为教师教育教学。20、问:三级课程管理主体各自的职责是什么?国家一级课程管理的职能部门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最高机构教育部。他的主要职能是制定国家基础教育培养目标、 课程计划框架和课程标准等宏观的政策,并指导和监控地方、 学校贯彻执行国家课程政策。 国家对于课程的地方课程,再到校本课程,逐步减少, 课程管理权力的重心一步步下移。地方一级课程管理的职能部门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它们在

18、课程方面的主要权力和责任是, 贯彻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 按照地方的实际情况与发展需要,为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制定具体方案,开发地方课程, 指导学校合理地实施地方制定的课程计划。所以学校一级的课程管理对于确保基础教育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课程管理包括两层含义, 意识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 而是校本课程的合理开发。21、问:原来的活动课、选修课和兴趣小组活动是校本课程吗?答:校本课程是对原来活动课和选修课的继承,范围和发展,有些活动课和选修课,特别是一些兴趣小组活动,本身就体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是校本课程的表现形态, 可以直接归为校本课程,而有些则与校

19、本课程开发的理念相去甚远, 这就需要加以改造、规范和发展。要使中小学开设的活动课、选修课以及兴趣小组活动成为校本课程, 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必修课、选修课与活动课的关系, 不能把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作为学校整体课程结构的设计依据。第二,活动课与活动课程、活动之间的关系。 活动必须与学生的兴趣 意愿和生活以及社会发展需要密切的联系在一起。第三,选修课和活动课由谁来决定?无论是选修课还是活动课,要成为校本课程,必须让教师个学生参与课程决策。第四,选修课活动课到底解决什么问题?课程设计必须确立的课程的意义或价值,原来的活动课和选修课,在很大程度上, 为校本课程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20、但在一些重要的问题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补充、规范和超越,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校本课程。22、问:怎样理解课程资源的意义?答:课程资源是形成课程的要素, 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他们的特点是元用于课程, 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要素。 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 大致可以把课程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凡是学校范围之内的课程资源, 就是校内课程资源,超出学校范围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外课程资源。校内外课程资源, 对于课程实施都市非常重要的, 所以我们一方面要最大限度的利用学校内部的课程资源, 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帮助学生和学校以外的环境打交道。23、问:开发地方课程和校

21、本课程就是编写材料吗?答: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并不能等同于编教材,或者说主要不是编写学生统一使用的,人手一本的教材,而应该充分和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更多的采用活动形态以及为开展活动而提供给教师一些参考性的课程方案,否则,就可能是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成为国家课程的翻版。一方面加重了学生负担, 另一方面也失去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应有价值。25、问:怎样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答:一般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有六个方面的基本途径。第一,开展当代社会调查,不断地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 以便确定或揭示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社会所给与的机遇而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第二,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及为实现自

22、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知识与技能、 生活经验与教学经验、教与学的方式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各种课程素材;第三,开发和利用课程实施的各种条件。第四,研究一般青少年以及特定受教学生的情况, 以了解他们已经具备或尚需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以确定制定课程教学计划的基础;第五,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 各种机构、各种生产和服务行业的专门人才等资源, 不但可以而且应该加以利用, 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第六,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除此之外, 课程资源的开发还要根据各地和各学校的实际情况

23、,广开思路,发掘校内外的更加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的课程资源, 从而更好地发挥它们的作用。2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答: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开展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推广工作的意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主要任务是:验证、修订并正式颁布个学科课程标准。第二形成教材编写、 审定和选用的有效机制。形成三级课程管理的具体工作机制。形成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管理制度。初步形成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促进广大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专业水平。以上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任务的核心目标是建立一个充满活力的具有广泛社会适应性的、 全新的基础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24、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7 页教育课程体系, 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在实验过程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国家级实验区作为全国先期启动的课程改革基地,更要承担实验、示范、培训和辐射的重任,在实验和验证课程标准的同时, 充分考虑实验推广工作,提高自身能力,包括课程队伍、教师素质和教育科研能力的建设等,积极碳素,为新课程的实验推广工作提供多方面的示范和支持。27、 问:在新课程实验中,教师如何成为学习者?答:首先,教师必须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都市全新的学习方式, 指导学生开展活动对教师来说也是学习,也是挑战。 这就

25、要求教师首先应该成为在研究状态下的学习者,然后才能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第二,学会与他人合作。新的课程体系,强调加强课程的纵横联系,强调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整合,教师不可能单靠一个人的力量解决课堂里所有问题,必须紧密地合作, 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可以说,课程改革不仅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挑战,还将引发教师行为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将改变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师的专业分工,教师只有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整合自己的工作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新课程实验工作。28、问:新课程实施需要教师做好哪些准备?答:新课程教材、教参给教师流油的余地加大,为此,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课程设计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 学

26、校课程的开发使教师不仅要学会“交”书,还要会“编”书。这就要求教师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出了专业知识外,还应当涉猎科学、艺术等领域。要求教师会组织、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社会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学习新的技能,如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 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等。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将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这对教师的创新精神也提出了挑战。 新课程强调体验性学习,教师的教学策略将重知识传授向学生发展转变,由重“叫”向重“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由同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29、问:指导研究性学习的教师应具备什么条件?答:研究性学习是

27、新课程的重要学习方式, 不但对传统的学习理念、方式、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 而且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指导性学习的教师起码应该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嘘声学习是为了发展或成长的教育理念。( 2)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掌握课题研究的基本程序和研究方法,有课题设计能力和科研经验; (3) 必要的组织、 策划、指导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4)由学科专业知识基础,由广播的学识修养, 有对邻近学科的学科整合能力;(5)有开阔的事业、敏锐的洞察力,由创新精神和科学思维。30、问:新课改实验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答:新课程教材不是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 而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工具。 因而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28、。(1)以学生发展与素质教育为核心, 来决定对教材的处理。(2)从学生的发展的实际出发, 来决定对教材的顺序、结构、内容的调整和取舍; (3)教材中的内容是培养学生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媒体或载体。因此,按照教材的逻辑要求或情理需求,在学习清净的创设,学习方式的指导、 学习组织形式的设计、 教学媒体的选择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设计构思,也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重要方面。31、问:教师怎样学会学科的融合?答:在新课程中有综合课程,综合课是一种双学科或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的整合, 强调学科之间的联系性。 学科的融合不是1+1 的关系,而是水乳交融的关系。学会学科的融合,应注意: (

29、1)建立不同学科的逻辑语言的一提醒, 即两个或几个学科的话语系统的一致性,运用边缘学科的逻辑上的一致性去实现学科的融合; (2)建立边缘学科的不同纬度的观念,形成新的学科结构。如地理的空间纬度与历史的时间纬度; (3) 知识的交融与佳节,如地理与政治学嫁接的地缘政治、地理与经济嫁接的经济地理等, 扩展原来学科的内涵。32、问:如何认识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答:合作学习可以运用小组讨论的形式, 但小组讨论不见得就是合作学习。 有些课堂教学表面上热热闹闹、生气勃勃,结果是小组成员自说自话,或者是局限于浅层的一轮,或者是离题万里等, 小组成员之间没有沟通, 没有思想的碰撞、没有取长补短, 这样

30、就能讲师合作学习, 甚至是很难说是有效教学。 合作学习要重在实质- 学生的思想沟通、碰撞、取长补短, 在合作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而不能只是追求形式。33、问:新课改强调那些教学方法 ? 答: (1)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所谓探究教学,其实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研究活动,它强调教师要创设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智力和社会交往环境,让学生通过探索发现来解决问题; (2) 关注体验性教学。即强调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积极、主动参与学校和社区的各种活动,在实际活动中体验、 发现并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去解答问题;(3)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

31、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倡导合作学习。 “自主学习”是一种建立在学习者自我决定。 自我选择、自我调控、 自我评价反思基础上的自主性、 主动性和创新性为特征的学习行为和学习品质。其过程是使学生能够不断应对挑战,更新自我、超越自我的创新过程;(5)强调信息技术应用的学习。 新课程的教学特别强调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都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使现代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的学习好发展最有力的学习工具。34、问:组织学生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应注意什么?答: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室综合实践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服务社区、走进社会、珍惜环境、

32、关爱他人、善待自己等。在这种课程的组织中应注意: (1)选择合适学生的年龄特点的内容与形式, 便于学生的社会化;(2)切实让学生做到亲身体验, 实现与社会的融合,避免作秀的成分,增加学生的生存体验;(3)在实施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促进学生的自主选择、 学生群体自治管理,增强合作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4)加强宏观的指导与引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7 页导,促进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与社会意识的形成。35、问:新课程倡导的发展 性 评 价 的 基 本 内 涵 是 什么?答:结合评价发展的特点和时代的要求, 通过分析我国

33、现行教育评价的问题,新课程提出发展性评价, 七基本内涵表现为:(一)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二)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三)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四)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讨、合作与实践能力的发展。(五)评价方式多样化。(六)评价主体多元化。(七)关注发展过程。36、问:中小学考试制度改革的原则是什么?答: (1)中小学考试制度的改革应做到坚持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原则,从德智体美等方面评价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具有健壮的体魄、 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 健康的审美情趣及终身学习的能力。(2)不仅要评价

34、学生的学业成绩, 更要关注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展, 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对学生的评价既要有最基本的要求,也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3)应灵活运用除考试或测验外的多样化的评价方式,积极探索便于教师操作和学生自评与他评的评价方法,以提高评价的有效性。(4)中小学的考试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学生的成长过程成为评价的有机部分。(5)要改变由教师单一评价的学生状况, 使考试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及教育行政管理者共同参与的活动。37、问:如何看待“考试不改, 课程改革寸步难行”的观点?答:这是本次

35、课程改革中教师的另一个误解, 是对考试的“神化”。不能否认,考试作为一种重要的评价方式,尤其在主要以考试决定学生毕业和升学命运的今天,考试的“指挥棒”作用依然存在,并还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存在。事实上, 考试本身也在本次课程改革中面临着大刀阔斧的改革,涉及考试的内容、考试的方式、 考试结果的处理以及升学考试制度等方面。新课程不仅重视考查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尤其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倡导灵活多样、开放的、动态的考试方式, 注重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同时在考试结果的处理方面也做出了严格的规定, 杜绝大排队现象,以减轻学生的压力。 而且对于升学和毕业考试方面也做出了明确的规

36、定 : 在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实行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升学的办法。 鼓励各地中小学自行组织毕业考试。此外,这种说法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的是“考试万能”的错误思想。 尽管在较长一段时间内, 考试有着不可回避的“指挥棒”作用,但这并不代表着考试可以决定一切,考试应该左右教育工作的方向。可见,考试改革并不能解决课程改革中的所有问题,也不是决定课程改革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真正影响和解决本次课程改革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观念, 是建立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课程观、教育观、学生发展观和教师观等,而不是某种方法或技术。38、问:体验性学习的特征体现在哪些地方?答:体验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体现为:(1)强调身

37、体性参与。 学习不但是用脑思考,而且是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动手做,从而促进人的生命质量与生存质量的提高:( 2)强调学习是一个富有修改的过程,学习中的直接经验是是对间接经验的具体化与生命化。所以,新课程的学习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学习的个人感受与独到见解。39、问:新课程实施需要学生做哪些准备?答:新课程使学习成为学生“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过程。学生必须学会参与并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 制定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 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进行了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新课程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学生

38、必须学会体验别人对自己的关注; 体验对未知领域知识面的好奇; 体验探究过程的挑战; 体验任务完成后成功的喜悦。 新课程强调学习过程 的互动,学生必须学会与他人的合作, 努力承担个人在完成共同任务中的责任,积极支持并配合他人的工作。能与他人能进行了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成员这间的相互责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能进行公正的评估。此外,能过新课程的学习,学生要养成优秀的智慧品质,如:热爱和珍惜学习的机会,尊重事,客观、审慎地对待批判性思维,理解、谦虚地接受自己的不足, 关注好的事物等。通过实践性学习,还要在合作式的学习活动中培养自己的领导意识、 社会技能和民主价值观。40、问:学生的

39、学习方式将发生什么改变? 答: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 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是教学改革的的核心任务。 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 ,忽略了“发现”和“探究” ,压抑了学习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 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素质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来讲,转变学生科的科学思维品质,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 赞赏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他们乐于动手、 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41、

40、问:学生体验为什么是重要的?答:在新课程教学中注重体验性教学, 注重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从本质上说,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 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 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情感与意识。 体验使学习进入到生命的领域,因为体验,使学习不仅是知识增加的过程,而且是整个的成长过程,即发展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知识不是学会的, 而是体验会的。42、问:新课标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7 页答:建立体验性目标,是课程标准与数学大纲的显著不同。通过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

41、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 形成良好的情感、 态度、价值观。与此同时,课程标准还提出发展性目标, 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空间。此次课程改革强调每一门课程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价值,注重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 提出原则性教学和评价建议, 更加突出地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学习这门课程在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对于学生的学习结果,课程标准用尽可能清晰的、便于理解及可操作的行为动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进行了

42、描述。 课程标准中的目标主要是按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来描述的。 结果性目标则主要对“知识与技能”目标领域的刻画, 而体验性目标则主要用于反映“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等领域的要求。无论是结果性目标,还是体验性目标, 都尽可能地以便于了解、 便于操作的行为动词来刻画。43、问:新课程各学科标准主要特点是什么?答:新课程标准对每一学科重新确定了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功能。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整合, 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各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的编写中, 都力争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

43、值观方面的发展, 通读对于学生终身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 对于培养具有良好素质和竞争力的新一代具有重要意义。44、问:如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答:促进教师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应包括以下四个工作环节。一、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1)职业道德。(2)了解学生,尊重学生。(3)教学设计与实施。(4)交流与反思。二、设计评价工具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主要倡导教师自评的评价方式, 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反思中, 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和专业素质的发展。对于教师自评, 可根据教师教学和教师素质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设计相关的评价工具来收集教师全面发展的证据,如结构性的调查问

44、卷、 自查量表,教学日记、 周期性的工作总结和自我分析表等, 包括教师对自我发展优势与不足的自我评价。学生和家长参与教师评价的方法, 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进行。三、收集和分析反映教师教学和素质发展的资料和证据这些资料和证据包括教师发展的优势和不足两个方面。四、明确促进教师发展的改进要点,制定改进计划(1) 用清楚、简练、可测量的目标术语来描述教师改进的要点 ;(2)确定改进教师教学和教师素质的指标;(3)描述评价教师向改进目标努力的具体方法。因此,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是面向未来的评价体系, 重在信任和激发教师追求不断提高的内在需要和动机,倡导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在民主、开放、上进

45、和支持的评价氛围中, 通过教师之间的同事评价和教师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不断改进和提高。45、问:为什么本次课程改革将教学大纲改成课程标准?答:基于我国“教学大纲”的种种弊端以及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及改革目标,本次课程改革中以“课程标准”代替目前的“教学大纲”,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置换, 至少应包括以下三方面的理解和考虑。第一,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课程标准是一个 “最低标准”,是一个绝大多数儿童都能达到的标准。 接受义务教育是每一个儿童的基本权利,义务教育不是精英教育,应面向每一个儿童, 着眼于全体儿童的发展。第二,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第三,从只关注教师

46、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第四,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在某一方面或领域应该具有的素质所提出的基本要求,是一个面向全体学生的标准,国家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评价及教材编写做出了一些指导和建议。但与教学大纲相比,这种影响是间接的、指导性的、弹性的, 给教学与评价的选择余地和灵活空间都很大。同时,本次课程改革把实施三级管理政策作为重要目标,给地方和学校创造性地执行国家课程提供了政策保障。46、问:为什么要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答: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 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

47、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 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转变学习方式, 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换句话说,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 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 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 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由此可见, 转变学习方式实质上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47、问:如何处理教学中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答:( 1)新课程实验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48、, 因此它有继承性,但这种“继承”是运用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对传统教学进行具体分析甄别的基础上,对传统教学中有利于学生与教师发展的因素进行合理的继承;( 2)无论是对传统教学的继承, 还是新课程中的创新,检验鉴定的标准,就在于是否有利于学生与教师的发展;( 3)如同不能用创新来排斥有利于学生与教师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7 页发展的优秀教学传统一样,更不能借继承传统, 而排斥对传统教学中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思想观念、制度、方法、手段、内容等传统的扬弃。48、问:教师如何在新课程实验中发挥作用?答:此次新课程实验,教师不是

49、按照专家设计的图纸进行施工的过程, 而是一个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探索过程。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到底怎么改没有现成的答案,也没有可供遵循的模式, 要靠广大教师在实践中摸索解决。所有的问题都将产生于教学实践中,也必定解决于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学会提出问题,学会分析和筛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并通过学校教研活动与科研活动得到解决。 教师认为自己仅仅是个教书者, 要把自己视为一个研究者, 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教师的自我发展。49、问:如何解决新课程急需的教具和学具问题?答:新的课程组织与学习组织,使过去许多教具与学具无用武之地, 实践中往往又苦于没有新的学具与教具。对此,抱怨与等待同样没

50、有意义。 (1)主动创新,不等不靠;(2)发动学生参与者到学具的获取过程中来;( 3)化腐朽为神奇,实现教育资源的横向迁移,将旧的学具或教具改为新学具或教具。50、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推进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 为 什 么 要 坚 持 这 一 方针?答:纲要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始终贯彻 “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应建立课程改革实验区,实验区应分层推进,发挥示范、培训和指导的作用, 加快实验区的滚动发展, 为过渡到新课程做好准备。”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技术总结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