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古诗两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古诗两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pdf(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古诗两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夜书所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能准确地认读多音字“挑”,能用简洁的文字概括诗文的主要意思。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 抓关字词等方法, 体会诗歌的意境、 诗人的情感,并背诵诗文。3、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培养热爱家乡、珍惜亲情的情感态度。【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文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感情。2、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在读中有所感悟。【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营造诗境。(出示课文插图)师:上课之前,老师先要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一幅图,在这幅图中,你们看到了一些什么呢?哪位同学来说说。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在南宋的时候
2、呀,有位大诗人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夜晚,他外出散步,见到了我们这幅图上的情景,可他竟只用了短短的几十个字便把这幅画生动地表现出来了,同学们想不想读一读呢?(板书课题)二、 初读诗文,理解诗题。1、 齐读课题。2、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一首诗 所见,回顾一下,“所见”是什么意思呢?指名回答。(所看到的。)3、 师:至于这个“书”字,我们先来给它组组词。(看书)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8 页“看书”中的“书”字是“书本”的意思,但是,把它用在题目里,和前后的词连接起来,它是不是这个意思?再齐
3、读课题一次。4、 想想,他和“所见”连接,这个“书”字还有什么意思?谁说?5、 师:对,“书写”的意思,这就叫做一词多义,现在我们能完整地说说诗题的意思了吗?(生自由说)6、 师:题目的意思弄明白了,现在请大家自由地将这首诗读两遍,第一遍读的时候结合拼音、注释把字读准,第二遍要把诗句读通。7、 请一生读。(指导多音字“挑”)。师:刚才这位同学读得很流畅,很通顺,但诗是有节奏、有韵律的,如果你能把诗的节奏和韵律读出来,就一定能把诗读得更好听。现在请同学们听范读,画出诗歌节奏。萧萧梧叶 / 送/ 寒声,江上秋风 / 动/ 客情。知有儿童 / 挑/ 促织,夜深篱落 / 一/ 灯明。(学生练读、齐读。
4、)三、抓住字眼,感悟诗意。1、 “夜书所见” ,作者写的都是自己所看到的景物,那他都看到了一些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诗文,把他看到的景物划出来。2、告诉老师,作者看到了一些什么?交流:(1)“梧叶”(板书)师:对,有梧叶,那梧叶怎么样呢?把这句诗再读一读。生读。师:“萧萧”指的是什么?生:风声。师:写风的声音很多,最常用的有哪些?(呼呼)现在我们把“呼呼”这个词放到诗中间,来对比读一读。课件出示:呼呼梧叶送寒声。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8 页萧萧梧叶送寒声。读出来什么了吗?(凄凉、悲伤)师:是啊,在诗歌的开头
5、,作者就营造了一种孤寂的氛围。萧萧秋风吹着梧桐树叶,吹在风中人的身上, 送来阵阵寒意。 如果当时站在这风里的是你, 结合插图,想像一下,面对这萧萧的风,看着漫天飞舞的梧叶, 你会产生一种怎样的感情呢?生:思乡之情。师:带着你的感悟把这两句诗读一读。跟他有共鸣的同学一起来一遍。师:这就是作者所说的“动客情”,这个客就是指的是诗人自己。(板书“动客情”)师:现在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结合诗境,把第一二句再来体会体会。(2)“儿童”“促织”“篱落一灯明”师:除了梧叶,作者还看到了什么?齐读诗歌三四句。生:儿童。(板书)师:那么儿童在生:捉蟋蟀。师:来,把第三句读一读。师:老师在这里琢磨,把这个“知”
6、字换成“见”字应当更好啊,你们认为呢?生:不对,因为他没有亲眼看到的,他只是猜想到的。师:看来这一句话作者写的是自己的所想。那他到底看到了什么?才会有这种猜想呢?他看到了生齐读:夜深篱落一灯明。师:夜深人静的时候,在萧萧梧叶下,一伙儿童与蟋蟀嬉戏,此情此景老师无法用语言表达,请大家边看图,边想象,读诗歌三四句,想想作者联想到了什么?生:他想起自己也是这样捉蟋蟀的。师:此时此刻,那篱落边的小孩子仿佛就是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8 页生:童年时的他自己。师:他此时此刻的心情又会怎样?生议。师:从这里我们其实也可以看到
7、诗人在前两句中“动”了的客情;看到儿童们玩蟋蟀,他又一次“动”了客情,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四、吟诵诗文,再现诗情。1、师:所以,“动客情”就成了全诗中的中心词。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我们要抓住这个中心词更好地用心去感受这种感情。请再读一遍,看能不能读出这种感情?2、生:(静思细读)。3、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味。师:(观察生读后)你们都在认真读,很好。不过,有的读得太快了,有的声音太高了, 。你想,诗人当时一个人很孤单、 很苦闷,思乡心切,情绪低沉的呀,声调要缓慢些。这首诗就是要把诗人“想家”(乡愁)的感情、味道读出来,读得浓浓的。再自由读,看谁读得最好?4、生:(自
8、由读)师:现在,我看诵读好多了。只是“动客情”是诗中的中心词,吐字要清,适当放慢。(范读)“江上 / 秋风/ 动, 客情!”最后两句“捉蟋蟀”场景确实令人高兴,但同时又牵动了诗人“动客情”思念家乡呀!所以后两句语气可明快些,但不可过快。5、师范读,指导生读,齐读古诗。五、积累背诵,回顾拓展。1、这一次的朗读,老师看到你们已走进了作者的心灵。同学们能不能把整首诗背下来呢?试着背一背。2、积累思念家乡和亲人的诗句。六、拓展延伸,提升思想。收集相同主题不同诗人的诗词,学生诵读加深体会。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8 页九月
9、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能熟练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2、 深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这一独特艺术形式的美。【教学重点】深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这一艺术形式的美。【教学过程】:一、谈话交流,引入课题。1、谈话导入:在古代,许多文人墨客离乡求学,久居外地不能回家,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时,他们就用手中的笔来表达内心的思念。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王维的思亲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了解背景,整体感知。1、解读课题:从题目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九月九日是什么节日?重阳节,是家人团聚的日子,
10、在这样的节日里,人们更加想念亲人;“忆”是什么意思?你从中感受到什么?(感觉到一种思念亲人的感情)带着这种感受再读一遍。2、了解作者,背景:那作者王维究竟何许人也?他为什么要写下这样一首千古绝唱呢?谁在课前预习了这部分?给大家展示一下:作者,背景。3、初读感受:你们预习的真好,课前预习对我们学习新课很重要。重阳佳节本是家人团聚的日子, 可年少的王维却漂泊他乡, 孤身一人在外, 心中怎能不思念亲人呢!下面我们就怀着思念之情来初步感受一下这首诗。(1)师范读,要求生听准字音,感受节奏,韵味。(2)生自读,要求自己想办法解决生字词。三、自主识字,解决生字词。1、生自主识字。小组内自主合作识字。精选学
11、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8 页2、检查字词。重点解决易读错的,如:茱萸的读音和写法;汉字书写重点重点强调“插”的写法,范写。3、生字读好了,我们把它们送回课文,看看你能否把诗读得流利,读出诗特有的节奏和韵味,生自己试读。4、师指导学生读出诗不同的节奏和韵味。(出示课件)二二三的节奏:四三的节奏:独在/异乡/为异客,独在异乡 /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每逢佳节 /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遥知兄弟 /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遍插茱萸 /少一人。师小结:古诗有它独特的韵律,节奏,读出古诗特有的韵律节奏,就能读出古
12、诗的韵律美。你们读得很棒,下面我们就来仔细的品读这首诗吧。三、抓诗眼感悟诗意,体会意境。(一)感悟:独在异乡为异客。1、你从中读出了什么?(诗人很孤独)你从哪里体会到诗人的孤独?引导生抓“独”和“异”字来体会。体会“异”字:同学们,哪个字给你感受最深? (异)你能从这两个 “异”字读懂些什么?体会到什么?(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 看到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远离家乡、无依无靠、举目无亲。) 不过老师有个疑问: 当时的长安是热闹的、 繁华的,可为什么在这样繁华热闹的地方,诗人却感到孤独寂寞呢 ?还从哪个字看出来 ? 再次感受诗人的孤独。体会“独”字:你对这个“独”字有什么体会? 在你平时的生活中
13、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感受?(生畅所欲言)请你结合自己的体会想象:先自己说一说。当诗人身边的人成群结队出去看热闹的时候,而他却 _,_;当诗人看到有人约了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的时候,而他却_,_。2、指导朗读: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那么怎么才能读出作者那种独自在外、人地生疏、孤独寂寞的心情呢?(二)感悟:每逢佳节倍思亲。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8 页师:诗人是如此的孤独无助, 身在异乡的他怎能不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呢?这种浓浓的思乡情化作他笔下的千古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1、出示诗句自由朗读:你觉得这句诗哪个字写得好?(倍)从
14、“倍”字你能读懂些什么 ? 是啊,平日里的思念尚可忍受,然而面对重阳佳节,往事历历在目,此时此刻王维的内心该是多么的痛苦啊!看谁能真正了解王维,想象合理:2、诗人居无定所,漂泊他乡,平日里常常_,如今面对良辰佳节, _ 诗人举目无亲,无依无靠,平日里常常 _, 面对今天的良辰佳节, _ 3、引诵:的确,这句诗道出了多少异乡人深深的思乡之情,勾起了多少游子对家乡的向往,对亲人的思念, “每逢佳节倍思亲”流传至今仅仅是指重阳节对亲人的思念吗 ? 当中秋佳节来临,远在他乡的莘莘学子, 一定会对着空中的明月默念这句诗:“每逢佳节倍思亲 _”当端午节来临, 远在外乡的人们, 也只能用这样的诗句遥寄对家乡
15、亲人的思念:“ _”当除夕之夜, 家家户户欢聚一堂, 远在异国的海外游子, 同样会用这句诗表达自己的肺腑之言:“ _”师小结:千百年来,这诗句成为思乡游子的名言, 打动了多少游子离人的心 ! 4、指导诵读:指名读,小组读,男女读,听出了寂寞,听出了孤独,听出了思念。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王维用诗这一最美的诗句,让我们同他一起感伤,一起思念,也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两句诗。(三)感受兄弟情深。1、诗人王维在重阳佳节深深思念着家人,那家里的亲人是否也在思念着他呢?从哪里看出来 ? 2、朗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3、理解诗句“遥”字你体会到什么?为什么说“少一人”?4.、象画面
16、:读读这两句诗,你的脑中出现了什么画面。(说诗意)出示重阳节的风俗 ,触景生情的王维心中该是多么难过啊!5.、角色体验: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8 页如果你就是王维日思夜想的兄弟,你在登高时会怎样思念自己的兄弟,在心里会对兄弟说些什么? 哪一位愿做诗人王维, 你想对你思念的、 同时也在思念你的兄弟说些什么呢?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 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而
17、如今,这一切都只能出现在回忆之中,重阳是别人的,团聚是别人的,属于自己的那支茱萸, 又在哪里呢 ? 同学们,愿意和王维一起追忆一下那久违的画面吗?让我们闭上眼边读边想。读这两句。6、角色吟诵:千言万语道不尽双方心中深深地思念,还是让我们用诗句来表达吧 !(王维一组读一二三句,兄弟一组读第四句) 四、感情诵读。积累背诵1、又一个离家的重阳节,我独自站在异乡的窗前,面向家的方向,深情地吟诵着2、又一个离家的重阳节,我独自登上异乡的高山,回想遍插茱萸的团圆场面,大声地吟诵着配乐读:就让我们都来做一回王维。再次深深地想念山东的兄弟吧! 3、背诵:让我们把这份思念之情长留心中,跟着悠扬的古筝琴声一起来背一背。五、总结全文,感情升华结束语:同学们,短短的 28 个字,将道不尽的离愁,诉不完的思乡,曲折有致的铺展在我们的面前,历经1200 多年,当我们今天再次读起它的时候,涌向心头的又岂止是感动 ?在不知不觉间我们也走进了这浓浓的乡愁中,今后无论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故乡,月是故乡明!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