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散步”教学实录、反思及点评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散步”教学实录、反思及点评 .pdf(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散步”教学实录、反思及点评教学目标 1体会文中亲情与责任背后对生命的尊重与呵护,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使命感。2学习并掌握整体感知, 抓细节、品语言 ,深入理解课文 ,再回归生活的自读方法。(点评: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教学目标, 其中突出了后两个维度, 抓住了语文教学的主要特点。因为语文主要不是一个知识体系的问题, 而“能力”又自然会体现在 “过程和方法” 之中)教学重点 学习并掌握整体感知,抓细节、品语言,深入理解课文 ,再回归生活的自读方法。教学难点 由整体感知到深入把握文本的自读方法教学设想 通过整体感知、 深入把握文本、 回归生活的自读过程, 改变学生为
2、了阅读而阅读,为了揣摩编者或教师的阅读结论而阅读,为了寻找或者重复编者或教师的阅读思路而阅读的被动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倾听自己的阅读感受,自主探究文本,并进而联系生活实际更深入地把握文本主旨的富有个性的阅读习惯,真正享受自主阅读的快乐。教学活动 一、课前准备阶段要求学生完成预习笔记,内容包括:利用字典明确生字词的音、形、意,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精心整理归纳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 第 1 页,共 11 页 - - - - - - - - - 理清文章思路, 有感情朗读课文三遍,
3、对课文进行质疑, 记住自己阅读本文的第一感受。(点评:课前准备,除了传统的要求,还突出“质疑”和“记住自己第一感受”的问题,这就有了新意,为课堂教学作了较好的铺垫)二、课堂教学过程(一)导入( 1 分钟)如果你是一条小河刚刚从山上流下,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原野, 河流要在原野上明确方向, 冲出一条河床来。 同样,同学们心灵的河流在面对一篇新的课文的时候,如何明确探索的方向, 通过自己的研读,去体会文章的精妙之处呢?前面我们学习了怎么找关键句,如何根据上下文揣摩语句的含义等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散步这篇课文,一起去学习更多的探索的方法,感受一下探索的幸福。(点评:“刚刚从山上流下”的一条小河,难以在
4、“一望无际的原野”上“冲出一条河床来”,叙说似有不妥;以之比喻学生对文本的探索,似不很贴切自如。当然,导入语强调与学生一起以更多的方法探索文本,感受“探索的幸福” ,有一定的煽情效果)(二)教学新课1.整体感知( 4 分钟)大家都预习过了,检查一下预习作业。A 请一位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B 记下你读完这篇文章后脑子里第一个跳出来的词语。(感动、责任、孝顺、母子情、整个世界、温馨、生命、理想境界、和谐)这些词语就是我们对此文的第一印象,也就是我们研读课文的方向。 下面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精心整理归纳 精选学习资料 -
5、- - - - - - - - - - - - - - 第 2 页,共 11 页 - - - - - - - - - 我们就要到文章中去找找, 这个第一印象是从文章中哪些细节,哪些语句中来的。不要担心印象的不同,相信我们会殊途同归。(点评:教学新课,打破了常规的介绍作家和背景,划分结构的套路。要求记下读完文章后“脑子里第一个跳出来的词语”,把握“第一印象”,也即是“初感”,从学生的阅读实际入手,颇为科学,也显出对学生的尊重)2课文探究( 20 分钟)(1) 请三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一边听他们有没有读错的地方,读得好不好,一边勾画使我们获得第一感受的关键的细节、语句。(既可以找自己第一感受的来源
6、, 也可以找其他人的第一感受的来源;既可以找可以证明我们的第一感受正确的句子,也可以找证明我们的第一感受不正确的句子)(点评:括号里的话自有光彩。在听读的过程中,明确自己或他人感受之所以然,判断自己或他人感受之正与误,这就是领悟在深化,意念在发展)(2)朗读评价,引出对细节的把握,关键语句的理解可以证明“亲情”、 “感动”、 “责任”、 “孝顺”、 “母子情”、 “整个世界”、“温馨”等感受的句子会很多,实际上都是围绕着“亲情”、 “责任”这两个词语,只是每个同学用了不同的词语来概括而已。(点评:由对朗读的评价,引出“对细节的把握,关键语句的理解”,这是一个出彩的设计。 这样做的前提, 在于认
7、为朗读的好差源出于理解的正误深浅,因而,评价朗读就可以兼及对课文细节和关键语句的理解领悟,巧妙结合,天成出新)在讨论中引出难点A 为什么“我背上的和他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提示: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小社会。 我和妻子背起了家庭的责任,无数个我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精心整理归纳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 第 3 页,共 11 页 - - - - - - - - - 们背起了世界的责任。B 讨论“走大路”的语气,揣摩“我”的心理,明确我对母亲的尊重与体贴。可以证明“生命”的句子可能学生
8、一下子体会不到,但他们肯定能找到充满生命力的景物描写, 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在散步的过程中“我”会注意到这些景物,当“我们”看到这些景物时我们的心情会怎样,会想些什么体会作者在文中进行景物描写的意图。提示:突出景物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带给人们喜悦的心情,唤起人们对生命的无比热爱与珍惜。正因为如此,我对母亲的生命才格外的珍惜,呵护,我们对背上的责任才甘之如饴。 母亲改变主意走小路, 一方面是因为疼爱孙儿,一方面也是受到了田野上蓬勃的生命的召唤。(点评:难点自然出现。 以“生命”和“责任”为难点,把景物描写与 “生命”意识结合起来,抓得准,析得深)(3)讨论中逐步明确同学们的第一感受是否合理(感动、责
9、任、孝顺、母子情、整个世界、温馨、生命、理想境界、和谐)感动(孝顺、亲情):为“我”的孝顺而感动,为一家人的和睦而感动。温馨:温馨的语言,温馨的画面,温馨的主题。责任:中年人身上担负着整个世界的责任。生命:景物描写突出了生命的活力,我的行为体现了对生命的爱与呵护,母亲的想法的转变也源于对生命的热爱,我们背上的整个世界不就是所有的生命吗?理想的境界、 和谐:这种三代人之间互敬互爱, 和谐相处的景象难道不是一个最理想的境界吗。 缺少了其中任何一个人对其他人的理解与尊重都不可能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精心整理归纳 精选学习资料 - - -
10、 - - - - - - - - - - - - 第 4 页,共 11 页 - - - - - - - - - 有这种和谐的理想境界的出现。(4) 总结: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让我们珍惜亲情,热爱生命,追求和谐。虽然我们的第一感受不同,但通过深入研读课本,我们殊途同归。(点评:基本上是逐一讨论学生的 “第一感受”,的确是尊重学生 “初感” 。在逐一讨论的基础上作总结,自然使学生得到了提高。“虽然我们的第一感受不同,但通过深入研读课文,我们殊途同归”,类似的话前面“整体感知”时曾经出现,这里又一次强调,如此重视,需要注意一下有什么影响的问题。如果说第一次出现是为了安慰和鼓励学生的话,这里则应辩证
11、地指出“殊途同归”并不是几十个学生一起学习的唯一目的,许多独到的感悟都非常有意义,应予保护。请注意,平时教学中过分强调感受文本由多样到统一,有排斥文本解读多样性,抑制创造性解读之嫌)3回归生活( 13 分钟)这篇文章之所以会打动我们,肯定和我们的生活、 我们的内心有关, 现在让我们回归生活,回归内心,问问自己,我为什么会被它打动。(点评:这个环节的设计很有道理,学生阅读表现“亲情”和“生命”意识的文章,定会触动生活中的某种感受, “回归生活”十分必然、自然、天然;这个环节的设计也很有意义, 可把学生的意念和情感提高一步,对于树立人生中的美好情感、为人道德和责任意识,将发挥一定的作用)(1)在我
12、们的现实生活中,被亲情感动过吗?同学们谈到的大多是被父母对我们的付出而感动,我们有没有做过些什么让父母感动的事呢?(2)在我们的生活中,三代人一同散步的场面多吗?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精心整理归纳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 第 5 页,共 11 页 - - - - - - - - - 不多,为什么?一是因为大家庭少了,时间不允许; 二是因为我们还不懂得如何去表达感恩的心情。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常常与家人进行“心灵的散步” 。总结:我们之所以被它打动, 就是因为它让我们认识到原来我
13、们的生活还可以这样的简单而美好,而这正是被我们忽视的。(点评:两个关于“回归生活”的启发性问题,自是“因文而发”,值得一问,但不能止于此。如果回归生活只是回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三代人一同散步的场面” ,似乎太狭窄了。 三代人一同散步是 “亲情”,但“亲情”的表现无疑是多样的,丰富的,各有特点而又无不感人的。在这里,应当让学生的思维有一个大幅度的发散,不能只是局限于 “三代人一同散步” 这一个小点。再从“因文而发”的角度来看,对文章的深刻内涵还需进一步深刻认识。记得在试教时黄校长曾指出,现实生活中的“亲情”和“责任”,表现得更充分的是“上”对“下”, “下”对“上”显得不够。而这篇文章所
14、表现的“亲情”和“责任”,既有“上”对“下” ,也有“下”对“上”。确实,文章所写的一家三代中,充当叙事角色的“我” ,既是“母亲”的“儿子”,又是“儿子”的“父亲”,在“我”的身上,既有对“上”也有对“下”的“亲情”和“责任” ,其他人,母亲、妻子、儿子,各各表现了出于一定身份的美好情意。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如果能使学生在全面深刻地领悟文章内涵的基础上,全面地认识到生活中确实存在或应该存在的“上”对“下”、 “下”对“上”的美丽情愫,对于拓展学生观察和思维的注意面,对于点拨学生的漫漫人生路, 该是怎样有意义的一件事呀!可惜这一点被教师所“忽视”)(三)总结( 2 分钟)通过学习本文,我们懂得了
15、要珍惜亲情,热爱生命,追求和谐。也学习了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精心整理归纳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 第 6 页,共 11 页 - - - - - - - - - 自学的方法:首先整体感知,用心朗读,捕捉感受,明确研读的方向,然后抓细节、品味关键语句, 深入理解课文然后再回归生活的自读方法。以后大家可以常常利用这样的方法,学会倾听自己的心声,享受阅读的乐趣。(点评:从思想情感和学习方法两个方面作总结,符合本节课教学的实际;但由于前面“回归生活”等处所指出的原因,总结的内容缺乏应有的光
16、彩)三、作业布置1寻找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在笔记本上进行赏析。2观察、寻找、思考自己家最能体现“和谐”与“亲情”的“心灵的散步”的方式。(点评:课外作业,兼及课文和生活两个方面,这很好;就第二项课外作业,即“观察、寻找、思考自己家最能体现和谐与亲情的心灵的散步的方式”来说,“心灵的散步”无疑突破了“三代人一同散步”的局限,但由于教学中学生对文章的深刻内涵未完全领悟到位,“回归生活”时思路比较狭窄,课后“心灵的散步”仍有可能领域不广。建议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再指引一下)总评 张璇老师这一节“百花奖”比赛课,切实打破了过去程式化的教学方法,能围绕特定的教学目标, 注重让学生感受文本的思想情感,既高度
17、尊重学生的感受,又十分注重引导学生在原有感受基础上提高一步;重视语言因素, 但字词句章的教学不是孤立地进行, 而是有机渗透在师生对学生朗读好坏及阅读感受的共同讨论之中, 在这一点上特别显示出一种巧妙的教学构思,更显示出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有的教学素养,天成而自如,师生对话亲和力强,“互动”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精心整理归纳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 第 7 页,共 11 页 - - - - - - - - - 颇为充分。在张老师最近一段时期的教学中, 这一节比赛课不是孤立的一节课,而是
18、她近来教学追求的一次集中体现。就我平时所听过的她的其他一些课及她的某些介绍而言,我感到张老师确实在有意识地体现阅读教学新的理念和精神,甚至可以说在有意识地体现“教育硕士”课程学习的成果。可见课堂的出新源自理念的出新,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有意识地探索, 否则就会停步不前。相对于不断发展的教育事业而言,停步不前就是不适应, 就是倒退。 这一节课存在的某些问题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表明,教师的学习和钻研永无止境, 如对文本本身的钻研就应该力求进一步到位,这样,迁移,拓展,包括“回归生活”等,也才能进一步到位。教学后记 散步教学反思张璇培养自学能力, 掌握自学方法是我教 散步这篇课文一开始最想要达到的目标,
19、甚至连散步这篇参赛课文我都是随便定的,因为我觉得反正目标是自学方法, 随便定哪篇自读课文都行。 如何培养自学能力一直是我很关注的话题,因为“教是为了不教” ,而现在的教学实际是学生离了老师根本不会自己精读一篇文章。课外阅读都是泛读,了解情节,靠量的积累培养语感,增加些词汇量而已,所以课外阅读的效率是很低的。 甚至上语文课反复强调的预习,也只是停留在查查字词, 分分段,提提问题而已, 上课就是在老师精心设计好的问题的带领下跟着走走。 虽然也教学生如何理清思路, 教学生各种文体知识,教学生要学会质疑, 教学生如何赏析语言, 但实际上并没有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心理过程。 学生的阅读的心理过程是被动的而
20、不是主动的,他们没有自由阐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精心整理归纳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 第 8 页,共 11 页 - - - - - - - - - 释、自主评价的机会,也没有这样的意识与能力,他们只是在重复、模仿他人(教材编撰者、教参、教师)的阅读结果,他们不清楚这些结果应该怎么自己去找出来。即使有一些体会往往也是无意识的直观感受,缺少全面的理性的思维参与。我之所以这样想, 因为我自己就经历了这样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阅读思维过程的变化, 刚刚当老师的时候, 离了教参不知道该讲什么,
21、而且往往是根据教参的结论到课文中去找为什么,这种思维的过程是演绎式的思维方法,而正确的阅读思维应该是归纳式的,就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 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历理解文本, 得出结论。现在我会在阅读教参之前先得出自己的结论,甚至没有教参我也有自信正确地理解文本,那么为什么不把我已经找到的方法教给学生呢?根据初一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三个环节:整体感知,抓住第一感觉;细读文本,寻找第一感觉的文本来源;回归现实,寻找第一感觉的生活来源。实际上人的大脑在阅读时下意识地进行着归纳,第一感觉的得来就是大脑自行归纳的结果,但这种归纳太快,太不自觉了,所以要进行仔细地再阅读,寻找第一感觉的文本来源, 就像是将大
22、脑的归纳过程放一遍慢镜头一样。第一感觉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得以检验、 修正和深化。 读者原有的知识和经历直接决定了阅读的效果, 但这种影响也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地发生的,所以寻找第一感觉的生活来源就是要将这种影响过程变成一组慢镜头,使之受到理性思维的检验与深化。 总之,要让学生的无意识的感性阅读过程理性化,成为一种自觉地,能够根据阅读中出现的不同问题而自觉调整阅读方法的灵活的过程。我个人认为这种方法是可行的,而且是容易掌握的, 所以想借赛课的机会进行尝试,看看效果如何,听听专家们的意见。但第一次试讲下来我发现, 我根本无法在一堂课上达到目标,尤其是第三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学习资料 - - -
23、 - - - - - - - - - - - -精心整理归纳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 第 9 页,共 11 页 - - - - - - - - - 个环节,学生简直无从下手。 不知道是我的自读方法不对, 还是我对学生的接受能力作了过高的估计, 但我还是舍不得我的思考结果,所以正式上课时我将第三个环节换了个问法, 寻找被亲情感动的瞬间, 思考为什么我们现在几乎看不到三代一同散步的场面, 让学生正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明白自己之所以被文本打动的根本原因因为它们让我们知道原来生活可以这样美好,或者让我们知道原来我们的生活居然是这样的美好。当然,美好
24、的想象在现实面前还是碰了壁。反思结果如下:1我片面地认为这种自读方法尤其是回归生活这个环节可以被这些知识与经验严重贫乏的13 岁的孩子们掌握。这些学生在家里是生活上被关怀的无微不至的上帝, 他们的眼里心里几乎只有学习,只有自己,对父母的亲情本身都缺乏应有的体会,又怎么能一下子就理解文中一个中年人眼中的亲情呢?2心态不够平和端正,总觉得赛课应该和平时的课不一样,结果因为想上的不一样, 就将还没有完全考虑成熟, 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一点想法搬上了课堂,失败是必然的。 后来又想上成常态课, 结果又忘记了这毕竟不是平时的课。平时上课对学生的预习可以要求较高,有些环节直接就交由预习完成,但赛课时,各个教学
25、环节应该完整。结果,因为我省略了初读课文的环节,导致不少老师以为我上的是第二课时。3目标太多,导致自读的目标没有真正达到,缺少了总结自读方法的环节。4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不够恰当有效,基本属于可有可无,所以上课时电脑出了问题反而正合我意。说明我对如何用好现代教育技术缺少积极的思考。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精心整理归纳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 第 10 页,共 11 页 - - - - - - - - - 5课堂控制能力还不够强,有的学生精彩的回答没有抓住,有的学生冗长的发言没有含蓄地制
26、止,讨论得开心了忘记了时间当然,我的课也不是一无是处, 最让我得意的就是: 上课的时候一个学生发言说,要回家拉着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去散步;一下课就有同事对我说,虽然我没有带着孩子和老人三代人一同散过步,但我每个星期都回家去陪老人聊聊天,虽然我回不了家,但我经常打电话回家(嘿嘿,如果我的课没有打动你们,你们为什么这么急切地表白自己实际上是很重视很珍惜亲情的呢?) ;课后,我自己在周末回到了父母家好好表现了一下,自己把自己教育了一下。总的来说,这次赛课促使我对如何提高教学艺术进行了一次深入的思考,让我意识到自己的教学基本功还存在着问题,也让我有机会听到了专家们对我的问题的指点, 明确了前进的方向。 这是一次失败的尝试, 也是一次成功的探索,这个过程让我痛并快乐着。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精心整理归纳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 第 11 页,共 11 页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