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图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练习题.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练习题一、单选题“双十一”期间,南通的陈先生从网上选购了一批花卉,为了能让花卉顺利越冬,他专门建了一个小型阳光房(图1)。图2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题。1. 建阳光房可以A. 增强B. 减弱C. 增强D. 增强2. 陈先生网购的花卉,最有可能是A. 新疆天山的雪莲花B. 河南洛阳的牡丹花C. 云南昆明的山茶花D. 江苏南京的腊梅花3. 下列四幅等压线图(单位:百帕)中,能正确反映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是A. B. C. D. 下图为“部分大气环流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4. 地气压带的名称是A. 赤道低气压带B. 副热带高气压带C. 副极地低气压带D. 极
2、地高气压带5. 三处气压带形成的因素中是动力因素的是A. B. C. D. 6. 图中四地降水较丰富的有A. B. C. D. 亚洲高压指冬半年盘踞于蒙古 西伯利亚地区对流层下部的稳定而强大的冷气团。气象学中一般用1025hPa等压线作为其分布范围的标注线。下图为1951年以来亚洲高压的位置平均变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7. 图示亚洲高压的位置平均变动表明()A. 日本群岛冬季寒冷干燥B. 中亚冬季气候变化显著C. 中国冬季气候变化明显D. 东西伯利亚冬季气候特征不稳定8. 亚洲高压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 极地东风南下B. 北冰洋南下的寒流C.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D. 地形分布9. 亚洲
3、高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力的对比直接影响到我国夏季风的强弱,由此可能引发气象灾害。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强大的年份,往往会造成我国()A. 雨带偏南时间长,南旱北涝B. 雨带偏南时间长,南涝北旱C. 雨带偏北时间长,南涝北旱D. 雨带偏北时间长,南旱北涝下图为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图的左侧是某季节气压带、风带位置示意图。据图中信息回答下列各题 10. 图中甲气压带的名称以及图示季节分别是( )A. 副热带高气压带,冬季B. 副热带高气压带,夏季C. 副极地低气压带,夏季D. 副极地低气压带,冬季11. 由图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气候的共同成因是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B. 气候在北美
4、洲不典型的原因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不明显C. 和气候类型不同,主要是环流形式不同D. 气候类型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1月17日,京城迎来了2017年的第一场降雪,伴着寒风,小雪很快洒满了京城的大街小巷。据此完成下题。12. 形成本次降雪的天气系统是下列选项中的A. B. C. D. 13. 下列选项中正确表示该天气系统过境时气温变化的是( )A. B. C. D. 下图为北半球锋面气旋系统示意图(单位:百帕)。完成下列各题:14. 雨过天晴后,若图中甲地清晨出现浓雾天气,原因是A. 大气吸收强B. 大气逆辐射弱C. 大气反射强D. 地面反射减弱15. 图中乙、丙两地比较,气流状况乙近地
5、面风力较小 乙上升气流较强丙近地面风力较小 丙上升气流较强A. B. C. D. 二、综合题16. 下图是“某地近地面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左图中点至点,气压最高的是_,气压最低的是_。(2)在右图中用四个箭头标出热力环流的方向。(3)热力环流形成的原因是_;A、B两地受热的是_,气压较高的是_,A地空气垂直运动的原因是_。(4)若此时为夜晚,A、B两点中表示陆地的是_,吹_(海/陆)风。(5)假若图示环流为城市热岛环流,则AB两地中表示郊区的是_地。17. 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甲图为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乙图为某地气候资料图材料二两大洲的纬度分布组合
6、示意图(1)读材料一,甲图所示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位于_半球其中风带的风向是_材料二中A地的气候主要是受甲图中_气压带和_风带(填数码)的交替控制而形成的(2)材料一中,乙图所示气候类型的名称是_,其分布的规律是_在材料二的A、B、C、D四地中,属于这种气候类型的是_(3)材料二中B地气候呈南北狭长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是_(4)E处箭头代表风向,此时E地正值_季分析此季节E地风向的形成原因:_【答案】1. C2. C3. D4. B5. D6. B7. D8. C9. D10. B11. C12. B13. A14. B15. C16. (1) (2)见图(3)地面冷热不均 B A 冷却收缩下沉(4)A 陆(5)A17. (1)北;西南风; (2)温带海洋性气候;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C (3)地形 (4)夏;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第7页,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