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文明与中国政党制度.docx

上传人:wj151****6093 文档编号:23542695 上传时间:2022-07-0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4.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政治文明与中国政党制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政治文明与中国政党制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政治文明与中国政党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政治文明与中国政党制度.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国政治文明与中国政党制度 政治文明是人们改造社会所获得的政治成果的总和,其形成和发展受社会政治环境、历史传统、民族性格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具有显明的阶级性。政治文明包括政治理念文明、政治制度文明、政治行为文明、法治文明等内容,其中政治制度文明具有核心地位。在现代社会,政党制度作为政治制度最重要的方面,与政治文明关系非常亲密。本文试图就中国政治文明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相互关系作相应的理论探讨。一、中国传统政治文明在近代的转型孕育了中国近代政党的诞生中国传统政治文明是华夏先民在农业文明的基础上改造社会所获得的政治成果的总和,是适应于传统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一种文明形态。中华民族是一个原生

2、的农业民族,早熟的农业文明刺激形成了血缘宗法制度和家庭小农经济,两者结合起来作为深层背景,与由治水所强化的中心集权共同作用,展示出东方社会所特有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图景,构筑了传统政治文明的基础。这种文明形态分别借重天命理念与民本理念来解决政治合法性与被统治者的价值问题,并用皇权(王权)秩序与华夷秩序分别调整社会内部关系与外交关系,社会结构呈现严格的等级秩序特征。在传统政治文明的基础、理念和秩序的共同作用下,中国传统政治文明具有深厚的反政党特征。首先,它赖以建立的早熟的农业文明基础,确定了农业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确定性地位。而小农彼此间只存在地域上的微弱联系,重农抑商又阻碍了资本大规模的积累与

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客观上减弱了中国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和力气,不利于政党意识与组织的产生。其次,天命理念和民本理念为王权披上了合法的外衣,两者连通起来共同作用,促进了王权专制思想的发展并强化了政治伦理化的倾向。在孔孟之道的吸引下,士人青睐“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基本杜绝了通过组建政党提出政治要求的可能性。再次,严格的等级秩序通过金字塔形的社会结构,把本质上是一种以皇帝本人为终点的垂直性效忠体制的皇权秩序详细化,使任何非血缘性的社团尤其是政治性组织都被视为潜在威逼,历代统治者因此都不遗余力地禁止结党。而华夷秩序又把社会封闭起来,阻断了发展和变革的外部动力。这种局面使社会个体普遍根据“修齐治平”的

4、公式进行自我修养,结果同等地成为王权统治的工具,因而难以形成独立的思想人格和阶级意识,更不用说建立近代政党了。但是,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中国传统政治文明在近代受到来自三个方面的冲击使之发生了转型。一是强调儒家政治取向的经世思潮得到发展,启动了思想解放的风气,不仅为中国文化的近代化供应了思想打算,而且提升了士人的政治参加意识和影响;二是现代化历程的被动开启严峻挑战了传统秩序,一系列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干脆动摇了华夷秩序,引发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改变的不同等条约体系冲击了传统等级秩序,租界中形成的“国中之国”以及地方在兴办团练过程中形成的势力抬升,更是从根本上动摇了中心集权和皇权秩序;三是以契约论和民

5、主理念作为合法性理念和政治价值理念并与天命理念和民本理念基本对立或格格不入的西方政治文明的引入和传播,促发了大批学问精英对政治的思索和对民主价值的追求,为传统政治文明的发展注入了动力。由于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民族危机的加重和中心政治权威的衰落,中国社会和传统政治文明转型加快了步伐,从而为政党的产生与合法化打算了阶级条件和活动空间。例如孙中山先生1894年创立的兴中会就有着开拓性的意义。兴中会虽有较浓的会党色调,但它不以改朝换代为目的,可视为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政党性质的组织。康有为创立的强学会,把政治与学术相结合,虽然有明显的改良主义特征,但它终归反映了改良派参与政治的愿望,在相当程度上是一个具

6、备近代意义的政治团体。而作为维新人士的政治联盟和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政治团体的保国会,有比较明确的政治主见和严格的章程规约,有领导骨干和组织形式,更是具备了政党的雏形。强学会与保国会对政党和政党政治的宣扬与介绍,起到了为政党正名的作用,为突破中国传统的“君子不党”的观念奠定了基础。20世纪初学问分子的快速发展,为政党的建立扩展了群众基础和领导骨干。1905年成立的中国同盟会,提出了较为完整的革命纲领,标记着民族资产阶级的中下层已经建立起统一的政党。改良派和立宪派也加快建党步伐,主动谋求政党地位的合法化。流亡海外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也主动筹划建立正式的政党组织。1906年9月清廷宣布预备立宪,促

7、进了国内外立宪分子的建党活动,先后建立了帝国宪政会、政闻社、预备立宪公会等,并组织发动了数次请愿运动,要求开放党禁、速开国会、成立责任内阁。然而1911年4月首届责任内阁成立,立宪派大为悲观,遂成立宪友会与钦选议员在资政院中展开斗争。随后,清政府颁发了所谓实行宪政谕和准革命党人根据法律改组政党谕,从而取消了对政党的限制。虽然政党的合法化过于迟缓,但终归突破了传统政治文明对政党的敌视,树立起一种全新的观念,推动了政党的发展,对中国的政治发展和政党制度的选择产生了干脆的影响。二、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中国政治文明转型过程中的历史选择中华民国时期上承传统封建君主专制,下启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8、是政党组建、分化猛烈,活动异样常见的时期,实践过多种政党制度形态。大致来说,其间出现过五次高潮:一是民国初创时期,受党禁放开、同盟会分化、共和政体确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政党群起,曾出现过三百多个政党或政团;二是新文化运动和十月革命的胜利,促成了一些党派的建立,中国共产党就是此时建立的,国民党也是在此阶段由中华革命党改组而成的;三是大革命失败后,由于对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前途都感到悲观而建立起若干第三势力政治组织;四是受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刺激,进步人士组建了一些党派,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中国民主同盟的前身)就是其中之一;五是抗战成功前后,新建了一些党派,现有的八大民主党派中的多数就是在此阶段建立的。可

9、以说,中国自突破传统政治文明对政党的限制以来,就基本上处于多党状态。中华民国确立共和政体,初年出现了政党林立的局面,当时党人一样认为政治竞争的志向模式是两党竞争,并开展了组建两大政党的活动,但未能如愿,最终有多党参与了国会竞选。在袁世凯处心积虑的破坏下,政党竞争发生畸化,给袁可乘之机,遂使竞争性政党制度告以失败。在抗战期间及成功后的一段时间,一些中间党派主动推行中间路线,试图实现竞争性政党政治,最终亦以破产而告终,中间党派自身也发生分化。这说明竞争性的多党政党制度在中国缺乏合适的土壤,不适合中国国情。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决心重新建立一个革命的党来重建民国。他倾向于用一党制的新思路代替多党竞争

10、,但并不排斥进步党派。后来他接受了苏俄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改组了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使中国革命取得了巨大进展。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裂开,蒋介石等以实行“训政”为名,强化一党专制,确立起国民党一党独裁统治。“七七”事变后,蒋介石国民党虽然被迫在党禁方面有所松动,设立了国民参政会,推行所谓战时体制 ,但这些改变事实上包含着国民党“以党渗政”、为实行宪政后接着维持事实上的一党制作打算。抗日斗争结束后,蒋介石国民党一党独裁的反动面目快速暴露,其法西斯统治,遭到中国共产党和绝大多数中间党派坚决反对,最终丢失了在大陆的政权。这表明排斥其它党派的一党制,在中国也缺乏合适

11、的土壤,同样不适合中国国情。与上述状况完全不同,面对严峻的民族危机,中国共产党号召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与国民党开展其次次合作,取得了抗日斗争的宏大成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依据地中普遍建立起“三三制”政权,与其他党派开展合作,创建出以共产党为核心的多党合作制的雏形。在随之而来的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紧密合作,为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发挥了干脆的作用。这说 1234下一页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6页 共6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