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案模板10篇(语文教案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教案模板10篇(语文教案模板).docx(3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Word文言文教案模板10篇(语文教案模板) 文言文教案模板10篇 上学的时候,我们最不生疏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特别困难的沟通方法。还记得以前背过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吗?以下是我整理的文言文教案10篇,欢迎大家共享。 文言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本单元的复习,让同学娴熟把握谈论文阅读的方法。 2通过复习,同学的文言学问得到很好的巩固。 3对同学进行思想教育。 重难点: 1把握谈论文的阅读方法。 2文言文的复习。 时间支配: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孔子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下半句是同学答:不亦乐乎!好,
2、今日,我这位生疏的伴侣很兴奋来到这里,和大家一起来复习语文其次单元的内容。大家有没有信念上好这节课?”“有!”好,下面大家打开课文名目,看看这个单元的课文属于什么文体?(谈论文) 二、复习谈论文阅读的有关学问。 1谈论文:是以谈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阐明自己见解和主见的文体。 2谈论文有哪三要素?板书:论点、论据、论证 3什么是论点?论点就是对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观点和主见,是谈论文的灵魂。 4请大家打开其次单元的课文,找一找各篇课文的中心论点。第九课人的名贵在于灵魂的中心论点是第一自然段的“人的名贵却在于他有灵魂生活”。第八课多一些宽容的中心论点是“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是要豁达大度,擅长容
3、纳与自己志趣、风格不同的人”。 5看了这几篇课文,你们发觉它们的中心论点都在课文的哪里提出来的?(开头)一般状况下,在谈论文的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也有的课文在的结尾归纳出论点;有的中心论点间或也消失在的中间部分。考试的时候,题目叫我们找出一篇的中心论点,我们先在开头找,找不到就到结尾找,结尾找不到就到中间部分去找。 6联系课文,说说我们在谈论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语言要达到什么要求?论点必需旗帜鲜亮,支持什么,反对什么,态度应非常明确,不能模糊,模棱两可。比如: 7什么是论据?(论据就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依据。) 8论据包括哪两种?(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主要指事例、史实数字等;道理论据
4、包括经典著作、名人名言及科学原理。) 9在其次单元的课文中找出它们的各种论据。第九课的论据:第八课的论据:第六课的论据: 10什么是论证?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与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规律关系纽带。) 11谈论文有哪些论证方法?(1)举例论证(2)道理论证(3)对比论证(4)比方论证 12在课文中找出各种论证方法。第六课:第七课:第八课:第九课: 13谈论方式有两种:立论和驳论。 14谈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15谈论文的语言特色。富有概括性,具有剧烈的感情颜色,用词鲜亮、生动、严密。 16谈论文中的事例和记叙文的事例有什么不同? 17小结。
5、18谈论文阅读练习。 三、复习陋室铭 1复习重点实词与虚词。名:出名。斯:这。馨:指品德高尚。鸿儒:大儒,博学的人。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丝竹古今意义的区分。 3这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5表现室仆人交往之雅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6写这篇的目的是什么?表现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追求高尚情操的情怀 。7你们觉得刘禹锡是否是十全十美的人?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8小结。 9课堂作业。 四、总结。 字词听写题:狭隘 热忱 纯粹 派遣 鄙薄 殉职 热忱 毋宁 啁啾 翌日 笃信 宽
6、宥 窒息 灼热 殉职 旁骛 亵渎 胸襟n 摒bng弃 迥ing异 芥i蒂d 嫉妒d 缅in怀 揣chui摩 萎 文言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的把握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的方法。 2、培育同学阅读文言文的力量。 3、加深对文言文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的把握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考点说明 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依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依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
7、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肯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看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二、知能图谱 读是语言力量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殊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力量的重要体现。有以下六种状况留意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三
8、、 方法指导 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 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 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 “然”、“则” “然则”、“岂”、“岂若”、“宜”、“诚宜”、 何尝、其等。 关联词:且、虽、因、“惟”、 “故”等。 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如: 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可/以一战。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例中的“于是”,“于”
9、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例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 来”的意思。例中的“中间”,“中”是“中间”,“间”是“夹杂”。 3、依据语言挨次来停顿,即根据“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如: 先帝/不以/臣卑鄙。“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臣卑鄙”。 永之人/争/奔跑焉。“争”是“奔跑”的状语,应当分开读。 佳木/秀而繁阴。 问/今是何世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例中“佳木”
10、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例中的动词“问”、“刻”与其支配的对象之间也要作停顿。 4、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转变了句子的意思。如: 其一/犬坐/于前 山行/六七里 例中的“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语,“犬”在句中作状语,修饰词“坐”,译为“像狗一样”;例中的“山”修饰中心语“行”,“山行”译为“在山上走”,它们都应连读。 5、“而”字后应当停顿。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下列作用,那么就不能停顿,也就是说,“而”字不能和后面的词语分开读,应当连读。 “而
11、”在句中假如连接的是形容词(或副词)与动词,即“形容词(副词)而动词”,这时前边的形容词或副词充当状语,起修饰后面的动词的作用,不能分开读。 “而”在句中假如连接的是两个动词,即“动词而动词”,那么尔表示顺接,也就是说,前面一个动作发生了,后面的动作紧接着就发生了,这时“而”后面就不能停顿,应和后面的动词连读。 “而”连接词性相同的两个词语(即两个名词、两个动词、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这时“而”后不应当停顿。例如: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
12、之。 余闻而愈悲。 6、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如: 望晚/日照/城郭(句中“望晚”是“向晚”意,即接近黄昏之时,原句是主谓结构,如读成“望/晚日/照城郭”,就读出了另一种理解。) 瞻余马首/可也。假如读成“瞻余马首可也”,那么就歪解了原意。由于原句是主谓结构,在“可”后停顿,就转变了原意。 “问今是何世”,原句是动宾结构,宾语是一个主谓短语,如读成“问今是何世”,读成了主谓句,就读破了。 “两三点雨山前”,若读成“两三点雨山前”就读破了,原句是倒装句。 7、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动词谓语“鼓”,应略停,以体现谓语的省略,不能读成
1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8、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如: 作亭者谁,卢陵欧阳修也。卢陵是地名,后面应当停顿。 9、“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 余闻之也/久矣。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也”不是谓语前的副词状语,不能读成“余闻之也久”,“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0、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在朗读文言文时,要依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准确地理解了文意,才能精确地停顿。如: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例意思是“医生喜爱医治没有病的人,把这作为功劳 ”,这样,读时就可以分别 把“医之好治不病”和“以为功”读在
14、一起,即“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例的意思是“处在朝庭的高位上,就为它的人民担忧”这样,句中的停顿就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11、诗句节拍间要停顿。古诗的朗读有其规律性,一般说来是两字一停顿,即按音节停顿。如: 几处/早莺/争/暖树 天门/中断/楚江/开 也可以按意义单位停顿,如上面的两句可读为“几处早莺/争暖树”、“天门中断/楚江开”。 文言文的朗读停顿,涉及到文字、词义、语法及古代文化等多方面的学问。只要我们把握一些古诗文的朗读停顿学问,并诵读肯定量的文言文,就能培育提高自己的语感,娴熟地处理文言文的朗读停顿。 四、技巧突破 1、依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 一般说来,文言句子的
15、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的。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这样划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的。如: () 下列语句朗读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 A )故 / 天将降大任于是 / 人也 ( B )所以 /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 / 不能 ( C )人恒 / 过,然后 / 能改 ( D )出 / 则无敌国外患者,国 / 恒亡 () 划分下边句子朗读的节奏,每个分句只划一处(用“ / ”表示)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予 / 尝求 / 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 () 率 / 妻子 / 邑人 / 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2、依据句首的
16、语气词来确定朗读节奏 有些文言句子句首含语气词(发语词),表示将发表谈论,提示缘由,如“盖”、“夫”(读“ f ),往往在发语词后进行停顿,如: () 盖 / 一岁之犯死者 / 二焉 (捕蛇者说) () 夫 / 环而攻之 / 而不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三、依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确定朗读节奏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许多,很简单。其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有助于我们确定朗读节奏:停顿往往在“之”后,这样朗读使得整个句子的语气不至于显得急促,而是缓急有致。如: (7) 医之 / 好治不病 / 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 四、依据句首的连词或总结性的词语确定朗读节奏 若句首消失表假设、转折
17、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如: (8) 若 / 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活板) (9) 而 / 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 (10) 然则 / 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 (11) 故 / 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 五、依据文句内在的规律意义确定朗读节奏 学校阶段所选文言文中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句:其一犬坐于前(狼)此句中对“犬”的理解最为关键:不能理解为“狗”,而是“像狗一样”,“犬”是名词作状语。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依据文句意思的理解,这句话的停顿应在“其一”的后面才是正确的,
18、即:其一 / 犬坐于前。 对下面这个类型句子的节奏划分也要遵循规律意义:然 / 得而腊之 / 以为饵 (捕蛇者说)。 其实,划分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远不止这五种方法,而这五种方法也不是孤立使用的,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还是要精确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住其内在的规律意义。 附:例( 1 )的答案选 D ;例( 2 )的朗读节奏正确划分为:故 / 君子有不战,战 / 必胜矣。 文言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引导同学体会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2.引导同学赏析本文文思缜,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3.连续指导同学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 教学时数:二
19、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指导同学熟读课文,背诵第一、三段,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2.指导同学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常识。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课题 以简介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举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响应号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
20、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剧烈的感人力气。二、熟读背诵 1、同学轻声诵读课文,对比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课文;同时提示同学留意以下词句: 1留意以下加点字的读音和在词义: 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 门衰祚薄 日薄西山 茕茕孑立 床蓐 猥以贱微 生当陨首 责臣逋慢 犹蒙矜育 过蒙拨擢 宠命优渥 期功强近 终鲜兄弟 除臣洗马 刘病日笃 更相为命 2留意以下加点虚词的词义和用法: 以:臣以险衅 臣以供给无主 猥以微贱 臣具表以闻 圣朝以孝治天下 但以刘日薄西山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3留意以下加点的实词: 慈父见背 二州伯牧所见明知 形影
21、相吊 晚有儿息 逮奉圣朝 察臣孝廉 举臣秀才 拜臣郎中 拜表以闻 寻蒙国恩 除臣洗马 犹蒙矜育 不矜名节 愿乞终养 听臣微志 庶刘侥幸 不胜之情 臣之辛苦 4留意以下句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2、简要疏通以上词句。 3、指导同学朗读全文,提示同学留意各段的感情基调。 第一段:凄苦,悲凉; 其次段:感谢,恳切; 第三段:真挚,恳切;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盼。 4、指导同学背诵第一段。 总起: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父死母嫁【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抚养【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少年多病【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无亲无戚【既
22、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祖母病卧【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5、熟读其次段。 6、指导背诵第三段。 孝治大道【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不矜名节【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宠命优渥【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祖母病笃【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不能废远【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7、熟读第四段。 8、解题:争论:结合
23、上节课反复诵读课文的体会,你认为“情”在本文中有哪几层含意?。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什么呢?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那么,李密的这个奏表,题为陈情表,“陈”是陈述的意思,“情”注解没有,那是什么呢? 提示:情:1状况(事实); 2衷情(孝情、忠情); 3情理(忠孝之道)。(投影) 9、完成课后练习和同步训练。 其次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同学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2.引导同学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课题 背诵第三段导入 。 二、 赏析构思艺术 1、争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遇
24、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冲突境地里,请大家把的这种冲突境地读出来。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其次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其次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冲突,变被动为主动的。 身世孤苦悲凉 孝情 祖母情深似海 孝治天下(理)尽忠日长
25、 揭示冲突 分析冲突 解决冲突 先尽孝后尽忠 沐清化蒙国恩 祖母病笃(情)尽孝日短 忠心 圣朝恩重如山 3、思索争论: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 引导:这个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并想想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接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事?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4、思索:假设你是晋武帝与李密面谈,此时在此处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恳求,你晋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
26、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明白自己的忠心。 道理,实情也表白,最终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让他明白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缘由只是由于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冲突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比,应作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而喻。(投影)见上图 5、朗读思索:李密最终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冲突的方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方法的? 引导: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冲突的方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终再表忠心,不容晋武
27、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 6、小结: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凄惨遭受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别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情愿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怜悯。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请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解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终提出解决冲突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规律力气。 三、赏析语言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气才能发挥出来。陈情
28、表明显的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愤怒,看到诚惶诚恐的怖惧;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峻的呵斥 请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好在哪? (同学读书思索约3-5分钟,老师巡堂了解状况) 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闵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29、,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精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急气氛。 1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
30、,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迫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谢。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知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劝说力。 2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
31、,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劝说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颜色,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怜悯;“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真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以狼狈比方进退犯难的情境,形象生动。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似犬似马,忠恳之情,怖惧之态溢于言表。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急于星火”用比方形容情势紧迫。 3比方
32、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提问:你能说出哪些成语出自本文吗? 引导:此文的问世,为后世供应了众多的惯用语,始终流传至今,如“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草结”等,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 6、小结: 1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劝说力。 3比方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汇: 四、作品评价 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同学更深化熟悉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33、。 1、争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有意查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引导: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有意查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晰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布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引导: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冲突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
34、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2、争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恳求? 1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2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3、引入前人评价,以激发同学进一步讨论的爱好。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以上苏轼语)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后人续) 文言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尝、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背诵伯牙鼓琴。 2、初步运用借助解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
35、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文化艺术之美。 教学重难点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诗句大意,感受艺术之美。 教学过程 一、尽情吟诵识知音 1、读题解题 (1)读好课题,强调“鼓”的读音。 (2)齐读课题。 (3)理解“鼓琴”“伯牙鼓琴”的意思,引导质疑。 2、初读感知。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2)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读好语气词“哉”“乎”,初步体会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
36、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理解“复”“足”的意思,以词句的理解提升朗读质量。 (3)齐读全文,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三、高山流水遇知音 1、感受语言。 课文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写出了“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呢?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1)理解句子意思,把握借助解释、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补充的古文阅读方法。 (2)聚焦“鼓”的意思,感受“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 (3)运用词语、诗句联想的方式丰富语言,丰满形象,指导朗读。在此过程中渗透“太山”“流水”的文化意味,感知这
37、两个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 读着这个“巍巍乎”,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太山?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流水在古文里边特指江河。我们会想到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又跳出了哪些词或者诗句? 2、体验“知音”。 (1)理解“善”和“志”,体会古今异义的语言现象。 (2)聚焦“善哉”,循序渐进地感受、体会“知音”的内涵。 理解锺子期与俞伯牙不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灵上的沟通和志向、情怀上的悦纳。 补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内心的孤独与孤独。 练笔感受伯牙得遇子期,会有怎样的感慨。 拓展阅读列子汤问中伯牙的原话,理解后借助成语体会“知音”的境界。(3)师生协作朗读、同桌互读,感受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与欢乐。在相互
38、协作朗读的过程中直观感知文本前四句语言“对仗工整、琅琅上口、情感扶摇直上”的特点,为熟读成诵打下基础。 三、破琴绝弦祭知音 1、痛失知音。 从“子期死”这一文本留白处入手,体验文本语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 2、想象补充。 出示:“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想象补充,感受人物形象:这时候,你又仿佛观察了一个怎样的伯牙? 3、尽情朗读。 指导读出情感,读出形象。 四、朗朗诵歌怀知音 1、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使得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从今,人们不断地在传奇和吟诵它! 2、熟读成诵。 借助资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并诵读
39、全文。 五、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巍巍乎若太山 汤汤乎若流水 其次课时 一、观赏名画,激趣导入。 1、多媒体出示几幅名画:清明上河图蒙娜丽莎。 2、同学观赏,谈感受。 3、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与名画有关的一则文言文书戴嵩画牛。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梳理学法,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伯牙鼓琴的。 一是要多读课文;二要结合解释理解句意;三要把句意串起来读懂全文;四要明白一个道理或意境。 3、同学自学课文。 三、激励测试,沟通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好: 所宝: 曝
40、: 拊掌: 云: 奴: 婢: 2、沟通共议。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从这段话中你看出了什么?蜀中:四川。戴嵩牛:戴嵩画的牛。 预设:四川有个姓杜的有德才的人保藏了几百种书画。 这位杜处士保藏了戴嵩的名画牛,他特殊喜爱,他用锦缎缝制了画套,用玉作画轴,常常随身带着。 从课文哪两个地方能看出杜处士特殊喜爱戴嵩的牛? 补充讲解戴嵩和斗牛图,同学明确其地位和价值。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牧童观察了戴嵩画的牛,有什么反应?(拊掌大笑)一般人见了戴嵩画的
41、牛会是什么表现?(赞叹,夸赞戴嵩画得好) 牧童在笑什么?(他笑戴嵩画错了) 牧童为什么认为戴嵩画错了?(牛斗的时候,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 牧童怎么知道斗牛的样子?(由于牧童常常观看斗牛,熟识斗牛的样子) 你信任牧童的话吗?为什么?(引发同学谈论,引导同学深度分析牧童的话) 听了牧童的话,杜处士有什么反应?先想象一下,再回答。(杜处士没有生气,他笑了,认为牧童的话有道理) 指导:我们要学习杜处士,遇到问题不要急躁,冷静思索,仔细分析。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行改也。 这句话中的“奴”“婢”分别指什么样的人?(结合解释理解) 句子的大意是“耕种的事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