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古诗词教学.docx

上传人:马****2 文档编号:23469812 上传时间:2022-06-3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三年级古诗词教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学三年级古诗词教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三年级古诗词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三年级古诗词教学.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Word小学三年级古诗词教学 古代诗人常将自己的情感隐含在诗词意象之中,只有对意象有了清楚而深刻的熟悉,才能领悟意象组成的意境以及意象透射出的的思想感情和思想倾向,才能对诗词有全面和深化的把握。今日我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学校三班级古诗词教学,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学校三班级古诗词教学1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解 1、踪:脚迹。 2、蓑笠翁:披蓑衣,戴斗笠的渔翁。 译文 全部的山,飞鸟全都断绝; 全部的路,不见人影踪迹。 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 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赏析 这是一幅江乡雪景图。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

2、,情调凄寂。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楚明朗,完整突出。 诗采纳入声韵,韵促味永,刚劲有力。历代诗人无不交口称绝。千古丹青妙手,也争相以此为题,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天雪景图。 学校三班级古诗词教学2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解释 山尖:山峰的顶端。 尽:全部。 占:占其全部。 甜:醇香的蜂蜜 采:采摘。 为【wi】替。还读wi,如“敢作敢为” 译文 无论是平地还是山尖,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被蜜蜂占据。它们采尽百花酿成蜜后,到头来又是在为谁劳碌?为谁酿造醇香的蜂蜜呢? 这首诗通过对蜜蜂形象的描写,歌颂了不辞辛苦为他人酿造幸福生活,并讽刺了那些不劳而获的人。

3、赏析 蜂与蝶在诗人词客笔下,成为风韵的象征。然而小蜜蜂究竟与花蝴蝶不同,它是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诗人罗隐着眼于这一点,写出这样一则寄慨遥深的诗的“动物故事”。仅其命意就令人耳目一新。此诗艺术表现上值得留意的有三点:一、欲夺故予,反跌有力。此诗寄意集中在末二句的感喟上,慨蜜蜂一生经营,除“辛苦”而外并无全部。然而前两句却用几乎是矜夸的口吻,说无论是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领地。这里运用极度的副词、形容词“不论”、“无限”、“尽”等等,和无条件句式,极称蜜蜂“占尽风光”,似与题旨冲突。其实这只是正言欲反、欲夺故予的手法,为末二句作势。俗话说:抬得高,跌

4、得重。所以末二句对前二句反跌一笔,说蜂采花成蜜,不知究属谁有,将“尽占”二字一扫而空,表达效果就更强。如一开头就正面落笔,必不如此有力。 二、叙述反诘,唱叹有情。此诗采纳了夹叙夹议的手法,但谈论并未明确发出,而运用反诘语气道之。前二句主叙,后二句主议。后二句中又是三句主叙,四句主议。“采得百花”已示“辛苦”之意,“成蜜”二字已具“甜”意。但由于主叙主议不同,末二句有反复之意而无重复之感。原来反诘句的意思只是:为谁甜美而自甘辛苦呢?却分成两问:“为谁辛苦”?“为谁甜”?亦反复而不重复。言下辛苦归自己、甜美属别人之意甚显。而反复咏叹,使人觉感慨无穷。诗人矜惜怜悯之意可掬。 三、寓意遥深,可以两解。

5、此诗抓住蜜蜂特点,不做作,不雕绘,不尚词藻,虽平淡而有思致,使读者能从这则“动物故事”中若有所悟,觉得其中寄有人生感喟。有人说此诗实乃叹世人之劳心于利禄者;有人则认为是借蜜蜂歌颂辛勤的劳动者,而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以无情讽刺。两种解会似相龃龉,其实皆允。由于“寓言”诗有两种状况:一种是为某种说教而设喻,寓意较浅显而确定;另一种是怀着深厚感情观物,使物著上人的颜色,其中也能引出教训,但“寓意”就不那么浅显和确定。如此诗,大抵从蜂的“故事”看到那时苦辛人生的影子,但他只把“故事”写下来,不直接说教或详细比附,制造的形象也就具有较大敏捷性。而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同意义的苦辛人生,与蜂相像的主要有两种

6、:一种是所谓“终朝聚敛苦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红楼梦“好了歌”);一种是“运锄耕劚侵星起”而“到头禾黍属他人”。这就使得读者可以在两种意义上作不同的理解了。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劳动光荣成为普遍观念,“蜂”越来越成为一种美德的象征,人们在读罗隐这诗的时候,自然更多地倾向于后一种解会了。可见,“寓言”的寓意并非一成不变,古老的“寓言”也会与日俱新。 这是一首咏物诗,也是一首寓理诗。诗人借引用蜜蜂辛勤劳动的高尚品行,也暗喻对不劳而获的人的痛恨与不满。 学校三班级古诗词教学3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际。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解释 1.浪淘沙:唐代一种曲子的名称。 2.浪淘风

7、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的样子。天际:天涯。 3.银河:古人以为黄河和银河相通。 4.牵牛:即传奇中的牛郎。他和织女因触怒天帝,被分隔在银河两岸,每年只 许他们在农历七月初七相见一次。 今译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 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际。 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 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解说 这首绝句仿照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妙生活的憧憬。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舒适而美丽,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成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直上银河,同访牛女,寄予了他们心底对安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向往。这种浪漫的抱负,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有一种朴实无华的美。 学

8、校三班级古诗词教学4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适宜。 解释 1.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2. 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3. 奇:奇异。 4.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闻名的美女。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其次首。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绚烂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非常漂亮。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覆盖下,西湖四周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特别奇异。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擅长领会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

9、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妙奇异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适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异而又贴切的比方,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由于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自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呈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奇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方得到后世的公认,从今,“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

10、使西湖的景色增加了光荣。 学校三班级古诗词教学5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解释 1、寸草:比方特别微小。 2、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译文 慈爱的母亲自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 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 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赏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宏大的人性美母爱。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 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 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终两句是前 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方,寄予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 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爽流畅,淳朴实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 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教育教学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