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河》读后感:走梁家河旧址悟梁家河精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梁家河》读后感:走梁家河旧址悟梁家河精神.docx(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梁家河读后感:走梁家河旧址,悟梁家河精神 走梁家河旧址 悟梁家河精神记得去年夏天,我和家人一起去了习总书记年轻时插队的地方-梁家河。延川县文安驿往南,沿着一条新建的柏油路向山里走几千米,就到了梁家河村。古朴的院子依稀还有当年的影子,但是大多旧址已“旧貌换新颜”。从淤地坝到村委会再到知青旧居,看村容村貌,切切实实感受当年岁月。梁家河这个小山村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在梁家河村民的勤劳奋斗下,正如东升的太阳缓缓升起。当梁家河变为一种精神,人人更为之感动。陕北培育出了“为人民服务”精神,陕北是“扎根群众、服务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践行地。梁家河精神则更是一种朴实无华、熠熠生辉的平民精神,习近平的
2、梁家河岁月,俨然是一个地地道道农夫(公文集锦省略482字,此文仅供部分参考,如需定制此类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写作定制,联系客服写作!)们这个时代是多么匮乏,生产条件良好和物质资源丰富的现在,我们常常被一个小小的挫折而战胜,被心底的妥协而击倒,被目前的安逸而击退。没有了从艰难困苦中走过来的成就感,就更没有了从艰难困苦中吸取力气的志气。吃苦从来不为吃苦而“吃苦”,而是为了磨砺意志、锻造性格而“吃苦”。习近平回忆说“那个时候,除了劳动之外,一个是融入群众,再一个就是到处找书、看书”。听说有一个知青有本浮士德,习近平跑了30里路去借。他在乡村老师那儿惊喜地发觉了红与黑、斗争与和平和明清时代的课本;
3、从退伍军人那里借到了林海雪原、野火春风斗古城。他还想方设法找寻莎士比亚的作品。事实上,他自己从北京带来的书就不少。比如十万个为什么、三国演义、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静静的顿河、母亲等,看完这些书,他并不知足。“一个15岁的白净瘦高个儿带来了满满两棕箱加一皮箱的书”,这是人们对习近平的最初印象。在梁家河人的印象里,习近平常常看砖头一样厚的书,吃饭时看,放羊时看,白天抽空看,夜晚在窑洞里借着微弱的煤油灯看。习近平讲过“毫不夸张地说,当时的文学经典,能找到的我都看了,到现在脱口而出的都是那时读到的东西”。如今,知青屋内炕上的煤油灯依旧还在,那个“嗜书如命”的少年已成长为一代领袖。而他在梁家河所伫
4、立的读书精神已然传遍大江南北。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贯穿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生。作为新时代的基层组工干部,要时刻保持学习的动力,作为提升个人素养的重要途径,不仅要有安排的学习、还要高效能学习,最重要是学以致用,学在前,用在前,做好带头人。特殊是处于今日这样一种媒体日新月异,各类学问海量翻新,一切皆在改变的时代,我们在注意博学的基础上更应注意对经典的学习,应把书当成一面镜子,将书中体现出来的精神、意志、品质来比照自己,激发提升自己,以此作为自己做好工作、服务社会的原动力。 “我们读了许多书,但书里水分许多,只有结合群众,才能把水分蒸发掉,得到真正的学问”,将学问根植于时代,根植于群众,并结合于群众,这
5、是青年习近平梁家河时代最朴实的学问观,也正是这种学问观,奠定了他敬重科学、实事求是、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政治家品行,铸就了他海纳百川、胸怀天下、忠于国家、心系万民的领袖情怀,凝合了他登高远望、汇通天下、治国理政、复兴民族的不竭动力。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但凡事有所成者,必是悟有所获,悟有所获者,必是读有所得。将读书与求知紧密相连,将求知与为民紧密相连,将为民与济世紧密相 (未完,全文共2128字,当前仅显示1352字,此文仅供部分参考,如需定制此类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写作定制,联系客服写作!。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3页 共3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