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党性.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党性.pdf(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08年第4期 学习与探索 No4,20鸺!望篁!:!塑!:=:一:=:型圣垒型竺璧兰塑:一:一:一:一!型二:墅;!:丝政治发展研究论 党性!戚 渊(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北京100嘴1)摘要:“党性”是一个集合性概念,“党性”的构成要素是政治信念、政治责任、政党制度和政治伦理,“党性”的载体是政党。社会因素、民主制度因素、政党制度因素影响政治信念的产生。政治责任产生于政党成立也即政治信念确立之始。政治责任与政治信念有着密切的关系,政治责任也是一个集合性概念。政治伦理在政治责任和政治信念之间发挥着柔性作用。关键词:党性;政治责任;政治信念;政治制度;政治伦理;民主制度中图分类号:D05 文献
2、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462X12008)04一6603在对“党性”这个政治性概念进行了一番冥思苦索之后,我们发现,政党成员虽然表现为个体形式,但“党性”却是一个集合性概念。“党性”浑然一体地体现在构成“党性”的政治信念、政治责任、政党制度和政治伦理这些要素之中。“党性”的载体是政党而不是个人。n众所周知,政党是结社自由的结果。lI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一群有着相同或相一近政治理想的人们组成一个团体,为达到一个共同的政治目标而集体性地从事政治活动。一个政党的政治信念的产生要受到许多相关因素的影响,而其主要影响因素如下:1社会因素政党的政治信念必须符合社会共同体的现实需要和长远目标。政党产生
3、于社会共同体,政党成员来自于社会成员,与社会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政党成员的政治信念不可避免地要打上社会现实的深刻烙印。政党成员又是社会成员中有志于从事政治活动的那部分人。而政治,尽管对之有多种解释,但能让人普遍接受的解释是“管理众人之事”或“谋求管理众人之事”,因此,政党成员的政治信念又要受到社会现实的制约。而有志于管理众人之事的政党及其成员必须在政治信念上高于其他社会成员,方可引领社会向前迈进。这又要求政党必须有符合社会实际的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并且二者不能有无法证立的逻辑矛盾。2民主制度因素制约政党政治信念的制度收稿日期:2007一0329作者简介:戚渊(1959一),男,山东烟台人,副教授
4、,法学博士,从事宪法学、法理学和国际关系的研究。66主要是民主制度,它几乎渗透在政党政治信念产生、建构与发挥作用的全过程。首先,组成政党的个人之所以能为同一个政治理想和目标而奋斗,这是思想自由的制度体现。没有思想自由,就没有政治理想和信念的真实表达;进而,没有真正相同或相近的政治信念,也就不可能有政党的产生和存在。所以,结社自由既是产生政党的形式上的制度,也是产生政党信念的实质性的制度。而结社自由的前提是思想自由。其次,政党成员虽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政治信念,但政党内部对同一事项也完全有可能存在分歧,甚至在政党内部可能形成不同党派,但政党内部的信念分歧并不能、也不应该破坏政党政治信念的集合性。换言
5、之,如果党内的歧见破坏了整体性,则会引起政党的分裂,因为它已失去了以思想自由为基础的结社自由原则。而保证政党不致因意见分歧而分裂的做法仍然是运用民主方式,即通过自由论辩形成对某一事项的共识,从而坚定本党的政治信念,全体一致地对外斗争。即使通过民主论辩党内仍不能形成一致意见,但对外仍应全体一致。我们很难想象,同一政党的成员会对同一事项投出截然不同的选票,对外绝对一致是民主制度下政党的基本属性。需要指出的是,党内各派的意见孰是孰非还要受到另一民主力量的检验,这就是共同体选民的选择。这个原理告诉我们,在民主取向的价值观下,党内意见即使有分歧,甚至是严重的分歧,也容易达成一致,因为大家都必须以人民的利
6、益为考量才能整体性地获得选民的支持。这个原理还告诉我们,在民主取向的价值观下,政党内部不会产生政党成员个人之间的权力斗争。这也是政党的基本属性,这更是对个人成为一个政党万方数据成员的基本要求。3政党制度因素一个社会共同体不可能只有一个政党。在这样的社会共同体中,政党信念的产生、建构和影响以民主为基础,同时也受到政党制度的制约。这是因为,政党的政治信念来自社会生活现实,反过来又要受社会生活现实的检验,并与其他政党的政治信念在社会共同体中相互竞争,供全体社会成员选择。一个社会共同体中,不同政党的存在表示着不同政治信念的存在。政党和政党成员的政治信念就是固守本党的政治信念。宁可放弃一切,也不可放弃信
7、念之原则。每一个政党成员都必须盯住本党的信念之火,让它永不熄灭。结党营“私”,天经地义。构成这个“私”的政治信念,一旦获得选民的认可,即表示本党的政治信念符合社会生活现实,“私”即变成了“公”。“私”被人民接受即是“公”,正如“公”不被人民接受即是“私”一样。“私”变成“公”的这个结果是在与其他政党的相互竞争中获得的,这个过程既要受到共同体选民的制约,又要受到共同体其他政党的制约,它是政党制度运行的典型特征。可见,政党的政治信念是一个集合性概念。一 政党的政治责任是构成“党性”的l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知道,政党一的政治信念一经获得多数人民的选择,即可付诸于政治实践。一般认为,政党的政治责任
8、产生于政治实践的结果。这样的认识虽然不能算错,但却是不全面的。政党的政治责任实际上产生于政党成立之初,即政治信念确立之始。我们说,政治信念的选择要符合社会生活现实,就是说不符合者要承担相应的政治责任。由于政党总是由一群社会政治精英(有志于从事公共政治活动的人士)组成。政党政治信念的选择总是要高于社会生活现实,从而才能引领社会进步。确立高标准的政治信念也是要考虑政治责任的,假如一个政党的政治信念长期不能实现,甚至根本不能实现(即不符合人类公理和人类生存繁衍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则),将会带来什么样的政治责任是可以想见的。政治信念虽经选民同意而行于实践,也不是在实践结果出来之后才有责任,而应该明确决策
9、者的预见责任(如同法律上的“合理注意义务”)。这可以保证决策者在事情尚未发生便充分衡量不同政策之选择及实践之途径在不同阶段所可能产生的后果,然后以负责任的态度选择当前最可能产生良好后果的政策及实践途径。政治行为必须熟知其可预见的后果并对之负责。这可以使决策者即使失误了也能将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从而减轻了后果发生时所引起的政治责任。在政治信念和政治责任之间,除了上述常规性责任以外,政治信念还要承载不能与时俱进和不能审时度势的政治责任。政治信念一经确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要与时俱进。若不能与时俱进,则要承载相应的政治责任。而要使之不流为空谈,政治信念是否与时俱进应由社会来检验,由社会成员来判断。因
10、为“与时俱进”是一个结合了社会生活现实和社会成员的概念。没有前者,就没有考察政治信念的境域;而没有后者,就无法考察和判断政治信念是否与时俱进;进而,没有后者,也无法确定政党政治信念若不能与时俱进的政治责任。至于“审时度势”,即是说,在当今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置身于其中的一个政党,尤其是。 执政党的政治信念必须有审时度势的政治考量。政党的政治活动在今天已不可能是孤立的,时时有影响局部和整个人类社会的可能。因此,须有整体格局的政治考量,这是一个面向的审时度势;而置身于国际环境中的民族国家的政党、尤其是执政党,在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时也不可不审时度势,这是另一个面向的审时度势。这两种审时度势与政治信
11、念的关系是:既坚持原则性,又注意斗争的策略性;既对本国人民负责,也对世界人民负责。政治信念与政治责任的上述几种关系告诉我们,政治信念经由政治责任的社会考量(责任的社会意义)才能在政治实践中获得检验。这个道理同时也告诉我们,如果没有社会考量(承担责任的制度保证),通常所说的“坚持信念和勇于承担责任”只是一句空话。政治责任是连结政治信念和政治实践的制度要素,社会考量是政治责任得以承担的制度要素。我们说,政党必须有高于现实的政治理想,政党政治活动的目的就是要实现这个理想。但是,如果没有政治责任的社会考量,政治信念就很容易与政治现实产生冲突,进而流变为一个政党的政治理想与政治现实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如同
12、政党政治信念的产生、建构和实现一样,政党的政治责任也是一个集合性概念。这也是政党制度的基本属性。在政党制度下,决定上述常规性政治责任的是全体选民,决定上述若不能与时俱进之政治责任的也是全体选民,决定上述若不能审时度势之政治责任的还是全体选民。并且,选民的选择决定不指向某一个政党成员,而是政党整体。换言之,选民选择的是个人,但却是以个人的政党背景为政治选择的考量。民主基础上的政党政治责任之整体承载又约束着政党成员必须坚定地坚持本党的政治信念,集体性地为人民工作,对人民负责,以实现本党的政治理想和信 67万方数据念。政党政治责任的整体承载还要求政治责任必须建立在民主制度的基础之上。只有存在民主制度
13、,才能落实政党的政治责任。我们可以说,没有集体性的政党政治责任,就不会存在集合性的政党政治信念;而没有集合性的政治信念,就没有政党产生,从而也就不存在“党性”问题。“党性”必体现为集合性的概念。个人为全党负担政治责任(无论在政治理论上还是在政治实践中,抑或在政治口号上)的政党都不可能被证立是民主意义上的政党。这样的政治责任实际上是无法承担的,也就是说,这样的政治责任个人和政党都无法承担。因此,这样的政治实际上是对人民和国家都不负责、都无法负责的政治。一 如果说制度可以将政治信念和政治lI责任刚性地连结起来,使政治信念可以一获得有效的检验,使政治责任可以获得有效的承担,那么,政治伦理则在政治信念
14、和政治责任之间发挥着柔性作用。在政党的政治活动中,政治行为的主体可以是整体,也可以是个人,但政治伦理无论是它的内容还是它的作用形式都是整体性地影响着政党的政治行动。首先,政党的政治信念,本质上产生于一个伦理共同体政党,政党又产生于一个社会共同体,而社会共同体本质上是一个伦理存在。政党的政治信念必须符合一个社会共同体的基本伦理价值。政党的政治信念来源于共同体的伦理价值。其次,政党的政治活动(管理众人之事或谋求管理众人之事)要受到社会共同体的伦理价值的制约。社会共同体中的众人之事虽然变动不居,社会成员的道德观也会与时俱变,但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即伦理价值)是难以改变的。每一个社会共同体都有一个这样
15、的核心价值。我们无法对不同共同体的伦理价值作出“好”与“不好”、“对”与“不对”的评判,更不能试图改变或取代不同共同体的伦理价值,这是任何政党的政治活动必须予以敬畏的内容。再次,刚性的民主制度为政党承担政治责任提供了保障,这是基本的形式面向。但经验告诉我们,实证的制度总是有漏洞的,弥补漏洞要靠实质性的政治伦理;实证制度的运行也有可能发生故障,排除故障也要靠实质性的政治伦理。最后,政治伦理甚至决定着政党及其成员对政治的基本认识。讲究政治伦理的政党及其成员为政治而生存,不讲究政治伦理的政党及其成员靠政治而生存。在具体问题上,前者关注的是社会共同体的命运和发展,后者关注的是自己的命运和发展;前者将政
16、治权力当做政治责任(权位68和职责是统一的),后者将政治权力当做一种待遇(谋取到权位就等于获得了利益);前者争取政治权力是以能否发挥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作用为政治考量和价值取向,后者争取政治权力是以保住现有的权位和利益为政治考量和价值取向。目的迥异导致手段不同。为政治而生存约束着政党及其成员不断地为了实现公众利益而努力工作,政治操作方法在价值取向上始终如一。此类从事政治活动的政党及其成员将政治良知作为承担社会责任的不竭源泉,从而构成对国家和人民无限的致善动力和能力。靠政治而生存,偶尔也有实现公众目标的作为,但公众目标对这样的政党及其成员没有政治约束力,更没有伦理道德约束力,政治操作的方法突出地表
17、现为权宜之计。由于政治行为没有公众目标作为考量,在非民主的制度设置下又意味着政治行为也没有刚性的制度约束,此类从事政治活动的政党及其成员就会追求权力的滥用,以滥用权力破坏人民需要的基本政治秩序和生活秩序。此类政治人物以有权行使此类行为为荣耀。以公众目标为考量的政治活动必然讲究政治伦理。政治伦理是连结政治信念和政治责任的纽带,但是。这只有在民主制度中才是可能的。政治伦理与民主制度的溶合引起各政党之间、各政党成员之间的良性竞争。在信息时代的“地球村”里,政治伦理也是不同社会共同体的政党之间合作的纽带和牢固基石,建立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基础上的政治盟友才会对各自的政治行为负起相应的政治责任。抽掉政治伦理
18、的政治(比如霍布斯将政治伦理从实证法和政治权力中剥离干净)是既无信念又不负责任的政治,这样的政治只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灾难。综上所述,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应将“党性”作为政党的整体属性来理解:首先,有助于我们认识国家民主的意义。政治发展的经验已经证明,一个共同体的政治必体现为政党政治;政党政治必体现为民主政治。一个政党的信念是否可作为国家的信念,应由人民来选择;一个政党的意志能否转换成国家的意志,应由人民来决定;一个政党的“党性”是否符合人民性,应由人民来判断。其次,有助于我们认识政党民主的意义。在政党内部,个人的信念和意志不能构成一个政党的信念和意志。以坚持“党性”为由,要求政党成员服从个人的信念和意志容易导致个人专断,既不利于政党,也不利于当权者个人。以民主制度来杜绝个人信念和意志垄断全党的信念和意志是保证政党发挥正确作用的前提。责任编辑:冯昱锦,魏志军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