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自我表露的现状及其与心理压力的关系-郭利娟.pdf

上传人:不*** 文档编号:231639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PDF 页数:48 大小:3.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自我表露的现状及其与心理压力的关系-郭利娟.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生自我表露的现状及其与心理压力的关系-郭利娟.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自我表露的现状及其与心理压力的关系-郭利娟.pdf(4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河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高中生自我表露的现状及其与心理压力的关系 姓名:郭利娟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心理健康教育 指导教师:王滨 2011-03 摘 要 自我表露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近年来受到研究者们的普遍关 注。 自我表露是影响个体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的重要因素之一, 是个体应对压力、 促进人际关系发展的有效方式。本研究着眼于高中生这一特殊群体,采用问卷法 考察了其对同伴自我表露的特点及其与心理压力的关系。 以青少年与同伴自我表 露问卷和中学生生活压力事件问卷为研究工具, 以开封市三所高中的 413名高中 生为被试,采用统计软件 SPSS 19.0 中的独立样本 t 检验、方差

2、分析与相关分析 等统计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高中生对同伴的自我表露在各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对兴趣爱好 方面的表露最多,接下来依次是学校经历、学习情况、观点态度、亲密友谊、身 体发育,在亲子关系方面表露得最少。 第二,高中生对同伴的自我表露在总体水平上没有显著的性别和年级差异。 女生的自我表露水平略高于男生, 高二学生的自我表露水平略高于高三和高一学 生。 第三,高中生偏爱的同伴表露对象,男女生依次均为最好的同性朋友、最好 的异性朋友和普通同学。在对最好的同性朋友的表露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在 对最好的异性朋友的表露上,女生略高于男生;而在对普通同学的自我表露上, 男

3、生略高于女生。 第四,对最好的同性朋友的自我表露,高一学生的表露水平高于高三和高二 学生;在对最好的异性朋友的自我表露中,高三学生的表露水平高于其他两个年 级;而在对普通同学的自我表露中,高三学生的表露水平低于其他两个年级。 第五,高中生对同伴的自我表露水平与心理压力存在显著负相关,自我表露 水平对心理压力有预测作用。 关键词:高中生,同伴,自我表露,心理压力 I ABSTRACT Self-disclosure, which has aroused wide attention from researchers in recent years, is a key part in the re

4、search of psychology. Self-disclosur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elements which affect an individual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nd social adjustment, and also an effective method to deal with pressure and improv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for an individual. This paper concentrates on a special group

5、 of people-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tries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lf-disclosure and its relation with psychological pressure by adopting the questionnaire method. By using two questionnaires (one about self-disclosure among teenagers and their peers, the other about their pressures

6、in their daily life), the independent-samples t-test, variance analysis(ANOVA),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in the statistics software SPSS19.0 , I finally come up with the research result through interviewing 413 students in 3 high schools in Kaifeng.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First of all, there ar

7、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different dimensions in terms of self-disclosure among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hese dimensions, tastes and interests takes the first position, followed by experiences in school, academic performance, attitudes and opinion, friendship, phys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self

8、-disclosure of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are the least among them. Secondly, there are not obvious gender and grade differences in general when mentioned self-disclosure between high school students. Girls tend to disclose a little bit more than boys and grade 2 students tend to disclose a bit more

9、than grade 1 and grade 3 students. Thirdly, high school students preferable partners to disclose are their best friends of the same gender, followed by their best friends of the opposite gender and ordinary classmates, either for boys or for girls. However, girls are more likely to disclose to their

10、 best friends, no matter they are of the same gender or of the opposite, compared with their boy peers. And boys are more likely to disclose to their ordinary classmates. Fourthly, there are not obvious grade differences in terms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self-disclosure. Grade 1 students are simply a

11、 little bit more likely to disclose to their best friends III of the same gender than their grade 2 and grade 3 peers. But as for self-disclosure to friends of the opposite gender, grade 3 students self-disclosure level is higher. As for self-disclosure to their ordinary classmates, grade 3 students

12、 self-disclosure level is the lowest. Fifthly, there is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high school students self-disclosure level and their pressure. Therefore, self-disclosure level can predict pressure. KEY WORDS: high school students, peers, self-disclosure, pressure IV 引言 引 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

13、发展、 科技的不断进步,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 社会竞争也日趋激烈了。因此, “压力”成为了一个热门词,频繁出现在各种媒 体、学术研究以及人们的日常交流中。压力来自于方方面面,已经成为了现代生 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处理不当,不但会损害人们的身体健康,更会影响到 人们的正常生活。另外,不仅仅是成年人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本该是天真烂漫的 中学生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种种压力。特别是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正处于生 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身体的快速发育和心理上的剧变,再加上来自学 业、人际、家庭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变化,容易导致心理冲突、情绪困扰以及 各种行为问题。所以,高中生的心理健康越

14、来越为人们所关注,而如何缓解他们 的心理压力更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已有研究表明,自我表露对维持个体心理平衡与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自人本主义学家 Jourard(1958)首次提出这一概念以来,国外的心理学工作者从 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人际关系学等领域对自我表露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 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我国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却刚刚起步,而且大多是针对 大学生自我表露的研究,针对青少年的研究比较少见。青少年时期是个体生理、 心理迅速发展变化的时期,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 内心世界。因此,研究青少年的自我表露,有助于加深对其心理特点的认识,也 有助于了解其

15、自我意识的发展。因此,研究高中生的自我表露具有重要意义,有 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当前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另外,通过探索高中生自我 表露与心理压力之间的关系,可以找到缓解高中生心理压力的有效方法,为学校 提供指导,使其能更有针对性地开展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工作,改善高 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使他们更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1 文献综述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自我表露的文献综述 1.1 自我表露的概念界定 自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Jourard开辟了自我表露的心理学研究领域之后, 引发 了心理学界对自我表露的大量研究, 许多心理学研究者都从不同角度对自我表露 进行了界定。Cozby(1973)认为

16、,自我表露是A向B在口头交流中传达任何关于 自我的信息。Wheeless和Grotz(1976)提出,自我表露就是“让他人了解自己的 过程”和“通过自我揭露性质的消息完成的传播过程”。 Dedega和Chaikin(1979) 则将自我表露定义为交换自己的任何信息,包括个人的地位、性情、过去的事情 以及未来的计划等。20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研究者将自我表露概括为:必须包含 与表露者有关的个人信息,必须是在口头上表达这些信息,必须是针对某个对象 来交流这些信息。而到了八九十年代,研究者们对自我表露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 深入和丰富,自我表露被认为是人们如何把自己的有关信息揭示给别人的过程 (Hendr

17、ick,1981;Hendrick和Alder,1988),是一个显露个人真实情况的过程, 其中包括愿望、需求和目标。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心理学研究者对自我表露的 定义有了丰富性的发展,他们更为关注人们表露时的有意性、主动性、选择性、 自愿性和目的性,内容变得更广泛,不仅只是有关自己的信息,还包括自己的想 法和感受。相比之下,七十年代的研究者对自我表露的界定还仅局限于自我表露 的私密性上。经过四十多年的研究,自我表露的概念已基本趋于成熟。Alder (2000)提出,自我表露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表露者有意向他人透露任 何有关个人有意义的信息,而这些信息他人通过其它渠道一般是无法获得的。

18、在 这个定义中,Alder强调了自我表露的几个关键因素:自我表露必须是有意的、 自我表露的信息必须是有意义的以及自我表露的信息是别人不知道的。Wei、 Russell和Zakilik(2005)等在他们的研究中将自我表露界定为个体为了让他人了 解自己而进行私人信息、个人想法和情感上的言语交流。Antaki(2005)则认为 自我表露 2 高中生自我表露的现状及其与心理压力的关系 具有以下特征:叙述关于个人的信息、这些信息在该情况下听起来是重要的以及 这些信息是主动说出的。 近几年,国内也有一些心理学研究者对自我表露进行了界定。李林英等人 (2003)将自我表露界定为:个体与他人交往时,自愿地在

19、他人面前将自己内心 的感受和信息真实地表现出来的过程。他的这一概念强调了双方存在交往关系, 如日常关系、心理咨询中的咨访关系等,体现了个体表达自身感受和信息的主观 意愿,同时还强调了表达是真实的。林立等(2006)将自我表露定义为:人们把 有关自己的私人信息展示给他人,他更为强调的是表露信息的私密性。李董平等 (2006)将自我表露界定为个体有意向某个特定的对象泄露关于自己的、在正常 情况下不为他人所知的重要信息的过程,强调了表露的主动性。国内自我表露的 研究者基本上沿袭了国外研究者对自我表露的定义思路, 从交往关系、 表露内容、 表露的主体性、私密性以及主动性等几个方面对自我表露的内涵进行了

20、概括。近 些年来,自我表露已成为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人际关系学、传播学等领域 重要的研究主题。 学者们关注的不仅是个体表露的意愿性、 不为人知性和自发性, 还强调了表露内容的意义性和重要性,这就拓展了自我表露的内容范畴,从而提 升了自我表露对于个体发展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自我表露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 个体与他人关系的亲疏,更关系到个体的身心健康状态及其社会适应性。 不难发现,虽然已有研究对自我表露概念的侧重各有不同,但大多是从自我 表露与心理健康、人际交往的关系等角度着手的。本研究考察的是高中生对同伴 自我表露的有关情况, 因此采用邹泓 (2008) 关于青少年与同伴自我表露的定义: 指青

21、少年在交往的过程当中,将个人信息(包括想法、感受、个性、经历等)和 对非个人信息的自身感受(包括对对方或其他人、事的评价、感受、看法等)以 口头或其他形式直接表露给同伴的行为过程。 1.2 自我表露的相关理论 1.2.1社会渗透(social penetration)理论 继Jourard之后,自我表露在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社会心 理学家从人际交往的角度对自我表露展开了研究。 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社会心理学 家Altman和Taylor提出的社会渗透理论。Altman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发展需 要经过四个阶段:定向阶段、情感探索阶段、情感交流阶段和稳定交往阶段。在 3文献综述 最

22、初的定向阶段,人们对于交往的对象具有很高的选择性,并且只有很表层的自 我表露。如果在定向阶段双方都有好感,产生了继续交往的兴趣,就可能会有进 一步的自我表露,从而进入第二个阶段情感探索阶段,开始探索在哪些方面 双方可以进行更深入的交往。这时双方有了一定程度的情感卷入,但是还不会涉 及私密性的领域。如果在情感探索阶段双方能够谈得来,并且建立了基本的信任 感,就有可能发展到第三个阶段情感交流阶段,彼此有比较深的情感卷入, 会谈论一些相对私密性的问题。双方的情感交流如果能够在一段时间内顺利进 行,人们就有可能进入更加密切的第四个阶段,即稳定交往阶段。双方成为亲密 的朋友,可以分享各自的生活空间、情感

23、、财物等,自我表露更深更广,相互之 间的关心也更多。Hendrick(1981)认为,社会渗透理论为探索人与人关系中的 自我表露模式提供了一个框架。 1.2.2沟通隐私管理(communication privacy management,CPM)理论 P etroni o提出的沟通隐私管理理论(以下简称为 CPM 理论)为人们理解沟 通过程中个体在决定是否表露或如何表露隐私时所产生的紧张感和压力提供了 一个有效渠道。该理论将表露和隐藏看成了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把区分隐私和 公开之间的关系用可渗透、可伸缩的界限来比喻。这些界限的渗透性是变化的, 从相对易渗透到相对不易渗透。 个体通过使用一种隐

24、私管理原则系统来控制他们 隐私界限的可渗透性,该系统由界限接近原则和界限保护原则组成。根据 CPM 理论,表人们在露隐私后可能会感到脆弱,因此个体就会通过构建沟通隐私界限 来控制表露隐私后可能带来的危险。人们通过权衡界限,试图在隐私和公开、距 离和亲密、自主和独立之间寻找一种平衡。 1.2.3压抑(inhibition)理论 压抑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压抑思想、感受和行为,是一个消耗生理能量的主动 过程。当个体长期压抑他们谈论或思考创伤性经历的意愿时,累积的压力会施加 在个体身上,最终导致个体对心身疾病的易感性增加。因此,压抑理论认为无法 面对创伤性事件会导致不良的健康状况。但是,如果个体进行与过去

25、创伤性经历 相关的表露,则可以降低不健康结果发生的可能性。 1.2.4互惠性(reciprocity)理论 Jourard(1971)最早使用“双向影响”提出了自我表露的互惠性观点,该理 论的主要观点是“表露引起表露”。Dindia和Alle(1992)对自我表露互惠性的 4高中生自我表露的现状及其与心理压力的关系 研究进行了元分析,结果证实存在自我表露的互惠性。研究者们指出,从对方那 里得到的自我表露程度是个体的自我表露程度最好的预测因子。 有关互惠性的研 究结果是目前为止自我表露研究中最一致的部分,对此研究者Berg和Derlega (1987)提出了三种不同的解释:第一种解释认为,个体从

26、表露者那里所获得的 亲密表露会增加对对方的喜爱和信任;第二种解释认为,人们在获得他人表露信 息的同时也需要向他人反馈相当的信息,强调了社会规范的影响;第三种解释则 认为,表露的互惠性仅仅是倾听者对表露者的表露行为进行模仿的结果。 1.2.5人际关系(relationships)理论 关于自我表露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作用,很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Jourard认为,表露私密性的信息能够给表露双方带来更多的亲密感,能够促使双 方进行更多的自我表露行为,从而增加表露者的人际吸引力。Berg和Mc Quinn (1986)认为,自我表露对人际关系的建立和保持有着一定的影响,是缩短人际 之间距离和发展

27、亲密关系的重要方式。但是,也有研究者认为,进行自我表露必 须注意分寸,过分地表露会让人不舒服,反而有碍于人际关系的发展。Briggs (2001)认为自我表露也存在风险,最实质的风险体现在来自不同表露对象的攻 击、嘲笑、拒绝与不关心等方面。Derlega(1987)认为,表露的危险具体分为 以下几种:被拒绝,发现对方对建立亲密关系不感兴趣,表露的信息被对方用来 在关系中获得控制或权力,以及对方将表露的信息传播出去等。DeVito(1998) 将自我表露的危险划分为个人危险、关系危险和职业危险。Kowalski(1999)则 将自我表露的危险归为:人际代价、产生不期望的印象、自我感知的改变、情感

28、 调节、界限调节、自我表露的道德两难。 1.3 自我表露的相关研究 1.3.1自我表露与表露对象 国内外关于自我表露与表露对象关系的研究有很多,但结果并不完全一致。 Tschann(1988)就亲密友谊和其他亲密关系的不同话题访谈了120位美国人,结 果发现,被试在配偶关系中比友谊关系中报告了更高的自我表露水平。Rubin (2000)在对中国人和美国人的调查中发现,被试对他们的亲密伙伴(配偶、情 侣)比对亲密朋友报告了更高水平的自我表露,体现出了自我表露目标人的主效 应。而Cramer(1990)则发现,在英国人的人际关系中,自我表露在爱情和友谊 5文献综述 中并没有什么差异。大多数研究者都

29、认为,自我表露与表露对象的反应、表露对 象与表露者的关系、听众的性格特点以及表露者的个性特征等都有很大的关系。 国外的研究较一致的结论是,人们对配偶或者恋人的表露高于对朋友的表露,对 同性朋友的表露又高于对异性朋友的表露。但由于表露者的年龄差异,针对不同 对象、不同话题、不同情境,表露的情况是比较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国内研 究者(邱莉,陈会昌,李林英,2003)的研究表明,中学生倾向于向父母表露, 而大学生则倾向于向朋友表露。 1.3.2自我表露与话题 已有研究表明,话题的不同也会影响到自我表露的意愿和频率。比如带有禁 忌色彩的同性恋话题,在表露时就必须考虑到更多的社会道德规范与大众期望。

30、Jourard与Resnick(1970)以“亲密性”的程度来区分自我表露时的话题差异, 根据亲密性把表露话题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高度亲密性的话题涉及恋爱对 象、性关系、过往的尴尬事、对身体部位的满足等;中等亲密性的话题包括财务 状况、快乐或不快乐的生活经历、自己满意或感到骄傲的特质等;低度亲密性的 话题有兴趣爱好、人生目标、宗教信仰等。Jourard(1971)把与自我有关的信息 分为六大类:(1)态度与意见(attitudes and opinions) ,指个人对政治、宗教、 哲学、生活上的看法与观点;(2)品位与兴趣(tastes and interests),指个人对 衣、食、住

31、、行以及娱乐上的喜好;(3)工作或学业(work or studies),指个 人对于工作或学业上相关的人、事、物的看法;(4)金钱(money),指个人 在管理金钱上的观念;(5)个性(personality),指个人对自尊心、吸引力、羞 耻心、性等人格因素的见解;(6)身体(body),指个人对外貌、体型、肢体 与健康的感受。 Miller等人还就自我表露的话题编制了问卷,即Miller表露话题量 表(MTI,1983)。国内研究发现,在不同的关系类型中,个体自我表露的话题 有所不同。我国大学生对父母表露最多的是学习,表露最低的是个性和身体两个 方面(李林英,陈会昌,2004)。 1.3.

32、3自我表露与性别 不同性别的人在表露的程度和内容上存在一定的差异。Jourard(1958)的早 期研究证明女性比男性的表露程度高,他认为这是社会期望的影响。男性在成长 中会发现,自己像女性那样表达和表露不合适,他们害怕因为表达过多的真实感 情而被讥笑和拒绝。在同性关系中,女性之间的自我表露要多于男性之间的自我 6高中生自我表露的现状及其与心理压力的关系 表露;而在异性关系中,性别差异则更加复杂。研究表明,女性更喜欢表露她们 的弱点,掩藏自己的优点;男性则相反,他们更愿意表露自己的优点,而隐藏弱 点(Hacker,1981)。Dindia和A1len(1992)通过对相关研究进行元分析发现,

33、女性往往比男性表露的频率更高。表露的性别差异在同性伙伴关系中更显著,即 女性对女性的表露水平高于男性对男性的表露水平。对于陌生人的表露,男性与 女性相当。国内也有研究表明女性的自我表露水平显著高于男性(陈会昌,李林 英,2003)。 1.3.4自我表露与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包括个人自我意识和公众自我意识两个方面。 个人自我意识指更关 注个体秘密方面的倾向, 包括一个人的内部情绪状态、 动机和对过去经历的反思。 高个人自我意识与个体对内部自我的更准确、更详细的认识有关。公众自我意识 指的是对自己作为一个社交客体的关注。 高公众自我意识者关心自己给别人留下 的印象、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以及自己呈现自我的

34、方式。在自我表露与个体差异的 关系研究中,个人自我意识与自我表露的关系得到了比较一致的结论。Franzoi 和Davis(1985)的研究发现,高个人自我意识的青少年更愿意对同伴表露自己 的信息,从而导致了较少的孤独感,以后的许多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Shaffer 和Tomarell(1989)认为,虽然高个人自我意识或者公众自我意识会导致更多的 个人自我关注,但对于两个方面都关注会分散个人的注意力,进而导致自我表露 的降低。Adam N.Joinson(2006)用实验控制的方法在计算机中介交流研究中发 现,提高个人自我意识、降低公众自我意识影响并导致高度自发的自我表露。 1.3.5自我表露

35、与心理健康 心理学研究表明,进行自我表露,即允许别人了解自己的真实自我,对于个 人保持心理健康是十分必要的。自我表露不仅是健康人格的表现,而且也是成功 的自我调节方法。如果个体不进行自我表露,总是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 那将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甚至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智银利和陈会昌(2008)进 行了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与自我表露的关系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大学新生心 理健康与自我表露存在明显相关。 李林英 (2003) 在大学生自我表露与人格特征、 孤独感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中发现,自我表露与孤独感呈显著的负相关。低表 露水平者比高表露水平者的孤独感体验强烈, 这说明自我表露越少的人孤独感越

36、 强烈,这也验证了国外一些研究的结论。该研究同时还发现,自我表露与抑郁存 7文献综述 在显著的负相关。在另一项研究中,李林英考察了主动到心理咨询中心求助的大 学生的自我表露状况,并与普通大学生进行比较。研究发现,求询大学生对咨询 员的表露水平显著高于普通大学生, 其对咨询员的表露水平也比对其他目标人的 表露水平明显要高。尽管这些都是相关性研究,但仍从侧面印证了自我表露对维 护个体心理健康所起的积极作用。 1.4 自我表露的测量 国内外关于自我表露研究的测量方法主要有自我报告法、观察法和实验法。 其中自我报告法使用最多,主要包括问卷法、访谈法、日志法和交互作业法等。 结合本研究的研究目的,这里着

37、重介绍用于问卷法的几种研究工具。从现有自我 表露的研究中发现,表露情境、话题、表露对象的性别和表露者与表露对象的关 系等会影响个体表露的水平、频率和可能性,自我表露问卷也大都主要关注这些 方面。国外常用的问卷主要有以下几种: 1.4.1 Jourard(1971)编制的自我表露问卷(SelfDisclosure Questionnaire, JSDQ) JSDQ有1560个项目不等的不同版本,被广泛用于测量自我表露的个体差 异。问卷按照生活主题分为六个维度:观点态度、兴趣爱好、金钱、工作(或学 习)、个性和身体。该问卷60个项目的版本每个维度由10个项目组成,要求被试 报告在每个题目上对不同对

38、象 (母亲、 父亲、 最好的同性朋友和最好的异性朋友) 的表露程度:0 表示不向他人表露,1 表示向他人说了一些,2 表示非常详细地 告诉他人,X 表示对他人说谎或不正确地表达自己,分别以1、2、3、-1分进入 统计。 1.4.2 Chelune(1976)编制的自我表露情境调查问卷(SelfDisclosure Situation Survey,SDSS) SDSS是Chelune(1976)基于自己提出的自我表露适宜性(selfdisclosure flexibility)概念编制的。自我表露适宜性是指个体通过辨别不同情境进行相适宜 的表露的能力。Chelune认为自我表露是个体与情境相互

39、作用的结果。SDSS由20 个不同情境的问题组成, 要求被试想象自己在特定的情境下对特定对象表露意愿 的程度。采用6点计分,从 0一“只愿意稍微表露一下”,到 6一“愿意详细地 表露,让对方了解自己”。自我表露适宜性的得分通过计算20道题目的平均标准 差获得。 8高中生自我表露的现状及其与心理压力的关系 1.4.3 Wheless 和 Grotz( 1978)编制的一般自我表露量表(General SelfDisclosure,GSD) 一般自我表露量表(GSD)共21个项目,是Wheless和Grotz(1978)根据自 我表露的五个维度(自我表露的意识性、数量、正负向、深度控制、诚实)所编

40、 制。采用五点计分,从 1 一“完全不符合”到 5一“非常符合”。该量表主要被 研究者们用来测查个体在不同情境中的一般表露模式, 近年来关于网络情境中的 自我表露的研究也较多使用此量表。 其优点在于可以测量个体在不同情境中的表 露模式,从多个角度去宏观测查自我表露;而局限在于对表露对象和表露的话题 不能详细测量和区分。 1.4.4 Miller(1983)等人编制的 Miller表露话题量表(Miller Topics Inventory, MTI) MTI由Miller, Berg和Archer设计,要求被试报告在各个题目上对同性朋友表 露的程度,包括“我的个人习惯”、“我做的自己感到羞愧的

41、事情”、“我最深 的情感”等8个维度。计分方法为7点量表,从 1一“几乎不表露”到 7一“完全 充分表露”。 1.4.5 国内自我表露测量的研究 国内研究者李林英和邱莉分别修订了Jourard(1971)的Self-Disclosure Questionnaire(JSDQ),形成了各自的自我表露问卷。两个问卷的项目数、维度 及计分方法与Jourard(1971)的Self-Disclosure Questionnaire(JSDQ)均相同, 这里不再赘述。 此外,邹泓和蒋索(2008)也编制了一套自我表露的测量工具青少年 与同伴自我表露问卷。他们认为自我表露的主题由亲子关系、身体发育、兴趣

42、爱好、亲密友谊、学习情况、学校经历和观点态度7个方面构成。该问卷共37个 项目,包括了7个维度:亲子关系(7个项目)、身体发育(5个项目)、兴趣爱 好(5个项目)、亲密友谊(5个项目)、学习情况(5个项目)、学校经历(5 个项目)、观点态度(5个项目)。此问卷要求被试报告在每个题目上对不同目 标人(最好的同性朋友、最好的异性朋友和普通同学)的表露程度,采用Likert 五点量表计分法,从“几乎不说”到“什么都说”依次记 l一5 分。 9文献综述 2 心理压力的文献综述 2.1 心理压力的概念界定 “压力(stress) ”一词来源于于物理学和工程学,用来表示物体受到充分的 力量而使其扭曲变形。

43、在古希腊时期, “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 就率先认识到人体有一种自愈能力。19 世纪末,生理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 家和医生开始借用“压力”来描述动物和人类在紧张状态下的生理、心理和行为 反应。 20世纪三、 四十年代, 美国生理学家 W.Cannon (1935) 和他的学生 H.Selye (1956)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压力的生理病理反应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Connon (2003)认为,压力是在外部因素影响下的一种体内不平衡状态。在危险未减弱 的情况下,有机体持续处于唤醒状态,最终会给健康带来危害。Selye 认为压力 是指人或动物对环境刺激的一种非特异性的生物学反

44、应, 由机体的许多不同需求 而引起。他提出的“适应性综合症” (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 GAS)学 说促进了压力在生物学反应方面的研究,被公认为“压力综合症之父” 。美国心 理学家 R.S.Lazarus(1984)也对压力的研究做出了很大贡献。他认为压力是个 体与所处环境中的人、事、物之间产生的一种特殊关系。 Ellis强调认知因素在压 力反应中的作用,认为压力来源与个体认知系统和价值系统相关,个体可通过修 正自我的完美主义思想来减轻压力情绪。 我国学者也对压力进行了研究,并且产生了不同的观点。车文博(2001)认 为, 压力是指个体身心在感受到威胁时所产生

45、的紧张状态。 张伯源、 陈仲庚 (1991) 认为压力是个体在某种环境下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反映状态。 张春兴 (1994) 指出了“压力”在心理学上的三种解释: (1)指环境中客观存在的某种具有威胁 性的刺激。 (2)指某种具有威胁性的刺激引起的一种反应组型。 (3)指刺激与反 应的交互关系。林春梅(2001)认为,心理压力是机体在内外环境作用下,由于 客观要求与主体应对能力的不平衡而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紧张状态。 由于高中生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压力大都是在生活中产生的, 所以本研 究以高中生在遭遇生活压力事件时所引起的压力程度为其主观生活压力, 从而判 断哪些生活压力事件对高中生产生的

46、影响程度最大。 因此, 本研究把压力理解为: 由内在的或外部的刺激所引发的、对个体身心产生一定影响的心理感受。它包括 三方面的含义: (1)压力是一种心理感受,是与紧张或唤醒状态相对应的一种心 10 高中生自我表露的现状及其与心理压力的关系 理状态。 (2)压力既来自于外部环境刺激,也来自于个体身心成长过程中的内在 刺激。 (3)这些生活事件或外部刺激被个体所感知到,通过个体的认知评价对其 产生一定的心理影响。 2.2 压力源的概念界定 C om pas (1998)认为压力的来源可分为三种类型:(1)紧急压力源:如生 活事件、规范时间、不规则事件、生活变故。(2)长期慢性压力源:如不利于 个

47、人的环境、债务、剥夺自由、剥夺权利等。(3)人际互动压力源:个人与父 母、同学、老师之间沟通不良,压力持续时间较长。Price提出了压力的原因论, 他指出个人信仰、价值观、知识层次、社会因素、环境因素都会成为压力的来源。 因此,他认为压力源可分为以下三种:(1)心理压力源,指超越个体心理承受 能力的压力。(2)生理压力源,如青春期心理和生理上的欲望压力。(3)社会 压力源,如来自社会的期许、社会的认同、社会声望等的压力。 Kowalski(1999) 指出生活的压力源来自于社会支持的缺乏。生活中的任何压力,如有适当的宗教 支持、 价值观支持以及人际间的社会支持, 都可化解压力的伤害。 Laza

48、rus (1969) 认为“日常困扰”,即每个能引起挫折的生活琐事是衡量压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包括繁琐及难处理的人、事、物等。Stephen提出“人际压力源”是生活世界里 重要的压力源,包括一切使人处于紧张对立的互动关系,如家庭成员关系、师生 关系、同伴竞争关系等。我国研究者郑晓边(1998)提出,压力源是环境对个体 提出的各种需求经个体认知评价后引起心理及生理反应的刺激或情绪。 本研究认 为,生活中会给个体带来心理负担、并需要个体做出一定努力去适应的事件都可 以成为压力源。 2.3 关于青少年压力源的研究 国外很多学者都对青少年的压力源进行了研究。Coleman(2002)指出,没 有心理准

49、备的事件的发生会使青少年产生较大的压力。 他还提出青少年有年龄阶 段的压力,如担心同伴的拒绝、为追求独立而与父母发生冲突等。此外,青少年 处于青春期,即生长加速的时期,随之而来的是生理、心理的巨大改变所带来的 冲突与压力。Kub指出,青少年企图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但学校和家庭通常被 他们看做是竞争的场所,因此常引发人际间的竞争压力与冲突。Moos(1993) 11文献综述 对不同性别青少年的压力研究显示: 女生有较多的人际情感压力问题, 如对父母、 同学及异性朋友的感情问题;而男生则有较多的学业问题。Armacost(2002)研 究了青少年日常的生活压力源,发现在青少年的生活压力中, “学业压力”最大, 依次是“人际关系压力”、“运动的表现”及“联谊活动的表现”。他得出,来 自父母及老师的“人际压力”是青少年最大的压力,其次是和父母、兄弟姐妹之 间的关系压力。年龄较大的青少年有较大的“自我期望压力”及“社会压力”; 年龄较小的青少年有较大的“家庭困扰”和“学校困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论证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