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和谐团体辅导对服刑后期人员心理健康的影响-李聪聪.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我和谐团体辅导对服刑后期人员心理健康的影响-李聪聪.pdf(4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I 摘 要 罪犯群体是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高发、易发的特殊群体,在他们中间,心理不健康的问题不仅普遍存在,而且比较严重。罪犯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矫治的基础工作之一,它通过向罪犯宣传心理学、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让罪犯学会认识自己、剖析自己、接纳自己,从而自觉调整心理状态,积极面对服刑改造生活,提高罪犯自我教育和接受改造的自觉性。 服刑后期 人员 ,既是一个“高危”群体 ,又是一个“脆弱”群体,他们往往缺乏对自己合理认知。现实中人们不信任或歧视的态度 ,容易使他们产生紧张、烦躁、忧虑、悲观,自暴自弃等心理。出狱前的三个 月,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会集中显现,因此,对 服刑后期 人员进行自我概念的心
2、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 本研究从自我和谐 与团体心理辅导 的 理论 研究出发,利用其 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设计出以自我 和谐 为主线 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来 提升 服刑后期 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 实验组的成员是经过监狱心理辅导室管理人员提供的登记记录和狱警工作者的访谈记录筛选出来的,他们是具有心理困扰的 服刑后期 人员 , 团体中成员 20 人。我们的团体工作为期 5 周,每周 3个小时。 本研究 采用单因素实验组与对照组前 、 后 测 设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结束后,用自我和谐量表 进行后测,对数据进行平均数差异 t检验。 研究发现: ( 1)未进行自我和谐团体心理辅导的 服刑后期
3、人员辅导前后变化不显著。( 2)进行自我和谐团体心理辅导的 服刑后期 人员辅导前后变化明显。( 3)进行自我和谐团体心理辅导的 服刑后期 人员的变化要明显于未进行训练的 服刑后期 人员。 ( 4)团体心理辅导得到良好的反馈。 本研究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对象范围,特别是补充和丰富了自我和谐理论的实证研究,为团体辅导活动在更广泛的领域内的应用提供了佐证, 为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 提供 了参考, 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一个新的 视角。 关键词: 服刑 后期 人员,自我和谐,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II Abstract Groups of criminals is a high incidence
4、and prone special groups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mental illness, among them unhealthy psychological problems not only widespread, but also more serious. Offender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basic work of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through to criminals propaganda psychology and mental he
5、alth knowledge, so that criminals learn to know themselves, analyze their own, to accept themselves, to consciously adjust the psychological state, the positive side of serving transformation of life, self-education of criminals and accept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nsciousness. Released prisoners, bot
6、h a “high-risk“ groups, but also a “vulnerable“ groups, they tend to lack of their own rational cognition. The reality that people do not trust or discriminatory attitude, it is easier for them to generate tension, irritability, anxiety, pessimism, low self-esteem and other psychological problems. R
7、eleased from prison three months before, these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problems will be to focus on show, the self-concept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f the released prisoners, it is very necessary. In this study, proceed from the theory of self-harmony and group counseling, the relationship wi
8、th mental health, to design the main line of self-harmony group counseling program of activities to improve the mental health level of the released prisoners. The member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interviews after the prison counseling room management registration records and prison workers screened
9、, they released prisoners with psychological distress. Members in groups of us are 20. Our group lasted for a period of six weeks, three hours a week. In this study, a single factor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pretest and posttest design. After the end of the group counseling activit
10、ies, measured with the scale of the “harmony“ and t-test of the mean difference of the data. The study found that: (1) self-harmony group counseling released prisoners counseling before and after the change was not significant. Released prisoners (2) self-harmony group counseling before and after th
11、e change is obvious. (3) the released prisoners changes to self-harmony group counseling significantly in the training of released prisoners. (4) group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to get good feedback. This study enriches the range of the object of study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particular, to su
12、pplement and enrich the empirical study of self-harmony theory, provide evidence for group counseling activities in the broader field of application for later researchers provide a new reference and perspective. Key words: Released prisoners, Self-harmony, Group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Mental Heal
13、th III 目 录 摘 要 . I ABSTRACT . II 1 引言 . 1 1.1研究背景 . 1 1.2选题背景 . 1 1.2.1问题提出 . 1 1.2.2研究意义 . 2 2 文献综述 . 2 2.1自我和谐 . 2 2.1.1自我和谐的理论研究 . 2 2.1.2.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 4 2.2团体辅导 . 4 2.2.1团体辅导的理论研究 . 4 2.2.2团体辅导的应用 . 9 2.3罪犯心理健康教育 . 11 2.3.1罪犯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 11 2.3.2罪犯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 11 2.3.3罪犯心理健康的标准 . 11 2.3.4服刑后期
14、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 12 3 研究设计与研究假设 . 12 3.1研究设计 . 12 3.2研究假设 . 13 4 研究方法 . 13 4.1被试选取 . 13 4.2研究工具 . 13 4.2.1自我和谐量表 . 13 4.2.2自编自我和谐团体辅导方案 . 14 4.2.3统计分析工具 . 15 4.3研究法 . 15 4.3.1文献资料法 . 15 4.3.2特尔斐法 . 15 IV 4.3.3结构性访谈法 . 15 4.3.4实验法 . 16 4.4研究程序 . 16 4.4.1被试选取 . 16 4.4.2训练过程 . 17 4.4.3数据处理 . 17 5 研究结果 .
15、17 5.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组间差异性比较 . 17 5.1.1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前测比较 . 17 5.1.2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后测比较 . 17 5.2实验组和对照组组内差异性比较 . 18 5.2.1实验组前后测比较 . 18 5.2.2对照组前后测比较 . 18 5.3实验组对团体辅导的评价 . 19 5.3.1团体成员反馈表 . 19 5.3.2实验组成员活动收获自述 . 20 6 综合讨论 . 21 6.1自我和谐团体辅 导有效性的分析 . 21 6.2自我和谐团体辅导对 服刑后期 人员心理健康有效性的分析 . 21 7 结论 . 22 8 总结与展望 . 22 8.1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16、 . 22 8.2本研究的不足 . 22 8.3研究展望 . 22 8.4对 服刑后期 人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建议 . 23 参考文献: . 25 附录 . 26 致 谢 . 41 1 自我和谐团体辅导对 服刑后期 人员心理健康的影响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罪犯群体是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高发、易发的特殊群体,在他们中间,心理不健康的问题不仅普遍存在,而且比较严重。一方面,几乎每一位罪犯走上犯罪道路,要么是因为其反社会人格或不良情绪恶化所导致,要么就与其心理素质较低、心理状况较差有关,也就是说,每一位罪犯犯罪都有其心理诱因。另一方面,监狱的特殊环境和漫长的监禁生活又容易使罪犯产生新的心理疾
17、病或人格障碍。监狱是一个与外界相对封闭隔离的特殊场所,监狱的强制规定与措施以及“触犯刑律接受惩罚”的客观现实使罪犯往往出现消极悲观、对立抵触、孤独无助等不良心理,漫长煎熬的刑期会进一步加重这些问题,甚至形成孤僻、逆反、极端等监狱化人格。这些心理问题、人格障碍阻碍着服刑人员的改造,有时甚至成为监狱内安全事故的诱因,极大地影响了罪犯改造质量的提高 21。 罪犯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矫治的基础工作之一,它通过向罪犯宣传心理学、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让罪犯学会认识自己、剖析自己、接纳自己,从而自觉调整心理状态 ,积极面对服刑改造生活,提高罪犯自我教育和接受改造的自觉性 23。同时,也要求罪犯在服刑
18、生活中自觉讲究心理卫生,提高消除心理障碍的能力,预防精神疾病和事故的发生。 因此,罪犯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矫治工作变得尤为重要。 1.2 选题背景 1.2.1 问题提出 罪犯在服刑期间需要接受管理改造,劳动改造,教育改造和心理矫治。目前,心理矫治仍然相对薄弱,如果罪犯只是在“监狱场”的强制和威慑作用下 而 认罪服法 ,缺乏同情、宽容、利他等道德体验 ,没有形成应对挫折的正向心理承受力 ,重返社会后 ,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种社会矛盾 ,他们 又会产生挫折感 ,因不能调节挫折所产生的否定情绪 ,一些人必然会向社会发泄 ,导致重新犯罪 22。 服刑后期 人员 ,既是一个“高危”群体 ,又是一个“脆弱”群
19、体,他们往往缺乏对自己合理认知。现实中人们不信任或歧视的态度 ,容易使他们产生紧张、烦躁、忧虑、悲观,自暴自弃等心理。研究显示,出狱前的三个月,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会集中显现,因此,对 服刑后期 人员进行自我概念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 同时,以往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显示,个体的自我和谐与心理 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1。也验证了 C.Rogers“理想自我和现实自 我之间的差距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的指标,理想自我与真实自我越接近,人就越感到幸福、满足,心理就越健康”的理论 2。2 那以自我和谐为切入点的团体辅导,理论上会为 服刑后期 人员的心理健康,回归社会做出贡献。 基于研究对象的
20、特殊性,不论是现实意义还是理论意义都会有一定的突破,尤其是以自我和谐为角度的团体辅导设计,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因此选用“团体辅导对 服刑后期人员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作为研究主题。 1.2.2 研究意义 1.2.2.1 现实意义 当今社会,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犯罪与个体的不良心理乃至病态心理密切相关。 在刑罚执行过程中,罪犯的不良心理和行为反应也是实现罪犯重新社会化的阻碍。实践经验证明,教育改造罪犯不仅要重视罪犯的思想教育,而且更要注重罪犯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矫治。在改造过程中,只有让罪犯懂得心理健康与改造的关系,学会自我矫治,消除不良心理,才能避免一些过激言行,减少矛盾的产生,妥善处理与警察、与
21、同改、与亲人的关系,营造良好的改造氛围,以积极的心态投入改造。由于大多数罪犯对自身存在的心理行为问题不能清晰的认知和自觉的调节,因此着眼于其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自我意识与自我认识,社会知觉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挫折 康复训练等,可以帮助其积极改造,尽早回归社会。 1.2.2.2 理论意义 本研究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对象范围,特别是补充和丰富了自我和谐理论的实证研究,为团体辅导活动在更广泛的领域内的应用提供了佐证,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一个新的参考和视角。 2 文献综述 2.1 自我和谐 2.1.1 自我和谐的理论研究 研究自我和谐首先要追溯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们对健康人格的研究 20。人本主义心理
22、学先驱奥尔波特从健康的成人人格中研究发现 ,健康的人格首先是统一的整体,即具有我统和自我的统一体,即个人所 意识到的包括其身心一切特征 的自我,体现了意识性、一致性、统和性和独特性。健康的人格应该具有 7个特征:自我拓展的能力、人际关系融洽、自我接纳和情绪上的安全感、现实性的知觉、洞察自我、具有工作能力与技能以及具有一致性的人生信念 3。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马斯洛从人的积极向上的本质即人的潜能具有建设性的成 长和实现的倾向出发,提出了“自我实现者”的模式,他认为自我实现使 个人潜能和价值都得到最有效的挖掘和使用,从而成为自我实现者,具有健康的心理。他概3 括出自我实现者的 15 个特征:注入
23、准确的知觉现实、自我认同和接纳、关注社会、意志自由、民主精神 、高峰体验、鉴赏力、创造性等 4。而 C.Rogers提出充分发挥机能者(或机能完善者)的健康人格模式。在他看来,机能完善者就是展现真实自我的个体。他们按照自己的机体评估过程,评判个体经验是否同自我实现倾向一致,而不依赖外在的价值条件来生活。自我是自己的主人,目标方向的选择、行为表现不是依赖他人的规范和习俗的约束,而是完全由自己决策。机能完善者有 5大特征:经验开放性、自我和经验的和谐一致、信任机体评估过程、富有自由感和高度的创造性 5。综上可见,不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们对于健康人格的观点差异与共通同在:他们 都强调健康人格的内部协调
24、和统一性;列举健康人格的一系列特征 ,但是其本质特征是个体与自己本性的协调统一,即按照自我实现倾向去 体验和生活。 “自我和谐”是罗杰斯人格理论中重要的概念之一。 C.Rogers认为,和谐是一种调和或者协调的状态,不和谐是一种矛盾冲突的现象或不协调状态。自我和谐( self congruence)是指个体自我概念中没有自我冲突的现象 6。自我概念不仅是指个体对自己目前状况的知觉,即真实自我或自我,而且意味着个体对自己将来应该应当怎样的知觉,即理想的自我( ideal self)。理想自我和 现实自我之间的差距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的指标,理想自我与真实自我越接近,人就越感到幸福、满足,心理
25、就越健康。 C.Rogers认为,个体有着维持各种自我知觉之间的一致性,以及协调自我与经验之间关系的功能,如果各种自我知觉之间出现冲突或者自我与经验之间出现矛盾,个体就会体验到内心的紧张和纷扰。为了维护自我和谐统一,个体就会采取各种防御反应,这样就为心理障碍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4。综上可见,个体的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正如罗杰斯所说:“最好的生活是一种漂泊、变化的过程,在其中没有任何事物是固定 不变的,它们存在于成长过程中。好的一生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种状态;是一个方向,而不是终点7。” 自我的不和谐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二是自我内部的不和谐。 C.Roge
26、rs认为,个体有着保持自我一致性的机能,倾向于依靠自我概念去决定行动的准则,而且只允许与自我概念相符的经历。一旦遇到与自我概念相抵触的经历,便会害怕因以往的自我概念被破坏而感到焦虑或恐惧。由于 服刑后期 人员对自己缺乏客观、全面的认识,尚不能持有正确的自我概念,回归社会后,在外界强冲击下,一旦遭遇与其自我经验不一致的经历就会 采取某些防御机制来消除内心的紧张焦虑,而过度的使用防御机制,会导致适应不良和各种心理障碍的产生。如果主观自我高于或者低于客观自我,自我评价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不一致,易导致 服刑后期 人员自高自大或者自卑自贱; 服刑后期 人员渴望得到家人及社会人的尊重,而他人的态度不一定满
27、足他们的自尊需要,从而产生报复或仇恨心理;主观自我动机的多样性与客观自我精力的有限性,主观自我对行动的理智要求和客观自我的冲动行为,主观自我制定长远目标与客观自我屡屡动摇之间的矛盾都会影响 服刑后期 人员回归社会适应生活。 4 2.1.2 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 的关系研究 王登峰通过对 281名大学生的测试发现,自我和谐与 SCL-90及其各因子密切相关 15,其中分量表 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与自我的灵活性与 SCL-90 量表总分呈 显著的正相关与负相关, 自我的刻板性则与偏执呈 正相关。赵冰洁,陈幼贞、包陶迅 、 赵欢君和吴刚则研究了大学生与自我和谐的关系,结果显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与自我与经
28、验的不和谐关系密切。李梓对中学生的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的研究发现,中学生自我和谐水平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16。 王春娟,冯海英从罗杰斯的自我和谐理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提出了建设性 意见。一是正确认识自我,以满足“自我关注的需要”;二是不要过度追求“积极关注的需要”而是要客观的评价自我;三是要面对现实,适应环境,对经验持开放性态度,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他人,充分发挥潜能 17。 2.2 团体辅导 2.2.1 团体辅导的理论研究 2.2.1.1 团体辅导的概念、特征及类型 研究团体辅导,就要了解团体的含义。“团体”一词内涵丰富,一般而言,团体是指有两个以上的人组成,为了达到共同目标,相互依
29、存,彼此互动的人群结合体。团体的特征表现为:有一定规模,成员具有共识,彼此互动,有团体规范。 徐西森( 2003)认为团体辅导是运用团体动力学的知能,由 受过专业训练的领导者,通过专业训练的技巧和方法,协助成员获得 信息,形成团体的共识和目标,以建立正确的认知观念和健康的态度行为 8。樊富珉( 1996)认为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辅导形式,即由辅导员根据求助者 聚焦 问题的相似性,组成课题小组。通过共同商讨、训练、引导、解决成员共同的心理障碍 9。莫雷( 2003)提出团体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援助与指导的一种咨询形式,它由咨询员根据求助者问题的相似性或求助者
30、自发组成课题小组,通过共同商讨 、训练、引导,解决成员共同的发展问题或共有的心理问题 10。综合上述观点,本研究认为团体辅导( Group Counseling)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进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探索接纳自我、认识他人、调整和改善他人的关系、学习新得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能力的一种助人过程。 团体辅导的特征: ( 1) 专业性。团体辅导的领导者是经过心理理论与实践的专业训练,能运用专业的方法与技术来领导成员。 ( 2) 开放性。团体辅导透过开放性的情境来引导成员获得内在需求的满足和外在信息的充实。 ( 3) 互动性。团体的成员之间是相互交流、相互启发
31、的,彼此的认知、态度和经验5 互相影响的。 ( 4) 目标性。团体辅导都有其教育性的目标,通过团体辅导来协助成员获得正确的信息,以建立积极的认知、态度和行为。 ( 5) 一致性。团体长远尽管需要领导者的带领、引导,才能完成辅导目标,但前提是领导者与成员、成员与成员之间都必须有一致性的共识,如遵守团体契约和团体规范、认同团体、支持成员等共识。 ( 6) 结构性。团体辅导从工作准备、团体形成到过程运作和成效评估都有一定的方法、技术与设计,即运作模式。 实践操作上,团体辅导的形 式多种多样。若以任务性质划分,主要由以下几种: ( 1) 发展性团体辅导 发展性团体辅导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团体辅导的形式,
32、特别是在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专注于自我成长和自我提升的发展团体辅导,参加者主要是健康正常的人,或者一些遇到烦恼冲突的正常人,冬季多为更好地了解自己,充分发挥潜力,实现自我发展。该组的发展的基本思路是:生命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每个人都会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难,如果我们能够克服困难,人们将能够在心智上成长。发展团体辅导,通过小组成员的积极参与和探索,提高自尊心和责任感,从而促进个人素质的发展。 ( 2) 训练性团体辅导 训练性团体辅导强调通过团体环境中的训练来帮助成员学习如何有效地交往、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做出决定、怎样表达自己的意见等。训练性团体辅导就是通过成员相互作用的体验,学习对自己、对他人、对团体
33、的理解和洞察,并且掌握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它有 三个特性:第一,强调此时此地,不涉及成员的过去;第二,强调过程不强调内容;第三,强调真诚的人际关系,尊重他人,有利于他人的成长。 ( 3) 治疗性团体辅导 治疗性团体辅导是为有特殊心理问题的人而设,通过团体特有的元素,来改变成员的人格结构,增强成员的自觉意识,使他 们达到康复的功能。治疗性团体一般持续的时间较长,团体成员的问题也比较严重,重点是处理过去的经验影响以及潜意识的因素,同时或多或少必须改变人的人格结构,因此治疗性团体对领导者的要求更加严格。 ( 4) 心理教育团体 心理教育团体综合了心理辅导及信息教导二者。在医院里,若病人对自己所患
34、有的疾病的知识有较全面的掌握,这可令病人有较佳的感受,也有助于病人与医生的沟通。然而,在团体中需注意以组员情绪上的需要为主,信息上的需要为辅;领导者慎防使用艰深的专业术语和过量的数据。解说和指引要符合具体、前线、清晰的原则。 2.2.1.2 团体辅导的理论基础 目前广泛应用于团体辅导的并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有:团体动力学理论、社会学习理论、6 人际相互作用理论、人际沟通理论、个人中心治疗理论等。 团体动力学理论( Group Dynamics),于 20 世纪 30 年代末创立于美国。它的理论基础是勒温的“场”论,他把人的心理和行为视作一种场的现象,是人与环境的函数,用公式 B=f(P ,E)来解
35、释,其中 B表示行为, P表示个人, E表示环境。勒温非常重视生活环境中人的行为的研究,他将场论的基本特征概括为: 场是融行为主体及其环境为一体的整体。 场是一个动力整体 ,具有整体自身独有的特征。 场的整体性在于场的内并存事实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关系。由此可以得出团体动力学的主要思想: 团体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团体绝不是各个互不相干的个体的集合,而是有着联系的个体之间的一组关系。作为团体,它不是由各个个体的特征所决定的,而是取决于团体成员相互一寸的某种关系,每一个成员的状况与行动都同其他成员的状况与行动密切相关。 团体具有改变个体行为的力量。勒温指出,要改变个体应该使其所属的团体先发生变化,
36、这远比直接改变个体要容易。只要是团体的价值观没有改变,就很难是个体放弃团体的标准来改 变原有的意见。而一旦团体标准发生了变化,那么由于个体依附于该团体的那种阻抗也就会随之消失。 团体决策的动力作用。勒温认为, 团体的决策力量可以使团体的价值和行为发生变化。一般来说,变化总是从“非变化”开始 ,并以“非变化”告终,从稳定动态论的基本动态出发,勒温把这种“非变化”称之为“准稳定平衡”。有两种方式可以引起这种“准平衡方式”的变化:一是增加团体行为的 促进 力,另一种是减少团体行为的对抗力。除此之外,团体本身还具有一种“内在的对变化 冲击 的抵制”,就是“社会习惯”。单个成员的变化动机还不足以引起团体
37、行为的变化 ,必须具有打破社会习惯的力量,团体决策就是这种力量。勒温把团体决策看作是联系动机与行为的中介,是团体促进个体变化的一种动力。 2.2.1.3 团体的发展过程 第一 、 团体创始阶段 团体尝试阶段的目标是促进成员通过相互沟通而尽快相识,使成员建立起信任关系,订立团体契约,建立与强化团体规范,鼓励成员投入团体,积极互动,逐步形成团体互助合作的气氛。 团体开始时,大家都很陌生,一方面成员之间很想了解其他成员的背景、问题等;另一方面,又担心不被接纳,或在别人面前出丑。这一阶段的活动最好比较简单、能够增进彼此认识,以便顺利 地带领成员投入到团体活动中。团体领导者应该创造机会让成员自己讨论并建立团体契约,以便共同体遵守。 第二 、 团体转换阶段 这一阶段的目标是:发展团体凝聚力,促进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增进彼此的信任,鼓励成员表达和处理冲突情绪。 在此阶段,团体成员试图融入团体,并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他们通过相互探索、适应、解决矛盾来确定彼此之间的关系。成员之间的微妙关系,让他们想自由表达又为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