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铜山县高中语文 专题二 长亭送别(第1课时)教学案 苏教版必修5.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铜山县高中语文 专题二 长亭送别(第1课时)教学案 苏教版必修5.pdf(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江苏省铜山县高中语文 专题二 长亭送别(第 1 课时)教学案 苏教版必修 5长亭送别长亭送别章节与课题主备人使用人长亭送别审核人课时安排 2 课时使用日期或周次第四周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2、分析崔莺莺这一人物形象。学习目标和任务3、了解古代戏曲的特征和感情表达的基本方法.4、从曲词意象的分析入手,准确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人物情感。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重点难点建议2、从曲词意象的分析入手,准确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人物情感。教学资源的使用教读 1 课时,互动课堂 1 课时要求指学习过程导自学准备与知识导学:1、作者简介王实甫,元代杂剧作家
2、。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 .生卒年不详。2、资料链接(1)元杂剧有关常识注意诵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散曲又分为小令和套曲。读与知舞台角色末:男主角,如张生(正末、副末、大末等);旦:女主角,如莺莺(正旦、花旦、老旦等);净:花脸、扮刚强狞猛的人物,如:张飞;杂:如扮老人的孛老、扮老妇人的卜儿等各种角色外:末、旦、净的次要角色.丑:小花脸,男性次要人物,鼻尖、眉骨皆白,主要是插科打诨。(元杂预习、理解人论世课前严格指导栏教师二次备课1江苏省铜山县高中语文 专题二 长亭送别(第 1 课时)教学案 苏教版必修 5剧中无此角色)剧本内容构成(表演形式):曲、科、白曲即唱词,元杂剧中,每个套曲由一个主
3、角主唱到底,主角才能唱曲,配角只能说白,以末角主唱的为末本戏,以旦角主唱的为旦本戏。科,又称介,戏剧角色动作的总称,包括武打、舞蹈、舞台程式和舞台效果等,舞台动作往往有夸张性、象征性(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以及虚拟化、程式化(关门开门的虚拟手势)。白,即宾白、道白,是剧中人物说的部分,有韵白和散白.韵白是在念上场诗和下场诗时使用.散白有独白、对白、旁白等。元杂剧重要作家作品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窦娥冤望江亭单刀会救风尘、拜月记白朴墙头马上梧桐雨;马致远汉宫秋;郑光祖倩女离魂。元曲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王实甫西厢记全名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该剧取材
4、于唐人元稹的莺莺传和金人董解元改编的西厢记诸宫调(习称董西厢).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典范作品。它的故事题材取自唐元稹的传奇莺莺传(亦名会真记) 。传中有莺莺的诗 明月三五夜卜 “待月西厢下, 迎风户半开; 拂墙花影动, 疑是玉人来。 ”这也就是西厢记命名的由来.故事中的张生,有诗人元稹自己的影子。2江苏省铜山县高中语文 专题二 长亭送别(第 1 课时)教学案 苏教版必修 5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追求真挚的感情,爱情被置于功名利禄之上。第一次正面地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美好愿望.第一课时一、自学评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筵席()迍迍()金钏()笑靥( )争揣()拾芥
5、()余荫()蹙眉()谂知()玉醅( )泠泠( )谨赓( )厮守( )禾黍()绣衾()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挣揣信状元回来阁泪汪汪不敢垂我谂知这几日相思嗞味暖融融的玉醅,白泠泠似水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谨赓一绝,以剖寸心一春鱼雁无消息3、填空(1)王实甫,中国 (朝代)杂剧作家。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与生平事迹不详。只有代表作与丽春堂传世。(2) 元曲中不同的角色有一定的名称.旦为女角色, 分为等,3指导结合注释、诵读方法等老师有针对性指导, 分组要有层次性江苏省铜山县高中语文 专题二 长亭送别(第 1 课时)教学案 苏教版必修 5末为男角色,分为等。文中扮演
6、张生和崔莺莺的角色分别是和。(3)西厢记刻画矛盾冲突的主线是老夫人、 莺莺和张生、红娘之间的矛盾。本戏曲通过,完整地展现了封建时代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由的曲折过程和复杂心理,表现了反对封建礼教统治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思想,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愿望.二、学习交流与问题研讨:(一)、分组预习、探讨、思考1、按时间的推移和情节的发展,用四个字的小标题把长亭送别这折戏概括一下。2、文中哪几支曲子体现着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二)、 理 解 第 一 部 分1。端正好一曲是化用谁的诗词?你能说出原作吗?2、 阅读端正好,思考问题:一曲开篇写景的作用是什么?4江苏省铜山县高中语文 专题二 长亭送别(第 1 课时)教学案 苏教版必修 53、 滚绣球曲子选取了哪些意象?抒发了莺莺什么感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意象:情感:手法:4、判断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五岳低”“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三)人物形象1、本文写了哪些主要人物?2、女主人公崔莺莺有哪些性格特征?3、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5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分组时初步校对、交流,老师有针对性的校对江苏省铜山县高中语文 专题二 长亭送别(第 1 课时)教学案 苏教版必修 5课后反思或经验总结: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