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心理虐待者的执行功能研究-郝源泉.pdf

上传人:不*** 文档编号:229167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PDF 页数:50 大小:687.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受心理虐待者的执行功能研究-郝源泉.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受心理虐待者的执行功能研究-郝源泉.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受心理虐待者的执行功能研究-郝源泉.pdf(5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中图分类号:B844 单位代码:10231 学 号:42110216 受心理虐待者的执行功能研究 学科专业: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研究方向: 发展心理学 作者姓名: 郝源泉 指导教师: 刘爱书 教授 哈尔滨师范大学 二一四年五月 _ 目 录 第 1章 问题提出 . 3 1.1 研究背景 . 3 1.2 现有研究不足 . 4 1.3 问题提出 . 4 1.4 研究目的 . 5 1.5 研究意义 . 5 1.5.1 理论意义 . 5 1.5.2 现实意义 . 5 第 2章 文献综述 . 6 第 3章 研究方案 . 13 3.1 研究假设 . 15 3.2 研究方案 . 15 3.3研究路线 . 1

2、6 第 4章 童年期受心理虐待者执行功能研究 . 16 4.1.1 实验目的 . 17 4.1.2研究方法 . 17 4.1.4实验程序 . 18 4.1.5统计处理 . 20 4.1.7讨论. 23 4.2 实验二 受心理虐待者的记忆刷新特点 . 24 4.2.1实验目的 . 24 4.2.2研究方法 . 24 4.2.3实验设计 . 25 4.1.5统计处理 . 27 4.2.6讨论. 32 4.3 实验三 受心理虐待者的任务转换特点 . 33 4.3.1实验目的 . 33 4.3.2研究方法 . 33 4.3.2.1被试筛选 . 33 4.3.6讨论. 37 第 5章 总讨论与研究展望

3、. 39 5.1 总讨论 . 39 5.3 研究展望 . 40 _ 第1章 问题提出 1.1 研究背景 儿童虐待(Child maltreatment,简称 CA)在生活中并不少见,因为虐待 不仅伤害儿童的生理,同时也会对儿童的心理发展造成了很多不良影响,故此日 益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儿童虐待并不只影响儿童的身体、心理健康的发展, 甚至也能影响到儿童的认知功能发展。 心理虐待因为隐藏在其他形式中的虐待中,却得不到人们的重视。尽管心理 虐待看不见摸不着,但心理虐待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心理虐待不仅暂时的对儿 童造成了心理伤害,而且也会影响儿童今后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甚至有可能持 续一生。所以,社

4、会对心理虐待的现象关注刻不容缓。 随着社会的进步, 人们的生活节奏的加快, 接踵而来的是大量的竞争和压力, 而儿童作为家庭成员,同样成为家长们互相攀比的对象。因为儿童处于家庭成员 中的弱势地位,往往没有自己的权利,家长把自己的意志加给孩子,或者对自己 的孩子不加以关注,不关心自己的孩子的心理需要,或者忽视孩子的存在,长期 以往儿童承受着不同的情感上的缺失和伤害。 这样儿童心理虐待在不知不觉中发 生,尽管发生了却不被家长或监护人察觉。而且在最近几年的研究中发现,心理 虐待的发生率有增长的趋势。同时心理虐待也阻碍了个体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的 健康发展。因为受心理虐待的儿童长时间被父母或监护人忽视、排

5、斥或虐待从而 得不到正确的关爱以及情绪对待导致儿童会产生很多负面的情感体验。 长期在负 性的情绪状态下,儿童会出现认知偏差、负性情绪、同伴关系差和不良行为。随 着社会对心理虐待现象所带来严重后果认识的加深, 对心理虐待的关注和研究也 越来越广。 执行功能是一种调节、控制、综合、分析个体一般认知过程和行为的高级认 知功能,儿童执行功能的发展与自身认知、社会性行为以及情绪调控能力密不可 分。对执行功能的研究,还可以帮助年轻人认识到自己的执行功能,然后来规范 自己的行为,在一个充满敌意的情况下,可以有效地抑制的冲动,以避免错误的 决定,减少不适当行为的发生。 儿童期受到不良经历或创伤,对执行功能的发

6、展有着不良的影响,有虐待经 历的儿童在反应抑制能力、认知加工和灵活性上、个体的问题解决能力及情绪归 因、工作记忆均出现了损伤。作为虐待的核心成分,心理虐待对执行功能同样有 _ 着巨大的影响。 受心理虐待儿童存在着情绪表达、情绪调节能力的损伤,儿童很难准确的表 述出自己的情绪,对他人情绪的识别能力也较差且往往存在着负性归因。而有心 理虐待经历的儿童,在灵活性、记忆能力上均表现出损伤、且表现出更多的外化 问题行为,攻击性、较高的自我控制力不足以及较低的自我韧性。 1.2 现有研究不足 回顾以往相关研究有以下不足 第一,目前大部分对心理虐待的研究都只是把心理虐待作为虐待的一种形 式。而且在研究中仅仅

7、只研究受心理虐待者的个体特点,却忽视了受到心理虐待 的个体不仅有自身的问题,也有自身的特征。 第二, 以往对心理虐待的研究多采用问卷法进行的调查性分析来了解受心理 虐待者的认知、情绪和行为问题,很少从实验角度考察和探讨心理虐待和各种负 性问题的关系,其机制也无法证实。 第三,目前对执行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有情绪障碍的个体身上如抑郁症、 焦虑症等个体身上,而对儿童期有心理虐待经历的个体的执行功能关注不够。 1.3 问题提出 目前对心理虐待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从流行病学的角度或问卷法, 来考察心理 虐待的发生率和危害性,以期引起社会的重视。已有研究发现心理虐待确实会对 个体的身心各方面发展产生很多危害

8、。 儿童期心理虐待也是导致许多心理病理问题发生的危险因子 ,受过心理 虐待的个体往往会出现焦虑、抑郁、各种人格障碍以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 虐待给孩子带来的不仅是暂时痛苦,甚至对个体的负面影响是持续一生的。从信 息加工理论角度来说个体的认知过程可能是心理虐待与心理病理问题之间关系 的机制,那么执行功能与许多心理过程有关,是成功解决问题的关键。心理虐待 者会不会因为执行功能受损而导致出现种种情绪障碍及解决问题能力低下的现 象呢? 如果受心理虐待者存在执行功能受损,那么可以通过帮助受心理虐待者 认识自己的执行功能特点,来调控自己的行为,当处在敌对情境中时,能有效抑 制冲动, 避免错误决策,减少不

9、适当行为的发生,从而消除心理虐待对身心发展 的不良影响。了解到心理虐待者的认知加工过程,也有利于开展心理虐待的预防 和干预工作。 _ 1.4 研究目的 心理虐待是家庭生活中常见现象, 而长时间的心理虐待常常引起各种心理病 理问题,从而影响到个体一生的身心发展。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受心理虐待者 的执行功能特点,即儿童期受过心理虐待的人在成年期会不会表现执行功能受 损。以期获得心理虐待与各种心理病理问题关系的内在机制,从而能够对受心理 虐待者进行认知干预以便消除童年期不良的影响。 1.5 研究意义 1.5.1 理论意义 目前对于心理虐待的研究主要是从医学角度, 研究的目的也主要是针对心理 虐待这一

10、现象对个体身心发展和社会性的影响, 而关于心理虐待的产生及对认知 加工方式的影响机制的研究还比较欠缺。 本研究试图探讨儿童期受心理虐待大学 生的执行功能特点,不仅丰富了国内执行功能方面的研究,而且将会推进国内关 于心理虐待者执行功能的研究, 同时也为受心理虐待者认知加工发展提供科学依 据。 1.5.2 现实意义 心理虐待与否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密切联系, 了解受心理虐待者的认知特 点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具有指导作用。 同时若本研究发现儿童期心理虐待者执 行功能受损,则能引起社会对心理虐待现象的广泛关注,也能设身处地的考虑受 心理虐待者的执行能力问题,进而对受心理虐待者产生更多的关爱。也可以帮助

11、 受心理虐待者正确认识自己,当处在不利情境中时, 可以有效地抑制的冲动,避 免或减少错误决策不当的行为的发生,从而建立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 _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心理虐待 儿童虐待是指父母或监护人采用不当行为对待或忽视儿童, 从而使儿童的健 康、生存、生长发展、尊严等受到伤害或者面临被伤害的危险1。目前西方社 会把儿童虐待分为 4 种类型即躯体虐待、心理虐待、性虐待及忽视2。心理虐 待是儿童虐待的核心部分6,心理虐待对儿童的心理影响是长远而广泛的,已 有研究表明心理虐待与儿童认知发展的各种消极后果联系紧密3-6。 心理虐待又被称为情感虐待、精神虐待、心理伤害、情感忽视等。对于心理 虐待

12、的定义国际尚无统一的标准7-9,目前对于心理虐待的定义主要取向是从 父母或监护人所采取的不当行为上10,与之相对的是另一批学者,他们主要考 虑父母或监护人的不当行为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上11。 2.1.1 在行为和动机角度的定义 儿童所遭受的虐待行为主要是来自父母或监护人以及一些在年龄、地位、知 识、组织特征等方面较儿童强势的群体。因为施虐者有着支配的权利,故此儿童 处于弱势地位。 父母或监护人偶然的过失行为并不能算是虐待, 虐待是指经常重复发生的负 性相互作用, 故此有学者认为心理虐待的定义应该把重点放在父母或监护人对儿 童造成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功能的连续打击上。如经常羞辱、谩骂、体罚、威胁 等

13、躯体上的接触,甚至还包括一些如疏远、轻视、拒绝与孩子的亲密接触或拒绝 帮助孩子等行为,种种表现都对孩子造成了不良的伤害,尽管这些行为很多父母 或监护人都未曾察觉,但因为持续不断的发生,因此被认为是心理虐待12-13。 父母或监护人在照顾孩子的时候,必然要对孩子行为做出反馈,很多时候这些反 馈都是消极的,可能因为不感兴趣、疲劳而生气或者其他原因做出让孩子难以理 解的行为。尽管施虐者可能因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但却 一次又一次伤害了孩子。 Brassard 认为心理虐待就是父母或监护人不能满足儿童的心理需要,如无 法满足儿童自尊、安全感、以及父母或监护人稳定的关爱等需要,甚至存在

14、对儿 童敌视、家庭暴力等恶性行为14。Hart和Brassard对心理虐待给出的定义为 “看护人对儿童的藐视(拒绝和恶意的贬低) 、惊吓、孤立、利用、纵容、漠视 情感需要”。在给出行为定义的同时,他们也对心理虐待所带。来的后果进行了 _ 界定,他们认为如果心理虐待没有给儿童带来负面的影响,那么父母的行为不能 算是心理虐待15。2002 年,在儿童与青少年心理虐待国际会议上与会专家指 出凡是处于强势地位的个体(包括年龄、知识和社会地位等)对处于弱势地位的 儿童的作为或不作为,最终伤害了儿童的认知、情绪和行为能力,那么这些行为 都是对儿童实施了心理虐待16。 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心理虐待的定义是美国儿

15、童 虐待研究专业协会(APSAC)于 2002年提出的。该定义认为心理虐待是指看护人 反复不断地对儿童进行言语和情感上的攻击导致儿童不断将此内化, 从而使儿童 形成了“只有必须满足他人需要时自己才是有价值的,其他时候自己则一无是处 的消极认知17。 ” 2.1.2 在心理虐待所带来后果上的定义 心理虐待常常隐藏在其他虐待形式中,因为心理虐待的隐蔽性,往往得不到 社会的关注,然而看不见并不等于不存在。心理虐待不仅会威胁到一个积极、健 康自我形象的形成,也会对儿童的幸福感、正常的机能活动和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18。这些影响可能给孩子带来的不仅是一时的痛苦,甚至有很多影响是持续一 生的。故此有研究者建

16、议从心理虐待所带来的后果来界定11。 Kavanagh(1982)认为心理虐待使儿童感受到心理伤害,从而导致儿童心理 和身体状况出现了异常23。Belsky(1991)指出心理虐待给儿童带来的痛苦和 伤害都会对儿童产生多方面影响19。而 OHagan(1993)则具体的指出心理 虐待(父母或监护人对儿童实施持续不断的不适宜行为)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包 括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语言、道德和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有影响20。Shull 在2004年提出心理虐待是一种“非意外的严重的精神损伤” 。它因为会引起孩子 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以及社会交往障碍, 从而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和社会功能发 展。21持有此类观

17、点的还有 Iwaniec,他于 2006 年指出,心理虐待就是监护 人对儿童持续而反复地采用不恰当的行为, 这些行为严重影响到了儿童的能力和 心理发展,损害了儿童的自尊,成就感以及心理健康22。 尽管这些研究者对心理虐待的定义侧重点各有不同, 但他们一致认为心理虐 待阻碍了儿童的身心发展,对儿童的身体、认知、行为、情感都引起了暂时性的 甚至永久性的损伤。尽管这些行为并没有性接触甚至身体接触,但却依旧在孩子 幼小的心灵上刻上一道难以抚平的伤痕。 2.1.3 心理虐待的表现形式 心理虐待的表现形式几乎囊括了所有情感和认知方面的儿童虐待, 不仅包含 _ 了常见的冒犯、攻击行为,也包括了忽视行为。心理

18、虐待既可以隐藏在身体虐待 和性虐待中,也可以以单独的形式存在。由于尚无统一的定义,这对心理虐待的 表现形式的界定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目前对心理虐待的表现形式的界定主要是从 父母或监护人的行为以及这种行为所带来的后果来给与界定, 常见的心理虐待形 式如下:17 (1)漠视、敌意排斥和贬损:包括语言排斥和非语言排斥,是指 阻止婴儿对人性化接触的自然反应与回应, 对儿童的亲昵行为 (如拥抱、 亲吻等) 予以拒绝,采用诸如“笨蛋”、“傻瓜”、“哑巴”、“怪物”、“傻子”、“白 痴”等言语等对孩子进行贬损、侮辱,经常贬低孩子所取得的成绩,公开羞辱儿 童,把孩子与其他人区别对待,把孩子赶出门外,拒绝孩子参

19、加家庭活动等。 (2) 利用或纵容:鼓励或任凭儿童发展不正确的社会观,道德观,价值观,如偷盗、 肢体上或语言上侵犯他人、欺凌幼小,伤害老残,鼓励孩子酗酒、吸毒甚至参与 色情行为。给孩子灌输“坏即是好,好即是坏”的错误思想。 (3) 恐吓或威胁: 将儿童置于危险或恐怖的气氛之中,威胁他们或伤害他们所喜欢的人或事物。戏 弄、吓唬或强迫儿童观看一些暴力(身体或语言上)的情景或影片,使用极端的 姿态和言辞威胁或惩罚儿童,使用“鬼怪”“抛弃”“杀害”“责打”等言语来 威胁儿童。施虐者的频繁发怒、间或的温情常常使儿童陷入恐慌当中使儿童缺乏 安全感。 (4)拒绝情感反应或忽视:对儿童视而不见,轻视儿童对温暖

20、和关爱以 及归属感的需要,从情感上疏远儿童。对儿童的肢体或言语表达视而不见,拒绝 与儿童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使儿童长时间得不到有感情投入的成人监护人的保 护,使其常常受到家庭成员的伤害,对儿童所参与的各种社会家庭活动以及其他 社会成员(包括教师和其他成人)对儿童的评价毫不关心。对儿童遇到同龄问题 的时候的求助采取漠视的态度,任凭其自然发展。 (5)孤立:对儿童加以管制, 阻止适合儿童发展的社交行为,将儿童与其他家庭成员分开。将儿童关到一个狭 小的空间或长时间关入一个房间,拒绝儿童与除家庭成员以外的人进行交流。奖 励儿童的社会退缩行为,禁止儿童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使儿童失去正常的社交体 验。 2.2

21、 执行功能 执行功能这一概念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认知心理学、神经心理学、认知神经科 学中。此概念最早被 Baddeley 和 Hitch 用来描述工作记忆系统中的中央执行力 而出现在世人面前28。因为执行功能与人类许多高级认知过程有着紧密联系, 随着近年来认知心理学的迅猛发展,此概念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提起执行功能就不得不提到前额叶。在所有大脑发育过程中,前额叶是属于 _ 发育比较晚的大脑皮层, 前额叶皮层等脑皮层共同完成对外界信息的处理, 整合, 协调,监督,控制和复杂的认知活动29。对执行功能最早的关注也是从发现前 额叶受损的患者出现认知障碍开始的。执行功能并不是只有前额叶参与工作,

22、也 包括其他大脑皮层及皮层下区域之间的协同参与, 这些皮层和皮层下区域包括背 外侧前额叶皮层、眶额叶、前扣带回和基底神经节等在内的额叶-纹状体环路、 以及小脑等30,31。 2.2.1 执行功能的结构 执行功能是一种高级的认知功能,指个体在完成特定的复杂认知任务中,将 不同的认知加工过程以动态、灵活的方式优化整合操作的功能32。 在早期的认知心理学研究中执行功能总是作为一个单一的结构呈现在世人 面前,如 Baddeley 的中央执行系统33和 Nornan 和 Shallice 的监控注意系统 34。 心理学家们戏称执行功能是一个居住在人脑中并且肩负着许多高级认知功 能的小人。随着科学的发展,

23、人们发现一些临床病人(部分额叶受损病人)在一 项抑制测验任务中成绩尚可,而在另一规则察觉测验任务中成绩较差。而另外的 一批额叶受损患者则测试结果相反35,36。故此有学者提出执行功能并不是一 个单一的结构,而是可分离的,Baddeley在1996年提出应当对中央执行系统逐 步进行分离并加以解释,并且进一步探讨各个子功能之间的关系37。近年来许 多研究证实了执行功能具有可分离性。Roberts 等人于 1996 年提出执行功能包 括认知灵活性、抑制控制和工作记忆三个子功能38。Smith和Jonides在1999 年提出执行功能包含注意和抑制、 任务管理、 做计划、 监控和编码五个过程39。 M

24、iyake (2000) 采用潜变量分析方法对中央执行成分进行了可分离性研究。 刷新、 转换和抑制这三个执行功能的子功能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可以分离的、且有 中等程度的相关40。我国陈天勇在 Miyake 等人的研究的基础上,采取大跨度 的年龄样本(18-85 岁)提高了执行功能测量的信度和效度41。何华在 2008 年对儿童的执行功能研究中发现,小学五年级儿童的执行功能三个子功能:注意 转换力,记忆刷新力和抑制优势反应力之间是相互独立的21。 2.2.2 执行功能的作用 _ 由以上研究可以发现执行功能不是单一结构,而是可分离的,其包括刷新、 转换和抑制三个子功能。这三个子功能之间是有中等程

25、度的相关,并不是完全独 立的 。三个子功能在复杂的执行任务中分别起到的作用如下: 2.2.2.1 抑制功能 近年来,抑制功能与工作记忆、阅读、智力等高级认知功能的研究逐渐成为 热点,其作用主要是通达、删除和压抑42,43。通达是指阻止无关信息进入, 同时纳入与任务有关的信息。删除与通达相反,是对于已经存在认知系统的与当 前任务无关的信息进行排除, 对于与工作目标有关但与当前任务无关的信息也进 行删除处理。压抑指的是对与任务无关的占优势的思维和反应进行抑制。 抑制功能使个体专注于指定的目标或任务上, 减少已经产生习惯化的行为或 无关信息对任务的干扰,进而提高任务效率及成功率44。抑制功能作为执行

26、功 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认知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40,45-46。 已有实验表明,大脑前额叶负责并执行抑制功能47-50。根据脑成像研究 发现,大脑前额叶存在不同功能区,而每个功能区在抑制控制中所起的作用也各 不相同,如背外侧前额叶负责保持信息加工的进行51。眼窝前额叶皮层负责对 冲动行为的控制,即对当前所进行的反应进行监控52-54,前部扣带回区域负 责对不符合当前任务的优势反应进行抑制, 同时也在冲突监控和任务转换中起着 重要的作用52, 55-56 。2.2.2.2 记忆刷新功能 记忆刷新功能,是执行功能中的另一重要子成分,是指连续阻止无关信息, 纳入相关信息,即对工作记忆不断的更新

27、57。一般说来,记忆刷新包括从工作 记忆中清除已有项目、 对工作记忆中的已有信息进行排序和纳入新的相关信息三 个过程58,59。从性质上看,排除已有内容和对已有信息进行排序属于更新操 作,而纳入新的信息则属于记忆存储的过程。 记忆刷新并不是消极存储信息的过程, 而是要求个体对当前工作记忆内容进 行动态操作,需要根据外界出现的刺激对工作记忆中的内容进行评估,从而进行 持续性的修正以及动态操作。 记忆刷新的核心过程就是对进入工作记忆中的新信 息进行监控、及对新信息的编码。 记忆刷新能力影响着生活中、特别是学习生活中的各种活动,如果在学习中 不能对信息很好的进行监控、 组织和记忆, 那么往往会影响到

28、学习成绩60, 61。 研究表明,记忆刷新与大脑额叶皮层( 特别是背外侧部分) 密切相关57。 _ 2.2.2.3 任务转换功能 任务转换是指个体在进行多个任务的时候, 能迅速地从正在进行任务转换到 另一个任务的加工过程62。 在这一过程中, 个体需要对心理资源进行合理分配。 在对任务转换功能的研究中,通常关心的是转换代价、准备效应和残余代价三种 现象64。在转换的过程中,被试必须克服已有任务所产生的习惯性优势反应所 产生的干扰而转向新的任务。 这种能力可以通过转换任务与不转换实验项目反应 时的差值来体现,即转换代价。而如果给被试以任务信息提示和准备时间,那么 转换代价就会减少 (准备效应)

29、, 但却不能完全的消除转换代价 (残余代价) 63。 内源性准备和外源性调节是任务转换的两个过程63。 个体在预先知道任务 的情况下对以前的任务设置进行抑制,对当前的任务进行激活,为当前的任务反 应做准备,这被称为内源性准备。内源性准备并不能完全消除转换代价,只有新 刺激呈现后,个体改变已有的规则并执行新的反应,才能完成任务的转换,这一 过程称为外源性调节。 在人们的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往往需要在不同的任务之间频繁的转换, 这也是人类认知的最基本方式。在已有的研究中发现,在预知条件下,任务转换 所先后激活的脑区是由颞区和顶区单独负责, 即在预先准备的条件下任务转换由 低级皮层单独完成, 而在

30、预先未知条件下, 同时激活大脑的左侧额区和右侧额区, 这也说明未预知的条件下任务转换在更广的高级皮层区完成65。 2.3 受心理虐待者执行功能的相关研究 执行功能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从婴儿期到儿童早期和青春期发展缓慢,甚至 成人期都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40,66-68。 而在执行功能发展期即儿童期遭受创 伤经历,由于发生在大脑发育的关键期则可能对执行功能产生不同程度的、不可 逆的严重伤害,甚至持续终生69。而心理虐待作为儿童期虐待的核心成份,对 执行功能又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2.3.1 虐待、执行功能与行为障碍的相关研究 儿童期所遭受的虐待会对儿童的身心造成很大的创伤。在儿童的成长过程 中, 儿童

31、无非把所遭受的痛苦进行内化和外化两种处理方式, 内化则引起, 焦虑、 抑郁、低自尊等情绪障碍;外化却会引起攻击性行为、社会行为,注意缺陷多动 障碍等行为问题73-75。 在 2001 年,Shields 等人对儿童进行同伴提名测验中发现,遭受过虐待经 _ 历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缺乏团队合作、好斗性以及分裂性70。在同年, Mezzacappa 在对有虐待经历儿童的调查中发现,有虐待经历的儿童在反应抑制 能力方面出现了损伤,研究者认为虐待影响了执行功能的发展81。在随后的 2002 年,Lansford 在对躯体虐待的研究中发现,儿童早期遭受躯体虐待的个体 在攻击行为、焦虑和抑郁水平、社交问题及社

32、交退缩均高于无虐待者72。而在 同年,Beers 等人在对由虐待导致的 PTSD 儿童的研究中发现,有虐待经历的儿 童与对照组相比在注意、推理及问题解决能力等与执行功能相关的能力上较差 82。儿童期所遭受的虐待经历不仅是给儿童带来一时的伤害,甚至对儿童的不 良影响会持续很长时间,Pears 在 2005 年的研究中发现有虐待经历的青少年会 在认知加工和灵活性上出现损伤122。在2006年,Navalta在自己的研究中认 为儿童期遭受性虐待经历损害了大学女生的执行功能87。Finkelhor(2007) 同样也在自己的研究中也发现遭受多重侵害的青少年在创伤症量表(TSCC)测量 中焦虑、抑郁以及

33、攻击性三个因子均高于对照组71。随着研究的深入,对有着 受虐待经历者的执行功能研究也越来越深入,Fishbein(2009)在研究中发现虐 待经历将影响个体的问题解决能力及情绪归因83。DePrince (2009)等人的 研究证实与非创伤组儿童相比,创伤组儿童(遭受躯体虐待、性虐待或目睹了家 庭暴力的儿童)的工作记忆和抑制能力较差84。 我国对受虐待者的执行功能研究与国外相比,起步较晚,2006 年,黄国平 等人发现儿童期遭受过性虐待的成年女犯的记忆普遍受损85。2011 年,我国 学者刘爱书等人提出受虐待儿童的社会信息加工存在缺陷, 特别遭受多种类型 虐待的儿童更为严重。刘佳佳(2012)

34、在研究中发现儿童期遭受多重侵害的儿童 在生态学执行功能和理解记忆任务中的都表现出较差的成绩,且伤害程度越高, 任务成绩。 86 董方虹在2012 年发现遭受多重侵害的高职高专学生存在生态学 执行功能受损这一现象88。李洁(2013)在对有童年期创伤经历的医科新生研 究中发现,童年期创伤经历的程度,频率越多,则执行功能受损的越严重121。 综上所述,儿童期受到不良经历或创伤,对执行功能的发展有着不良的影 响,Hart 和 Brassard(1987)认为在所有虐待都存在心理虐待,而且心理虐待 与其他形式虐待可能存在同等的危害性89。 2.3.2 心理虐待、执行功能与行为障碍的相关研究 近些年来,

35、研究者发现对于如内化性和外化性障碍、自杀行为、自卑和长期 心理机能失调等心理问题上,心理虐待的预测性要比躯体虐待要强。90-93而 儿童在脑发育或者执行功能发展阶段受到心理虐待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_ 早在 1981 年就有学者发现婴儿期受到的心理虐待及学步前受到的躯体虐待 的程度能够预测童年中期的外化问题行为,攻击性、较高的自我控制力不足以及 较低的自我韧性97。Egeland(1983)在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研究中发现,2 岁有被忽视经历的儿童在问题解决的任务中较经常被关爱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 自卑、急躁以及愤怒,4岁有忽视经历的儿童则表现出更少的灵活性94。同样 心理虐待对儿童的学习和智力

36、均有影响,Erickson(1989)则在对幼儿园儿童进 行标准化智力测试时, 发现有心理虐待经历的儿童较对照组的智力和学习成绩得 分都较低95。心理虐待并不只对儿童造成一时的损伤,也会造成不可磨灭的影 响,Gowen(1993)在对婴儿期,儿童期、青年期及成年期四个组的研究中发现, 被忽视的个体IQ得分上低于得到较多关心的个体96。Manly(2001)认为躯体 虐待及心理虐待的交互作用也可以预示着男生会出现较多的行为问题98。 心理 虐待不仅对男性有影响, 对女性的执行功能及行为同样有着巨大的影响, Shaffer (2009) 发现发生在童年后期以前的忽视和心理虐待也能引起女生更多的不良行 为,童年中期的心理虐待程度与个体的侵害水平也呈现正相关99。 我国关于心理虐待、执行功能与行为障碍的相关研究较少,张敏(2007)的 研究中也发现心理虐待的得分与冲动倾向呈正相关101。黄莉(2009)认为网 络成瘾的发生可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论证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