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小逻辑在线阅读]解读黑格尔《小逻辑》“导言”中的哲学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格尔小逻辑在线阅读]解读黑格尔《小逻辑》“导言”中的哲学观.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黑格尔小逻辑在线阅读解读黑格尔小逻辑“导言”中的哲学观黑格尔小逻辑导言不在于对随后展开的逻辑学范畴、主要内容及阐述顺序做事先交代和理论规定,而是全面阐述其本人的哲学观。这多少与正文中思维范畴之大量而详细的演绎有些相悖,似乎导言并没有起到导言之作用。然而黑格尔如是安排并不是某种理论疏忽,而是有意为之。因为在他看来,事先阐述其哲学观无疑将是阐述其逻辑学主要内容的前提和关键,逻辑学只是其哲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属于对哲学的总体理解和把握。因此对读者来说,全面理解其哲学观至为关键,惟此才能真正地理解其逻辑学的写作缘由、范畴规定和逻辑运演等。结合相关文本,笔者以为其中阐述的黑格尔的哲学观应主要包含以下
2、几个方面:一、哲学是对于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黑格尔在小逻辑第二版序言中称其哲学劳作所曾趋赴和所欲趋赴的目的在于关于真理的科学知识,认为唯此才能对精神有价值、有兴趣;而其哲学所欲恢复的则是绝对的内容,以及精神最特有的最自由的素质,实现精神自身的自由运动和发展。为此,黑格尔首先阐述了其本人的哲学观及其与其他思维形式如宗教、艺术等的相互关系。因此他直接将哲学定义为对于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他不同意近代以来将哲学和宗教对立起来的做法,而欲调和哲学和宗教的关系,正是在此过程中,他阐述了自己对哲学的本质规定。在他看来,他所处的时代已经走到了对理性的绝望,哲学堕落得庸俗浅薄:不去认识真理,只去认知那表面的有时间
3、性的偶然的东西。这种哲学正是近代以来的启蒙哲学,尤其是指康德的批判哲学。黑格尔的确承认,近代哲学的复兴对精神的事业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它突破了宗教神学的束缚,突显了主体抽象的自我意识,确立了抽象的思维原则,自为的思维得以出现;从此,思维不仅自觉地意识到思想中的东西与实存的宇宙之间的差异,还将这一差异发展成对立,并欲消除这一对立,其兴趣已不在于如实地思维各个对象,而在于思维那个对于这些对象的思维和理解,即思维这个统一本身,因此近代哲学首次实现了对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但黑格尔同时指出,近代哲学的复兴却将自身与宗教对立起来,以戴着理性面具的知性原则来建立确实可靠的知识体系并以此来反对宗教的信仰,从而
4、在近代哲学史上形成了注重抽象理智的启蒙派和宗教上的虔诚派的截然对立。他们各自都以自己所持的原则来反对对方,但由于他们没有可以接触的材料或共同基础,因此也不可能达到学理的探讨,并进而获得知识和真理。在黑格尔看来,前者所持的知性原则仅在于认识到范畴或概念的抽象性,亦即片面性和有限性,因此在他们看来,具体的精神的统一性不过是一抽象的无精神性的同一性,在这里,一切是一,没有区别,在别的范畴内即使善与恶也是一样的东西。但这种思维方式本身却是形式的抽象的无内容的思维,是一种形式主义,只知道高叫良心的自由、思想的自由、教学的自由,甚至高叫理性和科学,却不涉及内容的实质之处,只停留在一种消极的形式主义和一种自
5、由任性、自由乱发表意见的‘自由’里面,没有达到对真理的认识;与此类似,后者也只是停留在自豪于主呀主呀的名字,却直率地公开地轻蔑那些将信仰发展或扩充为精神、实质和真理的工作。因此,两者都固执于自己所持的那一方面,都脱离实体性的内容。于是在他们那里,宗教意识沦落为得到没有内容的最高满足,哲学也只成为一种偶然的主观的需要了;它完全从属于个人主观的自由的需要。这样一来,哲学变得庸俗浅薄了,以至于发展到自身确信不可能发现并确立关于真理的知识:上帝作为世界和精神的本质,在它看来是不可把握和不可认识的;可以认识的只是那些有时间性的和变幻不居的消极的东西,绝对和上帝的本性,自然界与精神
6、界的真理和绝对本质反倒被认为是不可知和不真的东西,剥夺了被知的权利。黑格尔嘲笑康德的批判哲学甚至将那种对永恒和神圣对象的无知当成了良知,因为它确信曾证明了我们对永恒、神圣、真理什么也不知道。这种臆想的知识甚至也自诩为哲学。所有这些无不都是哲学里的虚浮习气,是世界精神太忙碌于现实,太驰骛于外界,而如今,已到了世界精神回到内心,转向自身,以徜徉自怡于自己原有的家园的时候了。不同于将哲学和宗教对立起来的看法,黑格尔认为,哲学和宗教并不相互对立,而是有着共同的内容:都以真理为研究对象。而就真理的最高意义而言,上帝即是真理,而且唯有上帝才是真理。对此,在稍后的逻辑学概念的初步规定中黑格尔解释道:真理并不
7、是我们的表象与对象的符合,而是思想的内容与其自身的符合;在哲学史讲演录中又说,真理就是普遍的独立自存的理性;而唯有上帝才是概念与实在的真正符合,上帝就是那普遍的、绝对的、本质的精神,因此唯有上帝才是真理。此外,哲学与宗教还都共同研究有限事物的世界,研究自然界和人的精神,研究自然界和人的精神的相互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上帝(即两者的真理)的关系,因为它们都是精神自身运动的环节和结果,是达致真理或绝对理念必须经历的过程。黑格尔明确指出,哲学的历史就是发现关于‘绝对’的思想的历史。绝对就是哲学研究的对象。而宗教也是有一般的思想作为它的内在内容的,艺术和宗教是最高的理念出现在非哲
8、学的意识感觉的、直观的、表象的意识中的方式。因此黑格尔说:只要宗教有一个信仰、一个教义、一个信条,那么它便具有哲学所从事寻求的东西真理在这里面,哲学和宗教便可结合起来。宗教和哲学虽有共同的内容,但地位却不相等:哲学是要高于宗教的。哲学能理解宗教的超自然主义,宗教却只能以表象的观点理解与它处于同等地位的东西,却不能理解哲学、概念、普遍的思想范畴。因此,黑格尔称:宗教很可以不要哲学,而哲学却不可没有宗教,其实毋宁应该说,哲学即包含有宗教在内。借比,黑格尔欲实现以哲学统一宗教。哲学与宗教虽有共同的内容,却以不同的形式达致真理。宗教主要采取默祷和礼拜的形式,借助于感觉直观和表象意识来领悟上帝。而哲学则
9、不仅借助表象形成概念,而且关键是要对于事物实现思维着的认识和把握。因此,黑格尔说,概括讲来,哲学可以定义为对于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在他看来,人之异于禽兽在于人能思维,动物就不能说出一个‘我’字。只有人才能说‘我’,因为只有人才能思维。但哲学中的思维不是作为情感、直觉或表象等形式出现的,而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在这种方式中,思维成为认识,成为把握对象的概念式的认识。也即哲学的思维是作为形式的思维即概念思维,只有思维才配称为哲学的概念或仪器。哲学借助于反思反思是以思想的本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觉其为思想的从直觉和表象中超拔出来,对外在世界和内心情感中的
10、真理加以反复思索(Nachdenken),并以思想、范畴、概念去代替表象,从而实现将情绪表象转化为思想的目的。因此当我说出一个我字时,就已经进入了哲学的反思,即将我作为思维的考察对象。这里,我不是单纯抽象的普遍性,而是包含一切的普遍性。因为尽管我里面可能有各种内容,如能感觉的我、能表象的我、有意志的我等,但在这一切活动中都有我,或者也可以说在这一切活动中都有思维。因此人总是在思维着的,即使当他只在直观的时候,他也是在思维。在此基础上,黑格尔既反对将感觉、直观、表象与思维截然分离即将宗教和哲学相互对立的想法。他批判做这种分离的人,忘记了只有人才能够有宗教,禽兽没有宗教,也说不上有法律和道德。同时
11、,黑格尔也反对那种忽略一般的思想与哲学上的反思的区别的做法,这种人常把哲学看得太轻易,虽未致力于哲学,却可以高谈哲学,认为凭直接的知识、凭直观就可以获取真理的知识。而这种观点显然会对哲学产生许多粗陋的误解和非难。在黑格尔看来,思维尽管存在于情绪、信仰或表象里面,思维的活动和成果尽管也都表现和包含在它们里面,但具有为思维所浸透的情绪和表象是一回事,而具有关于这些情绪和表象的思想又是一回事。只有对这些意识的形式加以反思后所产生的思想,才是包含在哲学之内的,而停留在表象里面,并不是哲学的思维方式。基于此,黑格尔认为,哲学的任务就在于:对于一般的普通意识,哲学须证明其特有的知识方式的需要,甚至必须唤醒一般人认识哲学的特有知识方式的需要。对于宗教的对象,对于真理的一般,哲学必须证明从哲学自身出发,即有能力加以认识。假如哲学的看法与宗教的观念之间出现了差异,哲学必须辨明它的各种规定何以异于宗教观念的理由。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7页 共7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