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语文教案模板合集6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语文教案模板合集6篇.docx(2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语文教案模板合集6篇语文教案 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出“军阀、恐怖、宪兵、魔鬼、苦刑、匪徒、舅姥爷”等词语。过程与方法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中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感受革命传统教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教学准备:收集关于李大钊的资料。自学生字新词。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阅读“单元导读”,明确单元学习目标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深深的怀念”这一单元主题,请同学们自读“单元导读”,想想我们在这一单元里将要看到什么,学习什
2、么?二、质疑激趣,导入新课。1出示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自由谈心中的疑问)2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走进课本寻找答案吧。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轻声读文,借助工具书,做到正确流利读课文。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检查正确流利读课文情况,检查生字生词掌握情况。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李大钊的哪些事?你从这些事中感受到什么?4学生借助课前搜集的有关李大钊的资料,相互交流自己的初步感受。四、熟读课文,动笔书写。1自由练习朗读课文。2书写本课生字、生词。第二课时一、自主学习,交流讨论。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正确流利地朗读了课文,作者李星华追忆了父亲李大钊生前发生的哪件事给
3、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在作者的眼中和你的心中李大钊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做批注。二、根据学生汇报,教师顺学而导。1学生自由汇报被捕前部分课文第二段,引导学生体会父亲为了革命工作达到忘我的程度,从另一侧面体会当时形势紧急。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体会和理解读出来。课文36段,引导学生体会一向慈祥的父亲,今天竟含糊回答我的问题,同学们想象当时的情况,再次体会时局的严重,读出情况的紧急。课文7段,出示李大钊说的话的含义,从中体会父亲把革命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要,重点读好父亲的话。过渡语:是啊,尽管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越来越紧张,尽管同志们多次劝他离开北京,尽管母亲不止一次劝说他,可父亲总
4、是坚定地说(课件出示父亲的话)读好父亲的话,从读中体会父亲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负责精神。2学生汇报被捕时部分汇报1011段,从“不慌不忙”一词体会父亲镇定自若,体会父亲为革命事业早已做好各种准备。从父亲的语言和动作中,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汇报17段,体会父亲在敌人面前态度严峻,猜测父亲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汇报其他段落,从敌人凶残和野蛮体会当时社会的黑暗。尽管敌人似魔鬼一般,父亲却表现的镇定自若,这样勇敢坚强的父亲又怎能不令人敬佩,同桌合作读8-17段。3汇报被捕后部分19段从“乱篷篷”一词你想到什么?(出示19段课文读出自己的体会)出示22段,想一想父亲心里在想什么呢?难道父亲不疼爱自己的孩子
5、,不留恋自己的妻子吗?教师小结:父亲为了革命事业早已经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他爱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他更爱天下所有受苦受难的人们,他愿意为自己所追求的事业献出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他觉得值,这就是一个革命者,他时刻不忘用自己的言行教育亲人。学生再读22段。三、升华情感,读写结合1课件出示李大钊图片: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眼前的李大钊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信心,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用自己的言行影响亲人)2就是这样一位孩子眼中的好父亲,战友眼中的好同志,却在1927年4月28日被北洋军阀张作霖杀害了,同学们自由读2930段,体会全家人的悲痛心情。3他虽然离我们远去,但他却留下了宝贵的精
6、神财富,面对眼前的这位中国共产党的优秀缔造者,你想说点什么呢?拿起你手中的笔,把自己想说的话记在书中。四、领悟表达,展示收获1文章中的父亲给在座的每一位留下太多的感动,相信作者在写作中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浏览全文,你领悟到怎样的表达方法?教师总结:作者按事情顺序,采取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给人留下很深印象,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敬仰和深深的怀念。2作业抄写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课外阅读红岩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等书籍。了解李大钊的其他故事。板书设计:十六年前的回忆被捕前时局严重形势紧急高度负责被捕中不慌不忙态度严峻勇敢坚强被捕后乱篷篷生死置之度外语文教案 篇2教学目的1理解作者对生活的那一份诗意的感
7、悟。2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学会思考人生。教学重点、难点1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2注重激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或者创设情境引发体验。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酷(ku4)似掺(chan1)脊(ji1)背枉(wang3)读2解释下列词语。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奥秘:奥妙神秘。凄惨:凄凉悲惨。翻来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掺和:掺杂混合在一起。知书识礼:有知识,懂礼貌。指人有文化教养。酷似:极像。二、导人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样的书?可能有些同学已经记不清了,作者却对他的第一本书永志不忘。因为那本书承载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过几十年后,作者走过了迢迢征途,饱尝
8、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发现那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笔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作者牛汉,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史成汉。生于1923年,1940年开始写诗,有诗剧、诗歌、诗集等。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互相补充、评议。四、学生自主阅读质疑、讨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还可指我踏人生活的一次珍贵的经历,一本人生之书。)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一种感激之情。)3如何理解“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体会书的珍贵,读书机会的珍贵。)4“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
9、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我的第一本书对“我”影响之大,作者要回报它。)五、品味语言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我的童年生活是艰苦的,但我的第一本书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乐趣和知识。)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我的第一本书,作为我的启蒙老师对我后来走上文学道路有着深远的影响。)六、拓展训练学生说说自己读“第一本书”的经历、体会,互相交流。七、小结本文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
10、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八、布置作业1研讨练习三。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语文教案 篇3教学目标:1。通过交流摘录笔记,体会方法的不同。2。学习朗读古诗,体会诗中春水的美丽。3。通过开卷有益的学习,体会文中人物的感情。教学过程:一、摘录笔记1、交流自己的摘录笔记,一下谁的摘录笔记写得好。2、读一读课文中摘录笔记的内容,体会春潮和三月桃花水用了不同动词描写春水的写法。3、引导学生摘录课文中类似的句子。二、读一读。1。出示古诗兰溪棹歌,交流查找到的戴叔伦的资料,师可以适当补充。2。用自己的方法朗读古诗,交流质疑,理解诗中难懂的词句。3。找出诗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怎样朗读。4。配乐朗读。(课件出
11、示相应的图片)5。出示古诗桃花溪,交流查找到的张旭的资料,师可以适当补充。6。用刚才的方法学习古诗,小组内交流质疑,理解诗中难懂的词句。设计意图: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拥有一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再加上刚刚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了一首古诗,所以放手让他们自学会收到良好的效果。7。配乐朗读。(课件出示相应的图片)8。你还收集了哪些描写春水的诗句?还可以交流学生收集来的一些描写春天的诗。用自己的话赞美一下春天。三、开卷有益。(一)学习泼水节。1。自己朗读课文,同桌间互相正音。2。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泼水节”写了哪些内容?在书中划下相应的句段。3。谈一谈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可以是书中描写泼水节
12、情景的.部分,也可以是关于泼水节美丽的传说,还可以说一说1961年周总理参加泼水节时的情景。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句段说一说。4。相机指导朗读。小组内互读,指名读等形式。例如:怎样才能读出泼水节那种热闹的场面和欢乐的气氛?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文中所描写的内容。5。你认为文中哪些句子写的最美?再读,感受文章句段。(二)学习抢春水1。自读课文,说一说抢春水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2。从哪些句子中能够感受到“抢春水”的快乐?再读课文,划下来。3。相机指导朗读。想一想,怎样朗读才能和课文中的小伙伴一样感受到同样的欢乐?4。注意指出文中“我们”抢到春水时说的话。四、金钥匙。1。先说一说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
13、自己又掌握了哪些上课听讲或理解课文的方法。2。全班交流。3。读一读书中小朋友的方法,谈一谈上课时还需要注意什么?笔下生花(本课建议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指导)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观察事物以及充分写出内心感受的方法。2。通过自己动笔描写“春水”,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的情感。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播放歌曲春雨沙沙。2。朗读诗歌春雨。说一说歌曲和诗歌都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春水滋润着大地,催生了万物。充满了生机的春天睁开了惺忪的睡眼,欢迎我们投入她热情的怀抱,今天我们就来用我们自己的笔来描绘春水。二、出示本次题目和要求。1。春天的小河(小雨)2。想象:我是春天的小雨点要求:可以借鉴本单元的主题
14、课文的描写方法,语句通顺的描写自己眼中的春水,要求将自己观察到的感受充分写出来,将写得有声有色。三、指导。1。说一说春天的小雨给你带来一种什么感受?也可以说一说春水带给你一种什么感受?可以结合课文中的词句来谈一谈。2。你打算从哪些方面来描写?3。出示书中提示的描写方法。想一想怎样才能写得“有声有色”?(例如引导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来描写,也可以鼓励学生模仿书中的一些词句来写一写。)4。课件出示一些有关春雨的录像或图片资料,帮助学生直观的感受。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搜集素材,使他们有景可写,另外通过这些录像或图片资料让他们的眼界更加开阔,从而使的题材更加广泛。5。说一说自己的感受,看到这样的
15、画面使你想到了什么?6。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要写的内容。7。全班交流。四、出示。听一听,说一说他是怎样写的,自己要学习哪些方面。五、试文。提示学生注意要写得有声有色。第二课时(讲评)语文教案 篇4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能正确默写名句。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3、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播放古典音乐,教师配乐讲述,引入课题。导语: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瑰丽的文化遗产,它就像一颗闪亮的明珠,散发出熠熠的光辉。本学期我们一起轻叩诗歌的大门,感受了诗经采薇中远征战士的艰
16、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诗圣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喜悦心情;宋代词人辛弃疾那忘怀于大自然中所得到的快乐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步入古诗的殿堂,跟随着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来欣赏他写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二、知诗人。(出示王昌龄像)师:这位就是诗人王昌龄,课前大家查阅过了他的相关资料,你们都了解到了些什么?(课件出示诗人简介)三、释题。师:学习古诗,应从题目入手。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芙蓉楼”是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送”是送别的意思。“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与朋友分别时,诗人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来
17、读课题。三、整体诵读,品评朗读。过渡:辛渐既是王昌龄的同乡又是他的好友,辛渐即将回到家乡,王昌龄在芙蓉楼为他送行,这首诗描写的就是诗人在芙蓉楼送别好友的情景。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1、初读古诗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诗,注意读正确,读流利。(1)指导读得正确。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他有没有把每个字的读音都读准了。(2)指导读出节奏美。师:我们知道,古诗具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大家试着读读看能不能读出节奏来。指名读一读芙蓉楼送辛渐,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在读时是怎么停顿的,有没有读出节奏与韵律。2、师配乐范读。3、学生配乐朗读。四、感悟诗歌内容。1、自读自悟。学生结合注释仔细地
18、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可以把自己读懂的内容跟同桌讲一讲。2、集体交流。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知道了什么?过渡:结合注释,我们已经对这首诗的内容有了大概的了解。有人说,古诗是语言的钻石,它凝练、隽永,值得我们细细地品味、琢磨。让我们先来品品第一、二句。(出示一、二句诗)五、品诗,悟情。1、教学一、二两句,感受含蓄的离别情怀。(1)请同学们认真读读一、二两句,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相机板书:寒雨 孤山)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说你看到的情景吗?面对着这样的凄风冷雨,这样孤零零的楚山,又要与好友分别了,诗人心中是怎样的感受呢?(板书:孤寂)诗人表面上写楚山孤独,其实是在表达自己
19、孤寂的内心啊!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再读这两句。(指导朗读)师:芙蓉楼一别,辛渐即将回到故乡洛阳与亲人团聚,而这里就只留下诗人一个人了,再没人陪他饮酒,陪他吟诗,与他交心了想到这些,他的心中更感到(学生说感受)所以在第一、二句这样写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师引生再读)。语文教案 篇5教学目标:1、感受人们走搭石的画面美;2、感受搭石蕴含的人性美,感受上了年岁的人摆搭石的助人为乐的情怀,体会俩人走搭石的谦让,年轻人的尊老爱老的美德;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现课文的美;4、用发现的眼睛观察我们的现实生活,说说自己看到的美丽的风景。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同学们,在课前我们学习了这篇课
20、文的生字新词,读通了课文。在初读这篇课文后,我的脑海里始终浮现出这样的图画(出示情景图)同学们看-(潺潺流水声)这是个美丽的地方。(轻音乐起)这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流动的小溪。溪水中有一排整齐方正的石头,人们踩踏着石头过小溪,这石头就是搭石。在作者眼里,最美的就是这家乡的搭石!(板书: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二、提出疑问出示句子: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齐读句子。风景是供观赏的自然风光、景物,作者家乡的风景是那么优美、迷人,再读。作者认为家乡的搭石最美。(稍顿)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1、为什么说搭石构成了一道风景呢?2、搭石美在哪里呢?三、导学解疑搭石美
21、在哪里?这节课,我们一起去研究、一起去感受。出示自学提示:a.默读课文2-4自然段。b.想想:你是从哪儿体会到家乡搭石的美,把相关的句子用“-”划出来。c.把自己划出来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想一想:那是一道怎样的风景?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学。教师巡视自学情况,收集信息。1、看得见的风光美你从哪里看出了搭石美?(出示句子):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你从哪里读出了美?、可以任意先说。一行人走搭石,动作有什么特点?协调有序?(和谐一致,配合得当,动作整齐,不显杂乱)在这里是说前面的抬起脚来,
22、后面的就紧跟上去,没有人抢路,也没有人突然止步。我们也一起到搭石上去走走,男生走前面,读“抬起脚来”;女生走后面,读“紧跟上去”。前面的-男生:抬起脚来。后面的-女生:紧跟上去。前面的-男生:抬起脚来。后面的-女生:紧跟上去前面的-男生:抬起脚来。后面的-女生:紧跟上去整齐的动作,伴随着踏踏的声音。这哪里是在行路啊,分明就是在舞蹈。再读-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你还从这段话哪里感受到了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清澈明净的水波在荡漾.就是描绘水面波纹荡漾的样子;形容人影多,姿态美。)请你描绘一下这样的画面。抽2-3生描述。(
23、清波,人影,清波人影)学生描述后。多美的画面啊,请你读读句子。搭石,如同一排琴键,搭石上,人们灵巧的跳动着,水面上漾起粼粼波纹,人影、树影、云的影子,散开了,又聚拢来了。这样的景象真像一幅画,真像一首小诗,出示: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谁愿意来读读这首绮丽的小诗?我们一起像她这样读读吧。出示句子: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协调有序、和谐美好、如诗如画、富有诗意、有声有色、动静结合、有动有静 风景。2、让人感动的心灵美一行人走在搭石上,是一道如诗如画的风景,这是看得见的风光的美。在课文中,
24、更有一种看不见,却让我们感动的心灵的美,你有没有发现?你从哪里感受到了?学生找句子。教师出示: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学生谈感受。把自己当作那位摆搭石的大叔、大婶,自由地读一读,体会一下大叔、大婶的内心想法。大叔、大婶摆搭石过程中有哪些动作?动作:放下找来搭上踏透过大叔、大婶的动作,你猜猜他们可能会怎么想?抽3-4生回答。你谈得真好,你已经走进了摆搭石的大叔、大婶的心里,请你读读这个句子吧。内心:满意摆好了搭石,老人感到满意了,(老师划出“满意”),老人心里会怎样想?抽生说。摆好
25、了搭石,老人感到满意,脸上会浮现出怎样的表情?抽生说。(引导学生关注句首的“急着”)摆搭石前,大叔大婶的神情是怎样的?急着要去办的事情还没办好,为什么露出了会心的微笑?(和摆搭石相比,他们觉得这些事情都不重要,因为搭石关系到行路人的安全。)连词:无论(连词:不管;不论。假设条件关系的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只要(连词表示充足的条件,下文多与“就”或“便”呼应)一定(必然;确实无疑。)直到(一直到)才摆搭石的老人心灵真美!你还从哪些词获得了这样的感受?学生谈感受。(无论,不管大叔、大婶遇到怎样着急的情况,都会停下来,摆搭石。)你设想一下,他们可能会遇到哪些着急的情况?(急着去看病,忙着走亲
26、戚,忙着接孩子放学,忙着去赶集)不管遇到什么情况,不管有多忙,都要停下来摆搭石。他们心里总是装着别人,总是为他人着想。这是金子般的心灵啊,让我们一起来赞一赞他们吧,齐读这句话。出示句子: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 为他人着想、舍己为人、无私奉献、一心为人、乐于奉献、关心他人 风景。2、两个人走搭石你还从课文的哪个地方感受到了这种心灵的美?学生找句子。教师出示: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互相谦让、关系融洽、互相尊重、互敬互爱)请你读读这句话。多么和谐的一幕啊!两个来过溪的人中有一
27、个老人,又是怎样的情景?学生找句子。教师出示: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默看这句话,你觉得哪个词打动了你?(伏下)请你做做伏下的动作。是的,年轻人就是像这样,恭敬地弯下腰,老人就能轻而易举地爬上年轻人的背。老人就可以舒舒服服、安安全全地过小溪了。过了河,你需要老人给你道谢吗?为什么?(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按道理就该这样。年轻人不需要老人的道谢,老年人不用给年轻人道谢,也许只是微微点头一笑,或许只是和年轻人拉拉家常话。)已经过小溪的老人,他也曾经年轻过,他也曾经-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这位年轻人,他将来也会变老,也一定会有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过去透过
28、这个伏字,你感受到了什么?(尊老敬老)透过这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所当然,你感受到了什么?(尊老敬老已经成为了人们的习惯、当地的风气)在这里,在这溪边的五、六个村子里,互相谦让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尊老爱老已经成为了一种传统。根据老师的提示读读这段话,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生读: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生读: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每天有多少人走搭石啊,假如怀抱着宝宝的妈妈来走搭石,假如学生接着说。有了这么多的假如,谁又会怎样做,并且把它当作理所当然的事呢?(抽3名学生
29、口头回答)出示句子: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互相谦让、尊老敬老、互相帮助、扶老携幼、团结友爱、民风淳朴 风景。四、整体感受1、自由地有感情地读课文2-4自然段,感受搭石构成的一道道风景。你觉得最美的是哪道风景?学生自由说。(引发争论,明白风光之美需要人来欣赏,更需要人来营造。)2、我们从搭石中,读出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出示小诗)读: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一行人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如诗如画的风景,一个人摆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一心为他人的风景,两个人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助人为乐的风景。家乡的风光美,家乡的人心灵更美!五、回归生活,说风景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30、。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像这样的一道道风景,你发现了吗?请用“ ,构成了 的一道 的风景”的句式写话。学生说。(学校里拾纸屑,关门窗,摆放文具,走出教室时摆放凳子,上下楼梯协调有序,路队整齐;校外公共汽车上,主动给老人、残疾人让座;家里父母孝敬老人,父母谦让。)同学们,到底什么是美?什么才最美?抽几名学生作答。(高尚的品德,替他人着想,善良的心地)所以,我们不光要用我们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我们更应该用我们的双手去营造生活中更多的美!下课!板书:搭 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语文教案 篇6教学目标:1、能正确数出学过的字的笔画数,并按笔画数填写。2、复习巩固学过的字。逐渐养成正确使用量词的语言习惯。3
3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儿歌,知道看太阳,辨别方向的方法。教学重、难点:能正确使用量词。教具准备:挂图、纸做大转盘,词语卡片、字卡、学生准备彩色笔。教学准备:第一课时一、我会填。1、出示“子、头、长、出、飞、火“,并把花瓶、红花贴在黑板上。(1)集体认读。指学生说说:题目要我们干什么?(2)齐读:“我会读”。2、学生填写后,交流填写方法。二、看看读读。1、出示插图。2、观察图画,说说图意或编一个小故事。(学生自由发言)3、读词。(根据学生发言,随机出现文字:白云、木船、小河、小狗、鸭子、野花)(1)齐读。(2)自读:一只小狗、一条小河、一朵白云、两只鸭子、一条木船、几朵野花。(3)对口令。4、
32、小组讨论:把图中的事物连起来说一说,比比哪组说得好。(1)小组讨论。(2)汇报交流。三、巩固练习:说一说。一( )画 一( )水 几( )小鸡一( )阳光 一( )手 几( )房子几( )鱼 几( )星星四、扩展练习。出示“读读背背”中的插图或看文中的插图,用上数量词表示图中的事物。第二课时一、读读画画。、按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指学生认读.2、观察图,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3、按要求涂上颜色,并分类认读。4、游戏:给每个字编号,如图,共14个号,号码位置固定,转盘上的字随转盘转动,停止后,用编号所指的字组词,说句子或背儿歌、古诗。5、练习:找一找带有下面偏旁的字。(1)四人小组合作找一找。(2)汇报、交流。二、读读背背:东西南北。1、自读,指学生读,评议。2、同桌互读,教师巡视,个别指导。3、指导学生认清方向。(1)早晨太阳从什么地方升起?(2)说说图中小女孩面向什么地方去上学,推断出其余三个方向。4、朗读、背诵。(配上动作)三、扩展活动。思考:下午的时候,面向太阳,方向该怎么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