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弹性受心理虐待儿童的社会关系认知-刘娟.pdf

上传人:不*** 文档编号:228257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PDF 页数:57 大小:2.5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不同弹性受心理虐待儿童的社会关系认知-刘娟.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亲,该文档总共5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不同弹性受心理虐待儿童的社会关系认知-刘娟.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同弹性受心理虐待儿童的社会关系认知-刘娟.pdf(5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分类号:密 级:学校代码: 10165学 号:20111堕巡遣掌研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不同弹性受心理虐待儿童的社会关系认知作者姓名:学科、专业:研究方向:刘娟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个性、社会性发展与早期干预导师姓名: 刘文 教授二。一四年五月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承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他人和其他机构已经撰写或发表过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志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启示和所提供的帮助,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学位论文版权的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辽宁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及学校有权保

2、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复印件或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文授权辽宁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并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并且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使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签名日期: 多日不同弹性受心理虐待儿童的社会关系认知摘要逆境是一种人生的考验,有人在逆境中沉沦,但也有人在逆境中重生。心理弹性(Resilience)是个体经历逆境仍能积极适应、维持或恢复心理健康的能力,也是个体在逆境下调动积极因素应对危机的动态过程。儿童期的经历可能影响成年后的身心状态

3、,家庭是儿童成长的首要环境,儿童心理虐待(Psychological Maltreatment)一方面涉及照顾者的不利抚养行为,另一方面则强调不利行为对儿童身心发展的不良结果。本文以社会关系认知为切入点,聚焦受心理虐待儿童的心理弹性问题,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和儿童积极的社会关系认知是受心理虐待儿童的保护因素。关注受心理虐待儿童心理弹性的发展,对其往后的社会适应和职业成就具有预见性意义,也是及早对其进行心理干预的重要依据。本研究结合问卷法和实验法,研究四到六年级不同弹性受心理虐待儿童的社会关系认知特点。首先,利用多信源汇聚操作甄别法,研究611名被试了解心理虐待呈阳性儿童的心理弹性,包括对发展功能

4、的各项综合指标进行评估,筛选出心理弹性儿童和缺乏心理弹性儿童,作为进一步实验的被试。其次,采用组间设计对受心理虐待弹性组合缺乏弹性组的儿童共88名进行单类内隐联想测验,探讨儿童对父母的内隐态度,区分高弹性儿童和缺乏弹性儿童在心理虐待处境下对父母的内隐态度的差异性。再次,通过假设情境法等考察受心理虐待儿童对师生、同伴关系的认知。最后,儿童对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的认知决定了其社会支持系统的质量,如果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预测儿童良好的综合发展功能,则说明良好的社会支持及儿童对社会关系的认可对降低心理虐待的伤害具有积极意义。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611名被试中,297人心理虐待呈阳性,占486

5、。受心理虐待的心理弹性儿童144人(占497),缺乏心理弹性者146人(占503),两者人数分布差异并不显著。(2)心理弹性儿童和缺乏心理弹性儿童分布的性别差异显著,受心理虐待的情况下,心理弹性的男性显著多于女性。(3)受心理虐待弹性儿童对亲子关系的内隐态度比缺乏心理弹性的儿童更为积极,这种内隐态度与儿童的综合发展功能呈显著正相关,说明积极的亲子关系是儿童受心理虐待重要的保护性因素之一。(4)心理虐待弹性儿童在三类社会关系背景下情感维度的认可度均高于缺乏弹性组儿童;在不同假设情境下,心理虐待弹性儿童比缺乏弹性儿童更倾向于向老师、同学或朋友倾诉自己的遭遇,或请求帮助。(5)积极的师生、同伴关系和

6、支持寻求与受心理虐待儿童心理弹性的发展存在显著正相关,同伴关系和支持寻求能有效预测受心理虐待儿童心理弹性的发展。关键词:心理弹性;心理虐待;社会关系认知;社会支持辽宁师范大学学位论文Resilience in Psychological Maltreated Children:Focus on their Cognition of Social RelationsAbstractAdversity is the test for human being,someone survived from it,someone didntResi lience refers to positive ad

7、aptation,or the ability to maintain or regain mental health,despite experiencing adversity,it also concerns a dynamic process that individual copes withcrisis by protective factorsAs we all known,chi ldhood experience is SO important that mayimpact the future life,even determine our destinyFamily is

8、 the first place for a young child,and caregiversparenting will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Psychological maltreatment is a repeated pattern of damaging interactions between parent(s)and child,and emphasizes the impairment outcomes on childrenS physical and mentalhea

9、lthyThis article focus on the resilience of children with psychological maltreatment,explores the stressful situation,some available protective factors and resilient functioning thathelp children survive from psychological maltreatmentThe most significant meaning of thisissue is the value of predict

10、ing the hindward social adaptation and career achievement ofthese children,and its a very important evidence to intervene in the damage by psychologicalmaltreatmentPsychological maltreatment is a common consequence of physical and emotional abusebut also occur as a distinct entityMost of children ar

11、e suffering from emotional abuse andneglect while some others were overcoming the adversityWe divided 6 I I psychologicalmaltreated children into two groups:resilient and non-resilient by questionnairesThepurpose is to detect their cognition of social relations and to fi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WO

12、groups with 88 childrenThe first step was to detect their implicit attitude toward theirparents by SC-IAT,and then to explore their cognition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andpeer relationship by questionnaire and scenario approachResults turned out:(I)There are 297(486)psychological maltreated ch

13、ildren among61 1,and 144(497)are resilient while 146(503)are non-resilient,the difference ofpopulation is not obvious;(2)there is distinct gender difference,at the same situation wheresuffered psychological maltreatment,the boys with resilient is much more than girls;(3)incomparison with BOIlresilie

14、nt children,resilient children have more positive cognition ofimplicit attitude toward parentsThat means good relationship with parents is one of theprotect factors;(4)resilient children hold more positive cognition of other interpersonal不同弹性受心理虐待儿童的社会关系认知relationship and willing to talk or ask for

15、help when they need it;(5)effective relationshipwith teachers and peers is positive correlated with psychological maltreated childrenSresilienceIn some extent,peers relationship and asking for help can predict psychologicalmaltreated childrenS resilienceKey Words:Resilience;Psychological Maltreatmen

16、t;Cognition of Social Relations;SocialSupportIII辽宁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目 录摘 要一IAbstract,一II-弓J 言-l-1问题提出一2一11文献综述一2一I11心理弹性概述-2-112心理弹性的研究思想及相关指标一4-113心理弹性的危险因素一一心理虐待7114受心理虐待儿童的弹性变量及其作用机制一1 0-1I5内隐社会认知概述一1 3一12以往研究存在的不足一1413研究目的一l 5一14研究意义-1 5一141理论意义-一1 5142现实意义-1621研究的总体思路一1722研究假设一l 7-3实证研究一1931研究一受心理虐待儿童心理弹

17、性的筛选一19-31I研究目的一l 9312研究假设19313研究方法一l 9-314结果与分析一22-315讨论一24316结论一2732研究二不同弹性受心理虐待儿童对亲子关系的内隐态度一27321研究目的一27-322研究假设一27323研究方法一27324结果与分析一29-325讨论一30-不同弹性受心理虐待儿童的社会关系认知326结论3 133研究三不同弹性受心理虐待儿童的师生、同伴关系认知32331研究目的32332研究假设32333研究方法32334结果与分析34335讨论-36336结论一-38-4综合讨论3941社会支持对受心理虐待儿童的积极作用-3942研究的创新之处一39-

18、43未来研究的展望-40-参考文献一4l-附录A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46附录B儿童自我意识量表(自评)一47一附录C儿童行为评定表(教师评)-48-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一49一致 谢一50一辽宁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引 言杰克伦敦曾在热爱生命中描写了一个脆弱而又坚韧的抗争者形象,他试图表现人在绝境中所爆发出来的生命能量。当人们认为逆境重生只是个别现象的时候,心理弹性(Resilience)理论的提出,改变了过去关于逆境对人的发展必然导致不利影响的认识,从更为积极的视角探索个体自身、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注经历逆境后的个体差异。这也为进一步研究可行的干预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人

19、类卓绝的智慧塑造了一个共同存在的文明社会,但不同个体在面对命运、现实,甚至灾难时却千差万别,境遇造就了伟人,也可能毁灭了弱者。在杰克伦敦看来,生活的目的是在粉碎障碍、战胜挫折中实现的。儿童受心理虐待是一个极易被忽视的问题,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心理创伤”纳入美国儿童保护法,才逐渐独立于其他儿童虐待形式,并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但是长期以来,心理虐待仍然难以像身体虐待、性虐待那样引起社会或有关机构的重视。究其原因,心理虐待的形式难以判定,受心理虐待的后果也没有可直接观察的外显特征或可佐证的实验数据。尽管如此,有研究者认为心理虐待比躯体虐待和性虐待更具有破坏性,因为它严重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发展II】。据

20、调查,在英国,情感虐待和忽视是儿童虐待中十分常见的形式。通常对儿童机能和发展造成极大的危害,这种伤害到青少年期和成年期更为明显【2】。然而,在家族观念浓厚的中国社会,不免受到传统教养方式的影响,忽视、贬损、干涉孩子的行为更加难以引起抚养者的重视。受心理虐待的儿童处在一种慢性生活压力中,淡漠的亲子关系或过于宠溺的抚养方式都可能培养出性格极端的孩子。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有孩子可能并未受到消极的影响,而是成功地应付了这些压力,获得自身的积极发展,即“心理弹性”儿童。那么,心理虐待能否构成儿童成长的威胁和挑战?又是什么原因实现了高弹性受心理虐待儿童的积极成长?这正是本研究所关心的问题。不同弹性受心

21、理虐待儿童的社会关系认知1问题提出11文献综述111心理弹性概述(1)“弹性”理论的提出研究经历逆境后,导致适应性结果发生的因素已经有较长且确证的历史了,这主要基于有关精神分裂症研究的显著成果【31。早期对重度精神病人首要关注的就是他们的不适应行为(maladaptive behavior),而对这一群体中小部分表现出适应行为的病人则较少关注,被认为是“非典型”的。直到20世纪70年代,研究者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病前,在相关的工作表现、社会交往、婚姻、承担责任方面极少呈现出病态。尽管这个时候还没有用“弹性”一词来描述这种“非典型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但是他们在发病前仍具备良好社会能力这一现象,在

22、今天看来预示着与“弹性”特质有密切相关【。】。同时值得关注的是对精神分裂症女性患者的孩子进行的研究,据显示,这些孩子经历高危环境仍能复原,并努力地应对不断变化的逆境。作为一个理论和实证研究,这对研究“儿童期弹性”(childhood resilience)的产生发挥了重要作用。随后具有突破性的研究是Emmy Werner研究夏威夷儿童【5I,拓展了弹性的研究背景,如不利的社会经济地位及其风险,父母有心理疾病,虐待,贫困和社区暴力,慢性疾病,灾难性生活事件等。这些研究促使人们开始系统地寻找保护性因素,正是这些因素使这些孩子得以健康成长。早期的研究主要关注“弹性儿童”的个性品质(personal

23、qualities),例如自主性或高自尊。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逐渐意识到弹性可能来源于儿童的外部因素。他们总结了这样三个方面的因素:儿童自身的特点;儿童家庭各方面的因素;儿童外部的社会环境特点f61。在一些早期的文献中,有研究者将那些经历逆境仍能良好发展的孩子贴上“无懈可击(invulnerable)”的标签。但是这样的说法很容易造成误导,误以为风险规避是绝对的不可变的。随着研究的深入,有些观点逐渐明晰,所谓的积极适应是随着生活境遇的改变,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过脆弱,但也可能变得更为坚吲7】。(2)心理弹性的定义弹性,译自“Resilience”,源自拉丁文“Resilire”,表示“弹回”(

24、recoil)或“跳回”(1eap back),是指在艰难处境下与积极适应相关的一般概念【81。中国学者将其译为“弹性”、“复原力”、“韧性”、“适应力”等,从中国的词源来看,“弹性”是形意结合,在表词达意上更为贴切,辞海解释“弹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特性,发生弹性形变后可以恢复原来的状态的一种性质。用以形容人,则能够概括出个体的韧性和伸缩力,面对困境时能够游刃有余,如太极的“以柔克刚”之力。国内研究者较多地采用这一翻译。辽宁师范大学学位论文长期以来,关于“弹性”始终没有获得一个统一而明确的界定,这也成为理论构建中的瓶颈。不同的研究者从自己研究的侧重点对“弹性”给出了不同的定义。Rutter(1

25、987)将其定义为:作为个体成长在高危环境下获得的积极发展的结果91。Masten和她的同事(1990)区分了三类“弹性”现象:那些在危险处境中的个体表现出比预期更好的发展结果;在压力下仍能维持良好的适应性:能从创伤中复原。基本的“弹性”概念都涉及到即使经历逆境,仍能积极适应,维持或恢复心理健康的能力。对“弹性”进行科学的定义正获得越来越多其他学科领域的支持,包括心理学、精神病学、社会学,以及新近的生物学一一遗传学、实验胚胎学、内分泌学、神经科学等。然而,仍无法给“弹性”下一个统一明确的操作定义【mJ。有关弹性定义的争论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第一种将弹性狭义地定义为一种人格特质(personal

26、trait),每个人都具备“弹性”的潜质,与个体的遗传和生物基础相关;另一种观点则将弹性视作一个动态化过程(dynamic process),也可理解为“弹力”作用,即“弹性”在逆境下与危机生活事件相互作用,个体需要调动积极因素(可能的保护性因素)“重新整合”(reintegration)被打破的“生物心理精神的平衡”(biopsychospiritual homeostasis),而这个重整的过程也是“弹性”发挥作用的过程。实际上,研究者们在涉及任何一个方面的定义时,都采取了一种“共通”的态度I1。不同的侧重点应该依据不同的研究需要,尤其当具体的工作是关注过程而不是人格特质的时候。因此,国内

27、学者在研究流动儿童心理弹性时,“一般都将弹性从操作意义上定义为具体的保护性因素(protective factors)的结果【12】。”席居哲,桑标(2002)则对弹性从操作上定义“尽管所经历的环境有导致心理疾病的危险,但是却产生了相当好的结果【13。”综上所述,我们倾向于将弹性定义为当个体经受心理虐待时,可能的保护性因素发挥作用的过程,并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结果。(3)儿童心理弹性的发展特点界定心理弹性是人格特质或动态化过程时的争论实际也反应了弹性发展的稳定性和动态变化之争。席居哲的分析认为从时程上看,心理弹性具有相当的稳定性,是一条有波动的水平线,保持着动态平衡,但这个过程中再发生重大的压力事件时,就会产生波动。他对816岁中小学生心理弹性的研究发现,弹性儿童的比率从小学三年级至初中二年级表现为两端比率较小,中间年级段较高,但高年级段的儿童比低年级段的比率高些。816岁年龄段表现出更强的波动性,这可能与儿童面临的发展任务和年龄特点有关。三年级儿童需要适应从低年级升入中年级的变化,六年级及初一年级则面临着升学、择校、适应新环境的多重压力,因此弹性比率较低1。心理弹性的发展具有很强的个体差异,这是因为每个人经历的压力逆境类型不同,程度也不同。12岁以前儿童若经历过家庭虐待,其影响要比任何一个时期所经历的不利处境更为严重。小学中高年级阶段是儿童自我意识、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不良的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论证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