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电影的受众心理研究-张梦琪.pdf

上传人:不*** 文档编号:227944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PDF 页数:45 大小:1.5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互联网+时代电影的受众心理研究-张梦琪.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互联网+时代电影的受众心理研究-张梦琪.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互联网+时代电影的受众心理研究-张梦琪.pdf(4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_ _ _ _ 10459 _ _ _ 201422071193 _ _ 专业 硕士学位论文 _ +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2016 _ 4 _ _ A thesis submitted to Zhengzhou University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A Research on Movie Audiences Psychology in “Internet +“ Era By ZHANG Meng-qi Superviso

2、r: Prof. CHEN Xiao-wei Master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April _ 2016 _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 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 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 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

3、论文及相关的职务作品,知识产权归属郑州 大学。根据郑州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或向 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郑州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人离校后发表、使用学位论文或与该学位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 果时,第一署名单位仍然为郑州大学。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 日期: 年 月 日 _ I 摘要 “互联网+” 颠覆了传统的电影制作理念和哲学, 电影受众对于新的 “互 联网+”时代电影的心理上也存在这巨大的变

4、化。不管是受众对电影的接受 美学、关于电影的选择与认同、观看电影时的满足、忠诚度以及对电影的 评价和反馈等问题,也在互联网的语境下产生了较大变化。本文采用传播 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视角,主要采用理论研究的方法,对“互联网+”时 代中电影受众的心理特征进行归纳分析。具体采用文献研究、总结归纳、 案例研究等方法。力求深入地剖析出“互联网+” 时代的电影受众的社会 文化心理,包括其群体构成及为行为特征,以及中国电影受众的人群分析, 探求其行为及心理特征背后的理论支撑。探析受众在接受电影这类艺术作 品时会产生哪些心理,解读观众与电影之间分别作为受众和媒介是如何互 为影响和促进的,对过程中显露出的问题进

5、行原因剖析,并尝试找到理性 的方法扭转不良局面。根据总结出的电影受众的研究结果,应用到“互联 网+”时代的电影产业发展中去,充分发挥受众在电影艺术领域发展以及大 众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和意义。在当下中国“互联网+”冲击下新的电影文化 版图和经济版图中,我们在建构多元化电影格局,延伸电影产业链的同时, 在“受众为王”的时代,更要建立与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新技术相匹配的电 影思考方式、知识体系、表达方式以及沟通渠道,不仅要适应受众众,还 要能够顺应新变,因势利导。为实现中国电影产业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打 好关键牌,同时也为中国电影争得更多尊重与受众的喜爱。 关键词:互联网+;电影;受众;社会文化;心理 _

6、II Abstract “Internet + ” mode rearranges not only the traditional thinking of movies, but also the concept of our movie audience. There comes a huge change in the audiences cognition and choice of movies, the satisfaction and loyalty, their feedbacks, as well as the way they define the success of a

7、 movie. This all happens in the context of the Internet. This paper induces and analyzes the psych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movie audience in the “Internet +” age by adopting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studies, psychology and sociology. It mainly used the method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As far

8、as the method of study is concerned,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summarized method, case study method are adopted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to the end. This paper also strives to dissect the socio-cultural psychology of Chinas “Internet + Movie” audience, including the structure of their groups, their

9、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whole movie audience in China, trying to find out the theoretical support of their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It provides insight into the psych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audience while accepting this kind of movie art works; i

10、nterprets how the receiver, the audience and the intermediary, the movies, affect and promote each other respectively. In addition, it analyzes the reasons and devises the solutions to the very problems which have been revealed in the process, and tries to find out some rational methods to reverse t

11、he adverse situation. It suggests to apply the studys results in real ter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Internet + Movie” industry, and bring the audiences effect and significance in the field of movie art, as well as the field of the popular culture into full play. In the “Internet + Movie” mode

12、and the economic territory of contemporary China, we not only need to construct a diversified structure of movies and extend industrial chain, but also need to create a movie thought, a knowledge structure, a discourse style and a communication channel which can be well matched with the Internet and

13、 big data in this era of “audience is king”. _ III Only if we maintain an appropriate tension between adapting audience, following the trend and making the best use of the situation, can we expect a good harvest of the box office and the whole market, ultimately win more love of the audience, and gr

14、eater respect of our Chinese culture, for our Chinese movies. Key words:Internet +, movie, audience, social, cultural, psychological _ IV 目录 绪论 . 1 一 选题的背景及依据 . 1 二 研究的问题及目的 . 3 三 研究的方法及意义 . 4 第一章 “互联网+”时代的电影与受众概述 . 8 第一节“互联网+”与“互联网+电影”的概念 . 8 一 “互联网+”的概念 . 8 二 “互联网+电影”的界定 . 9 第二节 “互联网+”时代电影受众的概念 .

15、10 一 电影受众的界定 . 10 二 “互联网+”时代电影的受众特点 . 11 第二章 “互联网+”时代电影的受众接受美学 . 14 第一节 受众接受的性别审美 . 14 第二节 受众接受的动漫化视觉审美 . 16 第三节 电影文本的阐释与体验 . 17 第三章 “互联网+”时代电影的受众心理变革 . 32 第一节 从被动受众向积极受众的转变 . 32 一 受众的主动选择与观影忠诚度 . 32 _ V 二 粉丝电影的受众认同 . 32 第二节 多元化电影类型与受众审美的多元化 . 34 一 电影类型的细分 . 35 二 国产喜剧片票房奇迹 . 36 三 IP 电影的热捧 . 37 第三节 互

16、联网化的受众环境与媒介使用 . 38 一 电影受众的群体活动 . 38 二 互联网化的观影模式 . 40 三 “弹幕电影”电影、受众的互动 . 41 第四章 “互联网+”时代电影受众心理对当下电影工业的影响. 32 第一节 电影产品与受众用户的观念革新 . 32 第二节 受众大数据分析成产业核心 . 33 第三节 众筹规避电影投资风险 . 35 结论 . 38 参考文献 . 39 个人简历 . 39 致谢 . 40 _“互联网+”时代电影的受众心理研究 绪论 1 绪论 一 选 题的 背景及依 据 电影诞生于1895年,至今已经有 100多年的历史,但中国电影的发展 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与

17、美国等国家成熟完整的电影王国相比,中 国电影的生产质量、市场规模、市场结构等方面均还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当下,国家推出一系列有利于文艺产业发展的政策,最新的中华人 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已经在网络上公布,并公开征求社会 意见。中国的电影产业即将迎来真正的春天。随着“互联网+”不断地与传 统产业发生碰撞,电影产业的发展也深受互联网技术及思维方式理念的影 响,呈现出全新的“互联网+”时代的电影产业特质。 “互联网+”时代的电影产业,早就被推上整个文化产业的风口浪尖, 成为各大互联网企业争相追捧的香饽饽。从受众群体而言,“90 后”乃至 “95 后”这一阶段的年轻人,受互联网影响深厚,正逐

18、渐占据着电影受众 核心,如何做好“互联网+”时代电影的受众研究,对于电影产业发展有着 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此进程中,电影受众对与电影艺术本身的接受心理和 认同,更是融合了传播学,社会学,电影美学等多种理论,电影受众与媒 介的互动关系以及受众反馈的形式等方面都有着里程碑式的进展和变化。 由于受众一直是一个颇具争议的群体,因此,受众研究的方法、类别、 目的多种多样,但所有这些研究,都具有一些基本的相同的特征:帮助人 们“建构”、“定位”和“确认”受众这样一种似乎无形的、变动中的或 不可知的社会存在。 受众研究作为电影受众相关研究中最本源的研究,在著名传播学著作 受众分析中,可以说为后来学术理论界进行

19、受众研究提供了三个可行 的视角,笔者在为本论文进行文献阅读时,对此书中提到的“社会文化性” 研究以及“行为性”研究的视角和渠道深受启发,十分认同。值得一提的 是,这本书中对于粉丝现象这一特殊的受众现象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 和分析,对于本论文的写作予以大量的理论支持。 _“互联网+”时代电影的受众心理研究 绪论 2 电影学研究从一开始就与哲学、美学、文学、戏剧、艺术学、心理学 等学科的关系都相当密切,借助以上学科研究成果发展而来。在中国电影 学术领域,20 世纪 80年代初,著名电影学者钟惦棐曾发表过名为话说观 众学的文章,旗帜鲜明地提出应该重视电影观众学和心理学的研究,很 有电影理论的先见之

20、明。张卫与章柏青的电影观众学体现了这一号召 富有成效的重要成果,成为领先,具有很大影响。以下选择一些具有代表 性和特点的理论观点进行梳理和描述。 1电影并非存在于胶片里,也不单纯存在于银幕中,而是存在于观众 的心理中。这个理论由心理学家雨果闵斯特堡提出,闵斯特堡的思想是 在格式塔心理学中的审美知觉整体论上发展而来。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有 一种先天秉有的使原来并不完整的被感知对象进行一种“完形心理”运动 的心理认知能力。借助格式塔心理学,闵斯特堡提出了几个具有重要价值 的思想。他认为,观众在电影中所看到的影像,实际上是内在的心理活动 在视觉上的滞留,并形成连续的运动,本质上不过是一种自愿进行自我欺

21、 骗的幻觉。 电影语言的运用是对受众记忆、联想、想象能力的模拟、暗示、 利用。总之,电影的奥秘在于对观众心理的洞察和利用,对其各种情绪的 调动和唤起,最终在相互作用中达到观众的认同、共鸣乃至白日梦般的忘 我。 2苏联蒙太奇学派代表人物爱森斯坦认为,蒙太奇产生的种种思想最 后实现于受众,最后需要符合受众接受心理的电影语言。“事实上,每个 观众-在导演的启发下,都在创造一种与表演活动相一致的形象,从而领会 和体验了作者即导演的主题。这个形象是导演计划创造的,但又是观众自 己创造的形象” 国内电影受众的研究实际上有着悠久的传统,从中国传统的戏曲文化 中可窥一斑。电影梅兰芳对此现象略有展示。自从电影在

22、中国出现以 来,受众对电影播映的反应,电影如何作用于受众及效果,便成为电影制 作发行人员探讨的关键。 德雨果:深度与运动,载当代电影,1984。 苏爱森斯:电影感觉,转引自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_“互联网+”时代电影的受众心理研究 绪论 3 1949年以后,著名学者钟惦棐先生在电影的锣鼓文章中指出: “最 主要的就是电影和受众之间的联系,抛弃了这个要点就失去了一切的意 义。” 20 世纪 80年代初,电影受众研究开始作为一门学科。由于当时电影方 面的问题,以及社会上的多种文化类活动的竞争等原因,城市里观影受众 人数的骤然显著下降,使得电影研究的不得不再度受到重视

23、。然而,这些 都不能掩盖这样一个事实:轻视受众本身、生硬教化受众的影片,必然遭 到受众的排斥。受众娱乐休闲的方式逐渐多样化,受众的选择具有相当的 自主性,如何吸引电影受众的研究,不管是对电影创作领域还是学术领域 来说,都是必须重视的问题。 从 20 世纪 80 年代初以后,有越来越多与电影受众相关的文献著作涌 现出来,受众研究开始有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文本。例如电影观众学和 影视受众研究丛书等书出版,也标志着我国电影受众的研究开启了一 个新时代。 研究“互联网+”时代的电影受众接受和社会心理,首先要明白何为“互 联网+”时代,“互联网+”时代的电影有何特征,以及电影受众的概念。 在传播学领域内的众

24、多研究类别中,针对受众进行研究一直属于十分 重要的方面,尤其是随着新型网络媒介的出现以及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更新, 受众在接触这些媒介以及媒介平台所提供的讯息时,所发挥的能动作用也 随着时代而不断变化着,对受众的研究也一定要与时俱进。在传播学领域, 电影自出现便是传播大众文化的媒介。就麦克卢汉 “媒介即人的延伸”的 观点来说,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媒介,不仅延伸了受众的听觉和视觉,而且 它强烈的现场感和体验感,也延伸了受众的触觉。电影受众在大众文化传 播中,和媒介的关系是互为影响。 二 研 究的 问题及目 的 鉴于对研究对象所在的研究背景的具体分析,以及所涉及的研究内容 的现实意义考量,本论文在阐述了研

25、究的主要内容后,力求深入地剖析出 “互联网+”时代的电影受众的社会文化心理,包括其群体构成及为行为特 _“互联网+”时代电影的受众心理研究 绪论 4 征,以及中国电影受众的人群分析,探求其行为及心理特征背后的理论支 撑。探析受众在接受电影这类艺术作品时会产生哪些心理,解读观众与电 影之间分别作为受众和媒介是如何互为影响和促进的,剖析过程中暴露出 的问题,并尝试找到理性的方法扭转非常态局面。根据总结出的电影受众 的研究结果,应用到“互联网+”时代的电影产业发展中去,充分发挥受众 在电影艺术领域发展以及大众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和意义。 三 研 究的 方法及意 义 本文采用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视角,

26、主要采用理论研究的方法, 对“互联网+”时代中电影受众的心理特征进行归纳分析。具体方法主要采 用文献研究、总结归纳、案例研究等方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总结出什 么样的电影才能真正打动受众,得到认可。 1.文献研究法 本论文主要研究“互联网+”时代电影的受众心理,因此在理论支撑方 面既涉及到“互联网+”时代电影的发展现状、国内外在电影受众的研究方 面有哪些符合本论文的观点、以及笔者在进行电影受众心理研究时会用到 哪些理论,这些都需要对相关学术著作和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研究。在本 论文中所涉及的文献主要来源于相关专业书籍、学术论文以及网络新闻素 材这三部分。专业书籍主要来自校图书馆传播学、电影学、受

27、众学等相关 专业著作以及个人购书;学术论文主要来自于中国知网以及传播学、电影 学相关专业学术网站;其他网络新闻素材来自相关门户网站或网络信息平 台。通过对以上现有文献资料中研究成果的钻研、解读、归纳等工作,对 “互联网+”时代的电影、电影受众、受众心理等关键概念有了一定的理论 基础和初步的研究方向,为后续论文的撰写,做好理论准备。 2.总结归纳法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涉及文献研究、深度调查,本论文主要结合多种研 究方法的研究成果,主张以学科理论联系案例实际的方式,对本论文的研 究对象以及研究内容,即“互联网+”时代电影的受众心理,进行较为全面 的探析。总结归纳电影受众的心理特征,需要结合受众接受心

28、理,媒介关 _“互联网+”时代电影的受众心理研究 绪论 5 系,受众行为进行收集、整理。在此基础上,对当下“互联网+”时代的电 影和电影受众的互动沟通以及整体产业的良性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3.案例研究法 笔者从本科到硕士,近 6 年的求学时间,笔者始终对观影有着极高的 兴趣,且深受互联网的影响。作为在校学生,除去课余时间去电影院观看 电影之外,由于时间和距离限制,最基本的观影渠道还是互联网以及移动 互联网,笔者有着相对丰富的观影经验。笔者即以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整理 编辑,本论文中涉及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个案,并对其进行分析,找出其 中的意义。所列举案例均围绕相关主题进行论述,并非展开过多的拓展。

29、随着“互联网+”不断地与传统产业发生碰撞,电影产业的发展也深受 互联网技术及思维方式理念的影响,呈现出全新的“互联网+”时代电影产 业的特质。当下,国家提出一系列有利于文艺产业发展的政策,最新的中 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已经在网络上公布,并公开征求 社会意见。中国的电影产业即将迈向新的春天。在此进程中,电影受众对 媒介的选择和使用、媒介功能的开发、传播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与媒介的 互动关系等方面都有着里程碑式的进展和变化。所以,“互联网+”时代电 影的受众心理研究,不单单是对电影受众社会文化心理以及接受美学的研 究,也是对新的受众行为方式、需求满足、商业价值的一种总结延伸,对 电影本

30、身和电影产业更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探索中国电影产业未来发展道 路提供多角度的思考,对促进“互联网+”时代电影艺术领域发展和大众文 化传播研究也有着一定的启发意义。 将论文中依据受众理论研究出的原因和解决途径应用到当下中国“互 联网+电影”的产业发展中去,深谙受众心理,透晰受众需求,加深受众与 电影本身的互动关系,深入受众市场,全面获取受众反馈,从多方面提升 电影产业整体状况,将促进我国电影产业市场的繁荣发展,为走向真正的 文艺繁荣打好基础。 _“互联网+”时代电影的受众心理研究 “互联网+”时代的电影与受众概述 8 第一章 “互联 网+ ”时 代的电 影与受 众概述 第 一节“互 联网+ ” 与

31、“互联 网+ 电影 ”的概念 一 “互联 网+ ”的概 念 何谓“互联网+”,就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和技术,对传统行业进行深 度融合改造,是传统行业的信息经济化趋势,是全行业的协同创新,不仅 对于传统行业的下游销售领域结合互联网技术进行创新,对于上游的生产 制造业务同样也要结合互联网技术开发,将“互联网+”的思维或者说是模 式融入的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方方面面,是现在以及未来实现 国民经济转型的重要策略。 2014 年是互联网巨子大规模融合电影产业的“元年”。作为优秀中国 互联网公司的代表,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简称 BAT)三巨头通过融资、 并购和战略合作的方式,大刀阔斧进军电影市场,

32、颠覆了传统影业的格局。 “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着电影产业的生态和 传承方式。 2015年的两会上,“互联网+”这一概念再次被李克强总理提出,使得 这一词汇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其高度和内涵再次得到更深层 次的诠释和解读,也成为了当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习总 书记在发言中也提出,人们必须深入研究现状,适应“互联网+”发展带来 的变化,有效应对其中出现的问题。 历经 2014 年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网生代”趋势作为基础,电影产业 与互联网融合的程度不断加深,互联网对电影产业的改变不可谓不深入, 整个商业上,经济社会里涌现出越来越多与互联网有关的词汇,不管是

33、火 爆一时的“互联网思维”也好,还是电商平台最热衷的“O2O”也好,包括 电影产业里最热门的一掷千金万人追捧的“IP”,又到本论文里论述的大背 景“互联网+”。伴随社会各界以及电影行业人士对“互联网+”概念的不 断深入理解和试水,互联网与电影的深度融合发展,特别是三大互联网名 企大刀阔斧迈向电影产业,加快了互联网时代电影产业的更新换代的速度, _“互联网+”时代电影的受众心理研究 “互联网+”时代的电影与受众概述 9 在新技术不断更新的推动下,中国的电影产业可以说已经进入“互联网+” 的时代,未来中国电影市场生命力将得到进一步的激活。 二 “互联 网+ 电影” 的界定 所谓“互联网+电影”,指

34、的是在当下的互联网时代,依托互联网而生, 从创意提出来源、主创团队组建、制作发行模式、观众观影方式到票房成 绩实现,无不由互联网造就,深度运用互联网思维方式来运营的电影。 由于中国电影产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学界尚未有关于“互联网+ 电影”概念的学术定论,但是在电影业界包括众多资深互联网人士对此概念都 有着自己说法,并未有统一的解释,笔者在查阅诸多资料和评论后,结合笔者 的思考,总结出上述“互联网+电影”的内涵。 “互联网+电影”有如下特点: 首先,电影主题或故事创意来源于网络资源。如热门网络小说、漫画 的改编,热门 IP的运作。 第二,导演、编剧、演员等主创人员大多成名于网络。 第三,运

35、用互联网及新媒体技术,进行电影的创意、制作、发行、营 销以及衍生产品开发。 第四,电影受众由网络用户转型而成,并深度参与电影创意,投资等 各个环节。同时,粉丝群体也转化成直接的消费群体,具有强大的经济消 费力量,形成具有相当规模的“粉丝经济”。 第五,新型互联网公司与传统电影公司的跨界合作。 例如郭敬明的系列电影小时代 1,2,3,韩寒的电影处女作后会无 期,筷子兄弟的老男孩之猛龙过江等都属于“互联网+”时代电影的 范畴。这些电影除了为受众提供内容外,还为受众提供社交空间,供其参 与体验,并通过互联网运营能够用有限的投入获得较大的收益。“互联网+ “时代电影产业的价值体现在以电影的形式表达一些

36、互联网上精品原创的 内容,并用互联网产品的开发方式,让受众自由表达与分享电影内容,提 升电影本身的可观赏性以及和受众之间的互动性。 “互联网+”时代电影强调的是受众与市场的重要性,电影的内容、 _“互联网+”时代电影的受众心理研究 “互联网+”时代的电影与受众概述 10 所选的演员、所含的广告、宣传手法等,都是由受众和市场决定的。传播 学上讲,媒介即人的延伸,“互联网+”不单是作为一个简单的转变,实际 上完全颠覆了我们的认模式和思考方式。互联网与电影的碰撞交流,整合 甚至重塑了中国电影产业,用互联网思维完成一部电影创意、生产、公映、 反馈的全过程,并实现极高的经济目标。 第 二节 “ 互联网+

37、 ” 时代电 影受众的 概念 一 电影受 众的界定 所谓电影受众,是由人们所选择的媒介类别来界定的类型。每一种媒 介,比如报纸、杂志、电影、广播、电视等都不断吸引维持自己的消费者 和支持者,随着诸如互联网和新媒体的普及,这个过程还在继续。而随着 媒介形态的不断革新,以及媒介的兴替,电影受众的含义也会因时间和空 间的转移而随之改变。 电影受众总是处于一定阶层、时代和空间中,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发 展,电影受众的接受特点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受众是相当复杂的群体, 不仅有时代之分,还有阶层次之差,更有文化水平的区别。在接受美学里, 决定电影受众的接受状态的“接受银幕”和“期待视野”,都是根据受众 所

38、处的政治经济地位和性别年龄、生活方式、性格品质、个人素养、文化 品位、兴趣爱好等纷繁复杂的因素所决定得。 如果要对电影受众进行科学的概括,可界定为“具有电影消费动机与 消费能力,以电影作为审美消费对象,能够欣赏、接受电影美感的某一社 会成员,或者由其组成的社会群体。”由此而言,“所谓电影受众,不仅 指有观看电影行为的单个受众对象,更多的是指有观看电影行为活动的群 体受众。就这个受众群体来说,在不同的时空和环境背景下,是不断变化 组合的。而它的这种变化与组合,与受众自身的欣赏水平和消费能力息息 相关,也与时代背景下的社会政治、经济建设、文化水平等外部因素相关。 ”朱丹,房居清:论中国电影受众研究

39、观念的嬗变,电影文学,2010年第 9 期。 _“互联网+”时代电影的受众心理研究 “互联网+”时代的电影与受众概述 11 例如,在世界电影受众的发展历程中,20世纪40年代,在电视机出现 以前,电影受众是去电影院的观众的同义词,他们人数众多,年轻,爱交 际,习惯于大的、烟雾缭绕的观众席,热衷于管风琴曲,会耐心地在雨中 等待排队,完全以来相隔遥远的、制作和发行都运转缓慢的电影工业提供 内容。今天,电影受众与去电影院的观众已不再相同,更多的人是各自分 散在家中或路上,运用电视、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看电影,电影受众的接 受美学和需求满足都变得更加复杂而多变。 二 “互联 网+ ”时代 电影的受 众特

40、点 由于“互联网+”时代的电影相较于传统电影而言,其叙事语言体系和 审美特征也在发生变化,互联网自由的文艺气氛和碎片化的社会传播语境, 使得“互联网+”时代的电影具有明显的复杂性、融合性、碎片化的表达。 受众对于电影的娱乐性、话题性、社交性等诉求也愈来愈强烈,催生出诸 多“互联网+”时代的电影新形态。 受益于观影渠道增加和观影模式的丰富,受众整体的阅片量都大幅度 提高,同时也提升了他们对电影的欣赏品位、欣赏要求,对创作者的要求 也会更高。目前来看,电影受众发生了很大变化,代际更替、互联网和新 媒体时代的受众重构、好莱坞视听习惯熏陶下的受众升级等等现象都很突 出。尤其是 2014年以来,“网生代

41、”名词渐火,预示着中国电影的主流受 众群体正在发生巨变,擅长网络语言和叙事方式的 80、90后新兴观众逐渐 构成当下“互联网+”时代电影的受众群体的主体。这一部分年轻人,是在 互联网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带有的资深网民特征的互联网表达方 式,以及极高消费能力,对“互联网+”时代的电影产业人士是非常值得重 视的。 与传统电影受众相比,“互联网+”时代电影的受众有以下变化: 第一,电影受众所包含的观众范围在逐渐延伸。在每个人的物质生活 都不断被满足的今天,受众对于自身精神生活的追求也不断提高,近几年章柏青:中国电影受众观察,中国文联出版社,2014年 12月第 1 版。 _“互联网+”时代电影

42、的受众心理研究 “互联网+”时代的电影与受众概述 12 来中国电影市场也呈现繁荣发展,很多不看电影的观众也开始走进电影院 休闲娱乐。而互联网以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观看电影变得更加普及且 经济,很多经典电影甚至重新进入普通人的视野。 其次,电影受众的观影动机更加复杂。随着时代向前推进,社会不断 进步,受众观看电影在获得休闲消遣的同时,也满足了受众自身的好奇心 和求知欲。 第三,潜在观众群发展成为电影受众的过程中,在不断的消失和出现。 所有这些变化都说明,电影受众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互 联网+”时代电影的受众研究也是紧密结合当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 等各个方面因素而进行探讨。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论证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