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元曲的认识.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22732470 上传时间:2022-06-2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2.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元曲的认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对元曲的认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元曲的认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元曲的认识.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对元曲的认识元曲原原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下面一起来学习一下吧!元曲是中华民族绚丽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两者都采纳北曲为演唱形式。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

2、元代戏曲”。 虽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敏捷性。所以读者可发觉,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原因(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元曲又称词余、乐府。谈起元曲,我们首先都会想起元曲四大家,那么元曲四大家都有谁呢?他们分别是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和白朴。关汉卿,贾仲明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关汉卿曾写有南吕一枝花赠给女演员朱帘秀,说明他与演员关系亲密。他曾毫无惭色地自称:“我是个普天下的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在南吕一枝花.不伏

3、老结尾一段,更狂傲倔强地表示:“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学术界尚有分歧。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马致远,汉族,大都(今北京)人,另据考证,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东光县志和东光马氏族谱都有记载。马致远以字“千里”,晚年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闻名大戏剧家、 散曲家。代表作汉宫秋。郑光祖,生卒年不详,字德辉,汉族,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他是元代闻名的杂剧家和

4、散曲家,所作杂剧在当时“天下闻名,声振闺阁”。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齐名,后人合称为“元曲四大家”。所作杂剧可考者十八种,现存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无塩破连环、伊尹扶汤、老君堂、三战吕布等八种;其中,倩女离魂最闻名,后三种被质疑并非郑光祖作品。除杂剧外,郑光祖写散曲,有小令六首、套数二套流传。 代表作倩女离魂。白朴(1226-?) 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旁边),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他是元代闻名的文学家、杂剧家,元曲四大家之一。代表作墙头立刻。那么,元曲原委有什么特点呢?1、民间性。元曲是

5、人民群众的戏曲,与圣殿神曲、宫廷诗剧不同,它是市民和农人的艺术;2、广泛性。元曲题材极为广泛,绝不局限于朝政权位、贵胄家事之类,涉及士农工商,妇幼老弱各种人间生活;3、深刻性。元曲反映各种社会冲突深刻而直白,不以人情世态掩盖阶级冲突与民族冲突;4、典型性。元曲塑造的人物形象,多样而困难,既是现实生活的典型,又有人间普遍的志向;5、曲折性。元曲有大悲剧,也有大喜剧,悲与喜相互转换、涵融,追求团聚结局;6、艺术性。元曲以唱、做、念、打等艺术硬功将歌、话、舞、斗紧密结合,虚拟与实演相生,形态与神理兼备。元曲是元朝文学的主流。蒙古人统一中国后,给汉人以残酷的和特别不同等的待遇,形成长期猛烈的民族冲突,

6、他们破坏了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化制度,从前看作是上品的读书儒生,这时却下降到(七匠、八娼、九儒、十丐)的地步了,这使得中国的学术思想沦入了黑暗时期,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却是一个重要的时期,前人所认为卑不足道的民间文学,大大地发展起来,代替了正统文学的地位,而放出了异样的光彩,这一新兴的文学,正是大众所观赏的曲子与歌剧。所谓元曲,实包含两个部份:一是散曲,一是杂剧。散曲可以说是元代的新体诗,杂 剧是元代的歌剧;散曲可以独立,同时又是构成元代歌剧的主要部份;双方关系特别 亲密,但它们却各有诗的与戏剧的独立生命。曲是词的替身,无论从音乐的基础或是形式的构造上,都是从词演化出来的,词本起 于民间,流传于歌女

7、伶工之口,既便于书写情怀,又宜于歌颂,原是一种通俗文学。他们在旧的歌曲中求改变,在新起于民间的小调中求资料,接着有乐师来正谱,文人 来修辞,后来作者渐多,曲调日富,慢慢的形成一种与词不同的的体裁,而成为一种 继词而起的便于歌颂的新兴文学了。大凡一种新文学体裁的发展,都是由简而繁,由不规则而规则,散曲中最先产生的是 小令,由小令而变成合调,在变而为套曲,小令就是民间流行的小调,经过文学的陶 冶,变成为曲中的小令;由小令合调再进一步,将曲的形式再扩大其组织的,是谓套曲,通称为套数,亦名散套,也有称为大令的。由元曲作品精神的发展来看,大略可分为前后两期。这两期的界限正值元人统一中国不久的时代。前期的

8、作品,比较显明的表现着曲中特有的民间文学的通俗性、口语化 ,以及北方民歌中所表现的直率爽朗的精神与质朴自然的情致,宋亡之后,由于南北 文学的合流,在后期的作品里,慢慢的离开民间文学的精神,在修辞 和表现方面,注意含蓄琢练的手法,而步入于雅正典丽的阶段。因此,前期作品中高远的意境,清爽 的语言,泼刺的精神,到了后期便慢慢的削减了。我们读了关汉卿、马 致远诸家之作 ,再读张可久、乔吉之作,这一种演化的状态,是特别明显的。对元曲的相识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6页 共6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会计资格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