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容器设计技术分析知识问答题.doc

上传人:阿宝 文档编号:2200924 上传时间:2019-12-31 格式:DOC 页数:97 大小:237.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压力容器设计技术分析知识问答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压力容器设计技术分析知识问答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压力容器设计技术分析知识问答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压力容器设计技术分析知识问答题.doc(9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压力容器设计技术分析知识问答题61焊缝系数讨论焊缝系数是依据对接焊缝的型式与检测比例确定的。对容器来说,主要有在两种对接焊缝,即纵向对接焊缝与环向对接焊缝。由此在容器强度计算中引伸出两个焊缝系数,即纵焊缝系数和环焊缝系数。纵向焊缝因主要承受环向应力的作用,因此纵向焊缝系数就与环向应力关联,为此承压圆筒在依据环向应力确定汁算厚度时,应体现纵焊缝系数的作用,代入进行计算。相应地环向焊缝主要承受轴向应力的作用,因此环焊缝系数就与轴应力相应力相关联,为此承压圆筒在进行轴向应力的校核计算时,应体现环焊缝系数的作用,代人进行计算。由于受压圆筒中的轴向应力仅为环向应力的一半,因此圆筒计算厚度系依据环向应力算

2、出,为此其计算厚度的确定必须代入纵焊缝系数进行计算。即GB150中式(5-1)的应为纵缝焊缝系数。但必须强调指出:此时环焊缝系数虽然在厚度计算中不起控制作用,但对环缝质量不能降低要求,仍应取同一的焊缝系数,满足焊缝型式和检测比例的要求,并在图样技术要求中标明。对于以无缝钢管制作的压力容器,由于纵向无缝,故在其厚度计算中,取10。对环缝则应按以上要求处理。值得指出的是:内压圆筒的环向焊缝中同样存在着环向应力,当环向焊缝的焊缝系数小于1时,可能出现高于圆筒母材中的环向应力。环缝中的这种环向应力具有局部薄膜应力的性质,根据应力分析设计的观点,这种局部薄膜应力不同于容器中的总体(环向)薄膜应力,其计算

3、方法和应力强度许用值也不同于GBl50的规定,详见“关于焊缝系数的讨论”(压力容器,杂志1985年第6期)。内压圆筒的厚度计算和校核是以其总体薄膜应力为基础的,按GB-150设计内压圆筒时不必再另行考虑环向焊缝中的这种局部应力的影响。对于球形容器或球形封头及各种成型封头上的球面部分,由于球壳的几何特点,无轴向和环向之分。其应力分布规律也是“两向”相等。故亦就不存在纵、环焊缝之别。此时,所有对接焊缝都应一视同仁,均取同一焊缝系数,并统一满足相同的焊缝型式和检测要求。6-2 椭圆封头、碟形封头的特性、应力及计算1薄膜应力状态:由壳体薄膜理论知:对标准椭圆封头(ab=2),在内压P作用下的薄膜应力分

4、布如图1所示。其经向应力分布如左图,周向应力分布如右图。封头上最大拉伸应力发生于封头顶点,该处的经向应力与周向应力相等。即口r=Pa/式中:a-椭圆形形头长轴半径。b-椭圆形封头短轴半径-封头厚度封头上的最大压缩应力发生于封并没有底边,该处的周向应力,=Pa/,应力绝对值与顶点应力相同。椭圆封头壳体的薄膜应力与圆筒、球壳相比,有一明显的特点:圆筒和球壳在内压P作用下,壳体上任一点的应力,无论是经向(轴向),或周向(环向)应力都恒为拉应力。即壳体在内压作用下,其径向总是发生膨胀,直径总是增大。而椭圆封头在内压作用下,其短轴方向发生伸长,但在长轴方向且可产生缩短,整个封头的形状由椭圆形趋向正圆形。

5、故称具“趋圆现象”。为此在长轴端点因周向缩短产生周向压缩应力,其压应力随ab的增大而加剧。当a/b26时,封头底边的周向压缩应力变得很大,极易造成封头的周向失稳,故标准中不推荐使用。相反当ab25时,由于椭圆封头较扁平,在内压P作用下,趋圆现象较甚,其边缘的自由径向收缩较大,而圆筒在P作用下总是发生径向膨胀,其自由位移差较大。两者变形协调的结果,其连接点的位置可位于封头初始直径之内(见图3)。使圆筒与封头连接点的圆周周长发生缩短,即DiDi,从而使椭圆封头底边附近产生较大的周向压缩应力。由于封头底边受剪力Q的作用被向外扳出,该处的周向薄膜压缩应力较过渡区小,故封头上最大周向薄膜压缩应力发生于封

6、头过渡区。对封头与圆筒等厚的情况,它们的边界力矩其时等于零。因封头受向外作用的剪力的作用,在封头经线方向产生较大的经向弯曲作用,在封头外表面形成压缩应力,其内表面引起拉伸应力,由泊松效应的作用,在封头外表面产生周向压缩应力,内表面引起周向拉伸应力。 封头外表面上由弯曲引起的周向压缩应力与周向薄膜压缩应力相叠加,构成封头的最大应力,其位置位于封头过渡区的外表面,见图6。当1Di(见图4),从而使封头底边附近产生较大的径向胀大。故引起较大的周向拉伸应力。由于封头底边受剪力Q作用被向外扳出,使该处的周向薄膜拉伸应力较过渡区大,故封头上的最大周向拉伸薄膜应力发生于封头底边。封头受向外的剪力Q的作用在封

7、头经线方向产生弯曲,在封头外表面上形成压缩应力,内表面上引起拉伸应力。当封头厚度大于圆筒厚度时,在Q作用下,封头底边产生的自由偏转角小于圆筒的偏转角,为变形协调,必产生边缘力矩M。此M作用,也产生上述弯曲应力情况。为此封头底边处内表面上由弯曲引起的周向拉伸应力与周向薄膜应力相叠加,构成封头的最大应力,其位置发生在封头底边的内表面。当封头与圆筒等厚时,封头底边处内外壁的周向应力相等。当1.210时,M很大,且极易失稳,为此标准中对此加以了限制。碟形封头在外压作用下,同样会“趋扁”,故对与之相接的圆筒也起到径向支撑作用,可作为圆筒外压计算的一个计算基点,为此当其与圆筒相连时,圆筒外压计算长度的确定

8、中,也考虑13的碟形封头的深度。其中心球面部分的外压失稳计算同椭圆封头,都以当量球壳进行计算。碟形封头在开孔补强时,开孔所需补强面积的计算中,同样分两种情况:当开孔位于中心球面部分时,确定所需补强面积的“计算厚度”取球壳计算厚度。开孔位于过渡区时“计算厚度”则取碟形封头的计算厚度。6-3 圆筒与半球形封头、椭圆封头、碟形封头、锥形封头连接时的边界效应1边界力的形成圆筒与半球形封头、椭圆封头、碟形封头相连接时,在内压P作用下,如解除它们间的相互约束,由于各壳体的应力情况不同,则它们边缘的自由位移也是不同的。为了使它们连接点的位移(径向)能保持连续(不发生“开裂)则通常要产生一对边界横剪力Q(见图

9、1)。相邻两壳体在Q作用下,壳体端部都要发生偏转,在解除相互约束的情况下,它们端部各自的自由偏转通常也是不一致的。为使其连接端面的偏转角保持连续,即端面互相贴合,则通常在边缘上又会产生一对力矩M(见图1)。以上相邻元件间为了满足变形协调产生边界力的现象,称为边界效应。边界力Q和M对两壳体引起的应力,称边界效应引起的弯曲解。其与壳体薄膜解的薄膜应力相叠加形成壳体的最大应力。由于边界力引起的应力属二次应力,其最大应力的控制值可达3。以上边界力Q及M的大小取决于相连两壳体的自由变形差及两者抵御变形的刚度差。圆筒体与半球形封头、椭圆封头、碟形封头相接时,由边界效应引起的弯曲解与薄膜解叠加后,并不形成很

10、大的局部应力,不会发生失去安定的问题,所以圆筒和封头的厚度仅按各自元件的计算厚度即可满足强度要求。但在圆筒与锥形封头相接时,边界上会引起很大的局部应力,极易引起边界的不安定问题。此时,圆筒和封头按各自强度计算的厚度不能满足边界的安定强度条件。为此其厚度就应按计及边界效应后的一次+二次应力的总应力强度以安定控制条件(3)或局部薄膜应力强度按11条件进行确定。圆筒与球形封头、椭圆封头、碟形封头相接时,各元件的厚度可按各自的计算厚度确定;而圆筒与锥形封头相接时,在连接处附近两元件的厚度则通常为由边界效应引起的局部应力所控制,其间存在设计准则的差异。 以下分别对圆筒与上述三种封头相接情况的边界效应进行

11、分析。 、2圆筒一半球形封头的边界效应对于由等厚的圆筒与半球封头组成的容器,在内压P作用下,由于球壳中的应力只有圆筒环向应力的一半,应力水平低,则变形必然较小。故球壳边缘的自由径向位移(膨胀)就小于圆筒的径向位移,由此产生的自由位移差由薄壳理论知:=筒球=式中:P内压力; R圆筒内半径; E材料弹性模量; 圆筒球壳厚度; 材料泊松比。在圆筒与半球封头等厚的情况下,两者在横剪力Q作用下,它们端部所发生的自由偏转角极其接近,即端面的偏转相当一致,为此无需附加边界力矩M进行协调,即M=0,端面间的偏转角已能保持连续。因此在圆筒与半球封头的连接边界上只有Q的作用,且因两壳体的径向刚度极为接近,则在Q作

12、用下,两者将各产生一半的位移差(2),即使它们的径向位移保持连续。由此可以解得边界横剪力:Q=式中:P内压力;k壳体常数 k= R、意义同上式。圆筒在Q作用下,端部被向内扳回,周向发生缩短,则其周向薄膜应力反而比发生自由膨胀时减小。但同时由于Q的作用,使圆筒在经线方向发生弯曲变形,从而产生经向弯曲应力。此经向弯曲应力与圆筒经向(轴向)拉伸薄膜应力相叠加构成圆筒的最大轴向应力。据Q作用方向,判知最大应力发生于圆筒外表面(但不在端部),其值x二1293PR/2。因一般控制PR/=,则x=1.239/2XPR/=0.647。即x为圆筒周向薄膜应力的0647倍。由于此应力为由一次轴向薄膜应力与二次轴向

13、弯曲应力构成,其许用值可达3。可见x离控制值甚远。 圆筒在边界力Q作用下,端部产生径向收缩,使其周向薄膜应力反而减小。但圆筒在边界力作用下,在离端部一定距离处(见图1中的A点),会出现挠度反弹,引起较总体薄膜变形为大的径向位移,在“反弹区”造成较大的局部环向拉伸薄膜应力。且此区由于尚存在轴向弯曲应力,通过泊松效应的作用会产生周向弯曲应力,其弯曲应力与较大的周向局部薄膜拉伸应力相叠加,形成圆筒的最大周向拉伸应力。由Q作用方向,判知该最大周向应力发生于圆筒外表面,其值=1032PR/。因一般控制PR/=,则=1.032.可见圆筒上的最大周向应力仅比圆筒一次周向薄膜应力大0032倍。由于其由一次+二

14、次应力构成,故也与其许用值3 相距甚远。为此在圆筒与半球形封头相接时,只要控制圆筒的一次总体(周向)薄膜应力,则由边界效应引起的二次应力,便自动得到控制,即3,故对二次应力无须另行考虑。作用于球壳边缘的Q对球壳引起的应力情况与圆筒相类似,且当球壳与圆筒等厚的情况,球壳中的一次薄膜应力水平低于圆筒,则考虑边界力Q作用后,球壳的应力水平也低于圆筒,即其二次应力也是能自动得到控制的。以上分析是基于球壳与圆筒等厚的情况,当球壳厚度按1倍确定时,球壳与圆筒的最大应力水平相同,则其端部的自由变形趋于接近,为此其边界力Q将更小。由理论分析知,此时Q=P/41.7k,即此时Q只有“等厚情况”时Q=P/8k的1

15、/5还不到,由此对圆筒和球壳引起的应力也将降至1/5。诚然此时由于球壳与圆筒厚度不等(相差一半),它们在Q作用下,端部的自由偏转角不相等,则会引起附加力矩M。但据分析知,此值甚小。为此圆筒中的二次应力更不成问题。相应球壳中的二次应力也能自动得到控制(3)。但须注意的是:由于圆筒与球封厚度相差一半,按一般制造要求,须对圆筒端部进行削薄处理,为此造成圆筒端部的一次周向薄膜应力超限。为解决它们的连接过渡问题,因此需采取“局部加厚球壳”的特殊结构处理,详见GB150图Jl。3圆筒与椭圆封头连接时的边界效应对于由等厚的圆筒与标准椭圆封头组成的容器,在内压P作用下,由于封头趋圆,使圆筒与封头产生较大的变形

16、差,由壳体理论知:=筒椭=式中:b椭圆封头短轴半径 对标准椭圆封头ab=2故:=由于圆筒与椭封等厚,椭封端部在Q作用下的偏转角与圆筒的偏转角极为接近,故它们的连接边界上M=0。即在圆筒与椭封的连接边界上只有Q的作用。由壳体理论分析知,此时Q=P/2k, 此剪力为圆筒与球壳相接时剪力Q=P/8k的4倍。由于较大的Q使圆筒端部向内扳回较多,则圆筒端部的局部周向拉伸薄膜应力更趋减小。诚然此时Q会引起较大的经向(轴向)弯曲应力,其与圆筒轴向一次拉伸薄膜应力相叠加,构成最大轴向拉伸应力,由Q作用方向判知最大应力发生圆筒外表面。据理论分析知,其值x=2.172。当控制在时,则x=1086,此应力仅比圆筒一

17、次周向薄膜应力大0086倍。由于其为一次+二次应力构成,故距许用值3甚远。圆筒在边界力Q作用下,端部产生径向收缩,使其周向薄膜应力反而减小。但圆筒在边界力作用下,在离端部一定距离处,会出现挠度反弹,引起较总体薄膜变形为大的径向位移,在“反弹区”造成较大的局部环向拉伸薄膜应力。且此区由于尚存在轴向弯曲应力,通过泊松效应的作用会产生周向弯曲应力其弯曲应力与较大的周向局部薄膜拉伸应力相叠加,形成圆筒的最大周向拉伸应力。由Q作用方向判知,最大拉伸应力发生手圆筒外表面。其值据分析知:=1.128,即为1128。可见,圆筒上的最大应力发生于周向,其值也离3相距甚远。 标准椭圆封头与圆筒连接后,实际上可起到

18、一种互为加强的作用。由于连接边界上剪力的作用,使两者分别产生与各自在压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径向位移相反的位移。其结果使封头底边附近的径向收缩得到减小;对圆筒则是在边缘附近的径向膨胀得以减少。从而使它们的连接点能保持在圆筒(也即封头)的初始直径位置附近。因此使两者在连接处附近较大区域中的周向局部薄膜应力均同时下降:对封头来说是周向压缩薄膜应力得以减小,对圆筒则是周向拉伸薄膜应力得到减少。对封头和圆筒的周向应力强度都十分有利。(诚然,圆筒在“挠度反弹区”会产生较大的环向应力,但应力水平十分低下,距其许用值相当“遥远”,故也不存在问题)同时,原椭圆封头过渡区在内压作用下因产生径向收缩存在周向压缩稳定问题

19、,由于受到圆筒的径向支撑作用,相当于设置了一加强圈,从而使其稳定性得到提高。所以圆筒与椭封相连后,因它们的径向变形互补,从而它们的周向应力也互为受益。当它们在外压作用时,其周向应力也同样互为受益。此时在椭圆封头过渡区产生周向拉伸薄膜应力,它对在外压作用下的圆筒,起到一种径向支撑作用,从而提高圆筒的稳定性。反过来圆筒对封头的反向作用,使封头底边附近的周向拉伸薄膜应力得以减小。所以无论对圆筒的稳定或是对封头的强度都产生有利的作用。诚然,圆筒与椭圆封头间的剪力,使两者都产生较大的轴向弯曲应力。但对圆筒来说,因其一次总体轴向薄膜应力水平并不高,(只为总体环向薄膜应力的一半,相当于05扫),故即便其与轴

20、向弯曲应力叠加后,其最大总应力也才达到1086倍的, (绝大部分区域的总应力则都未达到。而其相应的许用值按应力分类法可达3,可见其安定问题是足有保障的。此外对椭圆封头来说,封头边缘的剪力在过渡区产生较大的经向弯曲应力,在与相应的经向薄膜应力叠加后,构成封头的最大应力,但其应力水平仅比圆筒总体环向薄膜应力高出不多。由于现标准中将此总应力按1倍许用应力进行控制,故得稍大的封头计算厚度。如按应力分类的准则,则此总应力可按3进行限制,则封头的厚度尚可减薄,且最大总应力距离其安定控制值有极大余地。总之,标准椭圆封头与圆筒连接后,在它们连接处附近的周向应力都得到缓和,经向应力虽有所增大,但因其一次经向薄膜

21、应力水平不高,故叠加后的总应力超出圆筒一次周向薄膜应力(即)并不多。椭圆封头与圆筒的连接可谓是“最佳搭档”,无论在内压或外压作用下,都使它们处于互为有利的状态。这就是椭圆封头为压力容器广为采用的一个重要原因。4两种边界效应的比较 圆筒与椭圆封头相连时的自由变形差跟圆筒与球封相连时的变形差之比K 为: 对标准椭圆封头K=4即圆筒与椭圆封头相连接时的边界应力径向位移差为圆筒与球形封头相边时位移差的4倍。其边界力也增大到4倍(此时球壳与圆筒等厚)。相应由于横剪力Q增大4倍,则由此引起的圆筒轴向弯曲应力,周向弯曲应力也都都增加了4倍。由于这部分应力数值不高,在基与一次薄膜应力相叠加后的合成应力:对圆筒

22、轴向拉应力只提高到2.172/1.293=1.68倍,圆筒的周向拉应力只提高到1.128/1.032=1.09倍。圆筒与球壳相接时,圆筒上的最大应力(周向应力)是圆筒一次周向薄膜应力的1032倍。而圆筒与标准椭封相接时,圆筒上的最大应力(周向应力)则为圆筒一次周向薄膜应力的1128倍。这些应力都远小于它们的相应控制值(3)。故圆筒与半球形封头、椭圆封头等相接时,圆筒的厚度只须按一次总体薄膜应力并控制在1倍水平进行确定,而不必另行考虑其边界效应的二次应力的问题。当圆筒与碟形封头连接时,其边缘应力情况与相当的椭圆封头情况相接近,其边界效应引起二次应力也都不会形成问题,故不必另行考虑。圆筒与椭圆封头

23、、碟形封头相连时,封头的边界效应情况见6-2。需指出的是:圆筒与锥形封头、非半球形封头及平盖连接时,其边界效应引起的局部二次应力可成为圆筒厚度的控制因素。为此其时圆筒厚度的确定既要计及一次总体薄膜应力,又要考虑二次应力的作用,且圆筒的最终厚度可能由后者所确定。5圆筒锥形封头的边界效应圆筒与锥形封头连接时,边界上的局部应力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由于其间经向薄膜力方向发生变化造成横剪力的作用而引起的应力;二是由于两者薄膜自由径向位移不同,因变形协调造成的横剪力及弯矩引起的应力。以上两部分应力在锥壳大小端及与之相接的圆筒中,有时是互相叠加,有的是互相抵减,加上其连接部位存在峰值应力,故使应力分布情况较

24、为复杂。但其中两壳体经向薄膜力方向不一致,这一因素起着很大的影响作用。现就其控制应力的原因分析如下:圆筒与锥形封头相接时,由于圆筒的轴向薄膜力与锥形封头(无论大端或小端)的经向薄膜力方向不一致,为此在锥壳端部存在横剪力P1、P2的作用(见图2)。圆筒作用于锥壳大端的垂直轴向力T2,在锥壳上可分解为两个分量:沿锥壳母线方向的分量N2和垂直轴线方向的分量P2。沿母线的分量N2,在锥壳中产生经向薄膜应力。垂直轴线的分量P2则对锥壳母线产生经向弯曲作用,使锥壳大端的径向产生收缩,一方面产生经向弯曲应力,另一方面使锥壳的环向薄膜应力相对减小,使锥壳大端环向薄膜应力得到缓和。但因经向应力增大,致经向应力问

25、题突出。该弯曲应力随锥顶角a的增大而加大,其与经向薄膜应力相叠加,极易使经向总应力超过3 的安定控制值,从而使圆筒与锥壳大端连接处的厚度通常为此强度条件所控制。只有当锥顶角。很小时,由于垂直分量很小,经向弯曲应力水平很低,经向总应力才不会超过3C,其时圆筒和锥形封头大端的厚度方可按各自薄膜应力所计算的厚度确定。在圆筒与锥壳小端连接处,圆筒作用于锥壳的垂直轴向力T1,对小端分解为两个分量:沿母线分量NI和垂直轴线的分量Pl。 沿母线分量Nl,在锥壳中产生经向薄膜应力,垂直分量Pl则引起母线弯曲,使锥壳小端经向发生扩张,它一方面引起经向弯曲应力,另一方面使锥壳小端产生附加的环向拉伸薄膜应力。此环向

26、薄膜应力与锥壳小端受压力垂直作用产生的一次环向薄膜拉伸应力相叠加,很容易超过其控制值1 (此环向薄膜应力与圆筒和椭圆封头间的边界效应引起的局部薄膜应力性质不同,故控制值为1)。为此通常锥壳小端环向局部薄膜应力强度问题突出,使圆筒与锥壳小端的厚度往往为此强度条件所控制。只有当a角很小时,由于垂直分量甚小,其局部环向薄膜应力才不会超过11。此时,圆筒和锥壳小端的厚度方可按各自薄膜应力强度所计算的厚度确定。GBl50中决定锥壳大小端厚度的应力增值系数Q的曲线就是按以上准则绘制的。为节省锥壳用材,当锥壳较长时,允许锥壳由不同厚度的锥壳段组成,但其大端及小端的锥壳段(加强段)须有足够的长度。由于锥壳大端

27、系经向弯曲应力所控制,该应力的衰减长度较大,故加强段长度取不小于2 。锥壳小端的局部应力系由局部环向薄膜应力所控制,此种应力的衰减长度相对较短,故加强段长度可取不小于。略去锥壳大小端直径的差别,锥壳大端加强段长度相当于是小端长度的1414倍,体现了两种应力的衰减特点。圆筒一锥壳连接与圆筒一椭圆封头连接相比较,由于前者两者壳间的轴向(经向)薄膜力方向不连续,使两者的应力大为增加,为此常需增设加强段。当锥顶角较大时,加强段需很厚,设计很不经济。为有效降低锥壳大小端厚度,可采取带折边的结构。锥形封头上折边圆弧区的存在,极大地缓和了连接处的局部应力,故封头厚度可大为减薄。锥壳大端折边过渡区的厚度可按当

28、量碟形封头近似计算。6-4 压力容器开孔补强设计分析6-4-1 开孔补强设计概述为满足工艺操作、容器制造、安装、检验及维修等要求,在压力容器上开孔是不可避免的。容器开孔以后,不仅整体强度受到削弱,而且还因开孔引起的应力集中造成开孔边缘局部的高应力。因此压力容器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开孔的补强问题。GBl50给出了通常压力容器壳体及平盖上的开孔补强方法。所考虑的开孔容器部件有:圆筒壳、球壳(包括碟形封头上的球面部分)、锥壳、椭圆形封头及平盖。为避免开孔引起更高的应力集中,GB 150规定开孔的形状仅限于圆孔和长短轴之比O5Di时,由于圆平板被开孔以后,板截面宽度较小,此时,“圆平板”已趋向圆环(板截面的宽度与板厚相当),其受力状况与圆环相接近,故宜按法兰进行计算。由以上分析可知,就标准86条的计算方法,平盖开孔所需补强面积比相应壳体开孔所需补强面积可少一半,乃是两种不同补强要求引起的结果。6-4-3 内压容器与外压容器开孔补强的区别?答:由于外压容器失稳时表现为周向弯曲,因此对壳体开孔的补强准则,即与平板相同。为此标准852条对外压容器开孔补强面积仅取05倍的开孔削弱的“稳定面积”,可谓半面积法。其与内压容器的等面积补强正好相差一半。平板受力方式不分内压、外压,都是承受弯曲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技术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