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案与教学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案与教学反思.doc(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1.古诗词三首 山居秋暝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分析意象,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领会诗歌主旨。过程与方法:1.品味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的优美意境。2.培养鉴赏古诗时展开想象,再造诗歌意境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美、发现美、欣赏美。教学重点:1.分析意象,品味意境,领会诗歌主旨。2.进一步学习阅读和欣赏诗歌的方法。教学难点:更深层体会诗人的情感。教学设想: 本诗短小精悍,自然清新,诗人通过精炼、生动的语言勾勒出了让人神往的艺术境界,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充分调动学生审美感受为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感悟、联想、想象,去揣摩语言,品味意境,体会情感。教学时数:1课时
2、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摩诘指的是谁呢?他就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王维是一个能诗善画的人,但是我们谁知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究竟是什么样的境界呢?好,这一课我们来学习王维的诗山居秋暝 ,一起去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2.介绍写作背景:王维,字摩诘,父亲早逝,母亲箸信佛教。二十岁中进士,可是仕途多舛,中年遭遇挫折,逐渐走上了明哲保身、远祸自全的道路,思想日趋消积。从开元二十八年(740)到天宝三年(743),王维先隐居终南山,晚年又在陕西蓝田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山居秋暝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3、品。2、 初读诗歌,把握大意。(写什么)1.解题辅助理解“山居秋暝”应该如何理解?山居:隐居在山间。秋:季节,指秋天。暝:傍晚。山居秋暝:诗人在山中看到的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2.学生自己理解大意山居秋暝这首诗写了什么?(诗歌通过具体景物描写,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三、再读诗歌,领悟内涵(怎么写)1.找意象(学生讨论归纳)问:前面我们已经知道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傍晚秋景图,那么诗人通过哪些景物来描写这幅美景图呢?下面大家默读诗歌,找出文中所描绘的景物。(山,雨,月,松,泉,浣女,渔人)2.品读诗句,领悟内涵(学生感受品读相关诗句)(1)学生谈景物给人的感受问:诗中作者写的这么多景物给人的
4、感受是怎么样的?哪位同学来谈谈?明确:首联:山,空气,特点是空旷、清新。(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雨后山林之感受品味空旷清新的韵味)问:“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么笔下说是“空山”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道山中有人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 “空”不仅写出了清幽安逸之境,也正是诗人皈依佛法之悠悠禅心,不是山空,是心空。“空”理是佛教的基本教义,王维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世人称其为“诗佛”。“空
5、”是世界的真实本相,诗人参透了佛理。四大皆空,宁静淡泊,超然脱俗。佛理的浸润,使诗人在表达凡情中,有了深邃的意趣,其诗中的“空”境,以丰富的声响色相、物态人迹,展示心意的空灵,将虚实相生的意境艺术推向极妙的境界。“空山”在这里明言山空,实则为心空,说明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象,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相关知识补充:a 关于佛教的知识:认为“四大皆空(空性,空理,空境,空观),五蕴无我”。空,表示万法都由因缘和合而生起,没有固定的实在性,与缘起同义。它的义理否定事物的实在性,否定构成自我与世界的恒存的永久的实体,也否定持有这种见解的看法。“空”的唯识宗主张“境由心造”、“万法唯识”、“唯识无
6、境”。b 关于“空山”的相关知识: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颔联:月、松,特点是明净,清幽。(学生结合荷塘月色里对月、树的描写感悟月的皎洁,月下松林的斑驳朦胧美,体会松林的清幽。泉水叮叮咚咚响像歌声。)意境:“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林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特色:一静(月、松)一动(泉水),一色(月色皎洁、青松苍翠)一声(泉水)颈联:浣女:纯真,活泼。渔夫:勤劳,朴实。(学生讨论品读)理
7、解:上句写女子,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听到竹林的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问:为什么山中清幽又要有浣女的喧呢?是不是出错了?明确:从全诗看,以“喧”来反衬“静”。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的体会出一种和平恬静,体会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的。人是一切景物中的点缀。人的出现,会使原本美丽的画面更加增添一种灵动,飞扬的色彩和情调。“蝉噪林逾静,鸟鸣山
8、更幽”,这种以动写静的写法,更衬托出山林的“空”和“静”。(2)通过感受,纠正读法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读,然后学生范读。(3)品读课文,再现意境(学生闭眼想,老师描绘)秋天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空静,宛若世外桃源。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数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清清的泉水匆匆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笑闹声传出翠竹林之外。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
9、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4)总结这首诗的意境“空”为全诗之眼,言山空实则为心空,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象,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此诗以一“空”字领起,格韵高洁,为全诗定下一个空灵澄静的基调。全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读这四联分别写感觉、视觉、听觉、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古代文人多借清秋而写悲伤之意,此诗则属乐秋之作。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色韵清绝。”唐诗解:“雅兴淡中有致趣”。唐诗矩:“右丞本从工丽入,晚岁加以平淡,
10、遂到天成”。唐诗合选详解王云翼云:“前是写山居秋暝之景,后入事言情,而不欲仕宦之意可见”。四、归纳(为什么写)1.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诗人曾属“王孙”,来自官场、来自社会,而今别居辋川。从“误入尘网中”到“复得返自然”,一个“自”字表达出诗人独特的“山居”领悟,更显秋韵之图乃是对羁绊人性的官场社会的强烈反驳。“留”者“居”也,而“山居秋暝”之“居”不仅有自然的深情召唤,更是诗人心灵的驻足。正是在这种精神背景下,为世人所景慕的“春芳”在诗人眼中就显得不足为怪了。诗文通过写山中的景物写出山中的自然美、人美,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人热爱,希望远离尘俗,继续归隐的愿望。2.
11、本诗的写作特色是什么?(根据板书引导学生讨论归纳)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动静结合。五、拓展你对王维这种既希望归隐,又想领俸禄的生活态度有什么看法?可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个角度进行拓展。六、布置作业1.背诵山居秋暝2.江雪也是一首归隐诗,请大家比较一下山居秋暝与江雪的异同。七、板书设计山居秋暝唐王维 景 感受 愿望 自然美山、雨空旷、清新月、松明净、清幽表达了远离尘俗,继续归隐的愿望泉 水清澈、欢快人美少女纯真、开朗渔夫勤劳、朴实山居秋暝教学反思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晩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
12、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体现了王維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我们学校的学生语文基础薄弱,尤其是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相对较弱,因此我在教学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以“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的教学思路,培养学生鉴赏古诗时展开想象,再造诗歌意境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诗词,也为本单元其他诗歌的学习打下基础。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让学生弄清一首诗歌的主题并不难,天键是要让学生会提取诗中的意象进行想象、赏析和理解,更深层体会诗人的情感。因一节课时间有
13、限,今后要进一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多给学生时间去想象、品味和交流。枫桥夜泊【教学目标】1、能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味道2、看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3、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4、背诵枫桥夜泊。【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基本上可以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初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也有一定的热情。而且已积累了一些不同内容的古诗,这为以诗读诗、以诗学诗、以诗悟诗、创设诗韵课堂奠定了基础。【重点难点】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对愁眠”的心情。【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准备】教学枫桥夜泊的有关课件、插图。【教学流程】一、揭示背
14、景,导入新课。孩子们,一千二百年前,有一个叫张继的人进京赶考,最终却名落孙山。时至今日,当年的状元现在已无人知晓,可落榜学子张继的一首诗却流传至今。那么这首诗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枫桥夜泊。(板书)解题。(生说)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夜晚,走近张继的内心,去深刻地感受一下吧。2、 初读感知,学习生字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出示要求)请你来给大家读,提醒一下大家。明白了吗?3.(出示诗歌)下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翻到第24页,自读诗歌,注意要声音响亮,读准字音。 4.学习生字。(出示霜、愁、眠、苏、寺)孩子们,这里面有一个字特别有意思,我们一起来看看。
15、这是什么字啊?(出示愁)谁能用它来组个词呢?(发愁、愁眉不展、忧愁)从我们组的这些词中,可以看出这里的愁是什么意思呢?(愁,人的一种正常情绪,是人们遇到不好解决问题时的一种心理状态。)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字中说道:愁,忧心忡忡。字形采用“心”作边旁,采用“秋”作声旁。秋,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由繁盛而萧瑟、令人感伤惆怅的季节。愁,篆文 (秋,草木凋零的季节)(心,感伤)。 我们怎么样才能写好愁字呢?我们来看看,愁是什么结构的字?(上下结构)上下结构的字要写得紧凑一些,扁平一些。请同学们做个小老师,仔细观察愁的写法,指导老师来写好这个愁字。好了,孩子们,赶紧拿起笔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两遍吧,
16、看谁能够写得既工整又美观。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写。老师给出了评价字的三个标准,作业整洁给一星,书写正确给两星,占位准确给三星。(大家评价生写)下面请同桌互相检查,给你的同桌评价一下。5.读古诗。师:孩子们,刚才老师看了,好多同学都得了三颗星呢,看来大家都努力认真去写了。现在咱们再把愁字送进这首诗里来读读吧。师:孩子们,你们的声音可真响亮,但读诗不仅要读得流利,还要读出诗的节奏、停顿和韵味。(出示诗节奏)下面请同学们看着老师标的节奏来读。(生读)看到你们绘声绘色的朗读,老师也忍不住想读一读,我们一起来读可以吗?老师读前四字,你们读后三字。老师读1、3句,大家读2、4句。 下面男女生合作来读,男生读
17、1、3句,女生读2、4句。同桌两个相互合作来读,一个读1、3句,一个读2、4句,然后再换过来读。三、看图说话,领悟全诗。(1)初读诗句,整体感悟孩子们,有句古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相信读了这么多遍以后,大家肯定会有所感悟。如果老师让你用一个字来表达一下你此刻的感受,你想到的是什么呢?生:愁(板书:愁)(2) 理解诗意,体会忧愁师:当我们在读“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时候,你感觉到忧愁了吗?当我们听闻“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时候,你觉得寂静吗?当我们面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时,你觉得凄凉吗?是呀,那为什么读这首诗的时候,你会感到凄凉和忧伤呢?下面
18、请大家在书中找一找,你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并用笔把它圈出来。(生说,师板书:月乌霜满天,枫火-,城外寒山寺,钟声到客船)1、学习第一句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寒冷的夜晚吧。谁能结合 图片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生答)师质疑:孩子,老师有一个疑问,霜不应该是在地上吗,所以李白才有这样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张继怎么说霜满天呢?你是怎们理解的?(生答)师:孩子们,你们知道吗?其实关于这个霜满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教师讲解)这几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可是不管从哪种角度来理解,我们都能感受到这个深夜的寒冷,诗人的孤独,对吗?指导朗读。师:孩子,你能读出夜的寒冷,读出诗人的孤寂吗
19、?(挑生读,齐读)2、学习第二句师:张继看着月亮渐渐地升起,又渐渐地落下。天地之间,一片幽暗。在这片幽暗之中,张继又看到了什么?谁来说说看?生答。预设:找一个词来形容一下那是怎样的渔火。孩子,你是怎么理解这个对字的?(有人认为是张继面对着江枫渔火难以入眠;还有人这样理解,说诗人因为心里忧愁,所以他眼里的景物也是忧愁的,把江枫和渔火拟人化,它们也很忧愁,所以相对无眠(板书)指导朗读孩子,你能带上自己的理解来读读这句诗吗?3、学习第三四句师:在这个孤独而寂寞的夜晚,诗人辗转反侧,无法入眠,月亮西沉,乌啼声声,江枫凋零,渔火点点,多么凄清,多么孤寂的画面啊。此时,他又听到了什么?生说。指导朗读。(3
20、)小结体会,以歌抒情1、孩子们,当你心中有愁闷的时候你用什么办法表达?(生汇报)师:漫漫长夜,漂泊他乡,没有亲朋好友的相陪作伴,没有妻儿的嘘寒问暖,张继只能用诗来诉说自己的失意落寞。此时此刻,我们都是这失意落寞,身在他乡的张继,让我们一起吟诵出内心的忧愁。(师引读)2、诗人不仅用“月落”“乌啼”“霜天”“江枫”“渔火”这几种景物营造出了一种凄凉的气氛,更是直接用“愁”字表达出自己的感情,借景物来抒发感情就叫做-借景抒情,情和景交汇融合在一起就叫做-情景交融。(板书)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交融,于是这首诗就成为了后世的典范。你们知道吗?这首诗还被后人改写成了一首歌,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21、。四、体会诵读,情感升华孩子们,在张继之前,没有人这样写过钟声;在张继之后,尽管有很多人写过钟声,但是,没有一个人写得像张继这样扣人心弦,感人肺腑。这,正是枫桥夜泊这首诗能够流传千古的秘密所在。让我们再次满怀深情地走进这首千古绝唱。5、 课堂小结,感悟诗情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写景抒情的一首七绝。诗歌描写是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看到江南水乡秋夜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旅途中的孤寂与忧愁。六、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欢声笑语,也会有忧郁哀愁。李白在愁苦时写下了“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孟浩然在愁苦时也写下了“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的诗句,请大家课外收集更多有关愁
22、苦的诗句,课后相互交流。 枫桥夜泊教学反思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写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描绘了诗人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月落、霜天、江枫、渔火伴着乌啼、钟声,交织成一幅凄美的秋江夜泊图。“愁眠”是枫桥夜泊的诗眼,因为愁眠,诗人才看到月落、江枫、渔火,感受到霜气满天,听到乌啼、钟声。月落后,天地之间一片昏暗,江边枫树影影绰绰,江中渔火星星点点,霜气袭人、乌啼凄厉,景中无不带着作者的愁思。诗人与愁思相伴,难以入眠。或许,只有城外寒山寺悠扬回荡的钟声,才能与诗人相伴。在教学时,我从诗题入手,引出“愁眠”,在反复品读中感受诗人内心的“愁”。 在课始,我通过“一千二百年前,有一个叫张继的人进京赶考,最终却
23、名落孙山。时至今日,当年的状元现在已无人知晓,可落榜学子张继的一首诗却流传至今。那么这首诗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枫桥夜泊。”这样一段话激起学生对枫桥夜泊的学习兴趣。 遵循“一课一得”的教法,这节课仅仅围绕“愁”来讲。我紧紧地抓住了课文中“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愁”字展开教学,找准了这首古诗的感情基调。初读古诗,并让学生评价。之后学习了一个生字“愁”。通过反复朗读,在阅读中理解古诗诗意、体会诗情。又结合图画来说诗句意思。紧扣诗眼,抓住“从哪看出诗人张继很愁?”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古诗。在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张继“愁什么”时,首先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诗句字面意思的理解,月亮落山
24、了,乌鸦在哇哇地叫着,整个大地都被大雾笼罩着。江边的枫树映衬着点点渔火,诗人张继独自站在船头,难以入眠,只听的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在耳畔萦绕,感受到诗人此时的孤独、凄凉、寂寞。重点讲解了关于“霜满天”和“对愁眠”的几种说法,开拓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知道答案不止一种,面对同一事物,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就好,自己的见解来会更好。最后体会诗人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通过课后反思,以及找别的老师评课,我感到有许多不足之处。1.在给五年级的学生上公开课时,是否还要讲解生字?如果讲的话,怎样来讲,讲到什么程度,占用多长时间才合适?这是令我困惑的地方,这一方面的问题没有很好地处理。
25、2.在引导学生赏析品味诗人张继的愁绪时显得空洞、凌乱,没能让学生们真正地体会到其中的愁。没能利用对比、移情,让学生深入地体会诗人夜泊枫桥时的心境。看来,真的要教好古诗,确实要花一番苦工在上面。3.由于对理解“愁”没有引导到位,学生的朗读也始终没有出来感情。朗读指导太少,导致学生几乎没有读出应有的感情。而面对这一问题,我也没有及时的朗读来引导学生。4.前后时间安排不太合理,前面朗读占用太多时间,导致后面讲诗句意思时没有太多时间来引导学生理解,这又回到了前面几个问题上,总之就是应该引导学生深刻感悟诗人的愁思愁绪,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满怀深情的投入到朗读之中。前后朗读对比才更会有层次感。5.板书也是一大
26、问题,没有做到清晰简要。本来我设置的是板书完以后,会变成一首叫做“愁”的五言绝句,但是我最后没有点出来,这就造成板书不清晰简要。6.本课快要结束时放的一首歌因为选择失误,太不符合情景,因为太过欢快,导致把前面营造出的“愁”的氛围给打破了,反而弄巧成拙,没有收到预期的目的效果。7.我觉得本节课最大的问题的,教学基本功有待提高。上课时只顾讲自己的课,完成教学任务,没有照顾到学生,没有很好地处理课堂的生成,感觉和学生没有融合在一起,课堂也很少走下讲台与学生互动,这可能也直接导致学生没有很好地理解体会到本诗的感情。总之, 在这次教学中,有收获,也有许多不尽满意的地方,但是找出不足和需要提高的地方,在以
27、后教学中会指导我继续努力。长相思教学目标】 1. 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 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教学准备】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一、导入、板书课题.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
28、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板书:长相思(齐读课题)2.介绍作者: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十二年进士,官一等侍卫,大学士明珠之长子。纳兰性德淡泊名利,善骑射,好读书,擅长写词。其词主要抒写离别相思及怨夏悲秋等个人生活感受,写情真挚浓烈,写景逼真传神。词风婉约清新,自然真切,但过多哀思,情调消沉。3.背景: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词人随康熙出巡山海关。途中写下长相思。该词主要通过描述出巡时的所见、所闻及所感,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也反映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4.解题
29、: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故名。双调,三十六字,平韵。二、整体感知,理解词意。 1.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多读几遍,要求读准“榆、畔、帐”等生字的字音。2.指名读,学生评价。3.听音频朗读,画出节奏。4.齐读,巩固词的节奏。 5.默读。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联系书上的插图和注解,想想这首词主要在讲什么? 三、相互学习,合作交流1.学习上阙。请一个同学读词的上阙。(1)谁来说说,作者身向何方?在榆关(简单介绍山海关) (2)那山海关是他们最终的目的地吗?你是从哪个词语知道的?(那畔)结合理解。(3)山一程,水一程,你从“一程一程”体会到了什么?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万水
30、千山,跋山涉水,山高水长) (4)在这万水千山的长途跋涉中,他们可能遇到什么困难?(路陡,山高,水深)(5)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上阙的意思?(6)指导朗读。 指名读,读出行军的艰难来。 (7)齐读。读出和纳兰性德一起行军的将士们的征途的艰难。2.学习下阙,请一个同学读词的,下阙。 (1)夜深了,劳顿了一天的将士们本该在营帐里好好休息,为什么他们营帐里的灯还亮着呢?请同学们轻声读词的下阕,边读边思考这些问题: 为什么灯还亮着? 是什么声音勾起了他们的思乡之情呢?这样的声音在将士们听来好听吗?哪个词告诉你声音嘈杂不好听?你是怎么体会的?(出示风雪画面)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2) 故园无此
31、声。那故园指哪里?故园会有什么?想想故园会有什么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把它写下来。(故园是什么样的?有有还有)(3) 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下阙的意思? 4、 读词诗、悟情、点题。 1. 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的仅仅是纳兰性德一个人吗?(还有和纳兰性德一起出征的将士们,想象你就是一起出征的将士中的一员,现在,你也很思念自己的家乡。)2.带着你自己的感情读读这首词。3.教师范读(配乐)。4.齐读(配乐)。5.点题。(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这里只有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月光下和妻子依偎在一起的那一份幸福,那一份温暖,这里只有在这里,没有牧童的短笛,没有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
32、声笑语,这里只有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齐读)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齐读)长相思爱故园,思亲人,字字化作(齐读)长相思5、 扩展思乡表达方式1、 长相思,长相思,思乡的又岂止是这些身居关外的将士们,那数不清的他乡游子,无不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故乡的思念。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齐读自读体会思乡情尝试背诵六、板书设计长相思山水-身已远风雪-梦不成(思乡浓)长相思教学反思 长相思是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是一首脍炙人口、情深意长的著名诗词。一程山水一程歌,一更风雪
33、一更愁。纳兰性德在随扈东巡、去往山海关途中,写下了这首思乡之曲,成就千古名篇。纳兰性德是通过写景和叙事两个方面来倾诉自己的心声的。他在途中遭遇风雪,辗转难眠。途经一道道山,一条条河,休息时连思念家乡的梦也被嘈杂的声音破坏得支离破碎。他抬头望月,想起家乡那安宁、祥和的生活,不禁泪花闪闪。 为了更好地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我让学生想象作者家乡温馨和谐的画面。在音乐声中,我深情诵读这首词,学生闭起眼睛,构思着一幅幅别致幸福的场面。 有的说:“我看见了纳兰性德的家乡鸟语花香,他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聊天,说笑,好不热闹。小孩们在巷口玩耍嬉戏,姑娘们坐在门口绣花;放学归来的孩童放下书包,放起了风筝,有的还把花做成花环戴在了头上,家乡一片生机勃勃。” 有的说:“我看见了晚上月光皎洁,群星闪烁,作者的亲人坐在窗前欣赏着明月,不远处时时传来鸟儿唧唧的叫声,花儿合上那美丽的花瓣,似乎也与作者的亲人一样,静静地期待纳兰性德与他们团聚。 我见学生热情高涨,继而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从而更加明确纳兰性德投军从戎,征战疆场的心声。作者为了壮志和理想,忍受着思乡之苦,饱受着思想的孤独和寂寞,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舍小家顾大家,赤子之心全都化作长相思。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