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反思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反思精选.docx(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反思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反思1 一、谈话导入 今日我们接着学习第2课蚕姑娘。(画面显示:2蚕姑娘)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宝宝的生长过程。 二、学习课文 第一节 1、(画面显示:蚕卵图)大家看,这是什么? 2、(画面显示:蚕姑娘从蚕卵里钻出来的图)蚕姑娘就是从蚕卵里钻出来的。那么什么时候蚕姑娘从蚕卵里钻出来呢?打开书,指读第一节,探讨。 师插:蚕卵里孵化出蚕宝宝,须要肯定的温度。 3、齐读。 其次节 1、刚钻出来的蚕姑娘是什么样子的呢?大家想不想看一下?(画面显示:又黑又小的蚕图)说说你所看到的蚕姑娘的样子。(黑、小) 课文其次节用了一个词语,是什么?(画面显示其次节,依据探讨,点击
2、“又黑又小”变红)一下这个词语。 2、又黑又小的蚕姑娘是怎样渐渐生长的呢?请大家在其次节中找出写蚕姑娘动作的词,把它圈出来。 探讨,板书:吃、睡、脱 师:这里讲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就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黑衣裳,科学上叫作“蚕眠”(板书,读一下这个词)。蚕眠一次就蜕一次皮,就长大一些。(黄色点击:吃、睡、脱) 练读句1。 蚕眠后有什么改变?(依据探讨,黄色点击“变”,红色点击“黄”) 练读句2。(宠爱、喜悦) 3、指读其次节、评价、再指读、齐读。 4、练背显示填空:()的蚕姑娘,吃了(),就睡在(),(),脱下()。醒了,醒了,变成()。 自背、指背、齐背。 第三五节 1、过渡:第一次蚕
3、眠,黑姑娘变成了黄姑娘。(画面显示:又黄又瘦的蚕图)黄姑娘又是怎样生长改变的呢?蚕的一生究竟要眠几次呢?轻读三五节。这三节在句式结构上与其次节基本相同,但有个别的词、句变更了,请把变更的地方划出来,多读读。 2、沟通: (1)蚕姑娘一生要眠几次?(四次)板书 (2)它的外行、颜色有什么改变呢?我们来看:刚从蚕卵里钻出来的蚕姑娘是又黑又小的?第一次蚕眠后,变得又黄又瘦?其次次眠后,变得又白又嫩?第三次眠后,变得又白又胖?第四次蚕眠后呢?书上并没有“又白又亮”这个词,你是怎么知道的?(边问边显示图与词) 3、下面我们来细看每一小节。 (画面显示:第三节)(“又黄又瘦”、“又”、“黄”、“白”变色)
4、练读。 其次次蚕眠后,黄姑娘变成了白姑娘。(画面显示:又白又嫩的蚕图) (画面显示:第四节)(与其次节不同之处变色)练读。 我们来看一下发胖的蚕姑娘。(画面显示:又白又胖的蚕图) (画面显示:第五节)(与其次节不同之处变色)练读。 看一下发亮的蚕图。(画面显示:又白又亮的蚕图) 4、练背第三五节。 5、小节:(画面显示:四次蚕眠的改变过程图)蚕的一声要经过四眠,吃吃睡睡,逐长大。由最初的又黑又小又黄又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又白又亮,发生着很多好玩的改变。 第六七节 1、蚕姑娘四眠以后,又是怎样生长改变的呢?自读第六七节。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打上“?”,假如你读懂了,想考考大家什么问题,也可作个记号。
5、2、沟通 (1)(画面显示:第六节)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两个要点:“蚕山”。师:有的把稻草截成一段段,用格子绞在一起,做成一条柴龙。有的用纸板做成格子状。(显示相关图) “要盖新的房”。师:“要盖新的房”指什么?(板书:结茧) (2)蚕姑娘怎样结茧的?(板书:吐丝)(画面显示:茧图)你们看,美丽吗?蚕宝宝用一根细细的丝要做成这么大的茧子,对它来说是一项很巨大的工程,须要它付出艰辛的劳动,是很不简单的。练读第六节的句2练读第六节。 (3)(画面显示:第七节)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点击“一声也不响”)它在干什么呢?(显示:蛹图)它变成了蛹。练读句1。 (4)过了好几天,茧子开了窗。变了,变了,
6、变成蛾姑娘。(画面显示:蛾图)这是多奇妙啊!练读句2、3。 (5)蚕吐丝结茧后,变成了蛹,又变成了蛾(板书:吐丝结茧、蛾)。练读第七节。 三、总结: 1、师小结:到这里为止,我们了解了蚕的整个生长过程。(画面显示:整个生长过程图)指生上台看着图介绍。 2、学了课文,不知道大家现在有什么感受? 3、师:大千世界,有着很多可爱的昆虫,它们各自有着奇妙好玩的生长过程。 只要我们多留意视察、探讨它们,我们就能揭开它们生长的隐私,得到许多的学问,也得到无穷的乐趣。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反思2 教学要求: 1、学会10个生字(读准音、认清形、记住意、写美观),4个只识字; 2、读通课文,了解蚕生长的自然常识
7、; 3、熟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蚕生长的不简单,以及它对人类的贡献,所谓“春蚕到死丝方尽”。 教学用具:生字卡片、课外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人,解读课题 相识“蚕”(出示图片)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认读生字词; 2、指名读,指导正音; 3、齐读生字词(词语分类),齐读古诗。 蚕姑娘又黑又小换上 蚕卵又黄又瘦旧衣裳 蚕叶又白又嫩美丽 蚕床又白又胖 蚕茧 盖新居 蛾姑娘 4、分段读课文 三、解读课文,读通课文 1、自读课文,理清条理“蚕卵、蚕、蚕茧、蛾”怎样排序? 2、引读全文:蚕卵1自然段 蚕2-5自然段 蚕茧6自然段 蛾7自然段 3、读通全文认清蚕
8、各个生长时期的身体特点(贴词语嬉戏 词语:又黑又小 又黄又瘦 又白又嫩 又白又胖) 4、齐读全文 其次课时 四、认读生字,齐读全文,巩固复习 五、嬉戏表演“蚕的一生” 六、指导朗读了解蚕的每次蜕变都不简单,最终却把自己奉献给了人类 七、引导背诵 八、学习生字 1、认读生字,巩固字音 2、自学生字,主动记字 3、老师重点指导:桑、盖的书写 4、学生临描,老师巡察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反思3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1、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说说你的妈妈是怎样关切你的? 2、小挚友们,每个人都受到母亲的关怀和爱惜,不管是古代的人还是现代的人。今日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说古代诗人感受母爱而写诗的事。
9、二、揭示课题,解题,结合学习题中生字 1、板书课题:母亲的恩情 2、出示生字、教认 3、“母亲的恩情”这个题目的意思是母亲对子女深厚的情意 4、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老师一边听学生的问题一边轻轻地在题旁打问号。) 三、初读指导 1、课文有5个自然段请同学们依次写上序号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诞生字词和小节号 4、出示:针凝视迟寸草言孟郊缝补沐浴生气勃勃了 (1)指名试读生字词卡 说说你在生字的字形、字音、字义上,哪方面要提示大家? (2)带读,开火车读齐读 5、把生字词带入课文再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6、指名试读课文每
10、一节,师生共同订正 7、竞赛读书 8、对于刚才的问题,你读懂了什么? 四、教学生字 1、读读生字词 2、今日我们要学“补、针、抚、摸、视、归”看看这些字在字形上有什么相同点? 3、你怎样记住这些字? 4、我们在写这些左右结构的字的时候,要留意什么? 5、学生描红,老师巡察指导。 五、作业 1、抄写今日教的生字 2、朗读课文 其次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一节 1、指名读 2、这个自然段有几句?从第1、2句你读懂了什么?(板书:孟郊要出远门)你知道他母亲是怎么做的吗?(板书:缝衣一针针一线线不知什么时候回来)教学:缝补针线 3、看图1:请小挚友看看图再读读书说说你又看懂了什么,读懂了什么?为什么?(从
11、点的油灯可以看出她深夜缝衣,从母亲自中的针线和衣服上针脚可以看出一针针地缝着一线线地缝着,从母亲的神情也可以看出她在想:孩子这次出远门,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4、看了图,我们对这段话的意思体会得更真实了。孟郊要出远门,母亲忙着给他缝补衣服。这段内容就是写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1)谁来读读这句诗? (2)谁来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诗? (3)齐声读读 5、竞赛读第一节:指名读齐读 二、学习其次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段有几句话?读了第一、二句话你知道了什么?(板书:送儿每天挂念早点回来) 老师提示:从母亲送儿子说的话中可以看出他们离别以后母亲每天要承受挂念儿子、盼望儿子的苦痛,
12、母亲的恩情是多么感人啊! 3、读第三、四句话你读懂了什么?(板书:多了白发眼睛潮湿)从“孟郊看到母亲的头上多了几根白发,眼睛潮湿”你想到了或明白了什么? 提示:母亲年纪大了,我出门后谁来侍候她? 4、看图2,谁能说说自己对其次自然段的体会?(看母子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多么难分难舍!他们的深厚亲情太感人了) 5、这幅感人的情景就是就是诗中诗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1)谁能有感情地读读 (2)谁能说说“意恐”的意思? 6、这一节写了孟郊上路,母亲送他时恋恋不舍的情景。齐读 三、学习第三节 1、出示图3,图上这个人是谁?他看到了什么? 2、自由读第三节 3、孟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指名
13、读,齐读这句话 这句话中把太阳比作什么?又把小草比作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4、这就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谁能读出要报答父母哺育之恩的感情? 有感情地读这句诗 5、这首诗是孟郊什么时候写的?齐读第四节。 6、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指名读,齐读。 7、读了这课文你有什么话想说。 四、教学生字 1、分析字形 “恩迟言寸著”这些字可以用熟识的字来记一记。 2、指导写字 3、学生描红,老师巡察指导 六、作业 1、抄写这节课所教的字 2、把游子吟这首诗的意思和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指名有感情地读课文 2、游子吟这首诗你也能有感情地读一读吗?竞赛读。 二、指导背诵 1、看图背诵这首诗 2、同座位点背 3、指名读,齐背。 三、读补充阅读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