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期末总复习教案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数学期末总复习教案精选.docx(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五年级数学期末总复习教案五年级数学期末总复习教案1 一 教学内容 最小公倍数(一) 教材第88 、89 页的内容及第91 页练习十七的第1 、2 题。 二 教学目标 1 .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 .培育学生抽象、概括的实力。 三 重点难点 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四 教具打算 多媒体课件,学生操作用长方形纸片(长3Cm ,宽2Cm )与方格纸。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面,我们通过探讨两个数的因数,驾驭了公因数和公因数的学问。今日,我们来探讨两个数的倍数。 (二)教学实施 1
2、 .在数轴上标出4 、6 的倍数所在的点。 拿出老师课前发的画有两条直线的纸。 在第一条直线上找出4 的倍数所在的点,画上黑点。在其次条直线上找出6 的倍数所在的点,圈上小圆圈。 2 .引入公倍数。 ( l )学生汇报,多媒体课件出现两条数轴,并依据学生报的数,仿效出现黑点和小圆圈。 ( 2 )视察:从4 和6 的倍数中你发觉了什么? ( 3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课件演示两条数轴合并在一起,出现12 和21 。 ( 4 )我们发觉:有些数既是4的倍数,又是6 的倍数,假如让你给这些数起个名,把它们叫做4 和6 的什么数呢?(板书:公倍数) 说说看,什么叫两个数的公倍数? 3 .用集合图表示。
3、假如让你把4 的倍数、6 的倍数、4 和6 的公倍数填在下面的图中,你会填吗?试试看。同桌两人可以探讨一下。 4 .引人最小公倍数。 学生汇报后问: ( 1 )为什么三个部分里都要添上省略号? ( 2 ) 4 和6 的公倍数还有哪些?有没有公倍数? ( 3 )有没有最小公倍数?4 和6 的最小公倍数是几?(板书:最小公倍数) 4 的倍数 6 的倍数 4和6的功倍数 5.引出例1。 前面学习公因数和公因数时,我们探讨了用正方形地砖铺地的实际问题。今日,我们再来探讨一个用长方形墙砖铺成正方形的实际问题出示例1 。 ( 1 )操作探究。 学生随意选择操作方式。 用长方形学具拼正方形。 在印有格子的纸
4、上面画出用长方形墙砖拼成的正方形。边操作、边思索:拼成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与长方形墙砖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 2 )反馈并揭示意义。 请选用第一种操作方式的学生上来演示拼的过程,并说一说拼出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老师依据学生的演示板书正方形边长,如6dm 请选其次种操作方式的学生汇报,老师让多媒体课件出现边长为6dm 、12dm 的正方形, 正方形边长还有可能是几?你是怎样知道的? 视察所拼成的边长是6dm 、12dm 、18dm 的正方形与墙砖的长3dm 、宽2dm 的关系。体会正方形的边长正好是3 和2 的公倍数,而6 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思索:两个数的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之间有什么关
5、系?(最小公倍乘2乘3 就是这两个数的其他公倍数。) 阅读教材第88 、89 页的内容,进一步体会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实际意义。 6 .运用新学问,解决问题。 ( 1 )画一画,说一说。 小松鼠一次能跳2 格,小猴一次能跳3 格,它们从同一点往前跳,跳到第几格时第一次跳到同一点,第2 次跳到同一点是在第几格?第3 次呢? 引导学生将本题与例1 比较:内容不同,但数学意义相同,都是求2 和3 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 2 )完成教材第89 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思索,写出答案并沟通:4 人一组正好分完,说明总人数是4 的倍数;6 人一组正好分完,说明总人数是6 的倍数。总人数在40 以内,
6、所以是求40 以内4 和6 的公倍数。 ( 3 )独立完成教材第91 页练习十七的第2 题。 ( 4 )完成教材第91 页练习十七的第1 题。 指导学生找到写出两个数的公倍数的简便方法,先找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再用最小公倍数乘2 、乘3 .得到其他公倍数 (四)思维训练 本节课我们共同探讨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并通过解决铺长方形地砖的问题,了解了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年级数学期末总复习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2、培育学生空间和空间想象实力。 教学重点: 长、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 运用公式
7、计算。 教学用具: 1立方厘米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物体的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3、什么是l立方厘米、l立方分米、l立方米? 二、导入新课 1、导入 我们知道了每个物体都有肯定的体积,我们也知道可以利用数体积单位的方法计算物体的体积。 要知道老师手中的这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你有什么方法? (用将它切成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后数一数的方法。) 说明:用拼或切的方法看它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物体是切不开或不能切的,如:冰箱、电视机等,怎样计算它的体积呢?他们的体积会和什么有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板书课题
8、) 2、新课 (1)请同学们随意取出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在小组里合作摆出一个长方体,边摆边想:你们是怎么摆的?你们摆出的长方体体积是多少? (2)板书学生的:(设想举例) 体积每排个数排数 排数 层数 4 4 1 l 8 4 2 1 24 4 3 2 (3)视察:每排个数、排数、层数与体积有什么关系? 板书:体积=每排个数排数排数层数 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相当于长方体的什么? 因为每一个小正方体的棱长是l厘米,所以,每排摆几个小正方体,长正好是几厘米;摆几排,宽正好是几厘米;摆几层,高也正好是几厘米。 (4)如何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板书: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字母公式:V=a b h 五年级数
9、学期末总复习教案3 一、开宗明义,直奔主题。 1、 了解新知。 看大屏幕,问:今日我们学习的内容是什么?(板:长方体体积的计算)长方体体积应当怎样计算呢? (板:长方体体积=长宽高)你是怎么知道的?对于长方体的体积你还知道哪些学问? 2、 引发冲突。 引:知道真不少,那你知道长方体的体积为什么等于长宽高吗?看来我们对长方体体积的学习还不太全面,还有些问题。所以对于学习老师想送给大家一句名言,我们一起来看。 3、 渗透学习看法一(出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陈宪章”)引:快速地小声读一读,这是清代学者陈宪章的一句话,老师觉得我们学习数学也应当像这句话说的那样勤于思索,常常问自己一个为
10、什么,时常拥有一双发觉问题的眼睛。课前没有做到,老师希望接下来我们探究长方体体积由来时能做到,好不好? 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预习(或自学)的力气,干脆揭示课题,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充分了解到学生学情底数,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主动性,为学习新知作好铺垫。最终,在“学贵有疑”的学习看法渗透中,自然的引出下一环节。 二、引导探究,获得新知。 课件(或教具)演示 1、一排一层的长方体。(出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 问:这是一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一起告知我,它的体积是多少?2个这样的小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3个呢?4个呢? 小结:也就是说由几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组成的长方体体积就是几,是这样吗
11、? 2、3排1层的长方体。 再问:我们再来,1排4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2排多少个?3排呢?这么快,你是是怎么做的? 小结:也就是说用每排的个数4排数3就可以求出这个长方体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是这样吗?(板:小正方体个数=每排的个数排数) 3、3排2层的长方体。 再问:这个长方体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所以它的体积是多少?好我们再来,一层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2层多少个?这次你是怎么做的? 小结:也就是说在前面的基础上再乘层数2就可以求出这个大长方体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是这样吗? 4、释疑辅垫。 引:学贵有疑,这里有问题了,为什么前面没有乘层数就求出了1
12、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呢?(引导出前面两个长方体的层数都是1,第一个长方体的排数是1)(板:小正方体个数=每排的个数排数层数) 5、数个数验证。 再引:数学是严谨的,用每排的个数排数层数求小正方体个数这个方法是否真的可行,下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课件或教具演示)结果相同吗?说明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6、引导发觉。 引: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做到这里,对于长方体体积的由来你想到了什么?(留意评价 学生回答:他说的好不好?好在哪?)引导出每排个数相当于长方体的长,排数相当于宽,层数相当于高。 小结:现在大家知道长方体体积为什么等于长乘宽乘高了吗?由公式可以知道求长方体的体积只要知道什么
13、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借助教具、学具,通过老师的引领,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加到教学活动,在操作中发觉规律,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思维情境,在头脑中建立长主体体积由来的表象,促使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突破教学难点,顺当地抽象出长方体体积公式。 过渡:知道了长方体体积公式的由来,老师觉得学习还不能停止,在这里,老师还想送同学们一句名言,一起来看。 三、操作验证、巩固练习。 1、学习看法二。(出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引:也来快速地小声读一读,这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一句诗,它告知我们从书本上或从别处得来的学问,还须要我们亲自动手实践一下,才能记得牢,理解得透。 2、拼摆计算。 引:现在老师就给
14、大家这个机会,利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用计算的方法自已来算一算长方体体积是不是真的等于长宽高,请同学们留意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来摆,留意分工协作, 2、请填好记录单,留意发觉新的问题。起先。 小结:还是那句话:数学是严谨的,通过自己来动手验证得到的学问才是最可信的。 3、学生汇报验证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知的陆游诗句,进一步体会数学学习的严谨性,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在小组合作中验证新知,再现长方体体积由来的过程,使学生加深“知其所以然”的理解,进而有效地培育学生操作及探究实力。 引:现在长方体体积公式可以确认了吗?它是什么?下面我们就用它来解决一道实际问题。 4、解决问题。
15、(出示例题)先估算体积再独立计算。 5、巩固练习。 引:为了巩固新知,老师还打算了两个小题,还能不能做? 1、练一练第1题。 干脆口答列式。 2、练一练第3题。 先谈留意问题再解答。最终拓展此题的古代解法。 3、拓展新知。 引:这是生活中一道典型的求体积的题,事实上它的解法早在2000年前就已经有了,我们来看一看。 (出示:“方自乘,以高乘之既积尺”)这是2000年前我国古代一本数学专著九章算术的解法,和我们现在的解法一样吗?你觉得我国古代的数学家怎么样?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既深化了学问,又培育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学问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的实力,同时也拓展了学生对古代数学的了解,升华了认
16、知。 四、总结回顾,深化体验。 问: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 总结:老师也想通过这节课告知大家,我们学习,不光要记住学问,还须要常常问问为什么,更须要自己动手验证新知的正确性。最终,我还想送大家一句名言,一起看(出示: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彭端叔)无论学习还是做事,是没有难和易之分的,只要你去学,你去做,再困难的事也会变得很简单。知难而进是我们的学习看法。 设计意图:“谈收获”是对所学学问部分的整理,“谈感受”是学生情感方面的升华,尤其是“名言”的总结,进一步使学生对今后的生活学习有了概括性引领和提升。 五年级数学期末总复习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