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汇编.docx

上传人:ylj18****41534 文档编号:21554693 上传时间:2022-06-2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4.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汇编.docx(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意境美。 2、品析诗歌,感受诗人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和宏大品行。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理解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和宏大人格。 课时支配: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简介诗歌写作背景。 今日我们要学习刘禹锡的一首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借此来相识一下这位不服输不言败执着而又乐观的一代诗豪。 刘禹锡曾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永贞革新。失败后,一再遭贬。宝历二年(826年)冬,刘禹锡在和州刺史(刺史是唐朝对州长官的称呼,相当于太守)任期满,被召回京。返回洛阳途中,经

2、过扬州,与苏州刺史任满罢职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 两人才华横溢,经验相像(被贬),他乡相逢,特别兴奋。在相逢后的一次酒席上,两人诗词唱和(席间唱和、相互酬答,是当时文人惯例的雅兴和礼节)。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赠给刘禹锡,对他长期被贬表示怜悯。刘禹锡读后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白居易。 二、指导朗读。 1、老师范读、领读全诗。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学生自读这首诗,然后指名读。 三、结合诵读,体会诗人感情。 1、请从前四句诗中各找出一个最能体现

3、诗人情感的词语,说说自己对它的理解。 凄凉:诗人参加改革,本是为国为民,谁料却被贬到这荒芜的地方,心中自然感到抑郁悲凉。凄凉的不是“巴山楚水”这个地方,而是诗人的内心。 弃置:诗人这一被贬就是整整的二十三年,人生又有几个这样的二十三年啊?最可能有所作为的一段大好时间就这样虚度了,诗人感觉自己就像被朝廷抛弃了一样,内心中的酸楚与苦痛简直无法言传。 空:诗人“怀旧”应当是怀念当时一同参加改革的旧友,可自己身处“巴山楚水”,又怎能与旧友相见,一再吟诵思旧赋又有何用?更何况这些旧友多受到迫 害,许多已不在人世。一个“空”,隐含了诗人内心的无奈和对统治者迫 害旧友的不满。 翻:回到家乡,本应当倍感亲切,

4、家乡的人与物都是自己一生的眷恋啊。可二十三年的别离,家乡改变太大了,已经无人相识。“翻”在这应当是“却”的意思,写出了自己回到家乡恍如隔世的感觉,示意自己被贬时间之长,这其中同样满含着的是酸楚与苦痛啊。 2、再读前四句诗,读出诗人心中的.感情。(突出“凄凉”“弃置”“空”“翻”) 3、指导学生诵读后四句诗,体会诗人情感的改变。(引导学生发觉:由沉郁到昂扬)通过诵读表现出来。 4、深化体会“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感受诗人豁达乐观的胸怀。 导思:诗句中“沉舟”“病树”比方什么?“千帆”“万木”又比方什么?你是怎么理解这两句诗的? 供应刘禹锡的另一首酬答白居易的诗,进一步理解他的豁达

5、乐观胸怀。 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 刘禹锡 吟君叹逝双绝句,使我伤怀奏短歌。 世上空惊故人少,集中惟觉祭文多。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万古到今同此恨,闻琴泪尽欲如何。 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方自己,当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供应今人对刘禹锡这两句诗的解读材料: 人生何不是如此,生命拥有了青春和活力,人生填写了奋斗和收获,必需要“荣归故里,衣锦还乡”。新的必定要替代陈旧,诞生与死亡都是一种苦痛,这种“苦痛”是生命恒久持续的催化剂,是不行抗拒的自然法则。 面对老去,应当释

6、放大度、无私、宽容和坦然; 面对青春,应当获得拼搏,谦逊,珍惜和自律。 这才是健康,发展,文明和生气勃勃的人类生命链。 这是我读懂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后人给予的哲理: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改变的,腐朽的事物必定衰败,新的事物总是要成功的,我们不应只看到苍老的事物,更不应为它们的死亡而感叹,相反,应当把我们的希望寄予在新生的事物上面。 老师讲解: “寄浮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茫茫宇宙间,你我只不过是一蚍蜉而已,我刘梦得今日虽已是“沉舟病树”,可我之后,照旧千帆竞发,万物争春啊!一个为国家前途而遭遇不白之贬长达二十几年的人,还能淡定的说出这般理智的话,可见其内心是多么的强大多

7、么坚韧!多么的主动和乐观。后人对这一千古名句推崇备至,一是诗句中包含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更重要的是他内心的豁达乐观和不屈不挠不怕打击的倔强意志。 5、“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怎样理解诗句中的“长精神”? 引入刘禹锡的另两首诗,进一步体会刘禹锡的坚韧豁达精神。 因参加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的革新活动,诗人被贬郎州(今湖南省常德市)司马。10年后,被朝廷“以恩召还”,回到长安。这年春天,他去京郊玄都欣赏桃花,写下了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以桃花隐喻短暂得势的_佞小人。于是诗人再度遭贬,一去就是12年。1

8、2年后,诗人再游玄都观,写下了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依旧如故,不改初衷,痛快淋漓地抒发了自己不怕打击、坚持斗争的倔强意志。“前度刘郎今又来”的不懈斗争精神,始终为后人钦佩。“前度刘郎”也成为流传之今的成语。 6、带有感情的再读后四句诗。 7、再读完整的诗。引导学生留意诗中诗人情感的改变;前四句要读的沉郁艰涩,后四句要读的昂扬乐观。 8、完成下面的填空,对名句说出自己的味道与理解。 千年后你的一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轻叩我额头 “当”地一弹 挑起回音袅袅我明白 四、总结归纳。 刘禹锡通过这首诗感慨世事沧桑,抒发了被贬的悲

9、愤,又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表现出刘禹锡对将来充溢信念,奋勉昂扬地重新投入新生活的热忱,体现了刘禹锡历经磨难而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这就是刘禹锡。 五、试背整首诗,结束本课学习。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 一、教学目标 结合注释说明全文大意,并能初步体会是中蕴含的情感。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独立思索、探讨、对文章中关键内容的探究等过程,体会文章语言的美丽和表达的精妙。 懂得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独立思索、探讨、对文章中关键内容的探究等过程,体会文章语言的美丽和表达的精妙。 三、教学方法 问答法、自主思索、小组探讨、PPT协助教学

10、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应当都听说过,诗词在古代交际中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一般会友送别,游迁升贬都会写诗写词感怀一番,收到的人,还经常再和一首。历留下了许多这样内容的诗。今日我们要来学习一首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二)初读感知 1.用ppt出示刘禹锡简介如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板书标题) 2.介绍本诗的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

11、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时,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诗赠与刘禹锡,刘禹锡写此诗作答。 3.用ppt出示白居易当年所作之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孤独,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4.简洁描述白诗大意。 5.初读全诗,结合文中注释说明全文大意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间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今日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激昂精神。) (三)深化

12、研读 1.我们要理解本诗的内涵及情感,就须将本诗放在特定的背景中去理解。那么我们对比白诗,来看看刘诗第一联为什么要这样写? (刘禹锡这首是酬答诗,接过白居易诗的话头,写自己谪居在巴楚荒地,已经二十三年了。一来一往,有唱有和,显出挚友之间开诚布公的亲切关系。) 2.其次段有什么典故?暗含了怎样的情感? (“闻笛赋”西晋向秀嵇康是好挚友,嵇康被杀后,向秀路过嵇康的家乡,听到有人吹笛,悲从中来,作出思旧赋;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的路上偶遇两童子下棋,就在一旁观看,童子下完棋后,斧头已经腐烂,王质下山后发觉已过百年,同辈人皆已故去。此两句表明白自己贬谪时间的许久,又示意了世态的变迁,抒发回来之后物是人非,

13、生疏惆怅的心情。) 3.本诗的第三联是千古名句,请同学们对比两首诗品析一下这两句。 (白诗中“举眼风光长孤独,满朝官职独蹉跎”,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芜的地方孤独地虚度了年华。为刘禹锡抱不平。对此,刘禹锡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来酬答。以沉舟、病树自喻,略有惆怅,又相当达观。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感到不平,对世事变迁和宦海沉浮,表现出豁达的襟怀。此外,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今日常被人引用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4.第四联质朴清爽平实,这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因第三联伤感低沉的情调,第四联便顺势点明白酬答白居易的题意。诗人也没有一味消沉下去,他笔锋一转,又相

14、互劝慰,相互激励了。表明作者对生活并未完全丢失信念。诗中虽然感慨很深,但读来给人的感受并不是消沉,相反却是激昂。) (四)巩固提高 我们学过的诗中,经常蕴含一些人生的哲理,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或者你听说过哪些类似的诗句?简述说明白哪些道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由游山西村等等) (五)小结作业 小结:回顾全文生重点词句及大意。情感升华: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 九,可与人言无二三。遇到挫折后,我们应当做的不是叹息埋怨,而是英勇豁达地接着生活下去 作业:课下请学生选择文中自己喜爱的句子,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赏析。下节课点评。 九年级

15、上册语文教案3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坚决地信念和乐观精神。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角度一:“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悲伤之情;但他对将来并不悲观,坚信“沉舟侧畔”,必定有“千帆”竞渡,“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 角度二:借自然景物的改变示意社会的发展,蕴含深刻的哲理,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定取代旧事物,将来确定比现在美妙。 角度三:(描绘画面)波涛滚滚的大江之上,沉没的船只旁边,有成千上万的船只扬帆竞发;大自然中,枯死的树木前头有千千万万棵树木竞相争春,呈

16、现出一派生气勃勃,蒸蒸而上的景象。 2.“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这两句意思是写作者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芜的地区,二十三年就犹如弃置在道旁一样。表达了作者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心情。 3.“闻笛赋”、“烂柯人”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闻笛赋”抒发了对已故挚友的悼念之情;“烂柯人”抒发了对岁月消逝、人事变迁的感慨。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古代诗词 2.理解这首诗词的主要意思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情志或意趣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古代诗词 教学难点: 体会诗词所表现的情志或意趣并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17、: 一、忆海拾贝,走近李白 (一)回忆李白的诗歌及诗人形象 提及李白,信任大家并不生疏。我们从小学到现在学过不少李白的诗作,从这些内容丰富的诗歌中,你相识到一个什么样的李白呢?联系作品,谈一谈你印象中的李白。 出示课件: 我们学习过不少李白的诗作,记忆中的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你用以下句式来回答: “我从_(诗句)中,读出_的李白” (例如:“我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读出孤寂孤独的李白”) “我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中,读出思乡的李白”。 “我从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中,读出才华横溢、满腹忧愁的李白”。 (二)师生互动,了解李白 首先,我们一起来回顾李白的生平状况。李白是哪

18、个朝代的诗人? 生谈 师小结,让我们一起走近李白,了解李白。 出示课件:(老师讲解)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有“诗仙”之称。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终病死于当涂。其诗多剧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酷爱祖国山河,怜悯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擅长从民间吸取养分,想象丰富奇妙,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继屈原之后宏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现存作品有李太白全集,收诗九百多首。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一)了解诗歌创作背景。 大家知道李白是在什么样的状况下写

19、下这首行路难的吗? 出示课件:(老师讲解) 行路难古代乐府杂曲歌辞。722年诗人应昭入京,供奉翰林,试图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挤,遭遇谗毁离开长安南下,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时,写下这组诗(共三首),这是其中第一首。 (二)学生初读诗歌,找出诗歌中的生字难字。 请大家一起试读诗歌,并从中找诞生字、难字。齐读诗歌。 大家觉得哪些字词须要我们一起来留意的,请指出来。 “樽”、“箸”、“塞”、“行”。 (三)师生互动,正确把握诗歌朗读节奏及感情基调。 听读诗歌 (1)你能认出下面划线字的正确读音吗? 金樽珍馐投箸歧路 (2)你能把握诗歌的朗读节奏吗? (3)读出诗歌的基调

20、 出示课件: 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请从下面选出相应的词语来回答。 苦闷开心深情愤慨喜悦 激越昂扬哀痛 三、再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并结合注释说明重点字词。 师:现在大家自由地朗读诗歌,并结合注释看看自己是否理解了下面这些字词。 出示课件: 自由朗读诗歌,并结合注释说明下列字词。 “羞”“直”“闲来”“忽复” “长风”“会”“直”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内容。 生谈,其他人补充或评价。 四、研读诗歌,理解诗歌主旨及诗人形象。 师:理解了诗歌的内容,现在请大家来思索几个问题。 出示课件: 1、面对美酒佳肴,诗人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2、李白诗中“欲

21、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3、诗中借用哪些历史故事?有何作用? 4、怎样理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怎样的志向? (老师归纳小结) 出示课件: 金樽、玉盘美酒佳肴的铺陈 停杯、投箸、拔剑、四顾茫然、愁闷悲愤 冰塞黄河、雪满太行艰难险阻 吕尚垂钓碧溪、伊尹梦舟日边-信念倍增 长风破浪、云帆济海乐观自信 师: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师:那么在这首诗歌里,我们又看到一个什么样的李白呢? 生谈,老师点拨、引导。 五、品读诗歌,赏析诗歌艺术手法 我们知道李白的诗歌充溢了浪漫主义色调,那么在这首诗歌里,这种浪漫主义的风格又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

22、出示课件: 默读诗歌,说说这首诗歌是如何体现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的? 六、拓展延长 潇洒如李白也有苦闷的时候,但李白终归是李白,生活的挫折没能让他一蹶不振,李白选择了坚毅,选择了自信,选择了乐观。那么我们呢?当我们面对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时,你认为我们应当怎么做呢?结合你所积累的诗词名句来谈谈你的生活看法。 七、总结,布置作业 (一)小结 (二)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行路难 2、以“我心目中的李白”为话题,写出自己对李白诗歌及为人的解读。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结合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积累李白有有关事迹和相关诗句。 2.实力目标:品尝语言

23、,领悟意境,培育学生朗读、赏析诗歌的实力,运用材料进行写作的实力,提高文化品尝和审美情趣。 3.情感看法目标:感悟诗人自强不息、乐观自信的精神品质,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坎坷。 教学重点 依据作者的生活经验,理解李白苦闷迷惘愤慨与充溢信念、执著追求交织起来的困难心态,感受到本诗抑郁和奋勉、悲观和希望急剧交替变换的感情基调。 教学难点 立足课本,拓宽视野,积累李折,指导学生运用积累的李白的相关材料进行写作。 课时支配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说李白 (1)猜人物,作简介。 他是中国历一位宏大的诗人,在生于唐代,祖籍甘肃,于701年生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国境内),约五岁时,其家迁居四川江油。他是一位剑

24、客,他是一位酒仙,他更是一位诗仙“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同学们,你们知道我说的谁吗? (2)知李白,谈背景。 关于李白,你们知道他的哪些诗句或他的相关的故事呢? 背景介绍: 开元十二年(724)秋,24岁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离开家乡,起先了他的漫游的生活。他曾于(730)年来到长安,广为交游,希望得到王公大人的荐引,实现自己怀才报国的志向,却未能得偿所愿,只得怏怏离去。沿黄河东下,先后漫游了江夏、洛阳、太原等地。后又漫游河南、淮南及湘、鄂一带,北登泰山,南至杭州、会稽等地,所到之处,形诸吟咏,诗名远播,振动朝野,最终连天子也被惊动了。天宝元年(742年)秋,唐玄宗下诏征李白

25、入京,命李白供奉翰林。已是四十一岁的李白颇为踌躇满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本以为可心作一番事业来报答玄宗的知遇之恩,狂放不羁的李白曾让高力士为其脱靴,杨贵妃为其磨墨,但也遭到宫廷权贵们的忌恨。“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 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快乐颜!”而唐王朝也只把他当作了一个粉饰天下太平的花瓶。天宝三年,李白“赐金还乡”,被逼出京,挚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行路难(其一)。 二、读李白 1.一“读”,知李白的情。 (1)flash范读。 (2)生一代表读。 (3)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初步读出情感,读完后思索: 我从句中

26、,感受到李白 的心情。 (4)小结。心情: 感谢(苦闷抑郁)茫然增加信念感到前路艰难苦闷充溢信念和希望。 (5)再读。 2.二“读”,识李白的人。 (1)个人展示读。读出情感的改变。点评。 (2)问题: 读了这首诗,我从中读出李白是一个的人。 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顾影自怜、自怨自艾的李白,而是一个铁骨铿铿的李白,一个豪气干云的李白,一个英风傲岸的李白,一个高 瞻远瞩奋斗不息的李白,一个穿越了千年依旧在对我们自信地微笑的李白,我们为李白的诗折服,更为这些诗歌中所呈现的李白的魅力所折服。 (3)从李白身上,你学到了一些什么呢? 3.三“读”,赏李白的“风”。 李白在前路茫茫之际,却奏出了充溢自信希望

27、的音,不愧为一位宏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风格,此诗也不例外。那么在这首诗歌里,这种浪漫主义的风格又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 (1)诗歌用了夸张的描写,比如像“金樽”“玉盘”极力地写出了器皿的珍贵。 (2)诗歌用了象征的手法,充溢了丰富的想象。 (3)诗人运用了典故。 (4)大家说得真好。在这首诗歌里诗人运用了像“黄河”“太行山”“沧海”这些壮丽的意象,通过丰富的想象,象征出人生道路的艰难也表现自己的雄心壮志,用了极夸张的笔法为我们呈现了一场宝贵的胜宴却笔锋一转道出自己“不能食”更突显其内心苦闷的程度,又巧用典故来表明自己的信念又丰富了诗歌的内容。短短的几句诗却好像向我们呈现了一幅幅汹涌澎湃的画面以及穿越千年依旧在向我们自信微笑的诗人形象,加上诗歌跳动的韵律和节奏,全诗情感一波三折,跌荡起伏,无不体现出古典诗歌所具备的意境美、形象美、韵律美及情感美。 (5)再读,读出这些美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