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人教版五篇范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人教版五篇范本.docx(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初一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人教版五篇初一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人教版1 1、驾驭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史实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会讲解并描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通过曹操一胜一败缘由的探究,培育分析问题的实力。 3、相识曹操、诸葛亮等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分析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斗争双方胜败的缘由 情境法:创设历史情境,有利于学生干脆获得感性相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爱好。 探究法:结合学生的实际,细心设计问题,激励学生主动探究问题。 其他方法:指导法、讲解法、练习法等。 学案导学 自研自探 合作探究 展示提升 质疑点拨 总结归纳 (设疑预习) (静心独学
2、) (沟通互动) (板书、口述、或表演)(适当点拨) (学问梳理) 本课学问点涉及较多,可以利用要点提炼法,将本课内容概括为:一种局面、两大战役、三国鼎立、四个人物、五个时间来记忆。 一种局面:三国鼎立; 两大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三国鼎立:三国名称和都城; 四个人物: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 五个时间:200年、208年、220年、221年、222年。 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趣盎然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日将要学习哪一课吗?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创设情境,再现历史,
3、激发爱好) 学案导学(我学习,我思索,我展示,我欢乐!)(仿微软雅黑字部分是学生供学生运用的学案) 要求: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本,完成以下探究活动,并把重点内容在课本上做好标记,独立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和你的同伴携手解决! 初一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人教版2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旺盛,大运输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 通过引导学生思索与探究“隋朝经济旺盛出现的缘由?”“隋朝开通大运输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等问题,培育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视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实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相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4、条件和重要保障;大运输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输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宏大的工程之一。 本课以“繁盛一时的隋朝”为主题讲解并描述隋朝的历史。隋朝的特点是短暂而旺盛。“繁盛一时”四字高度概括了隋朝历史的特点,但由于课时的限制,本课事实上只讲了隋朝的“繁盛”;而“一时”,即二世而亡,只有留待下一课作为唐朝建立的背景去概述了。 教学重点为大运输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本课的难点有二个:一是教材对隋初经济的旺盛写得比较概括,难以使学生感受和理解;二是对开凿大运输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导初一的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评价,有肯定难度。 导入:从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灭亡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旺盛发展
5、阶段,也是我国的历的隋唐盛世。 隋朝在我国历做出了哪些贡献?隋朝大运输河通到哪里?隋朝为什么会成为旺盛一时的朝代?你知道隋炀帝这个人吗?应当怎样评论他?学习本课你将得到启示。 一、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 略讲隋代周的过程:当时北周的小皇帝年仅八岁,被封为隋国公的杨坚手握军政大权,又是小皇帝的外祖父。隋朝建立的简况如下: 时间:581年 建立者:隋文帝杨坚 都城:长安 2、隋朝的统一 时间:589年 呈现“北周与陈对峙隋与陈对峙隋灭陈,南北重归统一”的演化图,帮助学生形成应有的空间观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隋朝统一全国的重大意义:结束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
6、期三百七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旺盛发展奠定了基础 思索:联系南北朝历史的特点,想想为什么在经验了魏晋南北朝的大分裂后,隋朝能实现重新统一? 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建了条件。 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沟通; 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气衰弱。 二、“开皇之治” 出示两组数据: (1) 隋初 隋盛时 结论 人口 三千多万人 四千六百多万人 人口激增 垦田 一千九百多万顷 五千五百多万顷 垦田扩大 粮仓 长安太仓 洛阳含嘉仓;洛口仓 粮仓丰实 (2)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
7、十年。贞观政要 后来,唐朝建国20年时,隋朝的库藏还没有用完。隋朝仓库的丰足在我国历是少见的。 从材料引导学生探究“隋朝经济旺盛出现的缘由?” 可从课文中找,也可相互争论,大体上可归纳出两点:国家统一,社会安定;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结论: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旺盛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隋朝大运输河 出示隋朝大运输河示意图。强调:大运输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四五千里。隋朝的大运输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提问:“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
8、输河的说法对不对?”“隋朝开通大运输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看书、争论、作答,使学生对开通大运输河的主要目的有正确的理解和相识。 得出结论:隋文帝开通大运输河的目的地有游玩江都;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古人评论大运输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你能说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再想一想,大运输河的开通有什么历史意义? 得出结论:隋朝大运输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沟通。 小结(略) 作业:课后作业 初一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人教版3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旺盛,大运输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 通过引导学生思索与探究“隋朝
9、经济旺盛出现的缘由?”“隋朝开通大运输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等问题,培育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视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实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相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大运输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输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宏大的工程之一。 教学建议> 本课以“繁盛一时的隋朝”为主题讲解并描述隋朝的历史。隋朝的特点是短暂而旺盛。“繁盛一时”四字高度概括了隋朝历史的特点,但由于课时的限制,本课事实上只讲了隋朝的“繁盛”;而“一时”,即二世而亡,只有留待下一课作为唐朝建立的背景去概述了。 教学重点为大运输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本课的难点有二个:一是教材对隋
10、初经济的旺盛写得比较概括,难以使学生感受和理解;二是对开凿大运输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导初一的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评价,有肯定难度。 导入:从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灭亡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旺盛发展阶段,也是我国的历的隋唐盛世。 隋朝在我国历做出了哪些贡献?隋朝大运输河通到哪里?隋朝为什么会成为旺盛一时的朝代?你知道隋炀帝这个人吗?应当怎样评论他?学习本课你将得到启示。 一、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 略讲隋代周的过程:当时北周的小皇帝年仅八岁,被封为隋国公的杨坚手握军政大权,又是小皇帝的外祖父。隋朝建立的简况如下: 时间:581年 建立者:隋文帝杨坚 都城:长安 2、隋朝的统一
11、 时间:589年 呈现“北周与陈对峙隋与陈对峙隋灭陈,南北重归统一”的演化图,帮助学生形成应有的空间观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隋朝统一全国的重大意义:结束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七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旺盛发展奠定了基础 思索:联系南北朝历史的特点,想想为什么在经验了魏晋南北朝的大分裂后,隋朝能实现重新统一? 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建了条件。 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沟通; 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气衰弱。 二、“开皇之治”
12、 出示两组数据: (1) 隋初 隋盛时 结论 人口 三千多万人 四千六百多万人 人口激增 垦田 一千九百多万顷 五千五百多万顷 垦田扩大 粮仓 长安太仓 洛阳含嘉仓;洛口仓 粮仓丰实 (2)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贞观政要 后来,唐朝建国20年时,隋朝的库藏还没有用完。隋朝仓库的丰足在我国历是少见的。 从材料引导学生探究“隋朝经济旺盛出现的缘由?” 可从课文中找,也可相互争论,大体上可归纳出两点:国家统一,社会安定;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结论: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旺盛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隋朝大运输河 出示隋朝大运输河示意图。强调:大
13、运输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四五千里。隋朝的大运输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提问:“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输河的说法对不对?”“隋朝开通大运输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看书、争论、作答,使学生对开通大运输河的主要目的有正确的理解和相识。 得出结论:隋文帝开通大运输河的目的地有游玩江都;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古人评论大运输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你能说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再想一想,大运输河的开通有什么历史意义? 得出结论:隋朝大运输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沟通
14、。 初一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人教版4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科举制创立的时间和标记,了解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理解科举制在隋唐时期的进步作用。 二、实力与方法:通过学习科举制,相识这一制度既有利于隋唐统治者限制人才,又为隋唐的旺盛供应了人才,培育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实力和思维方法;通过比较古今考试制度,培育学生的比较分析实力。 三、情感看法价值观:通过了解科举考试制度是促进唐朝旺盛的缘由之一,相识符合社会发展的考试制度的进步性,从而理解我国当今改革考试制度的正确性;通过了解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加学生的民族骄傲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科举制的创立及在唐朝的发展 二、难点:
15、唐朝科举制的作用 教学方法: 讲解、探讨、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示唐诗一首孟郊登科后:从前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此诗反映了古代读书人登科之后的巨大改变,今日我们一起来了解隋唐朝的科举制的历史话题。 二、讲授新课: (一)、科举制的创立 1、科举制产生的背景:九品中正制已经不适应须要,很多地主学问分子要求参加政权,隋朝统一全国后须要大量的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2、科举制正式创立的标记及其产生的作用?科举制的创立从地主学问分子中选拔了大量的人才,缓和了地主阶级内部的冲突,扩大了统治基础。隋文帝下令“分科举人”。 3、科举制创立的意义:改革了封建选官制
16、度,使科举制在后世发挥了主动作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隋朝在选官制度的改革方面功不行没。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 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给学生供应阅读提纲: 1、唐朝的科举制度主要分为哪两大类?其下设的科目有哪些? 2、你怎样理解唐代“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3、唐代的科举考场有哪些规定? 师生共同归纳基础学问: 唐朝科举制度:常科(明经、进士等)和制举 明经:重在考查儒家经书的记忆和理解,省试合格后录用。 进士:重在考核诗赋、时务策写作,考中很不简单。 制举:为皇帝选拔“特别之人”而设,科目繁多,生源比常科更广。不再经“省试”干脆录用。 活动探讨:古今考试制度比较 相同点:公允竞争使有
17、实力的人有施展才能的舞台;按起先成果选拔人才,择优录用;考试纪律严格。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 先由学生自主学习,然后老师概括讲解。 1、让学生感悟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加学生的民族骄傲感。 2、正确相识科举制,科举制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性,但隋唐统治者实行科举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限制人才巩固其统治。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的弊端和危害也越来越突出。 三、巩固小结:老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四、学习与探究:P17了解 曲江盛会与雁塔题名 五、课堂作业:学习辅导该节作业 初一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人教版5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驾驭明
18、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通过本课学习,培育学生的识图实力、视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实力。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实力。 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情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念和骄傲感。 本课重点是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标记着我国古代航海事业发展达到了顶峰,是我国古代经济发达的体现,同时也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学习这一内容,对于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有重要作用。另外,郑和下西洋后,中国文化进一步影响到亚非地区,郑和远航架起了中国同亚非各国友情的桥梁,在郑和船队到达的许多地方,都有纪
19、念他的遗迹,影响至今,意义深远。 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学问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样,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一、郑和下西洋 1、郑和下西洋的概括 将郑和的航海与同一时期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作一简洁比较,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郑和下西洋不仅时间早,而且航海规模之大、远航次数之多,以及涉及的地区范围之广,在世界航海都是空前的。 人物 地点 时间 次数人数船数 郑和下 “西洋” 14051433年 7次 27800人 大号宝船63艘(共百余艘) 哥伦布 到达美洲 14921504年 4次 10001500人 17艘 达伽马 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 14971498年1
20、次160人4艘(一说3艘) 船只大小 大号宝船长44.4丈,宽18丈(淮尺),折合公制长151.8米,宽61.6米 旗舰100吨,长24.5米,宽6米,其他二舰50吨、40吨 120吨100吨50吨 2、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学生探讨、归纳。 (1)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 (2)指南针的广泛运用; (3)郑和个人气概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4)明朝造船技术的发达。 3、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加强与海外的联系。 4、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视察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4枚),请学生结合各枚邮票的内容,弄清各幅画面所反映的史实,概括一下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沟通和友好关系。 二、戚继光抗倭 倭
21、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常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 1、倭寇骚扰中国沿海 2、戚继光抗倭 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缘由(可分组探讨后回答) 基本概括为四点:首先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斗争,符合人民的利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心向背”;二是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三是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协作作战,体现了一种同仇敌忾的民族向心力;而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则无可争议地成为另一个缘由。 小结:民族英雄戚继光在人民的支持下,肃清侵扰我国东南沿海的倭寇,这是历我国人民抵挡外侮的第一次成功,捍卫了中国的主权,保障了我国沿海地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平安。(学习这一内
22、容,有助于培育学生的爱国热忱,体会到“得道多助”、正义必定会战胜邪恶的道理。特殊是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剧烈爱国主义精神,赢得了后世的敬重,在民间具有剧烈而深远的影响。在我国历,每当遭遇外敌侵略之际,戚继光都会成为一面激励人民斗志的旗帜。)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出示闻一多的七子之歌歌词片段: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旧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为什么澳门被称为“妈港”? 由学生在课上简要讲解并描述葡萄牙殖民者是如何攫取在我国
23、澳门居住权的。 1、16世纪欧洲殖民者起先侵略活动; 2、1533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3、1557年后,长期居住,但澳门主权属中国; 4、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复原了对澳门行使主权。 小结:明前期,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七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沟通频繁,属于友好交往;明中后期,国力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成功,然而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冲突却日益尖锐,于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并在那里起先了殖民活动。后两者表现为冲突和斗争。明代对外交往的特点的演化,特别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