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重要知识点总结归纳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下册重要知识点总结归纳汇编.docx(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八年级语文下册重要知识点总结归纳八年级语文下册重要学问点总结 一、原文及译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n),山门圮(p)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行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o)数小舟,曳(y)铁钯(p),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
2、石又再转。转(zhun)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断欤(y)? 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验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找寻两个石兽,终究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找寻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教书先生在寺庙里设馆授徒,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两尊石像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疏松漂移,石兽埋没在沙里,
3、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找寻石兽,不是(显得)很疯狂了吗?”大家都很佩服,认为是精当准确的言论。 一个镇守河防的老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笑着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找寻。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疏松漂移,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激力,肯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越冲越深,冲到石头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洞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找寻石兽,当然(显得)很疯狂;在原地深处找寻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 根据他的话去找寻,果真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
4、只知道其中一点,不知道其次点的有许多,莫非可以依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推断吗? 二、走近作者 纪昀(1724.7.26-1805.3.14),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直隶献县(今河北沧州市)人。清代政治家、文学家,乾隆年间官员。历官左都御史,兵部、礼部尚书、协办高校士加太子太保管国子监事致仕,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 纪昀学宗汉儒,博览群书,工诗及骈文,尤长于考证训诂。任官50余年,年轻时才华横溢、血气方刚,晚年的内心世界却日益封闭。其阅微草堂笔记正是这一心境的产物。 三、字词 1、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州市。 2、临:靠近。也有“面对”之意。 3、河干:河边。(河:指黄河,历
5、黄河曾流经沧州。)干,水边,河岸。 4、山门:寺庙的大门。 5、圮:倒塌。 6、并:两者都,一起。 7、沉焉:沉没在这条河里。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8、阅:经验,经过。 9、十余岁:十多岁。岁:年。 10、棹:名词作动词,划船。 11、求石兽于水中:在河中找寻石兽。求,找寻。 12、竟:最终,究竟。 13、曳:拖着。 14、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平土。 15、设帐:讲学,教书。 16、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究,推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17、是非木杮:这不是木片。 18、岂能:怎么能 19、为:被 20、暴涨:洪水。暴,突然(急、大)。 21、湮:
6、埋没。 22、颠:通“癫”,疯狂。 23、众服为确论: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准确的言论。为:认为。 24、河兵:指镇守河防的兵。清代设河道总督,辖有特地治河的兵营。 25、盖:因为。 26、啮:本意是“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27、坎穴:坑洞。 28、不已:不停止。已:停止 29、倒掷:倾倒。 30、如是:像这样。 31、遂:于是。 32、溯(s)流:逆流。 35、固:当然。 36、如:依照,根据。 37、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38、但:只,仅仅。 39、据理臆断:依据某个道理就主观推断。臆断,主观地推断。 40、欤:表疑问的句末语气词。 一、原文 乘车穿过了郭塔尔得山洞,便走
7、入瑞士东南的特精省,这是意大利人种的瑞士,一切风物也是南欧的了。最惹人留意的,房屋在山北都是灰色,突然变为耀目的粉白色但白色里到处透露着苍老腐旧,反不及北方的灰色那样簇新。 特精省的南端是罗迦诺城,临着一座爪形的湖,这座湖由意大利和瑞士两国分领。若是坐在汽船上,绕湖一周,左边一站是意大利的,右边一站是瑞士的,虽然居民都说着意大利话,可是一边热狂于法西斯主义,一边是自由和平,百余年不知干戈,对比起来,煞是好玩。 我在湖边的一个小村落里住过一个晚夏的八月。 脚刚踏上轻松的土地,举目一望两旁的浓绿,便深深嗅到浓郁的家乡气味。不只是气候和北平夏季的乡间很相像,就是几种违阔许久的生物,也在这里重逢了:中
8、午是无穷无尽的蝉声,夜晚窗外时常有悉悉索索的声音,那是蝎子在墙缝里出没,更有成群成队的壁虎,灰色的,绿色的,在壁上和草间爬来爬去,有时清早起来,露水未(xi),草地上常有大的壁虎,身长逾尺,绿得透亮,像是碧玉一般,湖山宁静,它一动也不动,你可以轻轻地在它身旁赏玩许久,不提防有一个大的蝗虫跳出,它也飞箭般跟着窜入草的深处。 植物方面呢,也多是家乡全部的。西瓜、蜜桃,这些暑中的鲜品,都特别肥美;更有那大芭蕉叶子,成荫地伸出矮矮的墙头。只是暗绿色,瘦而长,火焰形的遍柏,三三两两地被移种在别墅里,或是白色的圣母堂旁,给我们一些异乡之感。 这可以说是在家乡一样的乡间, 我们背山临水,租下一所小楼。房东是
9、这村里的富户,的“世界人”。据说祖父曾经到非洲去经商,赚下了一些财宝,死后供应儿孙们享用,所以这一家人也无所事事,天冷了到巴黎去过冬,只有夏天才回到家乡;但在家乡也忘不了都市的繁华,晚饭后每每放开收音机,收来都市的音乐,搅得四邻不得清静。 除此以外,远远近近却是异样清静。不但听不到瑞士以外的国家是怎样磨掌擦拳,勾心斗角;就是瑞士以内的事,也似乎与他们无干。你若问一个本地人,“你是意大利人吗?”他自然回答你一个“不是”。再往下问,“你是瑞士人吗?”那么他便瞪着惊愕的大眼望着你,也不说是,也不说不是,只说,“我是物精省人”。不必和他们谈什么罗马、伦敦,就是本国内的日内瓦,瞿里许,在他们看来也是极辽
10、远的地方,虽说乘车几小时便到。 可是我们在那些肃穆的大都市里过过生活的人,隧然来到这里,对于这些疏散无事的“特精省人”,总有一些缺乏信任。我们在外边飘流无定,无论到什么地方,第一个去处便是邮局,看看有没有转来的信件,或是把新的通信处留在邮局里,但当我行装甫卸,在当地邮局办了一番交涉后,走出来,真是倒吸了一口凉气! 走进邮局,空旷旷的屋里,坐着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女。她问我话,我不懂;我用几句临时速成的意大利话向她说,她不懂。后来好像彼此会意,我在一个纸条上写好了通讯处,交给她,她接过来,点头笑一笑,放在抽屉里,便无事了。一瞥间我望见那抽屉里一塌糊涂,甚至还放着一些针线。我很不放心,但事情已经办完了
11、最终一阶段。紧接着只有推门出去。 后来我才知道,那邮局里的局长,邮务员、信差,是三位一体的,这集中的“一体”正是那女孩的哥哥。这位哥哥原来就事务繁重,午饭后又要午睡,睡醒了还要在酒店里喝红酒,所以把邮务员和信差的职务都交给他的妹妹,他自己则悠悠自得,处在局长的地位。 两天后,那少女果真背着一个大信袋,在我们门前出现了,递给我几封初次转来的信。我接到这些信,真是兴奋!这是前日交涉并没有误会的证明,但是她笑着不愿走,殷勤地问我:“Francobo11o?”我知道这字是邮票的意思,但我不明白她为什么这样问我。正犹疑间,她从信袋里取出一个硬纸夹子,里边都是邮票,我才茅塞顿开,原来邮票是在她身边带着,问
12、我买邮票不买。我想,这真是便利:邮票既可送上门来,那末新写完的信也可以干脆交给她了,落得不出门。但我对于她还是莫大信任,邮票当然可以在门前买,可是待发的信还是不愿干脆交给她。 我们时常乘公共汽车到罗迦诺城去,沿站都有大小邮包送上来。一次,车子在一个站上停住了,石上坐着一位年老的邮差(这唯恐也是这站上邮局里“三位”集中的“一体”吧),把刚从邮筒里取出的信件一封封地在太阳底下盖邮戳。车到了,他也不慌;下车的人下完了,他也不慌;上车的人上完了他仍旧不慌,开车的人耐着性儿等他,始终等到他不慌不忙,把邮戳盖完,把信件包好,放在车上,才将喇叭一按,加速驶去;回头看,那老邮夫却坐在那块路石上,我望着他,他望
13、着我们的车,直到车拐了弯,两不相见。 像这样的松缓随意,在我们过惯都市生活的人看来,有些看不下去,但同时又觉得也实在亲切可爱。每个大都市的人口动辄号称几百万,可是比起全人类来,原委是极少的少数;至于过着像这里的生活的人们,无论甚么地方,还是占人类的大多数。我们究竟怎样才对呢,是要使那大多数的人跟我们一样惊慌起来才对,还是叫我们这极少的少数去学一学他们的松缓? 那少女几乎每天送我们的邮件来,一封也没有遗失,日子久了我再想起我刚来到时对于信件的那种疑神疑鬼的心,未免太小家气了。在大都市住久了的人,会一天比一天地变得小家子气。有一天,她的哥哥送信来了。我真是惊异!穿着制服,戴着制帽,皮靴橐橐,我从来
14、没有望见他这样肃穆整齐过。我把信握在手里,不由自主地问:“令妹呢?”他的回答是,家里生了一个小牛。 不久,小牛的诞生传遍了左邻右舍,我们都被邀请去参观小牛。我们在牛棚外望见一畦硕大的番茄,于是我们摘了一篮,付了一些代价,带回家来。从今这一家不但供我们番茄,还时常送来其他的菜蔬和作果酱的苹果。 瑞士的肉类是出珍贵的,我们一日三餐,只以菜蔬为主。可是面包常起恐慌。旁边没有面包房,每天早晨由一个少年骑着车挨户送,有时却得不到。我们一向是现钱交易,怎么也想不出不送的理由。有一次我们在湖边候船,望见那少年正在码头上放跳板,同他谈起来,才知道清早送面包是他的“兼差”,他的正值职业是在船码头上放跳板。我问他
15、,为什么时常遗忘给我们送面包呢;他仿佛在叙说与他无干的旁人的事,所举出的理由也好像很正大,那是因为我们住房的台阶太高。我听着有些忿忿,同住的某夫人究竟乖巧,示意给他,往后不会让他白登高台阶的。经过这番谈话后,彼此的交情好像深了一些;其次天,面包按时送到了,某夫人也不失信,送他一枝香烟作为登台阶的酬劳。他满足接受了。果真,此后每日一枝香烟,面包也每天送到。 想不到,住房的台阶高也会这样影响到吃饭问题。然而并不止于送面包一件事。我们的厨房是用煤油炉子烧饭,零买不如整购,到邻村的杂货店里订下一桶煤油,说妥立即就送来。我们回来后,却空等了一个下午,其次天又去催问,说是昨天店里没有闲人,今日下午肯定送到
16、;于是我们回去等着,又等到了黄昏,仍旧不见送来。气忿有什么用呢,只好在次日早晨再忍着气去问,店里老板的回答是: “已经送去了。” “我们却没有见到。” 于是大家把昨日送煤油的小厮唤来。他义正词严地说:“他们的台阶太高,我把煤油交给他们的邻居了。” 回去到邻家一盘问,那桶油放在苹果树下,等它的主子,已经等了一夜。 在这些人们中间住不上几天,大家便熟悉了,自己也不知不觉把皮鞋脱去,换上家乡的布鞋,把领带抛开,换上反领的衬衫,时表也用不着,锁在箱子里,自有那日出日落给我们正确的时间人、动物、植物,似乎站在一个行列上,人人守着自己的既不能减损,也不能扩张的范围:各自有他的勤勉,他的懒散,但是没有欺瞒。
17、这样,湖山才露出它们的雄壮。一片湖水,四围是静默无语的青山,山间的云,层出不穷地在变化。有时远远驶来一只汽船,转个圈子,不久又不见了,与这里的世界好象不发生一点关系。 二、走近作者 冯至(1905年-1993年),原名冯承植,直隶涿州人,冯家为天津盐商,盐引在直隶涿州,八国联军侵华后避难于涿州,故生于涿州。曾就读于北京四中。 1923年加入林如稷的文学团体浅草社。1925年和杨晦、陈翔鹤、陈炜谟等成立沉钟社,出版沉钟周刊,半月刊和沉钟丛刊。1930年留学德国先后就读柏林高校、海德堡高校,1935年获得海德堡高校哲学博士学位。 三、字词 干戈(g)晞(x)提防(d)惊愕() 隧然(zhu)甫(f
18、)一瞥(pi) 一、原文 在农村长大的姑娘谁还不知道拣麦穗这回事。 我要说的,却是几十年前的那段往事。 或许可以这样说,拣麦穗的季节,也是最能引动姑娘们幻想的季节。 在那月残星稀的早晨,挎着一个空篮子,顺着田埂上的小路走去拣麦穗的时候,她想的是什么呢? 等到田野上腾起一层薄雾,月亮,像是偷偷地睡过一觉又静静地回到天涯,她方才挎着装满麦穗的篮子,走回自家那孔窑的时候,她想的是什么? 唉,她还能想什么! 假如你没有在那种日子里生活过,你恒久也无法想像,从这一颗颗丢在地里的麦穗上,会生出什么样的幻想。 她舍命地拣呐、拣呐,一个拣麦穗的季节或许能拣上一斗?她把这麦子卖了,再把这钱攒起来,等到赶集的时候
19、,扯上花布、买上花线,然后,她剪呀、缝呀、绣呀也不见她穿,谁也没和谁合计过,谁也没和谁商议过,可是等到出嫁的那一天,她们全会把这些东西,装进她们新嫁娘的包袱里去。 不过,当她把拣麦穗时所伴着的幻想,一同包进包袱里的时候,她们会突然发觉那些幻想全都变了味儿,觉得多少年来,她们拣呀、缝呀、绣呀的,是多么傻啊!她们要嫁的那个男人和她们在拣麦穗、扯花布、绣花鞋的时候所幻想的那个男人,有着多么的不同。 但是,她们还是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只不过在穿戴那些衣物的时候,再也找不到做它、缝它时的情怀了。 这又算得了什么呢。谁也不会为她们叹上一口气,谁也不会关切她们曾经有过的那份幻想,甚至连她们自己也不会感到过分
20、的哀痛,顶多不过像是丢失了一个漂亮的梦。有谁见过哪一个人会死乞白赖地找寻一个丢失的梦呢? 当我刚刚能够歪歪咧咧地提着一个篮子跑路的时候,我就跟在大姐姐身后拣麦穗了。那篮子显得太大,总是磕碰着我的腿和地面,闹得我老是跌交。我也很少有拣满一个篮子的时候,我看不见田里的麦穗,却总是望见蚂蚱和蝴蝶,而当我追逐它们的时候,拣到的麦穗,还会从篮子里重新掉回地里去。 有一天,二姨看着我那盛着稀稀拉拉几个麦穗的篮子说:“看看,我家大雁也会拣麦穗了。”然后,她又戏谑地问我:“大雁,告知二姨,你拣麦穗做哈?”我大言不惭地说:“我要备嫁妆哩!” 二姨贼眉贼眼地笑了,还向围在我们四周的姑娘、婆姨们眨了眨她那双不大的眼
21、睛:“你要嫁谁嘛!” 是呀,我要嫁谁呢?我突然想起那个卖灶糖的老汉。我说:“我要嫁那个卖灶糖的老汉!” 她们全都放声大笑,像一群鸭子一样嘎嘎地叫着。笑啥嘛!我生气了。莫非做我的男人,他有什么不风光的地方吗? 卖灶糖的老汉有多大年纪了?我不知道。他脸上的皱纹一道挨着一道,顺着眉毛弯向两个太阳穴,又顺着腮帮弯向嘴角。那些皱纹,给他的脸上增加了很多慈爱的笑意。当他挑着担子赶路的时候,他那剃得像半个葫芦样的后脑勺上的长长的白发,便随着颤悠悠的扁担一同忽闪着。 我的话,很快就传进了他的耳朵。 那天,他挑着担子来到我们村,见到我就乐了。说:“娃呀,你要给我做媳妇吗?”“对呀!” 他张着大嘴笑了,露出了一嘴
22、的黄牙。他那长在半个葫芦样的头上的白发,也随着笑声一齐抖动着。“你为啥要给我做媳妇呢?” “我要每天吃灶糖哩!” 他把旱烟锅子朝鞋底上磕着:“娃呀,你太小哩。” “你等我长大嘛!” 他摸着我的头顶说:“不等你长大,我可该进土啦。” 听了他的话,我焦急了。他要是死了,那可咋办呢?我那淡淡的眉毛,在满是金黄色的茸毛的脑门上,拧成了疙瘩。我的脸也皱巴得像个核桃。 他抓紧拿块灶糖塞进了我的手里。看着那块灶糖,我又咧着嘴笑了:“你别死啊,等着我长大。”他又乐了。答应着我:“我等你长大。” “你家住哪哒呢?” “这担子就是我的家,走到哪哒,就歇在哪哒!” 我犯愁了:“等我长大,去哪哒寻你呀!” “你莫愁,
23、等你长大,我来接你!” 这以后,每逢经过我们这个村子,他总是带些小礼物给我。一块灶糖,一个甜瓜,一把红枣还乐呵呵地对我说:“看看我的小媳妇来呀!” 我呢,也学着大姑娘的样子我偷偷地瞧见过要我娘找块碎布,给我剪了个烟荷包,还让我娘在布上描了花。我缝呀,绣呀烟荷包缝好了,我娘笑得个前仰后合,说那不是烟荷包,皱皱巴巴,倒像个猪肚子。我让我娘给我收了起来,我说了,等我出嫁的时候,我要送给我男人。 我慢慢地长大了。到了知道仔细地拣麦穗的年龄了。懂得了我说过的那些个话,都是让人害臊的话。卖灶糖的老汉也不再开那玩笑叫我是他的小媳妇了。不过他还是常带些小礼物给我。我知道,他真疼我呢。 我不明白为什么,我倒真是
24、越来越依恋他,每逢他经过我们村子,我都会送他好远。我站在土坎坎上,看着他的背影,慢慢地消逝在山坳坳里。 年复一年,我看得出来,他的背更弯了,步履也更加蹒跚了。这时,我真的担忧了,担忧他早晚有一天会死去。 有一年,过腊八的前一天,我约摸着卖灶糖的老汉,那一天该会经过我们村。我站在村口上一棵已经落尽叶子的柿子树下,朝沟底下的那条大路上望着,等着。那棵柿子树的顶梢梢上,还挂着一个小火柿子。小火柿子让冬日的太阳一照,更是红得透亮。那个柿子多半是因为长在太高的树梢上,才没有让人摘下来。真怪,可它也没让风刮下来,雨打下来,雪压下。 路上来了一个挑担子的人。走近一看,担子上挑的也是灶糖,人可不是那个卖灶糖的
25、老汉。我向他打听卖灶糖的老汉,他告知我,卖灶糖的老汉老去了。 我照旧站在那个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的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旧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可是我却哭了,哭得很难过。哭那生疏的、但却疼爱我的卖灶糖的老汉。 后来,我常想,他为什么疼爱我呢?无非我是一个贪吃的,因为生得极其丑陋而又没人疼爱的小女孩吧? 等我长大以后,我总感到除了母亲以外,再也没有谁能够像他那样朴实地疼爱过我没有任何希求、也没有任何企望的。 我经常惦念他,也经常想要找到我那个像猪肚了一样的烟荷包。可是,它早已不知被我丢到哪里去了。 二、走近作者 张洁(1937),当代作家。著有作品集张洁小说居本选,小说
26、散文集爱是不能遗忘的、方舟,小说集祖母绿,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全国第2届茅盾文学奖,曾被译成德、英、法、瑞典等多种文字出版。 张洁的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究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 三、课文结构 本文是一曲对人性美、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赞歌,小女孩失落的梦与村姑们幻灭的梦的对比,表现出作者对扭曲的人生形式的否定,对理解的人生形式的执著追求。 课文以空格的形式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叙述了村姑们幻灭的梦。 其次部分:叙述了“我”(小女孩)一个失落的梦。 四、写作特点 1.技法应用:运用比较的手法。如写农村姑娘们当时舍命、卖力地去拣麦穗,备嫁妆,可当“依依顺顺”地嫁出去后会发觉,眼前的
27、男人并不是她们在拣麦穗、扯花布、绣花鞋的时候所幻想的那个男人。通过对比,写出了姑娘们梦的幻灭。 2.写作借鉴:简短、质朴的对话中蕴含丰富内涵。如“看着那块灶糖,我又带着眼泪笑了:你别死啊,等着我长大。他又乐了。答应着我:我等你长大。”“你家住哪哒呢?这担子就是我的家,走到哪哒,就歇在哪哒!”这段对话既刻画了“我”的童真无邪,更是不显山露水地交代了卖灶糖的老汉的居无定所、四处漂泊的悲苦身世。 一、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宏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代表作有小说集呼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等。社戏收在小说集呼喊中。 社戏是鲁迅用第一人称写的一篇短
28、篇小说。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验为依据,写了“我”二十年来看戏的经验: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夫苦痛,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祥,也有纯朴和善农夫的抚爱,更有热忱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化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他酷爱农村,酷爱劳动人民,酷爱农村孩子,憧憬美妙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二、字词 归省(xng):回家探望父母。 倘(tng)若:连词,表假设。 行(hng)辈:辈分。 惮(dn):怕。 絮叨(xdo):形容说话啰嗦,来回地说。 怠(
29、di)慢:款待不周的意思。 撺掇(cunduo):从旁鼓动人(做某事),怂恿。 凫(f)水:游水。 潺潺(chnchn):拟声词,形容水流淌的声音。 依稀:模模糊糊。 蕴藻(wnzo):水藻。 皎洁:光明雪白。 撮(cu):用两三个手指取物,抓取。 棹(zho):划船。 三、课文结构 全文分成三部分,其中“看戏”部分又可分为四层。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却全都讪笑起来了”),写“我”随母亲归省来到平桥村,简明地交代出了看社戏的时间、地点、缘由,同时介绍了在乡间生活的小挚友。 其次部分(从“至于我的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到“各自回去了”),写“我”和小伙伴们到赵庄看社戏。这是课文主体,可分四层: (1)(从“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到“我们立即一哄的出了门”),写看社戏前的波折。小伙伴们帮助“我”实现了看社戏的愿望。 (2)(从“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到“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写小伙伴们架橹摇船送“我”去赵庄看戏和途中的见闻。 (3)(从“最惹眼的是矗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到“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写在赵庄看社戏的状况。 (4)(从“月还没有落”到“各自回去了”)写看社戏后深夜返回平桥村的情景。 第三部分(从“其次天,我晌午才起来”到文章结束),写六一公公的好客和“我”对昨夜看戏、吃豆的怀恋。 八年级语文下册重要学问点总结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