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的脱贫攻坚故事素材五篇范文.docx

上传人:ylj18****41534 文档编号:21461274 上传时间:2022-06-1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8.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身边的脱贫攻坚故事素材五篇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我身边的脱贫攻坚故事素材五篇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身边的脱贫攻坚故事素材五篇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身边的脱贫攻坚故事素材五篇范文.docx(2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我身边的脱贫攻坚故事素材五篇 “十三五”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首战之年,我被组织选派到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区郭磊庄镇水庄屯村任村第一书记兼精准扶贫工作组组长,成为全国脱贫攻坚战、精准扶贫队伍中的一员。回首驻村扶贫工作中的点点滴滴,仿佛就在昨天,历历在目。 “团长”驻扎,摸清基本村情 万全城区西行约20公里,便是郭磊庄镇水庄屯村了。2016年2月23日,我和工作组另外两名同志乘坐大巴车赶赴万全区与乡镇领导进行了对接,当天进驻包扶的水庄屯村。 当时村内“两委”干部刚刚换届,村支部书记和村主任刚搭班,他们认为我们来只是例行公事,一个月去几回村里,到年底给村里跑点资金就算交差了,象征性地把我们的工作驻地支配在

2、一间简陋的教室里,破旧的门窗和拼凑的床铺,着实让我犯了难。 春寒料峭中,我们几个披着被子围着炉火,缩成一团度过了第一个夜晚。村委会看门的武大爷说,大教室里住下了三个“团长”! 我和工作组同志们用了40余天走街串巷入户,到田间地头了解村情村貌、致贫缘由及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状况,听取村民代表关于村内扶贫规划的建议,每天行走的步数霸屏挚友圈。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了解了水庄屯村的状况,也将318户贫困户的信息逐一核实,记录在册。 水庄屯村紧依京包铁路、110国道,是万全的人口密集村之一。全村共有930户、2662人,截至2015年底,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21户、1430人,是国家级建档立卡贫困村。 村里有

3、耕地3000亩,人均不足两亩,传统大田种植收益颇微,每亩农业种植收入只有1200元左右。在2015年换届前,水庄屯村还因“两委”班子涣散、党组织服务实力弱、环境脏乱差,被列为万全县懦弱涣散村。 村民胡全彪因小儿麻痹症导致了重度残疾,父母双亡后,每天靠邻里救济度日。我了解到状况后,帮他到镇里和区里跑办,为他申请了五保户;在第一批危房改造中,将他居住的破旧土坯房改造成了砖瓦房。每天中午多蒸几个馒头或是多煮几碗米,成了我们工作组的规则,到了饭点来“蹭饭”也成了胡全彪的习惯。他被村民称为第一书记的亲戚。 驻村期间,我与村干部、党员带头义务植树1.1万余株,为村内28户贫困户完成危房改造,调解邻里冲突、

4、为村民们出谋划策 村民们对工作组的看法变了,由冷眼旁观到主动参加,从评头论足到建言献策,大家的劲儿都使到脱贫上来了。乡村的路宽了,人与人的心近了,村里的环境美了,村干部的心齐了。 建棚修路,提升土地效益 2016年,我和工作队及镇村干部同志们一起,为水庄屯村争取到河北省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资格,获得了国家专项扶贫资金150万元。 根据全区一村一品整体规划,我们针对水庄屯村人多地少、传统种植收益少的发展瓶颈,确定转变发展方式,走“一保二扩”的路子,在确保粮食平安生产的前提下,扩大蔬菜的栽培面积和立体间套种面积、扩大错季蔬菜种植面积。通过土地流转,建起了集中连片春秋棚47个,同时配套建好浇灌设

5、施,一年可种植两茬错季蔬菜,大大增加了效益。 为解决卖菜难和中间商压价的问题,我们还在110国道旁建起了农产品交易市场,不仅解决了村内农产品销售问题,还辐射到了周边乡村,提高了四周农夫的农业种植收入。 水庄屯的路不好走。当年在村里实行土地承包后,有的村民为扩大自家农田种植面积,将原有的田间道路和沟渠占为己有,开垦成了自家田地。每年春耕和秋收,许多村民无路可走,因农业生产损伤周边农户青苗和庄稼的事情时有发生,经常引发村民冲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主动到市交通运输局和市财政局跑办,争取到专项资金10万元和一事一议专项资金20万元,对村北环村林带1500平方米的路面进行硬化,在村东铺设了1.5公里

6、环村砂石路,用于洋河重型车辆的通行,改善了道路状况,解决了影响水庄屯村稳定发展的大问题。 放开大门,引来四方支援 水庄屯村处于河北北端,是土地生态系统严峻退化之地。为了改善这一严峻问题,2002年原万全县政府在中心、省、市的规划部署下,启动了退耕还林工程。水庄屯经过十几年的退耕造林,原有的800亩坡梁地、旱作地被改造为林地,种植耐干旱的山杏树。 为了提升这片杏林地的品质,让它成为水庄屯的“金林地”,我特地邀请我的高校老师到村子里来,现场指导山杏嫁接改优技术,同时引进了新疆库车杏、甘肃敦煌杏、阳高大接杏等品种,对原有山杏树进行品种改造,大大提升了山杏的质量。 为了让山杏树进一步活起来,我确定根据

7、“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发动村内致富能手,建立起林果专业合作社2家,将贫困户的退耕还林地中的山杏树嫁接改优为经济林,发展杏林的同时,增加林下作物种植,挂果后收益每亩增加收益800元左右。 为了给山杏树找更好的出路,我力邀天元名品集团和市城郊供销合作社带队到村内考察,对杏园进行信息采集,再通过天元名品的电商平台发布相关信息,向外推介水庄屯村的大接杏;同时与市城郊供销合作社旗下的商超订立了供销合同。通过线上和线下的营销,水庄屯村山杏的知名度打开了,果品价格也上去了,大大增加了农户的收入。 一系列的帮扶项目逐一落地见效,村民的收入眼看着蹭蹭往上涨。2016年底,村民的人均收入从2015年的2360元

8、增加到3100元,全村有96户贫困户脱贫出列。2017年3月2日,在万全区农村工作会议上,我被万全区委、区政府表彰为2016年度农业农村工作先进个人。 我为自己能投身扶贫攻坚,见证乡村改变感到骄傲! 毛南族曾因居住条件恶劣,过去叫“毛难族”,意思是受苦受难的民族,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改为“毛南族”。 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得益于党的精准扶贫政策,毛南山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实现整族脱贫,华蜜敲开了每一户毛南族群众的家门。 搬出大山 环江县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由于自然和历史缘由,很多毛南族群众祖祖辈辈生活在深山之中,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是帮助贫困群众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

9、。 谭广田家在下南乡下塘村上眉屯,50多岁的他至今单身,多年前母亲去世后,他就和父亲谭运日相依为命。谭广田每月赶街一次,购买生活必需品,为了能赶上班车,他要走一个半小时的坎坷山路。而他91岁的父亲在50余年前赶过一次街后,就再也没有走出过大山。 去年9月,政府帮他们在山外建好了新居,这一天,10多名干部和村民用一张竹制的躺椅轮番将老人抬出大山。50多年来,老人再一次见到山外的世界,并且有了人生第一张身份证。 如今,父子俩养了3头牛,有低保、养老保险、高龄补贴。当被问及现在的心愿,不善言辞的谭广田羞涩地说,“就想娶个媳妇”。 环江县委书记黄荣彪说,近年来县里累计帮助1880户毛南族贫困户实施危旧

10、房改造,同时把2356名毛南族贫困人口从“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地方搬迁到2个大型集中安置区和7个安置点,彻底拔掉穷根。此外,县里还引进27家龙头企业进驻安置区,创建102个“扶贫车间”,让搬迁户在家门口就业,努力实现稳得住、能致富。 做衣领、上拉链、缝袖口坐在整齐的“扶贫车间”里,莫桂圆娴熟地操作缝纫机、赶制校服。对她而言,从前在大山里“石头缝里种地”的艰难岁月就像一场远去的梦。 莫桂圆的老家在水源镇上南社区洞界屯,那是一个穷山沟,全家5口人住着破旧的木瓦房,下面一层养牲口,上面一层住人,冬天漏风,夏天漏雨。随着两个女儿慢慢长大,生活的重压让她和丈夫不得不外出务工,一年和孩子见不上几次面。

11、2018年,莫桂圆全家搬进移民安置区,让她喜不自胜的是,自己还成为一名“上班族”,每个月有近3000元的收入。 今年,大女儿即将高校毕业,莫桂圆终于了却一桩心事。“过上这样的好日子,我们一家人都很珍惜。”说完,莫桂圆不禁流下眼泪。 告辞“三难” 饮水难、出行难、用电难一度是制约毛南族群众脱贫的三大难题。 下南乡是毛南族群众主要聚居区,由于位于喀斯特地貌山区,长期季节性缺水。下南社区松朗屯贫困户覃凤增家里一大一小两口水缸,见证着从饮水难到饮水甜的生活变迁。 多年前,覃凤增每天一大早都要到家旁边的山泉打水,挑回小缸里储存。20世纪80年头,乡里建了小型饮水工程,但因水量不够,只能限时供水,为了多蓄

12、水,覃凤增家里又添了一口大缸。 下南乡党委书记覃纯果说,2016年他从县里到乡里任职时,同事告知他“肯定要带个大桶去”。水厂每天只供水约2个小时,他到学校调研时,了解到师生饮水困难,甚至出现过“偷水”的状况,心里很不是味道。 几十年来,当地干部群众始终在找寻新的水源,每次都无果而终。离乡政府所在地约12公里远有一条河,叫打狗河,但是其间的茫茫大山,阻隔了群众引水的希望。 为了彻底解决这一区域一万多名毛南族群众的饮水难题,2017年,在中心和自治区专项资金支持下,将打狗河作为取水点的饮水工程动工修建。“在大山中修路、架电线、打隧道、建蓄水池,工程推动难度很大,有的干部将之称为下南三峡,但是再大的

13、难度也阻挡不了我们改善毛南族群众生存条件的决心。”环江县委书记黄荣彪说。 2019年6月24日,澄澈的河水经过净化后到达家家户户。覃凤增打开家里的水龙头,自来水哗哗流淌,旁边的两口水缸无言地见证着这一切。 除饮水难外,到2015年实施精准识别时,环江县仍旧有不少村屯出行难、用电难,成为脱贫攻坚的“硬骨头”。下南乡景阳村上忙屯长期不通路、不通电,居住在这里的贫困户谭荣安靠打鱼为生,收入微薄,多年以来,他在深山里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 山里没有电,到了夜里,谭荣安就用蓄电池接灯泡照明,一块蓄电池能用一周左右。他往往会备好两块蓄电池,当其中一块电量耗尽,便拿去旁边通电村屯的亲戚挚友家充电。 上忙屯

14、2017年通了路,2018年通了电。不通路、不通电的生活从今封存在谭荣安的记忆里,享受到危旧房改造政策的他,不但建了新居,还有了一份保洁员的工作。 如今,“一里挂九梯”的坎坷山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条沿着山腰蜿蜒回旋的水泥路;当暮色驾临,盏盏明灯像点点繁星般点缀了毛南山乡的夜晚。 环江县县长黄炳峰介绍,新一轮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环江县累计投入12亿元用于毛南族贫困人口聚居的72个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改建屯级道路1160公里。72个村全部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全部毛南族群众家中全部接通生活用电。 产业致富 小满季节刚过,在下南乡波川村,连片的柑橘树新结出幼果,在和煦的微风中摇曳。 在峰丛林立、

15、沟多峪深的毛南山乡,许久以来当地群众依靠种植水稻、玉米来维持生计。2013年时,村民谭美春曾到桂林考察柑橘产业,看到当地一些群众通过种植柑橘住上小洋房很是艳羡,但是担忧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后来只好作罢。 2015年,中心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吹响精准扶贫的冲锋号,环江县出台一系列针对贫困户发展产业的扶持政策。了解到这种状况,既是贫困户也是村干部的谭美春下决心流转35亩土地种植柑橘,村里的一些群众也希望能够抱团发展,主动把土地流转给她,在种果没有收益之前不收租金。 在政府支持下,免费苗木、技术指导和信贷支持等扶贫配套政策接踵而来,柑橘种到哪里,产业路就修到哪里。不到一年时间,一个柑橘种植园就初具规模。

16、 看到柑橘产业的前景后,村里许多贫困户希望能够参加进来,为此,谭美春牵头成立环江毛南新村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如今,包括14户贫困户在内的60户农户参加其中,种植面积达280多亩。收获季节,这些柑橘通过电商走向全国,为群众带来近百万元收入。 2016年以来,环江县选定桑蚕、香猪、菜牛、油茶等作为特色产业,目前全县有农夫专业合作社470家、农业龙头企业10家。截至2019年底,环江县毛南族贫困群众特色产业覆盖率将近100%,产业致富的故事在毛南山乡不断上演。 迎着早晨的露水,谭江汇把刚收割回来的牧草碾碎,拌上玉米粉喂牛。50岁的谭江汇是一名身高只有1.3米左右的残疾人,一度生活非常困难,可如今他是

17、村里的养牛能手。“一年可以出栏,每头能赚4000元,劳动强度也不大。”谭江汇说,养牛让他找回了对生活的信念。 谭江汇所在的下南乡才门村土地贫瘠,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养牛被确定为当地的重点扶贫产业,地方政府为贫困户供应养殖培训、贴息贷款和奖补资金。谭江汇把家中的山坡地全部改种上牧草,下决心靠养牛脱贫,渐渐有了稳定收入。 2019年,谭江汇脱贫摘帽。谈及将来的希望,他说,想通过养牛实现致富,然后到县城安家,彻底走出大山。 江苏对口帮扶贵州铜仁工作队印江工作组组长、印江县委常委、副县长沈建民: 精准对接岗位 村村设立服务站 自从我们苏州市吴江区携手贵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开展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后,转

18、移就业成了合作帮扶的重要内容。 印江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但是农夫工相对缺乏就业信息,尤其是今年疫情发生以来,很多贫困户不知道去哪里找工作。吴江民营经济发达,企业数量多,就业机会也多,两地完全可以实现互补。 但是,如何把吴江的岗位需求精准告知印江的劳动者?从去年起先,我们引进苏州的人力资源企业,构建三级劳务服务体系:在县就业局服务大厅内设立就业服务窗口,在乡镇社保中心建立就业服务中心,更为创新的是,在每个村设立就业服务站,选聘一批在各村有影响力的人当劳务经纪人。 这些服务站通常设在村里的小卖店、杂货店中。2019年6月至今,我们已在印江县设立就业服务站50个,选聘劳务经纪人60人。今年疫情期间,

19、我们就把聘请信息发到村里的这些服务站,吸引了许多在家的农夫。 复工复产以来,吴江区人社局快速收集区内企业用工需求信息,并把目光投向了零疫情低风险地区的印江。接到吴江的企业需求后,我们快速响应。通过村里的“小喇叭”,以及镇村扶贫微信群,线上发送企业聘请信息、岗位需求、工资待遇。 木黄镇乌巢村的陈天文一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前始终在福建打点零工,疫情来了之后,陈天文出不去。劳务经纪人知道状况后,马上把这个信息告知了我们。 为了帮助贫困户更便利地进行面试,我们开拓了远程视频方式,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在两天内完成应聘、面试和录用全过程。不到一周时间,首批97名印江籍务工人员达成就业意向,在吴江区人社局的协

20、调下,首批人员乘坐专列、专车直达吴江,全部的交通费用全部免除。现在,陈天文已经在苏州通产丽星包装科技有限公司上班了,每个月有5000块钱的收入。只要干满3个月,陈天文还可以拿到一笔由吴江区政府供应的特地针对就业贫困户的3000元补贴。 这些天,一批批就业人员从印江抵达吴江。目前,我们已经向吴江输送了421名工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98人。 河南民权县人和镇西屯村村支书李国礼: 依托农业庄园 吸纳贫困户就业 看,这是我们村的双飞庄园,大家都在抢种葡萄苗呢!每天有70多人在地里,其中30多人是脱贫户,大部分都是我们村的。大家在家门口既能挣钱,又能看娃,还能照看老人。 庄园既是葡萄园,还是生态园

21、,畜、沼、果、禽立体种养。葡萄架底下套养鸡鸭鹅,让它们吃杂草害虫;养牲畜,粪便可以当肥料、产沼气;沼气一部分用作园区发电,一部分用作生活用气,好着哩!现在庄园存栏有4000多头牲畜,1000立方米的沼气池,葡萄种植规模达1700亩,可年产200多万斤,还能酿成葡萄酒。 我们这个庄园,农夫好就业,因为都是农活,农夫好干,年龄大的也能干,而且常年有活干,夏季、秋季是葡萄,冬季、春季是大棚草莓。一个人一天80块,一月2400块,一年收入两万多块,保准脱贫。我们优先支配贫困户,常年有七八十人在这打工,都是贫困户。高峰期时,一天须要两三百人,十来个村的村民都来这儿干活,最多时有150户贫困户来打工。 我

22、们还请专家搞培训,经过培训的农夫,懂葡萄管理、产品管理,能干技术活,一个月能拿3000多块。 没有劳动实力的贫困户咋办?他们能入股合作社,年年分红。一种是土地入股,从2015年就起先了,现在有158户参加,其中有60多户是贫困户,去年年底每亩地分红1000元,入股的地多、分红就多。另一种是政府给贫困户的5000元到户增收资金入股,从2017年起先,有800多户参加,都是我们镇的贫困户,去年年底每户分到700元。现在,我们村的全部贫困户38户,都脱贫啦! 下一步,我们还要搞葡萄酒加工,现在已经起先建冷库、酒窖。另外,还要打造葡萄园景观、接待旅行社,建设农业观光示范园区,发展观光旅游、采摘、餐饮,

23、每年可接待游客五六万人。因为我们地理位置好,离开封古都、商丘古城都近,游客顺路就能过来,吃喝游玩一条龙。我们再延长、开发一些旅游产品,这下脱贫成果就巩固住啦! 湖南省涟源市安平镇梅家村村民尹田文: 村里设公益岗 维护电站搞绿化 早上6点,我摸黑起了床,先去喂鸡,再到厨房做早餐。煮好的面条端上桌后,我把80岁的老母亲和孩子叫醒。一家人吃了早饭,我便出门干活了。 我的儿子明基今年8岁,几个月大时因高烧不退,患上了脑瘫和继发性癫痫。给他看病不仅把以前种植苗木攒下的积蓄花光,还欠下了20多万元外债。他的母亲不堪重负,几年前离家出走了,至今未归。 这些年来,我既当爹又当妈,一边带着孩子打零工,一边为孩子

24、求医,日子过得很难。幸好有党委和政府关切,2014年评上建档立卡贫困户后,孩子住院看病的费用能够报销90%。经过危房改造,我们一家住上了不漏雨的水泥房。 2018年开春,我带着孩子去长沙务工。村党总支书记张会兰给我打来电话,说村里要设立光伏发电站管理员的公益性岗位,问我愿不情愿回村。我动了心,接下了这份工作。 去年1月起,只要天气好,我就用小推车推着孩子,前往山林里的光伏发电站做清洁维护。先看看发电是否正常,再用一把小锄头,一点点把地面上的杂草连根斩断。每个月定期清洗发电板,避开故障。我还流转了村里大片的荒山,种植了9亩黄金贡柚,圈养了300羽土鸡。 去年9月,看中我有种植苗木的特长,村里给我

25、设置了一个绿化员的公益性岗位:为村部旁的绿化带种植树苗、灌木和草皮,维护两年时间,确保草木存活。算下来,两年可以获得3万元酬劳。 说干就干。我从长沙买来桂花树、灌木苗子和草皮,再从后山挖了几兜桂花树,把绿化带装扮起来。刚种下去,每天要浇三次水,还要剪枝维护,工作量很大。忙不过来就等夜里,安置完家人,我再打开路灯接着干。现在,这些树苗基本都存活了,只有极少数没有熬过冬季,天气回暖后就会补种。 去年,我家的人均纯收入有6000多元。我信任,日子会越来越好! 四川攀枝花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孙琳: 加强农技指导 助老乡提高收成 “老孙,又来了!”3月26日一早,我驱车两个多小时从市里赶到米易

26、县丙古镇牛棚村,又遇到了60岁的姜国海,他兴冲冲地向我打招呼。 最近正值芒果盛花期,怎么提高芒果成果率、如何做好田间管理、施什么肥料、施多少肥,这都是老乡们最近关注的问题。作为驻村农技员,我当然得常来给大家做点儿指导。 姜国海家两口人,儿子残疾,全靠政府扶助种植的8亩芒果、6亩枇杷作为全年生计。今年一月低温,每亩枇杷的产量有所下降。这个时候,种好今年的芒果尤为重要。一想到这儿,我抓紧起先了讲课的主题。 五社的陈义荣夫妇两个人都来了。老陈说,他心里急,不知道该选啥肥料。听完他的话,像平常一样,我想不能只由自己讲,灌输式的培训,老乡听不进去,还是要让种得好的大户共享阅历,然后我再给指导。 于是,几

27、位种植大户先后共享了他们选择肥料的阅历。“肥料不是越多越好,越贵越好,要依据芒果树的实际须要”,我着重给大伙儿讲了用肥原则,给他们传播“适度用肥”的理念,提倡削减农药和化肥用量,做到绿色有机生产。 就这样,大家一探讨,一思索,种植阅历得到充分共享。3个多小时的培训很快结束,大伙儿还不愿散去,许多人还在商议下一步的种植安排。 牛棚村海拔落差大,低的地方有芒果、枇杷,高的地方可以种核桃、花椒,山上还能养羊和鸡。目前看来,芒果收入很不错,去年全村3000亩芒果,总产值400多万元,平均一亩有1万多元! 培训完见到第一书记沙文生,我们4个驻村工作队员又商议了今年农技指导的工作任务。另外,我要给大家做好

28、种植状况调查,通过追踪比较为贫困群众供应更好的业务指导。 同时,一些老乡打药时常常不留意田间的自我防护。农药会通过皮肤等进入身体,对人造成损害,所以要戴口罩,不能穿拖鞋。这方面,下次我还得再说说。 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全兴村已脱贫户谭弟双: 申请扶贫贷款 扩种黄连养蜜蜂 天蒙蒙亮,我便扛着锄头下地里干活了。眼下正是管护黄连的关键时期,虽然累,但我心里乐。对比以前的日子,现在可华蜜多了。 我家在海拔1400米的大山上。过去,一条石子路向外蜿蜒,出趟山,须要近4个小时。父亲因患心脏病长期服药,不能干重活儿,女儿还在上小学,家里的担子全落在我肩上。一亩多黄连、几只鸡、几群蜂,成了家里全部的收入

29、来源。 那时,我每天都在费尽心机琢磨脱贫的法子,可兜里拿不出几个钱,想扩大产业也难。 “老谭,你家地处高山,适合发展种养业。”农业银行重庆市分行的扶贫干部多次爬坡上山,来我家帮我出办法,他们建议通过增加黄连种植面积、扩大养蜂数量来增收。 说实在的,听到这话,我心里直打鼓,没钱咋发展?扶贫干部看出了我的心思,主动向我举荐小额扶贫贷款:“这是国家特地给贫困户推出的贷款产品,不用担保和抵押。”看我还是迟疑,他们向我具体地说明了贷款政策:“最多贷5万,国家补贴利息,期限有3年。” 国家把这么好的政策送给我,我也得抓紧迈向致富路。最终我申请了5万元贷款,把黄连种植面积一下子增加到5亩多。 心里快乐,也有

30、压力,必需得干出样子来。种黄连不是简单的活儿,挖地、立架、育秧夏天顶太阳,冬天冒大雪,一忙活就是一成天。 除了发展黄连,蜂群也是我始终挂念的事儿。家在深山,冬天一过,漫山遍野鲜花盛开,成了一个自然的蜜源宝库。现在,在农业银行的支持下,我还用贷款资金来发展养蜂业。 缺技术,农行的扶贫干部就为我送来养蜂技术资料,激励我去参与村里组织的养蜂学问培训班;遇到问题,就向有阅历的蜂农请教;没有蜂桶,就自己动手制作。如今,我养的蜜蜂已发展到30多群了。 我这账本里记着每一笔收支,去年挣了足足4万多元。接下来更要加紧干,给老人看病,供女儿读书,担子不轻。但是有好政策,自己努力,还怕啥?脱了贫,咱还要奔小康呢!

31、 中国的脱贫事业,如何变更亿万人的生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何以敢于吹响打赢脱贫攻坚的号角?何以创建世所罕见的脱贫奇迹?又将如何夺取脱贫攻坚的最终成功? 这篇四千多字的长文,分为四个部分,对上述问题做了系统全面的回答,不少话语鼓舞人心: 1.一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百年大党,正带领亿万人民向着消退肯定贫困的目标发起最终的总攻。中国的脱贫事业,既彰显着改天换地的雄心壮志,又实实在在变更着亿万人的生活。 2.谁都不能否认,今日的中国,书写了“最胜利的脱贫故事”。谁都不能否认,今日的中国,回答了“谁能使中国长治久安”。谁都不能否认,今日的中国,贡献了减贫脱贫的中国才智。 3.要奋斗,就会有牺牲。在脱

32、贫攻坚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共产党人用鲜血和生命坚守初心、践行使命。 4.掘井九仞未及泉,犹为弃井;成功在望未全功,仍需努力。越到紧要关头、任务繁重,越容不得松口气、歇歇脚。 5.贫困不是宿命,苦熬不如苦干。只要自强而不息、独立而不馁,摒弃“等靠要”的思想,就肯定能依靠自己的双手创建美妙的生活、变更自己的命运。 6.“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7.我们坚信,“贫困的最终堡垒”必将在决胜脱贫攻坚中彻底攻克。我们坚信,每个奋斗者的人生价值必将在决胜脱贫攻坚中尽情呈现。我们坚信,百年大党的初心使命必将在决胜脱贫攻坚中淬炼升华。我们坚信,实现民族复

33、兴的步伐必将在决胜脱贫攻坚中激越铿锵。 “一件衣裳”,能撬动多大的产业呢? 江西省于都县,是中心红军主力长征集结动身地,于2020年4月胜利脱贫摘帽。近年来,当地有序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同时,通过以智能智造为核心创新业态,把低附加值的服装产业升级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如今,全县有纺织服装企业2200余家,全行业产值450余亿元,干脆带动从业人员30多万人,吸纳当地1万多名贫困群众就业增收,让很多家庭实现了脱贫奔小康的幻想。 “缝”出小康新生活 拼缝、锁边在于都县贡江镇思源社区,47岁的杨流生和妻子操作缝纫机缝制长裙,裙子缝制完成后将发往广东,并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 “我们做的是网单,

34、每个月能有六七千元的收入。”杨流生曾是居住在深山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得益于当地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2016年,他们一家五口搬进了新居。 身体稍微残疾的杨流生靠着打工学来的制衣手艺,利用自家空间打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扶贫车间”,夫妻二人年收入超过8万元。 于都历史上就有弹棉花、做裁缝的传统。全县113万人口中有40多万人常年外出务工,其中30万人在沿海地区从事服装生产。 2017年,为解决贫困户就业问题,当地充分发挥服装产业优势,主动激励有条件的企业在村里设置扶贫车间,带动贫困户就业增收。 “当年在广东打工时,嫌理发贵,3个月不理发,早餐买个3毛钱的油饼就打发了。没想到,如今住上了出门就有医院、

35、学校的小区。”在杨流生看来,小康生活不再是当年在外漂泊时遥不行及的幻想,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生活体验。 家门口就业让华蜜感更强 和杨流生一样,通过“一件衣裳”变更命运的故事,在于都县每天都在发生。 今年春节前,于都县发布致在外务工人员的一封信,邀请他们返乡就业、创业。春节后,全县约1.5万名农夫工留在家乡就业,其中服装业占比超过70%。 为激励人才回乡创业、就业,于都在县工业园区建设了公租房、廉租房和人才公寓,供符合条件的就业人员申请居住,还在教化、医疗等方面赐予政策倾斜。 “还是回家好,月收入能有四五千元,不比在外打工少。”32岁的谢晓丽是当地一家服装生产企业的员工,她说回乡务工后,孩子上学、

36、照看老人等问题也迎刃而解。 2019年,谢晓丽家胜利脱贫,最近她安排考驾照,等自己有实力了就买辆汽车。 于都工业园罗坳工业小区,工地热火朝天。总投资20亿元的江西顺龙服装水洗有限公司车间主体部分已基本完成,车间水洗设备也安装调试完毕。这个项目达产达标后,年产值在30亿元以上,可供应就业岗位7000多个。 “产业找对头,小康有奔头。”于都县公共就业人才服务局局长曾献萍说,于都县服装产业聚集效应正在显现,很多大企业争相落户,他们带来的一个个就业岗位,托起了一个个家庭的小康梦。 小康生活要“钱途”也要前途 建立在产业基础上的返乡农夫工,不仅对城镇住房、教化、医疗等提出新需求,对自身事业发展的“软环境

37、”也有了新期盼。 “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工位上的杨玉萍只要抬手刷卡,眼前电子屏就会提示她根据客户特性化需求裁剪加工。 杨玉萍所在的赢家时装(赣州)有限公司于都生产基地,挖掘消费者穿衣大数据,投入2亿元进行生产线智能改造,实现了智能接单、智能设计、智能排产。 做优平台、强链补链、培育品牌,于都县将曾经的低附加值服装产业升级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要“钱途”,也要有前途。和很多年轻的工友一样,杨玉萍关注企业的人才培育体系和事业发展平台,这些年一路从普工晋升为生产线组长,现在管理60多名员工,月收入超过7000元。 “有了可奋斗的事业,将来就充溢希望。”在杨玉萍看来,物质充裕,内心充溢,这就是华蜜的小康生活。 我身边的脱贫攻坚故事素材五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