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传统礼仪常识范例.docx

上传人:ylj18****41534 文档编号:21349233 上传时间:2022-06-1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6.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中国传统礼仪常识范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关于中国传统礼仪常识范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中国传统礼仪常识范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中国传统礼仪常识范例.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关于中国传统礼仪常识关于中国传统礼仪常识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传统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这里的“礼”包含了传统礼制的精神原则与传统礼仪行为两大部分,礼义是礼制的精神核心,礼仪制度是礼义精神的外在表现,二者关系亲密。这里只就日常生活中的传统礼仪择要介绍: 行走之礼 在行走过程中同样留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肯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行走在路中间,应当靠边行走

2、;站立不行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 人们日常见面既要看法热忱,也要落落大方。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肯定的规则。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一般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假如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庆贺、致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传统社会对

3、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入坐之礼 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肯定之规,假如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子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假如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方法是听从主子支配。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子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支配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则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

4、有贵客光临,应当立即起身致意。 饮食之礼 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来宾”,后代聚餐会饮也经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很多礼节,客人需待主子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客人假如要表达对主子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子敬酒。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子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古代还有一列进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

5、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 拜贺庆吊之礼 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很多仪礼俗规。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是晚辈或低级地位的人向尊长的礼敬,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如古代元旦官员朝贺,民间新年拜年之礼。行拜贺礼时,不仅看法尊敬,口诵贺词,俯首叩拜,同时也得有贺礼奉上。庆吊之礼,主要行于人生大事中。人的'一生要经验诞生、成年、婚嫁、寿庆、死亡等若干阶段,围围着这些人生节点,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礼仪。子孙繁衍是家族大事,诞生礼自然隆重喧闹。婴儿满月时,亲戚挚友纷纷上门恭贺,并馈赠养分食品与幼儿鞋帽衣物。小孩长大成人时要行成年礼,成年礼在中国传统社会称为冠笄

6、之礼。男子20岁行加冠礼,重新取一个名号,表示该男子具有了结婚、担当社事务的资格。女子15岁行绾发加笄礼,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现代成年礼的年龄在18周岁,学校实行集体的成年宣誓仪式,强调青年人的成年意识。婚嫁是人生的大事,传统社会非常看重。传统婚礼有六道程序,所谓“周公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宋代简化为纳采、纳币、亲迎三礼。婚礼的高潮在亲迎,新郎要到女家亲自迎娶新娘,新婚夫妇拜堂之后入洞房,行结发礼与合卺礼。大婚之日,亲友纷纷前来恭贺,主子要大宴来宾。寿诞礼,一般在四十岁以后起先实行。生日那天有庆生仪式,亲友送寿礼致贺。最终一道人生仪礼是丧礼,谁也逃脱不了。中国人重视送

7、亡,丧礼发达。人死于正命,是白喜事。亲戚挚友都来吊唁喧闹。为了表示哀悼心情,人们要奉上挽联、挽幛或礼品、礼金。亡者一般在三五天内入殓安葬。拜贺庆吊之礼显示了人们相互扶助的社会合作精神与社会团结的气象。 中国人的礼制精神是亲敬爱人,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敬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敬重。假如地位高的人屈尊结交比他地位低的人会得到很好的社会效果,“若要好,大敬小”。并且敬人不仅是礼貌的姿态,或仅为礼仪性的表示,而是要有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敬重。假如没有发自内心的尊敬,礼节就成为了虚套,这就不符合传统的礼义标准。传统礼俗中诚敬谦让,和众修身的礼义原则在当代社会仍旧值得提倡。当

8、然现在我们对传统礼俗的继承是一个困难问题,需仔细辨析,择善而从。 传统文化之礼仪 1.用膳礼仪 尊老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其中很明显的体现在用餐礼仪上。起先用餐时肯定是长辈先动碗筷。而且吃饭时,要求要端起碗,大拇指扣住碗口。咀嚼饭菜要闭嘴咀嚼,细嚼慢咽,并且尽量做到食不言。 2.行走之礼 古人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肯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行走在路中间,应当靠边行走;站立不行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3.见面之礼 古人对见面时所行的礼仪也很重视,有拱手礼,作揖礼,跪拜礼。

9、拱手礼为最一般的见面礼仪,双手合抱,置于胸前,立而不俯。作揖也是双手抱拳,拱起按下低头,上身略向前屈。跪拜礼为古代下级向上级,平民向官吏所行之礼,较为常见。现今也只在偏远乡村拜年活动能够见到。 4.入坐之礼 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子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支配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 中国文化5000年连绵不断,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常常谈到了博大精深,有比较代表性的四个特点: 二,光宗耀祖的功名思想; 三,以和为贵的思想; 四,天人合一的思想。 从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可以看到这样一个问题

10、,光宗耀祖的这种思想意识既是合理的,又是必定的。因为父母者,人子之本源。人长大以后,报答自己的父母,所以具有合理性。另外一个方面,它有肯定的必定性。必定性是说在中华大地上,它有一种自然的导向,光宗耀祖就等同于为国尽职。 第一点,国与家的内涵,古代中国几千年来是家国同构,家与国合二为一,假如由现在比较客观的眼光来看,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来解读,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长,但从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来看有一种特别特别的现象,这个特别的现象是世界上其他民族所没有的。长期以来,我们把国就称为国家,在这里边已经折射出了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 其次点,孝道。每一个人都是生活在肯定的人际关系中,儒家中在人际之间

11、的关系如何处理?当年的孟子提出了五伦的人际关系的思想理念,忠、孝、悌、忍、善。正是在此基础上,到了汉代又形成了三纲五常的概念,三纲五常概念的核心是两个字,一个是“忠”,一个“孝”。忠和孝之间的关系特别亲密。 早在春秋晚期有一个季康子询问自己的老师孔夫子治国之道,一个国家要治理好应当怎么办?孔子回答他:“孝慈则忠。”用现代的话来表达,只要这个人做到了孝道,那对于国家就肯定是忠诚的,由此可见忠和孝的联系特别地紧密。所以在中国文化历史当中,光宗耀祖的思想和行为大行其道。 传统的丧祭之礼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丧祭之礼作为生者对死者寄予哀思的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既要充分地寄予

12、哀思,又不能伤及生者的身体,这就须要对丧祭时间的长短及表达方式,都要把握一个合适的度。而这也就是中庸之道在丧祭之礼中的运用了。 先说丧礼。礼记杂登记:“子贡问丧,子曰:敬为上,哀次之,瘠为下。颜色称其情,戚容称其服。”礼记丧服四制亦云:“三日而食,三月而沐,期而练,毁不灭性,不以死伤生。”这里,已为服丧者规定了一条基本原则,那就是“敬为上,哀次之,瘠为下”,既要哀,又须“毁不灭性,不以死伤生”。而如何把握这其中的“度”呢?礼记丧服四制明确提出: 始死,三日不怠,三月不解,期悲伤,三年忧,恩之杀也。圣人因杀以制节,此丧之所以三年,贤者不得过,不肖者不得不及。此丧之中庸也,王者之所常行也。 子女为

13、父母服三年之丧,既能充分地表达丧亲之痛,又不至于毁伤身体,这便是丧礼中的中庸之道。故孔子说:“夫三年之丧,天下之达丧也。”礼记三年问还对此作了进一步的论述,并对三年之丧的详细时间也作了界定。 所谓“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据礼记集说引石梁王氏曰:“二十四月再期,其月余日不数,为二十五月。”这事实上也是在尽量缩短服丧的时间。而且,即使在二十五月期间,服丧者倘有疾病,也还是可以变通的。礼记杂登记记孔子的话说:“身有疡则浴,首有创则沐,病则饮酒食肉。毁瘠为病,君子弗为也。毁而死,君子谓之无子。”既要服丧,又要爱惜自己的身体,不行“毁瘠为病”,这不能不说是中庸之道的双向调整机制在起作用。 再看祭礼。礼记祭统云:“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又云:“养则观其顺也,丧则观其哀也,祭则观其敬而时也。”而所谓“时”,即是指祭祀的次数既不能“数”,也不能“疏”,应当恰到好处。正如礼记祭义所说:“祭不欲数,数则烦,烦则不敬;祭不欲疏,疏则怠,怠则忘。”而如何才能做到不烦、不忘呢?这又须要把握一个合适的“度”。古代所制定的春、夏、秋、冬“四时之祭”(礼记祭统,后世改为春节、清明、七月之望、十月之朔),便是既不“数”又不“疏”,完全合乎“中庸之道”的祭祀之礼。而这一礼仪之所以被持续了两千多年,不是没有道理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