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简短民间故事优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简短民间故事优质.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五年级简短民间故事五年级简短民间故事1 宋朝时候,契丹发来二十万辽兵犯境,边关吃紧。那工夫六郎杨延昭正在遂城。遂城,就是现在徐水县城西二十里的遂城村。它北临瀑河,隔河就是一道古长城。 遂城城小,兵力不足,守城军只有三千人。辽兵来得很快,然间兵临城下,将城围住,并且一连几天数次攻城,一次比一次攻得猛烈。可是遂城的守军和老百姓好象与平常一样没有任何担心。六郎感到惊奇,他问老百姓:“辽兵这么攻城,你们不胆怯吗?”老百姓回答:“有杨将军在此镇守,辽兵是攻不破的!” 杨六郎一听老百姓对自己是这样的信任,更感到责任的重大。于是他把全城的青壮年召集起来,发给他们刀枪剑戟,动员他们协作军队一起上阵护城。军队和
2、老百姓个个摩拳擦掌,誓死与遂城共存亡。 这时候正是十月,天气突然变冷。六郎杨延昭见此情景,急中生智,忙令军民汲水灌城。晚上,往城墙上浇一遍水,立刻就结成一层冰,浇了一夜水,结了一夜冰。到其次天早晨,嗬,那高大的城墙白闪闪亮晶晶成了一道冰的长城,又坚又滑,不行攀登。辽兵冲到城下,前来登城,一蹬一出溜,一扒一打滑,有的好不简单爬到半截腰,一出溜又摔下去了。伏在城上的宋军趁机滚木雷石万箭齐发,杀死杀伤辽兵不计其数。辽兵数日攻城不下,只好下令退兵。杨六郎趁机,将城门大开,亲率大军冲杀出,只杀得辽兵丢盔掉甲狼狈而逃。这一仗,生擒辽兵上千,马匹近万,还获得了大批武器。 杨六郎因为这次战,被宋真宗加官进级,
3、由保州(今河北保定)缘边都巡检使调升莫州(今河北任邱县鄚州)刺史。契丹犯边,一路烧杀抢掠,人民深受其苦。六郎杨延昭先后率兵打退辽兵一百多次进攻,使边关一度安静,因而深受人民的爱戴。 杨六郎五十七岁那年,病故于鄚州。皇帝派专使陪伴六郎的长子杨文广(戏剧中写杨延昭的儿子叫宗保,宗保的儿子叫文广)前来护送灵枢回他的原籍太原。郑州人民顷城出动,跪围着灵车失声恸哭,要求将六郎葬在鄚州,以其在天之灵,警戒边防。杨文广和皇帝的专使感到众情难却,便让马童驰报佘太君裁定。佘君提出另做一口棺椁,把六郎的衣冠和宝刀放在里边,于鄚州北城修六郎冢,以慰当地人民。从今,鄚州建起了六郎冢,成为人民祭祀民族英雄的纪念地。文官
4、到此下轿,武官到此下马,百姓逢节敬拜。 五年级简短民间故事2 在远古时代,洪水泛滥,人们常常受到洪涝的侵害。在尧帝当政的时候,又发生了一场可怕的洪水灾难:大地上一片,房屋被冲塌,田地被沉没,死人成堆;人们扶老携幼,到处漂泊逃难。尧看到人民如此受苦,心里忧虑担心,就派鲧去治理洪水。鲧带领大家治水,采纳挡阻的方法,哪个堤岸冲了补哪个,结果挡来挡去,这边的拦住了,那边的又冲垮了,劳民伤财了9年,一无所成。 尧以后舜做了部落的首领,他看鲧治水毫无起色,耽搁了大事,就下令处死了鲧,又吩咐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深知治水的事事关重大,治不好也会丢掉身家性命。可是,眼看着洪水如此肆虐,人们苦不堪言,禹就英勇地接
5、受了这个重任。 禹仔细总结了父亲失败的教训,感到用堵的方法是行不通的,于是大胆地设想了一个与父亲南辕北辙的治水方案疏通河道,顺其流势,将水引走。 方案制定后,禹确定走遍天下,察清地势,探明河道,引水下流。他带领大批助手,踏遍了闹水灾的9个州,测量好地势凹凸,分别直立木桩作为标记。那时,大多数地方荒无人烟,禹风餐露宿,常常冒着大风大雨,在恶劣的环境中奔跑。 然后,禹依据调查得来的资料,从水灾最严峻的地区起先治水。禹和大家一起,用石斧、石刀等简陋的工具挖河修堤。他的手上长满了老茧,脚底长满了脚垫,脸也顾不得洗,常常蓬头垢面。由于长年累月地泡在水里,他的脚指甲都脱落了,人们看到了都感动得落泪。 为了
6、治水,禹到了30岁还没有结婚,后来和一个叫女娇的姑娘结婚了,婚后刚4天,他就告辞新婚的妻子,忙于治水去了。 大禹治水13年,3次经过家门都没顾得上进门看一看。第一次经过家门口,他听到自己新生的儿子正在呱呱啼哭,妻子由于生产的苦痛也正在呻吟,他的助手都劝他进去看看。禹也多想进去看一眼啊,可是他有要紧的事要办,怕耽搁工作,硬是没有进去。其次次经过家门时,禹的儿子已经能叫爸爸了。小家伙在妈妈怀里用劲叫着爸爸,禹只是深情地向妻儿挥挥手就过去了。第三次,禹经过家门时,儿子已经十多岁,他跑过去要把爸爸往家里拉,禹摩挲着儿子的头,叫儿子转告妈妈,等治好水后再团聚,又匆忙地离开。 13年后,禹历经千难万险,开
7、沟修渠,最终战胜了洪水的灾难,促进了农业发展,使百姓能安家立业。禹因为治水有功,被舜立为君位的继承人,成了夏朝的第一个君主,所以历称他为夏禹或大禹。 大禹当上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仍旧不贪图享乐,他不辞辛苦地到各地去巡察,为百姓做了许多有益的事情。 五年级简短民间故事3 相传,薛河上的西仓桥,是在明朝时候兴建的。这座三孔石拱大桥,据说是皇家工程,规模很大,征调的能工巧将许多,征用的民工就更多啦。建桥的时候工地上很喧闹,象个小集市。 一天,从外地来了个白头发的石匠老头,给河北涯一家打石碓窝儿。他一连打了好几天,歇着的时候,就到工地上转悠转悠,看人家雕刻水兽、石狮子和桥栏石柱。高了兴还跟石工门扯上几句
8、,就连那工地上的头头们,他也偎上去唠叨几句。大伙都说这个老头迂魔,狗咬耗子-多管闲事。 老石匠把石碓窝子打成了,他跟主家说:“你有这么多石料,我再给你打个石墩,坐着舂粮食多便利。”主家很乐意,就让他接着打了。 打这个石墩时,老石匠别捉多细心啦,他量了打,打了量,有人问他:“一个石礅子,费这么大的劲儿干什么?”老石匠听了,光笑不说话,就知道低头干活。石礅打成的这天,正赶上大桥石拱圈要合龙门。不知因为什么,垒到最终,正好缺一小块石头碰不上茬儿。当时天阴得很厉害,眼看要下大雨,石拱圈不立刻合好龙门,一场大雨,几个月的工就白搭啦!可现打制也来不及呀!石工们和掌管工程的官员,急得团团转,活象热锅上的蚂蚁
9、。就在大伙犯难为的时候,这个老石匠又遛了来。他看了看缺口,对工程人员说:“我那里有一个石礅,你们看看放到这儿合适不。”石工们听了,立刻跟老石匠把石礅搬了来,往中间一放,竟一丝一毫不差,扣得密密层层。 大桥建成了,官员们都很兴奋。当想起去找老石匠道谢时,可哪里还有老人的影子!光望见碓窝子跟前,有一张大红字条上写:施工马大哈,桥拱出误差,鲁班来相助,银两谢农家。 看了字条,人们才知道那个石匠老头是鲁班暗地里帮助皇家工程。官员们按鲁班叮嘱,赏给打石碓窝儿的那家二十两银子。 五年级简短民间故事4 武松在离景阳冈不远的酒店里,喝下了十八碗酒,倒提着哨棒,脚步不稳地正想向景阳冈走去。店家追出来喊道:“走不
10、得!走不得!最近冈上有只老虎,已经损害了二三十条人命。”武松听了,笑了笑说:“你休来吓我,便真个有,我也不怕!” 武松乘着酒兴,大步走到景阳冈下,望见一棵大树,刮去了一块树皮,上面写着两行字:“最近景阳冈出现了老虎,凡是来往行人,在中午时分成群结队过冈。”武松看了,笑着说:“这准是酒店老板吓人的玩意儿,好让人们到他酒店住宿。我怕什么!”于是,对告示束之高阁,照旧拖着哨棒走上山冈。 走不到半里路,望见一座破庙。庙门上贴着一张县衙门的布告。武松看了这才信任有虎。他本想转身回去,但迟疑了一会儿,还是自言自语:“怕什么!既然来了,倒要上去看看。” 这时候正是初冬,昼短夜长,天很快就黑了。武松一路上并没
11、有发觉什么,又喃喃自语:“明明是人们自己胆怯,不敢上山,哪里有什么老虎!” 武松走了一阵,觉得酒力发作,浑身燥热,便一手把胸前的衣服放开,直朝乱树林子走去。他望见一块非常光滑的大青石,板爽性把哨棒放在一旁,正想要躺下入睡,突然刮起了一阵狂风,接着“扑”的一声,从乱石丛林后面跳出一只吊睛白额的猛虎来。武松不由“哎呀”一声,赶忙从青石板上翻身下来,拿起了哨棒,闪在一旁。那老虎又饥又渴,两只前爪在地上轻轻一按,朝着武松纵身扑来。武松吃了一惊,出了一身冷汗,酒也醒了。 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老虎扑过来,只一闪,就闪在老虎背后。老虎往背后看人是很困难的,于是便把前爪搭在地上,腰身一掀,掀了起来。武松又一
12、闪,闪在一边。老虎没有掀着武松,大吼一声,就像半空里打了个霹雳,震得地动山摇。接着它倒竖起铁棒似的尾巴一扫,武松连忙又闪在另一旁。原来老虎伤人,就是这一扑、一掀、一扫;这三下子不成,气焰也就减了大半。 那老虎没扫着武松,又大吼一声,一兜扑了过来。武松见那老虎转回身扑来,于是双手挥起哨棒,用完全身力气,从半空中劈下来。只听见“啪”的一声响,竟把一根手臂般粗大的树枝劈了下。来原来武松打得慌了,没打着老虎,却打在枯树上,那条哨棒折成了两截,只剩半截拿在手里。老虎更急了,咆哮着,张开大口又扑过来。武松一跳,退了十几步远。那老虎两只前爪正好落在武松跟前。武松爽性把手里的半截哨棒丢在一边,两手就势抓住老虎
13、的头皮用劲往地上按。老虎舍命挣扎,武松用脚朝老虎脸上、眼睛乱踢。老虎疼得吼叫着,身子底下扒起两堆黄土,扒成了一个坑。武松把老虎的嘴按到黄土坑里,又乱踢了一阵子。那老虎已没多大气力了。这时,武松左手紧紧地按住老虎,右手举起铁锤般的拳头,用完平生之力只顾打。打了六七十拳,老虎眼里、嘴里、鼻子里、耳朵里都喷出鲜血来,只剩下了一口气,再也动弹不得了。 武松担忧老虎不死,找到那根断了的哨棒,又打了一阵。眼看老虎连气都没有了,这才扔了哨棒,过冈去了。 五年级简短民间故事5 清末年间,滕县有个名叫姚诗志的县令。他清正廉明,爱民如子。这位县令很有学问,写得一手好字。据说他是坐着二把手来滕县上任的。车子除了少量
14、行李衣物外,全是书籍和字帖什么的。 滕县南门里有家卖粥的小市民,一天,五更头,两口子抬着粥缸子、碗架去摆摊儿卖粥。不巧,被一块大石头绊倒,摔烂了粥缸子和卖粥用的碗。小本营生,这一下,去了半个家产,两口子就坐在地上哭起来。 这天早晨,县令姚诗志,出了公馆,打算到南门城外游逛,正好碰上卖粥的两口子在痛哭。他看了看泼得满地的粥和碎缸,又问了问卖粥的家境,就对卖粥的两口子说:“这样办吧,你俩把这块石头抬到衙门里去,老爷我要审问这块石头,叫他赔你的粥缸子。” 卖粥的心里话:俺这就够倒霉的啦,您这位大老爷还开个什么玩笑?!可不抬不行啊,县太爷的吩咐,谁敢不听!没法,两口子就顺起扁担,用抬粥缸子的架,抬起那
15、块石头,朝县衙门走去。 人们见卖粥的两口子抬着块石头,跟在县太爷后面,朝衙门里去,都感到很稀奇,有的说:“八成大老爷要审石头,这一叽咕,一街两巷的人都跟着去看希奇,呼啦一下子就挤满了大堂前的院子。” 县太爷吩咐衙役,看管好衙门口,只许进,不许出。然后,他就站在大堂前开了腔:“乡亲们,今日本县令遇上这块石头绊了人,砸破了缸。害得卖粥的两口子哭哭啼啼。本准备审审这块顽石,估计它不会开口。可它终归引来了众乡亲,这算它将功补过吧。没说的,请大伙凑个份子,最少一文钱,多者不限,算是大伙周济卖粥的夫妇吧。” 听了县太爷这番话,看喧闹的人,纷纷掏钱捐献,功夫不大,就凑了足足有二十多吊铜钱。县太爷让看喧闹的人走了以后,自己又拿来五两散碎银子,连同二十多吊铜钱,一起交给了卖粥的,说:“这足够你的粥和粥缸子钱啦,回家去吧。”卖粥的千恩万谢回了家。 从今,姚县令为小民分忧的事,始终传到今日。 五年级简短民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