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pdf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21131854 上传时间:2022-06-18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395.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逻辑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逻辑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逻辑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逻辑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pdf(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逻辑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逻辑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库恩、笛卡尔等。笛卡儿(Rene Descartes),1596 年 3 月 31 日生于法国都兰城,笛卡儿的父亲是布列塔尼地方议会的议员,同时也是地方法院的法官,笛卡儿在豪华的生活中无忧无虑地度过了童年。他幼年体弱多病,母亲病故后就一直由一位保姆照看。他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父亲见他颇有哲学家的气质,亲昵地称他为“小哲学家”。父亲希望笛卡儿将来能够成为一名神学家, 于是在笛卡儿八岁时, 便将他送入拉弗莱什的耶稣会学校, 接受古典教育。 校方为照顾他的孱弱的身体, 特许他可以不必受校规的约束,早晨不必到学校上课,可以在床上读书 。因此,他从

2、小养成了喜欢安静,善于思考的习惯。笛卡儿 1612 年到普瓦捷大学攻读法学,四年后获博士学位。1616 年笛卡儿结束学业后,便背离家庭的职业传统, 开始探索人生之路。 他投笔从戎, 想借机游历欧洲, 开阔眼界。这期间有几次经历对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次,笛卡儿在街上散步,偶然间看到了一张数学题悬赏的启事。两天后,笛卡儿竟然把那个问题解答出来了,引起了著名学者伊萨克皮克曼的注意。皮克曼向笛卡儿介绍了数学的最新发展,给了他许多有待研究的问题。与皮克曼的交往, 使笛卡儿对自己的数学和科学能力有了较充分的认识, 他开始认真探寻是否存在一种类似于数学的、具有普遍使用性的方法,以期获取真正的知识。据说,

3、笛卡儿曾在一个晚上做了三个奇特的梦。 第一个梦是,笛卡儿被风暴吹到一个风力吹不到的地方; 第二个梦是他得到了打开自然宝库的钥匙; 第三个梦是他开辟了通向真正知识的道路。 这三个奇特的梦增强了他创立新学说的信心。 这一天是笛卡儿思想上的一个转折点,有些学者 也把这一天定为解析几何的诞生日。然而长期的军旅生活使笛卡儿感到疲惫,他于1621 年回国,时值法国内乱,于是他去荷兰、瑞士、意大利等地旅行。1625 年返回巴黎,1628 年移居荷兰。在荷兰长达 20 多年的时间里,笛卡尔对哲学、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理学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并通过数学家梅森神父与欧洲主要学者保持密切联系。 他的

4、主要著作几乎都是在荷兰完成的。1628 年,笛卡尔写出指导哲理之原则, 1634 年完成了以哥白尼学说为基础的论世界。书中总结了他在哲学、数学和许多自然科学问题上的一些看法。1637 年,笛卡儿用法文写成三篇论文折光学、气象学和几何学,并为此写了一篇序言科学中正确运用理性和追求真理的方法论,哲学史上简称为方法论, 6 月 8 日在莱顿匿名出版。1641 年出版了形而上学的沉思, 1644 年又出版了哲学原理等重要著作。 最著名的思想就是我思故我在。意思是:“当我怀疑一切事物的存在时,我却不用怀疑我本身的思想,因为此时我唯一可以确定的事就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笛卡儿的怀疑不是对某些具体事物、具体

5、原理的怀疑,而是对人类、对世界、对上帝的绝对的怀疑。从这个绝对的怀疑,笛卡儿要引导出不容置疑的哲学的原则。笛卡尔的关于心灵哲学的思想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概括: 自我意识、心身关系、人与机器。1、自我意识笛卡尔的方法是以“怀疑”开路的。他的形而上学的沉思的“第一沉思”就是普遍的怀疑。我在怀疑,这也是在说,我在思想。既然肯定我在思想,那么就必须也肯定我的存在。在他看来,“我思”必然依附一个主体,那就是我。因此,我是存在的。既然我是存在的,那就必然占有一定的空间,因此就具有广延的属性,属性又依附一定的实体,因而就推出了“物质实体”。我是一个实体,这个实体的全部本质和本性就是思想。“思”就是以属性而存在

6、的,和上面一样又推出了“心灵实体”。2、心身关系上面已经说了,笛卡尔的“物质实体”和“心灵实体”是从属性“广延”和“思”中推出来的。他认为,“广延”和“思”无论从哪个层面上来看都不可能还原为对方,因此,它们具有不可还原性,物质实体和心灵实体具有绝对的区别,进而,他就提出了心身二元论的思想。3、人和机器笛卡尔是“人和机器说”的坚决反对者。他认为人不是机器,动物才是机器,因为人和动物的身体是物质的不同形态, 所以它们也服从物质的普遍规律。 他同意将动物和人的肉体看作机器。但是, 一旦超出了肉体和物质的范围,进入意识和精神的层面,就不能将动物和人同等对待。批判主义代表人物批判主义代表人物有:罗素、伯

7、特兰伯特兰 罗素罗素Russell, Bertrand Arthur William(Third Earl Russell) , 1872-1970 ,英国哲学家、数学家、社会学家,也是本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生于英国威尔士莫矛斯郡特雷莱克一个贵族世家。 父母是思想激进的自由主义者, 积极参加社会革命活动。祖父罗素伯爵是辉格党(自由党前身)著名政治家,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曾两次出任首相。罗素年幼时,父母相继去世, 他是在祖母照管和教育下长大的。家庭的自由主义传统和祖母的独立不羁的性格对罗素思想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罗素的童年很孤寂,他经常在家中荒凉失修的大花园里独自散步冥思

8、, 是大自然、 书本和数学把他从孤独和绝望中拯救出来,特别是对数学的迷恋,成为他的主要兴趣。罗素一生兼有学者和社会活动家的双重身份, 以追求真理和正义为终生职志。 作为哲学家, 他的思想大致经历了绝对唯心主义、逻辑原子论、新实在论、 中立一无论等几个阶段。他的主要贡献首先是在数理逻辑方面,他由数理逻辑出发, 建立起来的逻辑原子论和新实在论, 使他成为现代分析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在对真理的求索中,罗素从无门户之见,善于向各方面学习,善于自我省察,不断修改自己的观点。但他又从来不是关在书斋里不问世事的学者。从青年时代起,他一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追求并捍卫社会主义。 1950 年诺贝尔文学奖。主要

9、著作 :论几何学的基础 (1897 年) 、莱布尼茨的哲学 (1900 年) 、数学原则 (1903 年) 、数学原理 (3 卷,与怀特海合著,1910 年至 1913 年间完成) 、哲学问题 (1917 年) 、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知识 (1914 年) 、逻辑原子主义哲学 (1918 至 1919 年) 、数理哲学导论 (1919 年) 、心的分析(1921 年) 、物的分析 (1927 年) 、对意义和真理的探究 (1940 年) 、西方哲学史 (1945 年) 、人类的知识其范围和界限 (1948 年) 、我的哲学发展 (1959 年) 、哲学大纲(1927 年)历史主义历史主义代表人物:

10、康德康德生平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 年 4 月 22 日1804 年 2 月 12 日),启蒙运动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 。康德出生于普鲁士东部城市哥尼斯堡, 今天的俄罗斯加里宁格勒的一个马鞍匠家庭, 家人都是虔诚的新教徒;1740 年进入哥尼斯堡大学攻读哲学, 1745 年由于家境贫寒,没完成硕士论文答辩,就毕业去一个乡间贵族家庭担任家庭教师四年;1755 年康德重返哥尼斯堡大学,完成大学学业,取得编外讲师资格,任讲师15 年;任教41 年之久,1770 年康德被任命为逻辑和形而上学教授; 1786 年升任哥尼斯堡大学校长; 1797 年辞去大

11、学教职; 1804年 2 月 12 日病逝。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任教期间先后当选为柏林科学院、彼得堡科学院、科恩科学院和意大利托斯卡那科学院院士。康德终生没有离开过哥尼斯堡。康德的生活十分有规律,以至于当地的居民在他每天下午 3 点半散步经过时来对表。或许正是因为这种有规律的生活方式, 康德很少受到疾病的折磨。 不过康德是一个非常好交际的人,十分健谈,经常邀请客人与他共进晚餐。康德并非书呆子,年轻时期甚至长于社交,尤其是颇得女性的青睐。康德一生未婚,这同当时的一些新派大师(如笛卡尔、霍布斯、莱布尼兹、洛克、休谟等人)惊人地一致。但也有几次有成家的意愿。终因考虑家庭的收入和支出而放弃。康德传记作者

12、古留加说“康德外表生活秩序井然, 千篇一律,比起从事这种工作的其他人来,显得更为单调刻板。”剑桥大学出版,库恩写的康德传,对于康德的生活细节有很多细致描绘,而最令人关注的便是 1770 年1780 年这一段。这十年中康德没有一部著作, 一直到 1781 年,他才发表纯粹理性批判) 那部震惊世界的伟大作品。这部作品问世前,还有些趣闻故事。康德当时(1770 年 3 月)虽已是哥尼斯堡大学的正教授,但在一般人眼里,只不过是一个平庸之辈而已。连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著名哲学家摩西门德尔松也认为康德获得此教授头衔只因为他是这样一位普通教师和作者而变得黯然失色。因而在 1770 年1780年期间,康德的学生

13、克芳斯到柏林旅行时, 偶然参加一些由教授们举行的园会, 当他提到康德案头有一部肯定会让哲学家们焦躁不安的著作 纯粹理性批判时,被教授们大大讥笑了一番。在发表批判前的这“沉默的十年里”,康德传以极为翔实的材料写道:当时康德的生活,除了日常繁重的教学工作之外, 他的业余生活倒十分活跃。 他不断被邀参加城里主要家庭的宴会和聚会。他常去拜访凯泽林克伯爵一家,“连续多年,毫不间断”。伯爵一家也很尊敬他,因为康德懂得“高贵的生活方式”,而且他每次都坐在贵宾席,正好在伯爵夫人身旁。有一位地理学家兼天文学家伯努利1778 年访问哥尼斯堡时写道:“我在伯爵家里和一位学者共进午餐,他是哥尼斯堡大学最伟大成员之一,

14、 受人尊敬的康德教授。 这位著名教授在社交中是如此活泼有礼的人物。 他拥有这样一种优雅的生活方式以致让人很难想象他身上会有这样一颗深深探求的心灵。 可他的眼睛和面容流露出一种大智大慧, 这与达朗贝尔的相似之处确实引人注目。 康德先生已很久没有发表哲学著作了。 而他保证他不久便会发表一本小册子。”这本小册子当然是指批判了。可当时,康德还对这本书的篇幅会有多长还没有概念呢。跟当时十八世纪的习惯一样,康德午餐都到饭馆里去吃,而且很讲究美食佳肴。酒的选择对康德来说也很重要, 早年中意于红酒, 而晚年更喜爱白酒。 他喜欢不慌不忙地悠然用餐,如果他喜欢某一道特别的菜, 他会询问烹饪法以及它是如何预备的,

15、也会随口评判一番。 希佩尔后来开玩笑说:“迟早他会写成一部烹饪术批判。”发动了一场哲学领域内的哥白尼革命。 从 1781 年开始的 9 年里,康德出版了一系列涉及领域广阔、有独创性的伟大著作,给当时的哲学思想带来了一场革命, 它们包括纯粹理性批判(1781 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 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 年)。“三大批判”的出版标志着康德哲学体系的完成。在康德所处的时代, 欧洲哲学思想主要有两种重要理论: 由洛克、休谟等人发展出来的经验主义, 以及笛卡儿等人的理性主义。 经验主义者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与知识来源于人的经验,而理性主义者则认为人类的知识来自于人自身的理性。而康德则在一定

16、程度上接合了两者的观点。 康德认为知识是人类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得到的。 经验对知识的产生是必要的, 但不是唯一的要素。 把经验转换为知识, 就需要理性 (康德与亚里士多德一样,将这种理性称为“范畴”),而理性则是天赋的。人类通过范畴的框架来获得外界的经验,没有范畴就无法感知世界。 因此范畴与经验一样, 是获得知识的必要条件。但人类的范畴中也有一些可以改变人类对世界的观念的因素, 他意识到,事物本身与人所看到的事物是不同的,人永远无法确知事物的真正面貌。而时间和空间在康德看来是两个先天特殊的概念。 在 纯粹理性批判 一书中康德指出,没有人可以相象一个存在于没有时间与空间的世界中的物体,因此他强调

17、没有时间与空间,经验就是不可能的,这两者先于一切经验。此外康德也认为经验必需来自于心灵以外。 也就是说, 一个人可以感知、 理解他周围的世界,但永远无法感知、理解自己本身,因为知识的产生需要时间、空间与范畴三个要件。康德曾经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把哲学问题归结为三个问题 1、我能认识什么 2、我应该做什么 3、我可以期望什么 后来又加上一个问题 人是什么 康德回答这些问题的出发点是人是有限的理性存在,。换句话说,人的本质特征是理性,或者理性是人的最主要的特征之一。(马克思怎么说呢?)按康德的观点,人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有肉体的,从肉体的方面来说,人是动物,这个身体是属于现象界,是属于现象界的, 所谓

18、现象界也是受制于自然规律的,他是不自由的,你饿了就得吃,这个肉体他需要生存就必须符合自然界的规律,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呢,人又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 从精神性的存在来说呢, 这是人的一个更本质的方面,就是“人文精神”在我看来包含三个元素,第一个就是人性,就是对人的尊重,可以用一个概念来说明它,就是人的尊严,强调人的尊严,第一点就是人性,或者说 “人道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人道主义”我觉得,当然最基本的就是对人的价值的尊重, 就把人看作是宇宙间的最高的价值。人比物重要, 比东西重要,同时呢也是人和神相比较,因为实际上这个和中世纪的神学是一种对抗是吧。尊重人的价值,它具体表现在肯定人在这个尘

19、世间的幸福,这是一个方面。人生的价值应该在这个世界上实现, 不能推到无限遥远的未来, 人有权追求自己的幸福。这是一点。, 人是比动物更高级的东西, 更高级的一种存在, 那么人的尊严就在于人世中精神性的存在,我觉得“人道主义”实际上更强调的是这一点。而且尊严高于幸福。这是“人文精神”的一个很重要的一点,康德说人是目的, 人是目的是康德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观点, 说人是目的实际上是指,就是他的精神性的存在, 这样一个人是目的,你不能把这样一个人,就是本质的人作为一个手段。那么什么情况下当手段,如果说你一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你完全不要你的尊严了,你完全就不要你的人格了, 那个时候你实际上是把你的

20、精神性的存在的那个, 就是你更本质的那一面,当做满足你那个物质性的,就是比较现象的那一面,就是肉体的那一面,满足那个欲望的一种手段了,一个人如果说为了物质的利益, 而不要人格,他实际上就是把自己当手段了。我自己觉得,我觉得我们中国的文化里面, 特别缺的一点就是人的尊严这个观念, 人的尊严这个观念。前一段经常讨论一个问题, 就是中国人最缺乏什么, 普遍的一个认为是认为我们现在中国人最缺的是诚信。诚信的基础在于人的尊严。 那么诚信、信任这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缺呢, 我觉得你要追究它的根源的话,恐怕就要从中国文化里面缺少“人的尊严”这个观念一百年以前,严复就提过这个问题, 说中国人办公司,公司是个好东西

21、,但是传到中国以后就变味了,两个人办公司也是互相欺骗, 因为没有规则,诚信这个东西实际上是以人的尊严为基础的,而中国文化中我觉得缺这个东西,我觉得特别要树立这个东西。那么这是“人道主义”的一个含义了,如果再深的推下去的话,这个还有很多内容了,譬如说那个人的尊严,对人的尊重应该落实到对每个个人的尊重,这就是个人主义,我们以前对个人主义的概念,老觉得是个贬义词,实际上应该说“个人主义”也是西方文化传统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你尊重人你就要落实到每一个个人,尊重人就要落实到每一个个人, “个人主义”本来的含义是什么,就是把每一个个人都看作是一个独一无二的, 不可重复的一个生命体,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每

22、个人都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不可替代的价值。所以每一个个人都有权利也有责任,在他活着的这一辈子里面实现他自己的价值, 这是个人主义本来的含义, 它并不是指那种自私自利,那种损公利私之类的东西。实际上所有的西方政治哲学的其它的原则都从这儿推出来的, 既然每一个个人的自由都是不能侵犯的,那么你也不能侵犯他人的自由, 所有他人的自由对你的自由又是个限制, 那么这里面就需要有一种规则来规定, 什么样的行为构成了侵犯, 实际上自由必然是规则下的自由,而这个规则它的根本的含义就是不能侵犯别人的自由, 专门是来管那些要侵犯别人自由的那种行为的,那是规则。实际上法律又是从规则来的,政府之所以有必要存在,就是

23、为了执行这个法律、 维护这个法律, 而它最后的目的还是为了保护个人自由, 所以它这一套政治哲学,实际上我觉得都是建立在这么一个根本的概念上, 就是个人自由。 而个人自由又是对人的尊重来的,所以我就觉得西方的思想里面,思想传统里面包括 “人道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它们都是有紧密的联系的。这是一个含义,就是人性,我就简单讲这么多。按照康德,人是有限的理性存在,因而他同时是两个世界的成员,受到两种法则的影响。 作为自然存在物,人受制于必然的自然法则,因而没有自由。 作为有理性者,他虽不必然但却应该遵守理性法则而行动,在此领域他出于自身的内在必然性而行动 ,自己立法自己遵守,因而是自由的。这

24、就意味着,人居于两个世界“之间”:他是自然的一分子,但不完全是自然存在;他是有理性的,但也不完全是理性世界的成员。那么康德的历史哲学是怎么回事呢?康德尽管曾是赫德尔的老师, 但是他的历史观却受其学生的影响。 在赫德尔的人类历史哲学观念第一卷于1784 年春出版后,康德即阅读了它。虽然,他对书中的许多观点持有不同的意见,但是却激发他去思考了书中提出的问题。他思考的结果就是1784 年 11 月发表的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一文,第二年又发表了评赫德尔人类历史哲学观念一文。康德的历史观是启蒙运动观点和浪漫主义观点的结合。历史并不是康德的强项;他自己也承认,他并不能胜任撰写一部普遍的世界历史的

25、重任。但是,正如柯林武德(r. g.collingwood)所说,虽然历史研究并不是康德的一个主要兴趣,但是他有挑拣出哲学探讨的线索的超人本领。即使在他所知甚少的一个题目上, 也能使他发挥出来像在伏尔泰、 卢梭和赫德尔这样的作家身上所发现的哪些思想路线,并写出一些新的有价值的东西。康德这些思想的影响是非常复杂的。它既论证了启蒙运动或自由主义理想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又因对非理性因素的颂扬而为浪漫主义运动注入了新的活力;康德认为, 在人类的历史发展中, 大自然给人类提出的最高也是最困难的任务就是建立一个普遍法治的公民社会。这种社会,不仅在国家内部有一个完美的即完全正义的公民宪法, 而且在国与国之间,

26、 也有一个各民族联盟的类似公民宪法的共同约定和立法。 这种世界公民状态, 是大自然得以在人类身上充分发展其全部秉赋的唯一状态。 它是大自然的一项隐蔽计划,也是一个遥远的千年福王国。 这个千年福王国, 实际上就是启蒙运动的永恒正义的理想王国。不同的是, 启蒙运动试图通过理性的启蒙, 断然和过去的蒙昧决裂, 即刻实现这种千年王国;而康德则看到,这个王国的实现离不开人的“蒙昧”的非理性的冲动,它实际上是人的社会性和非社会、理性和非理性矛盾对抗的自然产物,而且它的真正实现还在遥远的将来。大自然使人类理性发展的手段并不是理性本身, 而是人类在社会中的对抗性, 即人的社会化倾向和单独化(孤立化)倾向的对抗。这种对抗,特别是人的非社会性或非理性因素,如权力欲、贪婪心、虚荣心等,在人的历史发展中有着关键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