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人才培养.pdf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21125956 上传时间:2022-06-18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1.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管理人才培养.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公共管理人才培养.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共管理人才培养.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管理人才培养.pdf(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公共管理类研究生传统培养模式回应社会需求的困境及成因文献综公共管理类研究生传统培养模式回应社会需求的困境及成因文献综述述困境:困境:蔡永宁(蔡永宁(20082008)人才培养目标和服务面向定位较窄,基于我国现有“事业单位”,国内高校由此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这样一来就使得专业的服务面向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范围变窄, 难以适应政府改革后公共事业领域进一步扩大的需要。 从我国目前高等院校的实际看, 可能还没有一所院校能够囊括所有的公共事业管理服务领域和范围。 在一所院校内办全本专业的所有专业方向是比较困难的, 这也使得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社会评价与学校评价的差异要求必须创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

2、培养模式i。袁红英,何颖(袁红英,何颖(20142014)学生学术能力不足,整体来看,公共管理类研究生学术研究热情不高, 研究态度不够端正,同时又因其缺乏实际管理经验,不熟悉公共管理实务及其规律, 使得公共管理类研究生的能力发挥不足, 很多研究是在进行拼贴创作而缺少广阔而深刻的学术视野,这样既影响了学生潜力的进一步发挥, 也对公共管理现实缺少解释力和指导力。我国以往研究生教育大多采取学校单一教育模式, 过分依赖学校教育主体的作用,这种模式既不利于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 也不利于学生复合型能力的培养ii。广适性创新型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与学习力研究课题组广适性创新型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与学习力研

3、究课题组(20072007)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经济、 科技的迅猛发展,传统的“专才型”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暴露出它的弊端 :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较窄,文化素质有明显缺陷,广泛适应和创造能力差iii。原因:邓大松邓大松(20072007)社会需求与研究生水平脱节,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日益加快,新的问题层出不穷,许多具有系统性的重大经济、社会、技术问题仅依靠单一专业知识已经难以解决 ,必须借助于多学科的协同参与。因此,这要求高等学校培养的公共管理类学科研究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 ,而且要有宽阔的学科知识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能独当一面,而且要善于与人合

4、作和组织管理大型社会经济事务,这是现实经济社会发展对公共管理类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出的要求,也是研究生教育的目的。与整个研究生教育模式一致,目前我国公共管理类学科研究生的教育模式还依然没有脱离计划经济时代的色彩 ,研究生教育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教育的理论性与实践性之间、 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之间还没有建立起快捷而有效的互动调节机制。培养目标不恰当,长期以来,我们的公共管理类学科研究生教育一直以培养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等专业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 ,这种培养目标与现实本身就不很适应,也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实际部门管理人才的培养,导致教育培养目标单一,难以满足社会对社会保障高层次人才的多样化需求。课程体

5、系设置不健全,目前,我们的研究生课程体系非常不健全:刚性有余、弹性不足。一方面,必修课在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过大,学生自由选修的余地很小 ;另一方面,同一专业所开设的课程 (尤其是MPA)几乎完全一致,难以体现个性化培养原则。目前,大学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仍然由同一个专业院系承担,没有专门从事研究生教育的专业机构,各大学的研究生院基本上是一个协调和管理部门,不直接承担研究生教育。在这种混合教育体制下,研究生教育实际上处于附属地位 ,研究生教育和研究创新活动受到制约。专业院系同时承担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容易产生两种教育的雷同问题,在客观上降低研究生教育的标准和要求;也不利于学术研究和创新活动

6、的开展iv。毛润政,肖湘雄(毛润政,肖湘雄(20112011)第一,教学内容不科学。 公共管理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在 20 世纪末广受关注,国外一大批相关著作相继推出, 一些著作也被作为教材应用到我国高校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学当中。进入 21 世纪以来,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 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 政府和公共部门改革也在不断深化,这就需要公共管理教学内容应运而动, 大刀阔斧的改革,以适应时代发展大趋势。 但是,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对公共管理学科教学内容设置不科学,课程设置缺乏全面性和创新性,过分青睐于西方的管理理论,对于我国国内现状分析的课程以及国际最前沿的学术讲座安插太少。第二,创新

7、环境缺乏。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大环境看, 高校毕业生在逐年增加, 社会经济发展所能带来的岗位与高校人才的就业需求比例严重失调,无形中让学生处于一种缺氧的学习环境当中, 功利色彩加重, 同时也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从学校的角度看,目前很多高校都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古板僵硬的教学模式压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忽视了作为现代高素质管理人才应当具备的创新思维培养,无法为学生提供创新的环境。现行的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更注重于对学生自身专业知识的培养, 是对学生拔苗助长似的教育, 而不是首先通过对整个教育环境进行优化, 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高超技能的练就做好铺垫。创新环境的缺失不仅会误导学生的价值取向,也不

8、利于高素质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第三,偏重理论,缺乏实践.作为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充分掌握理论知识, 更要具备实际操作的能力和一定的语言表达及思考判断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努力学习和掌握专业课程知识的同时,也要经常参与社会实践、实习调研等各类实践活动。 但是,我国现行的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偏重于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和教育, 忽视了实践的重要作用,流于形式的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也是时间短、质量低, 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起不到实质作用,一味地苦啃书本,造成公共管理类的人才理论学习宽泛而不精湛, 就业面又单一,就业压力在所难免。 偏重理论、缺乏实践的问题已然成为阻碍高素质的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瓶颈v

9、。冯桂平(冯桂平(20112011)目前我国高校培养出的公共管理类研究生理论素养高,但实践能力和创造力不足。因此,当前国内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仍十分紧缺,社会未来发展所需的高层公共管理人才供给不足。公共管理类人才创新素质低于社会需求。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政府机构改革、社会危机事件频发等社会环境的改变,公共管理部门对公共管理类人才的需求发生改变, 并不仅仅需要管理人才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职业道德和管理理论知识,对人才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提出更高的要求。 有调查显示社会对公共管理类人才的组织管理能力比较认可, 而对于该类人才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持怀疑态度。 由此可见,现

10、行培养模式培养的公共管理类人才难以满足社会对其创新能力的要求vi。何晓珂,王河江(何晓珂,王河江(20122012)(1)课程体系与师资力量配备的偏差,在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上,独立学院为培养“能够用各种知识和方法处理复杂公共问题的高级人才”,设置的公共管理学科课程体系往往范围宽泛,涉及政治学、行政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课程。 而独立学院办学时间较短,师资队伍比较薄弱,很难独立完成所有课程的教学任务, 造成自有师资队伍的有限性和课程任务现实需求之间的矛盾在现阶段表现得十分突出。 宏大的课程体系与薄弱的师资力量之间的矛盾,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独立学院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

11、培养目标的实现。(2)人才素质与社会实际需求的偏差, 国家教育部 1998 年提出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应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 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知识及应用这些知识的高级专门人才, 独立学院公共管理类专业亦不例外。然而独立学院的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和教学中存在的缺陷, 限制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从对独立学院公共管理类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调查来看, 预定的培养目标难以达成导致毕业生素质不够全面,与公共部门管理岗位的实际要求存在距离。 这使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毕业生质量心存疑虑,从而影响毕业生就业vii。罗湖平(罗湖平(20092009)1、培养目标与实际培养结果的偏差。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目标是

12、造就知识复合型和能力复合型的综合素质人才。因此, 公共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一方面要具有广博的知识面, 既懂得政治、经济、管理,又要具有人文素养,熟悉前沿科学技术和理念;另一方面,又要具有较高的办事效能、实际策划、运用理论及操作能力。然而,从已毕业的公共管理类学生培养情况来看,很难如其所愿。力求知识复合型,学生所接受的课程门类多且杂、知识点泛而浅,除了少数精英外, 大多数学生疲于上课而无暇顾及其他或者为倚重其他而不得不忽略第一课堂学习。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要消化第一课堂的知识点已属不易,就更难进行第二课堂的实践了。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 尤其是在大量的公共管理专业学生并未如愿进入公共管理部

13、门就业的巨大偏差下,大三大四的学生又不得不为出路着想, 学习也就日益功利化和浮躁化。 四年下来,其结果往往是学生们的创新性和求异性思维在成为无源之水后而逐步走向平庸化和趋同化。2、课程体系与实际课程开设的偏差在“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 原则下, 我国的公共管理学科课程体系建设, 往往涉及到管理学、行政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政治学、教育学等学科课程。在社会日趋专业化的今天, 一般院校的公共管理学院是很难独立完成所有课程的教学任务的。因而出现的情况,一是借助于其他学院的师资完成某些课程的教学任务, 二是在课程设置时开设大量的公共课或公共选修课。这样,从客观上造成了各院校公共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

14、大同小异。即便是专业课的传授,也是大打折扣的。一方面,目前的公共管理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尽管学界出版了多部公共管理专著和教材, 但更多的是介绍各项公共管理的概念定论、 经验程序,设置相应课程,缺乏系统创新的公共管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法律规范,难以适应公共管理发展对公共管理人才综合素质的新需求。另一方面,国内公共管理学科师资匮乏已成不争事实, 多数教师是从其他专业转型过来的。在公共管理学科尚不成熟时,“干中学”颇为盛行,专业教师难以从课堂中解放出来去创新教学教法。 这实际上又固化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客观上偏离了创新型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viii。焦佳(焦佳(20122012)公共管理核心竞

15、争力缺失。目前,公共管理专业已经迅速扩张,包括公共关系,公共政策的学校,城市管理,文化产业管理, 公共安全管理等 17 个本科专业已经在各高校成为最为普遍开设的专业, 在公共管理研究生的教育以及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的力度方面已经显著增强了。然而, 这些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往往重叠错位,教师又在教学的过程中过于强调学科知识, 而轻视了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实践教学时并不是真正的深入公共部门开展实践训练,做不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种情况下,逐渐使得公共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之间的核心竞争力的日益消失。 虽然在全国设立了公共管理学科的高校很多,但是除了二级科目下设的行政管理之外, 其他专业还是处于游离状态,

16、在本科阶段的学科课程尚未形成行业统一的课程规范。对公共管理学科的重视不够。很多高校为了办成高水平综合性大学, 对于理工科重点专业的学科建设方面的重视程度比文科类的及文理兼和的学科建设方面的重视程度要高很多, 直接导致理工科重点学科的基础建设加快,逐步形成一批批高水平、结构合理、整体优势强的学科群体,以及组建了很多高水平的学科团队。 现阶段高校对于公共管理这样的文理综合的学科还不够重视。学科建设发展方向没有明确。 公共管理学科在专业结构方面, 以及自身学科布局方面还尚不能完全适应研究型大学建设与发展的要求, 研究公共管理学科的人员相对较少, 多数学者都还是处与自发的,状态下, 对于公共管理学科发

17、展规律缺乏深入研究和并且没有做到自觉的运用,学科的总体研究方向和总的发展目标往往还不够明确ix。邓斌熙(邓斌熙(20122012)中国高校公共管理硕士层次的培养目标表述较单一,没有突出培养目标的要素。培养目标都提出为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但其余目标定位却不太清晰甚至无相关表述,没有形成明确的目标导向, 因此也难以让学生清楚了解到要努力的方向, 难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 不能引导学生朝着未来职业目标奋进。中国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层次的培养目标与美国相比, 表述显得比较笼统,要素不够具体,因而也难以落实到课程目标之中。中国大学教学的传统是“重理论、轻实践”,这种传统

18、在公共管理教育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在教学实践中,中国大学的公共管理授课的方式,仍然以理论讲授为主,忽视实践教学。有些学校也幵展案例教学法,但是幵展的次数较少,效果也不太明显,如教学目的与案例不能很好地结合, 案例教学成了简单的讲故事而并不能引发学生的理性思考。究其原因是由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 没能更好地参与到课程实施中来,在教师的单向沟通方式下, 课堂讲授成了最主要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案例分析也变成了单纯的知识讲解。在中国,由于公共管理硕士教育起步不久, 许多专职教师并没有在政府和公共领域实际工作的经历, 缺乏公共管理的实践经验与个人体会,因此在课堂教学上重理论而轻实践, 与公共管理硕士教育的培

19、养目标相违背x。麻宝斌麻宝斌, ,马晓杰(马晓杰(20112011)教师以学术研究见长,教学总体上偏学术性、 重理论性。 我国 MPA 专业学位的设立大多依托于培养公共管理学术型人才的教育体制,多数 MPA 任课教师是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研究轻应用,重科学轻技术的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学习与研究能力提高不显著,论文应用性偏低。首先,学生互动交流不够深入。受限于有限的教学和课堂讨论时间, 学生尽管对教学案例有兴趣,积极参与讨论,却难免自说自话,难以彼此分享实践经验,更难以通过深入交流求得思想共识。其次,学生研究能力未有效提高。 研究能力的提高不是体现在学生撰写出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上,而是体现

20、在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从目前 MPA 教育总体情况看, 并没有有效的途径切实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学生仍被动接受理论和知识,既没有很好的消化理论和知识,更谈不上去运用理论与知识分析实际管理难题, 没有切实参与课题研究的经验,学生研究能力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最后,学位论文形式单一,偏离工作需要。虽然相关文件允许学生以调查报告、案例和设计等形式完成学位论文,但实际中大多数学生仍选择撰写学术论文,教师也习惯于用学术型硕士论文的标准去要求学生, 很少结合学生本身的工作需要,更无法解决学生在实际中面临的问题xi。郑石明(郑石明(20122012)专业特色不明显。在国内各大高校中,本科

21、教育中的基本原理类课程占总课程的比例就高达 50-60%,显然这个比例过大,而培养学生行政能力和技术方法的课程却不到20%。这就造成了公共管理人才的专业特色不明显, 也导致许多政府部门对学校开设课程的实用性、人才的能力与品质的培养产生不满, 对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工作的满意度也在下降。 以上数据表明,高校公共管理专业人才所学知识专业性欠缺,不足以担当社会管理重任。借用迈克尔波特的“壁垒”分析框架,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的生存现状正处于“进入壁垒很低而退出壁垒较高”的尴尬境地,很难显示出该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公共伦理缺乏。公共管理的本质在利益分配, 在我国即是为社会大众提供服务,满足群众发展利益需求, 因

22、而要求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具有公仆意识、服务意识和群众意识。但从目前来看,高校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在这方面“功课”不足,尤其在公共伦理服务意识方面极为欠缺。学生在校期间很少有机会深入社会,了解大众需求,甚至对国家大事、 社会热点问题漠不关心。 由于道德素质和职业素质的缺失,使得公共管理人才难以在工作中体现亲民、爱民和善民的服务行为。综合素质较低。目前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滞后, 培养目标不明确,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远远没有达到社会的需求。 加之公共管理专业专而不精,造成公共管理人才在面对复杂公共事务问题时, 缺乏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特别是在处理突发公共危机时, 由于缺乏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不能

23、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法, 反而使问题严重并恶化xii。韩福国(韩福国(20052005)关于公共管理学科发展,学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公共管理二级学科与行政学横向交叉而非在平行中存在关联 ,知识结构不顺畅;研究机构的建构上存在问题;我国的公共管理研究进步大,类型层次增加,但是存在着如何体现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需求的问题。处理好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还有就是建立公共管理学科的学校中,如何体现自身治学特色的问题xiii。i蔡永宁. 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及学科建设的构想J.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8, (11):78-81+123.ii袁洪英,何颖.公共管理类研究生复合型能力诉求及达成模式探析J

24、.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4): 82-83.iii广适性创新型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与学习力研究课题组.构建广适性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89-91.iv邓大松. 公共管理类学科研究生培养如何适应和谐社会需要J.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和谐社会构建与社会保障国际论坛论文集,2007.v毛润政. 创新型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1.vi冯桂平.基于社会需求的公共管理类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Advance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Volume 3)Proceedings o

25、f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Engineering.2011.vii何晓柯,王河江,陈国营.独立学院“胜任型”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2,(5):30-32.viii罗湖平.“挑战杯”与创新型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文史博览(理论),2009(8): 80-81.ix焦佳.公共管理学科团队建设与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x邓斌熙.中美公共管理硕士教育的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xi麻宝斌,马晓杰.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双循环”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1(1): 29-35.xii郑石明.挑战与出路: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析J.大学教育科学,2012(5): 53-57.xiii韩福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与人才培养模式“全国首届公共管理院长论坛”综述J. 中国行政管理,2005(12):8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