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关于共同配送的文献综述.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内关于共同配送的文献综述.pdf(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国内关于共同配送研究的文献综述高 歌(重庆交通大学 管理学院,重庆 400074)摘要:共同配送是物流配送领域的一种新型模式,在我国共同配送研究主要集中在共同配送的概念与内涵、共同配送社会经济效益、共同配送模式、共同配送利益分配及费用分摊 4 个方面。本文在对各方面问题研究综述的基础上,提出共同配送未来研究的侧重方面,以促进共同配送工作在我国的发展。关键词:物流;共同配送;文献研究;效益Literature review of domestic research on joint distributionLiterature review of domestic research on joi
2、nt distributionGao Ge(School of Management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74)ABSTRACTABSTRACT:Joint distribution is a new model in the field of logistics and distribution. In our country, the study focuses on theconcept and content of joint distribution,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of
3、 joint distribution, joint distribution model, the distributionof benefits and costs of joint distribution share. Based on the review of research on various aspects of the joint distribution, this paperput forward some aspects of future research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joint distribut
4、ion in China.KEY WORDSKEY WORDS:logistics; Joint distribution; literature research; Benefit1研究背景由于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物流业,使整个配送行业都得到了迅速的成长和壮大,但是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遇到瓶颈期,物流配送成本过高、城市交通压力较大等问题日益显著。而目前正是我国物流配送行业突破瓶颈期的关键时期。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产品制造商不断变化产品生产模式,纷纷要求高频少量的配送方式;同时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也日益趋向精细化和个性化,这些都要求配送企业尽快提高其配送能力并改善配
5、送服务。然而由于我国物流业起步较晚,国内配送企业呈现出规模参差不齐、配送资源零散、一体化集中程度较低、缺乏竞争力等现象。即使在物流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配送基础设施、信息管理系统及物流专业人才等方面仍发展滞后,配送企业各自发挥局部优势,互为竞争,相互打压,这些都成为阻碍我国物流业发展的不利因素。自从我家加入 WTO 以来,很多有实力的国外配送企业陆续进入中国, 如 UPS、 联邦快递、 DHL,这些企业发展得早,配送能力雄厚,网络信息系统强大、管理模式标准化、服务安全到位,一进入中国市场就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现阶段我国配送企业资源配置效率较低,造成资源的浪费严重,许多企业实力较弱,与这种发展晚上
6、的外企竞争处于明显的弱势,但是想要快速提高个别企业的配送能力是不太现实的,因此许多企业尝试采用共同配送的运营模式集合能量来帮助自身摆脱困境。2研究现状近年来,共同配送在发达国家取得了飞快的发展,共同配送体系逐步建立,相关的理论研究也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例如日本福冈市滕井区的共同配送系统、京阪神地区 12 家百货公司的共同配送体系;德国 Kaeesl 市、不来梅市的共同配送体系;摩纳哥的共同配送系统等1。我国对于共同配送的研究虽然晚于西方,但得益于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依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纵观国内外关于共同配送的研究专著,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共同配送的概念内涵研究,共同配送的模式研究,共同
7、配送的经济社会效益研究、共同配送的利益分配和费用分摊研究。2.1 共同配送的概念与内涵对共同配送概念与内涵的进行研究有利于了解共同配送的本质属性。Alexander Schone 在其文章中提出由于企业间的竞争导致资源无法合理分配和利用以及发货频率过高引发许多社会问题,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共同配送的产生2。日本运输省认为:共同配送是指“在城市里,为了使物流合理化,再几个有定期运货需求的货主的合作下,由一个卡车运输者,使用一个运输系统的配送”3。日本学者汤浅和夫认为共同配送不仅仅是只考虑某一家公司的物流合理化,而是由多个企业进行合作,将每一家公司需要配送的货品集中,合理安排路线统一配送,从而使他们
8、每家企业都能达到最佳的物流配送效果4。国内对于共同配送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但是随着国家对物流业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共同配送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王之泰教授认为共同配送是几个配送中心联合起来,共同制定计划,共同对某地区的用户进行配送,具体执行时共同使用配送车辆的一种配送方式5。郝渊晓教授认为共同配送是一种综合配送方式,它在规定的区域内将运送至仓库的货物进行统计整理,某些需要拆零的货物进行加工,货物做好标记后,将两类 货 物 混 装 到 一 辆 车 上 进 行 运 送6。 我 国GB/T18354-2006物流术语把共同配送解释为有多个企业联合组织实施的配送活动7。从上述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到除了
9、日本交通省比较强调运输工具这一方面外,不管是我国学者还是日本学者都比较强调企业间的合作。综上可得,共同配送的实质就是多个企业在资源共享的理念下,利用契约实现互惠惠利,共同完成配送任务。其目的在于降低物流成本, 提高物流效率和服务水平,它主要是货主和运输者通过共同配送 , 解决运输过程中低效率的问题。2.2 共同配送模式经过多年的研究,众多学者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提出了不同的分类结果。日本物流配送学研究员北冈正敏从适用行业的角度入手,把共同配送模式分为六种形态:仓库中心型、仓库中心型、仓库中心型、连锁企业型、运输企业型、组合型8。刘佳从产业和产品流通的角度进行考虑,认为配送模式主要有两种模式:横
10、向共同配送模式和纵向共同配送模式。横向共同配送主要是指同产业企业和异产业企业之间实施的共同配送。纵向配送模式一般是指商品流通过程中各节点企业之间的共同配送,包括生产企业和批发商之间的共同配送、批发商和零售商之间的共同配送9。李戍从配送路线的方向上进行考量,把共同配送分成以下三种模式:异地双向互补型、 异地同向互补型、 异地混合互补型10。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业务横跨几个行业的企业不断增多,因此北冈正敏按照适用行业对共同配送进行分类的做法难免具有片面性,而刘佳和李戍的分类标准较为合理。2.3 共同配送的经济社会效益2.3.1 效益产生机理共同配送的效益来源于规模经济效应、范围经济效应、
11、 共生经济效应、 协同管理效应的共同影响。我国学者高鸿业认为规模经济就是把固定成本分摊到大量产品中,降低产品平均单位成本所产生的经济效应11。同理,运输业规模经济指的是增大运输总量,降低平均单位运输成本所呈现的不断下降的趋势。实施共同配送的终极目的就是要实现配送作业规模化,提高设备设施的利用率,车辆的装载率和配送密度,从规模经济效益重视企业获得收益。范围经济是一种多产品共同生产的经济特性,是厂家为了节约生产成本,成分利用生产要素生产多种相关产品。各交通运输企业合作生产多种运输产品与单独生产一种产品相比可以降低平均成本。共同配送的范围经济主要体现在仓储协同、配送协同、加工和包装作业协同12。共生
12、经济起源于自然界的“共生现象”原理,独立的经济企业之间通过同类资源的共享或异类资源的互补形成共生体,从而优化资源配置并提高使用效率13。管理协同效应是指企业之间的法律、会计、财务、人力资源等企业基础设施在配送任务上实行协同管理。2.3.2 共同配送的效益对共同配送的效益进行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讨实行共同配送的意义。国外对于共同配送的效益的研究主要是从经济社会的角度出发,主要关注共同配送系统究竟能多大程度缓解交通、减轻环境污染和降低物流成本,如何减少货车的数量和配送时间、选择配送车辆的路径及配送中心的位置,分析共同配送在经济上的可能性。Taniguchi 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明确了对企业来说共同配送的
13、目的主要是降低配送成本 ,提出了共同配送的车辆路径选择模型,通过考虑配送中心的最优选址来分析共同配送的效果以及在经济上的可能性14。Nemot 从配送的社会效益角度分析了在日本某市运营的共同配送系统15。在我国学者牛东来的研究中,介绍了面向社会效益的城市共同配送研究进展,特别介绍了国外学者对共同配送社会效益的研究,并提出要特别关注3 个问题:共同配送的社会效益如何, 是否值得大量投入来建立共同配送系统;如何激励共同配送体系的建立;如何维持共同配送的运营16。胡小文利用有无对比法计算了共同配送的社会效益 :包括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货物在途时间和降低交通事故等的效益。并计算了共同配送的企业经济效益
14、:包括减少工作人员,减少固定资产投资,减少配送车辆无效里程,扩大覆盖面、提高市场份额等的效益17。彭育松等认为,共同配送理念的实现,从微观角度分析,企业可达到配送作业的经济规模,提高物流作业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节约企业资源,促进企业集中核心业务,扩大市场范围和销售网络。从社会角度分析,社会可减少车流总量,改善交通状况,提高车辆装载率,节省物流处理空间和人力资源18。范里平分析了共同配送的优势,认为共同配送在充分发挥企业人力、财力、物资、时间等物流经营资源最大效率的同时,可以促进物流服务效果及社会效益的提高19。我国学者在共同配送社会经济效益研究中,对共同配送社会经济效益的定性研究比较多,定
15、量研究较少,大部分研究都是定性阐述。对社会效益定量研究较多, 对经济效益定量研究较少。 本文认为,经济效益的定量研究是共同配送研究的重点,因为这是驱使共同配送形成的动力,而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较少。某些研究对社会效益涉及较多,但其实用性值得进一步研究。另外,在研究中缺少案例分析,如能以某共同配送体为例,通过有无对比法来计算和比较共同配送体形成前后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将会有较强的实践示范和引导作用。2.4 共同配送的利益分配、费用分摊研究对实施共同配送而获得的共同经济效益如何分配给各个参与企业,同时共同配送成本在参与企业间如何分摊是研究共同配送利益分配,费用分摊的主要目的,也是研究如何维持共同配送的
16、最重要任务。叶飞、郭东风提出了四种共同配送利益分配方法:Shapley-Value 法、Nash 谈判模型、MCRS 法以及群体重心模型20。吕坚、孙林岩,马新丽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对虚拟企业的利益协调机制进行了分析21。冯蔚东、陈剑提出了虚拟企业中收益分配比例确定的基本原则,利用模糊综合评价给出了一种关于利益分配比例的计算方法22。陈菊红、汪应洛分析了虚拟企业收益分配过程应考虑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虚拟企业收益分配的博弈模型23。张润红、罗荣贵等人分析了由Shapley 提出的用于解决 N 人合作对策问题的 Shapley 值法,提出了弥补Shapley 值法不足的修正方案,给出了此方法计算共
17、同配送伙伴利益分配的全过程24。龙勇、杨秀苔运用博弈论的思想,通过建立合作效益分摊模型,确定各个成员企业在共同配送中分配的利润25。HIeda 和 A Kimura 从成本的角度,建立了相应的共生合作博弈的数学模型来分析共同配送的可能性以及如何对产生的效益进行分配26。Satyaveer SChauhan 研究了基于收益共享的共同配送伙伴关系,提供了供应商-零售商二级供应链系统的收益分配模型27。杜文、向秋探讨了关于共同配送费用分摊的计算问题,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扩展了一种具有实用性的费用分摊方法。该问题还提出了由于运费和租赁费用以及实施共同配送产生的利益的分配方法会存在很多变化,所以应该按照不
18、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组合。他们认为在共同配送中如何选择最短的路线是以后需要好好研究的问题,可以针对配送路线中对于时间的限制、不同的据点以及选择何种类型的车辆等问题条件来探究费用分摊的方法28。徐连同在研究共同配送体内运输费用分摊时提出了合作博弈理论、裁判对策理论,并用实例进行了求解对各种方法进行了比较且认为合作对策赋值法要比谈判对策中的纳什谈判求解方法考虑的可能情况更多,分析各局中人的地位与贡献也更加全面, 结果比较稳定, 够体现公平合理的基本原则29。胡小文提出了一次分摊法和二次分摊法即基于可分离成本和不可分离成本的分摊法,依据公理化性质对两种分摊方法进行了检验,来确定各种分摊模型与方法对公
19、理性质的满足情况。由此得出这些模型总是存在一些缺陷,所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适合实际情况的模型就可以的结论30。王旭则提出采用 Raiffa 解方法来分摊共同配送所产生的成本,并考虑了单个合作伙伴加入共同配送联盟所带来的风险,建立了基于风险因子的Raiffa 解成本分摊模型31。孔维莎、张强将经典的合作博弈Shapley 值方法拓展到 Hukuhara-Shapley值,提出了单位运价不确定情况下的共同配送成本分摊结构模型32。刘松、米文勇、何冯斌通过建立合作博弈费用分摊模型,运纳什谈判理论确定了各个企业进行共同配送的费用分摊方案33。 张伟力、 陈思、 谢茂龙结合博弈论与经济订货批量模型
20、,通过对节约系数的确定,提出了共同配送的费用分摊算法34。王晶,贾琪认为在现实的经济环境中,竞争性谈判是解决共同配送成本分摊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是这种谈判存在着时间成本,并且需要考虑联盟成员进行谈判的耐心程度,这种谈判的耐心程度是由联盟成员自身情况所决定的,耐心程度的大小往往会造成联盟成员的不平等地位,从而影响共同配送的成本分摊。鲁宾斯坦讨价还价模型考虑了这种谈判的时间成本以及联盟成员的谈判耐心程度,对于解决共同配送的成本分摊问题,具有很重要的意义35。以上共同配送利益分配、费用分摊研究中,主要侧重在方法研究。大多利用博弈论、Shapley 值法进行利益分配和成本分摊,但是这些方法在实践中的实用
21、性值得进一步研究。另外,对实践中的利益分配和成本分摊机制及其实际应用研究较少。3研究评述从上述文献的梳理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对共同配送理论和实践研究的较为系统和深入并且它们还处于不断改进和提高中,力求将物流成本降到最低。我国对于共同配送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依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相关文献的数量不断增多,质量也不断提高。不过,与国外研究相比,我国对于共同配送的相关研究依然处于落后阶段,在诸多方面有待改进和完善。 1) 对配送模式的研究大多是针对连锁配送企业的特点建立的,关于中小制造企业的配送模式很少,并且现有对配送模式研究的前提一般是假设在某种配送模式下进行的,而企业如何选择合适的配送模式并未引
22、起学者的关注。2) 对共同配送的具体运营、社会经济效益的定量分析和共同配送的利益分配研究较少 ;对共同配送的理论研究较多,对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的理论研究较少,对实践案例研究更少;定性分析较多,定量分析较少。 3)对共同配送中费用分摊和利益分配问题研究大多使用 Shapley 法、Nash 谈判模型、MCRS法,从不同角度给出了利益分配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利益分配的公平合理性。但仍有一些缺陷:一方面从投入或风险的角度开展相应的研究,未考虑各企业的配送量对利益分配的影响;另一方面大多是考虑几个物流企业实行共同配送,并假设所有参与企业具有相对对等的地位,认为任何企业组成的联盟都能盈利,显然着与实
23、际情况有差异。未来的研究方向应侧重共同配送模式的选择,共同配送合作伙伴的选择以及共同配送的具体运营,社会经济效益的定量分析和利益分配,这些领域也是实践发展所急需的。同时也应侧重对相关案例的研究分析。随着生态经济与节约型社会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共同配送的社会经济效益将更加突显,共同配送将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对它的研究也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参考文献:1王孝坤,杨 飞,杨东援. 面向社会效益的城市共同配送研究进展J. 物流技术,2007,(10):1-4.2Alexander Schone. Onthe joint distribution of a quadratic and a linearfro
24、m in normal variables J. Journal of Multivariate Analysis ,2010,(2):163 - 182.3伊卫华,吴晓惠. 我国零售业态下的共同配送模式解析J. 商场现代化,2005,(11):116-118.4陶静. 苏果连锁超市物流配送体系改进研究D. 南京: 南京理工大学,2013.5吴聪. 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物流运作模式选择研究 J. 物流技术,2005(4):58-62.6郝渊晓. 现代物流配送管理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33-34.7宋心宇. 国内连锁企业实施共同配送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J. 山西科技,2010,(6):
25、57-61.8李春林. 物流配送M. 深圳:海天出版社,2001:81.9刘佳. 连锁零售企业共同配送问题研究D. 昆明: 云南大学, 2013.10叶志坚. 共同配送整合模型及算法研究D.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2004.11高鸿业. 西方经济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76.12平狄克.交通运输经济学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30.13刘友金, 袁祖凤. 共生理论视角下集群式产业转移进化博弈分析J. 系统工程,2012(2):50-57.14Taniguchi Co-operative vehicle routing model with optimal lo
26、cationof logistics terminalsJ. City Logistics,2005,(2):139-153.15Nemot. The Total Cost of Logistics in Supplier Selection, UnderConditions of Multiple Sourcing, Multiple Criteria and Constrai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eonomics,2005,(6):58-64.16牛东来. 对于共同配送的思考J. 商场现代化,2010,(5):24-25.17胡小
27、文. 共同配送效益计算研究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7):140-155.18彭育松. 基于合作博弈下的共同配送利益合理分配模型J. 工业工程与管理,2011,(1): 60-64.19范里平. 现代物流的新方向J. 商品储运与养护, 2012, (2): 32-34.20叶飞,郭东风. 虚拟企业成员之间利益分配方法研究J. 统计与决策, 2010,(7):11-12.21吕坚,孙林岩,马新莉. 虚拟企业组建的合作动力与利益协调分析J.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07,(3):47-50.22冯蔚东,陈剑. 虚拟企业中伙伴收益分配比例的确定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2, (4):2
28、0-26.23陈菊红,汪应洛. 虚拟企业收益分配问题博弈研究J. 运筹与管理,2009,(1):11-16.24张润红, 罗荣桂. 基于 Shapley 值法的共同配送利益分配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1):56-61.25龙勇,杨秀苔. 不确定环境下不平等联盟的利益分配博弈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2):77-82.26H Ieda, A Kimura. Why dont mufti carrier joint delivery servicesin urban areas become popular a gaming simulation of carriers
29、behaviorJ. Logistics,2007,(2):155 167.27Satyaveer S Chauhan. Analysis of a supply chain partnership withrevenue shar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5,(1):44-51.28杜文,向秋 . 共同配送问题中的费用分担 J. 系统管理学报,2009,(3):276-281.29徐同连. 共同配送合并策略的仿真研究与系统实现D. 长春:吉林大学, 2007.30胡小文. 基于虚拟企业的共同配送成本分摊模型与
30、方法研究 D.长沙:长沙理工大学, 2005.31王旭,贺美亮,林云. 应用 Raiffa 解的共同配送成本分摊模型研究J. 现代制造工程, 2008,(5):45-51.32孔维莎,张强. 基于 Hukuhara-Shapley 值的共同配送成本分摊策略J. 物流技术,2012,(10):12-16.33刘松,米文勇,何冯斌. 共同配送博弈费用分摊模型J. 物流科技,2008,(12):41-43.34张伟力,陈思,谢茂龙. 中小型物流企业共同配送费用分摊研究J. 物流技术,2010,(9):7-11.35王晶,贾琪. 基于农超对接的第三方共同配送模式及成本分摊问题研究J. 现代物流,2013,(8):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