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岩画.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岩画.pdf(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07-2012 年中国岩画研究综述岩画是一种石刻文化,被称为刻在石头上的史书,是指“那些未经人工修整的自然洞窟、崖壁岩阴、天井岩床或单个的巨石上进行描绘、刻凿、雕刻而成的艺术品。 ”在岩画中,我们既可以看到狩猎、放牧等场景,也可以看到祭祀、祖先崇拜等反映宗教信仰的画面。它记录了人类生存活动的连续性篇章,触及到了古代人们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审美观念、经济盛衰等等,是记载人类历史的另类“史书” 。近年来,国内已形成 2000 多名专家学者参加的岩画研究骨干队伍,专著、画册数十种,论文数千篇,岩画的研究可谓迎来了令人可喜的新局面。以下笔者将对 2007 年-2012 年发表的有关中国岩画的论文
2、、出版的书籍作一个简单的阐述,使对这一领域感兴趣的人们能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帮助他们及时了解研究动态:一、从史料价值看中国岩画这一方面在这一时段有两篇文章,作者均为童永生、惠富平。其一为中国岩画的史料价值 ,第二篇为中国岩画的文献学价值 。两篇文章虽以岩画的价值作为切入点,但两者的侧重点却不同。中国岩画的史料价值一文,偏重岩画的史料性。如作者详述了岩画对经济史、宗教史、天文史、民俗文化史、科技史、艺术史等六方面的研究价值,认为中国原古的岩画通过先人们独特的审美和表达方式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与原古流传下来的“史书”相比,它更具有直观性和说服力,是我们研究中难能可贵的第一手资料。中国岩画的文
3、献学价值 ,则更从文献学角度来审视中国岩画的价值。它在肯定中国岩画信息丰富、形象直观的同时,更加强调中国岩画对于考证工作的价值。作者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岩画为与史籍文献相互考证、补史书之缺与不足及纠正我们以往认识中的误区都提供了大量的参考资料。综合两篇文章,作者认为中国岩画作为特殊的历史文献而存在, 既可充作史料又可校正史料,如何采用,取决于使用者,但无论哪种功用,中国岩画作为形象直观的第一手资料是研究工作必不可少的。二、从美学角度看中国岩画近年来,这一方面的文章较多,作者们把岩画视为艺术品,抛开其实用性,从人对美的需求角度,对原始的中国岩画也进行美学的探讨。朱志荣、张岚的中国岩画的线性特征一文
4、,把研究重点放在了中国岩画的线条上。线条勾勒是中国岩画的主要特点,这与先民们的认知层次有关,线条虽简单,但在先民手中也变得富有灵性,先民们将他们对自然的、生命的敬畏通过自身丰富的想象力,以线表意,表达出生命的律动。 作者认为中国岩画的线条排列充满着秩序感、 动态感和装饰性,多样却有秩序、单调却充满动感、简单却可作装饰,而中国后世的人物画和山水画对形的勾勒,也是受其影响。华东师大朱媛博士的中国岩画线条的审美特征一文,虽也以线条作为切入点,但却更侧重对线条本身的研究,作者认为中国岩画中线条的形成以曲线为主,在布局上具有对称感、均衡感和重复性,由此构成了中国岩画线条粗犷质朴、爽朗有序和矫健有力的艺术
5、风格。但作者同时又指出, 线条直线不直、曲线不规,对于对称、均衡、重复技法的运用还没有后代人成熟,这又使它未达成艺术的成熟规范性,表现为对秩序规整的朦胧追求,少见生动逼真的写实性线条,还处于线条运用的前规则状态。而其博士论文中国岩画的审美特征研究 ,则从更细致、更有力的角度详细解释了中国岩画的审美特征。作者认为中国岩画虽分布广泛,形态各异,且被认为原始宗教的附属物,但从显示情感倾向的有意蕴的形式入手,可以发现中国岩画有共通的审美特征。中国岩画的构形要素、成象特征、题材选择既表现了原始人的共通审美意识,也传达了中国这个区域的共通审美意识。中国岩画构形要素的点、线、面三者各有特色,在岩画中这三者的
6、独立风格展示了先民们对这三种构形要素的感知已经有一定程度的积累。岩画的成象特征包括取象规则、平面经营、纵深经营三个方面,其题材则包括自然、信仰、心灵三个层次,摒弃背景、注重写实、偏向功利是原始艺术的自然题材与其他艺术的最大不同,信仰含义则可分为符咒、偶像、牲祭三个类别,而心灵题材则表现了原始人最隐蔽的心灵意蕴所塑造出的无定型式图像, 主要为尚圆、 开放式身体与天人合一三种倾向。作者指出岩画的审美特征证实了岩画中审美经验的独立性以及根源意义。他同时指出,岩画构成不全是理性深思熟虑的结果,审美活动协其直观特质充当了一切概念认识活动的根源。而岩画创作的三层心理活动-功利性的追求、艺术的深思、偶然性的
7、创作 -都隐含了审美判断,因此,作者认为岩画创作的心理根基是审美经验。杨海涛副教授的中国岩画线性构形解读一文,与上面两篇文章选取角度都不同,他从原古先民们的原始思维与线条的微妙关系入手,探讨隐藏在线性图案背后的心里因素。他认为中国岩画的线性构型突出体现了它的审美方式:追求直观把握、整体认知的审美取向;抽取形象肌理、突出形的运动张力;简约合宜、单纯连贯,却蕴含着对生命的期许,带有自我超越、睿智的性灵且与原始思维互渗意蕴。作者不再单纯去讨论线条的审美特点,而是回归本源,去探讨支配原始人类这样做的思维动因,这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问题,也提醒我们多学科渗透去看待和探讨问题。除了对线条的研究之外,也有对
8、岩画中“点”的研究。朱媛的中国岩画中的“点”的审美特征一文,便回归到构图的最基本元素“点”上,对点的外形、布局和艺术风格进行了论述,她认为,中国岩画的点有一些虽在排列上有一定的形式规律,并有固定的伴生图案出现,终不严谨。相对于对“线条”的研究而言,这篇文章并没有多大的亮点和新意,只是思路的延续运用而已。中国岩画中的透视现象为她在这一方面的第三篇论文, 这篇文章从更专业的美学角度来审视中国岩画。作者认为,岩画中的取象构图包含着对物象的空间角度、物象与物象之间空间深度的处理,与透视理论有着紧密联系。中国岩画虽不具备透视的次级系统,但已具备透视的初级系统, 从透视的初级系统中可以发现中国岩画的视点更
9、加自由、 灵活,其视野更加宽广、写意,但视向较为单一、呆板。中国岩画中的透视现象表明了中国原古先民们不以视象作画,而以物象作画,以及延迟模仿的绘画习惯,表现了他们原初规则写意的审美意识。而熊真的硕士论文中国岩画的审美特征与原始思维 ,也是这一时段将岩画中所包含的美学因素与人类思维相结合进行研究的文章之一。作者认为岩画作为一种远古的艺术作品,融合了原始文化的各个方面,它是早期人类表现他们自己和他们对世界看法的最重要的证据,描绘了人与神灵、巫术、宗教的关系,以及与整个自然界的关系,对认识人类早期及其连续性的精神和文化样式,提供了无比丰富的图像资料。对岩画艺术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揭示史前人类
10、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方式,探析人类艺术的起源,从而对古代文化的形成有更全面的认识,以及对我们现在的艺术创作以深远的影响。文章以先秦的中国南北岩画为研究对象, 主要从美学和原始思维的角度来探析中国岩画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其相关的审美特征。正文分为四个部分,首先对岩画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思维基础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主要对形成原始人思维基础的灵魂观、巫术和宗教作了初步的探析,在此基础之上,对岩画作品的审美特征作了详细的探讨,主要是以岩画受原始思维影响所形成的形象性、象征性和整体性这三大特征,分别作为三个部分来阐述,指出原始岩画是在原始人类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思维基础下产生的。苏州大学周琰的硕士论文 岩石上的初民精神略
11、论中国原始岩画的生态美内涵 ,从生态美学角度探讨了中国原始岩画所蕴含的美学特质。作者认为原始岩画以图画的形式,用无声的语言记录着原始初民的思想与情感,在原始思维及原始宗教观念的作用下,他们并没有把自然作为独立的客体和异己的力量,而是把自然当做生存的家园、生命的归宿。文章以岩画的起源、 造型特征和艺术风格作为研究基础, 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诸层面及其对现代艺术的影响方面分析了原始岩画所蕴含的丰富的生态美学思想。研究的目的在于,重新探讨和审视人类童年时期的精神内涵,反思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变迁,并期望可以从中找到能够医治现代社会各种精神病症的良方,由此寻觅一条拯救人类精神的返乡之路。(三
12、) 、从宏观角度看中国岩画刘珂的中国岩画雏议一文,从发现与研究、功能、审美特征以及研究现状和建议四个方面对中国岩画进行了宏观上的回顾,使我们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现状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但因篇幅有限,内容还不够深入细致,有些问题还需作单独研究。王大锐穿越时空的手迹 一文,更多的是介绍了世界不同地区的岩画及特点,如欧洲、非洲、印度、中国。让我们对岩画在世界的分布有所了解并能简单的把握各个地区岩画的不同艺术风格。作者最后强调了岩画与古环境的关系,认为不同的生态环境造就了内容不同的岩画,而对这一方面的研究将会派生出岩画学与地理环境演化的新学科。(四)从其他方面看中国岩画冯军胜的中国岩画造型的心理动因一文,
13、偏重于从心理学角度去剖析岩画创作的奥秘。她运用希勒“创造心理动因”的理论,从素材冲动、形式冲动、游戏冲动三个方面,探讨了中国岩画造型的心理动因。作者认为原始艺术源于素材冲动, 是原始人类直觉、本能欲望的自然的表现;形式冲动是岩画创作中很重要的心理动力;而游戏冲动则是直接推动美的要素发展的心理动力。游戏本能地来为工作放松、暂停追求一个人所不拥有的东西,而在闲暇的生命舒展中体验生命的愉悦。这三种心理要素是不断发展的,在原始人类从蒙昧混沌的状态逐渐走向文明,创造文化和纯粹的艺术过程中,这三种心理要素提供着自我发展的动力,使人更成其为人,艺术也更成为艺术。童永生副教授的中国岩画中的原始体育文化考释 一
14、文是从一个新的角度-体育文化,作为切入点来研究中国岩画。可以说,这是一个新的视角,从岩画图形中追溯体育文化的滥觞。作者选取了舞蹈、射箭、投枪、射弩、马术、龙舟竞渡、杂技、鹿棋等诸多方面进行阐述,结合历史文献的记载,去探寻原始岩画构图中所孕育着的原始体育文化。虽然岩画中所展现的活动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体育,甚至也不能简单地等同现今的某项运动项目,但最终反映出这些原始体育形态在劳动、宗教仪式过程当中已经发生嬗变,人们逐渐把追求娱乐健身和追求美当做自己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目标。斑澜的中国图案岩画造型分析一文,首先从题目上就把中国岩画界定为“图案岩画” ,使文章立意鲜明。作者先借用邓福星先生对原始艺术划分的
15、“五阶段理论”分析了中国团岩画的五个阶段, 即成长期、第一繁荣期、过渡期、第二繁荣期、衰变期。其重点放在第二部分,对于中国团岩画的造型,作者总结了三个方面的特征:第一,西方岩画是模仿自然的,追求形体的逼真、细节的真实与合乎比例;中国岩画则不求形似,但更传神,也更神秘。第二,西方图案遵从黄金分割率,体现着西方文化的科学的运算精神;中国图案从未探寻过精确的比例,没有追求过数字化的结构,而是从整体中追求和谐。第三,中国图案在程式化的不断复写过程规律,是模糊的、动态的,与西方数学运算的数有很大不同。 最后作者又借鉴雷圭元先生总结的图案构成的基本形式规律-对称与平衡、加强与减弱、变化与统一、对照与调和、
16、比例与权衡,分析了岩画图案的潜规则,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岩画又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知识。二、专著中国岩画自 80 年代开始受到重视并开展调查研究以来, 论文、专著也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无论是从整体还是区域角度,都出现了一批好的文章和专著,但相对论文而言,专著较少,能整体宏观的完成一部岩画著作的更是少之又少,这也表明这一选题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20072012 年这一时段,专著也较少,在此介绍两本。陈兆复先生是中国岩画界的“泰斗人物” ,为中国岩画走向世界做出了突出贡献。在 07 年之前,他已发表过诸多的文章、出版过诸多的专著,如中国画研究 (1980) , 外国岩画发现史 (与刑琏合作,1993)
17、 ,古代岩画 (2002)等等。 中国岩画发现史在 1991 就已发表,在09 年上海人民出版社致力于专题史著作的出版, 因此在对原著稍加校订之后再次出版。作者先对岩画的定义进行了解释,指出岩画实际上是包括画的和刻的,而在书中岩画是“崖画”和“岩刻”的统称。作者指出其目的就是介绍中国岩画的发现和研究的现状,文章就“岩画发现的回顾、岩画发现的地区、岩画内容的分析、岩画的艺术特征及岩画的保护”等几个问题进行了详细严谨的阐述。书中所提岩画的岩画点,作者大都考察过,但又由于岩画规模巨大而又包罗万象,全部资料也远未完全公布,因此,此书也只能就中国岩画的发现作一般性的叙述,对其中最重要的岩画点作一些分析。
18、也由于此书写作较早,对岩画的认识与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书中并没有涉及到理论问题,这也为当今研究岩画提供了新方向。虽然内容较为粗俗,但对于热爱岩画的初学者,此书不失为一本教材。第二本专著为斑澜、冯军胜的中国岩画艺术 ,此书也不失为研究中国岩画的一本力作。作者认为,中国岩画研究虽有进展,但从艺术角度研究岩画的状况仍无多大进展,而作者钟情于岩画艺术之心未泯,于是便创作了此书,将岩画研究的领域在空间上进行了拓展,思路集中谈艺。同时作者还指出,岩画的混沌之美、神秘之美、岩画的写实与抽象的风格,岩画母题的意味,岩画造型的规律,都需要有深入的研究。仙现在岩画研究向美学的展开还不够,美学家的目光应对岩画又
19、更多的关注。三、总结对中国岩画的研究,在这里我只选择了 2007-2012 年从中国整体疆域上研究岩画的文章,涉及到个别区域,如内蒙古、贺兰山等地的岩画文章,我并没有采用。 我认为个别区域的, 可以单独做一个研究综述。总体而言,这一时段关于中国岩画的文章选题有了一定的新意,如对原始人思维的关注,对原始体育文化的追溯;当然,也有以前论及内容的再深入研究。由这些文章也可得出,当今时代,学术研究已不再是孤军奋战,需要多学科交叉互动,如利用美学、心理学,这不仅给我们提供研究的新视角,突破以往研究的瓶颈;更能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中国岩画所蕴含的文化意蕴,若能结合多学科知识,相信中国岩画的研究会取得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