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ppt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0560450 上传时间:2022-06-17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1.4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复习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高考复习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复习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复习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ppt(5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考点阐释考试大纲考试大纲在古文阅读方面,对在古文阅读方面,对“句子句子”理解提出两条要求:理解提出两条要求: 一是一是“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是指(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是指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及词类活用等);略及词类活用等); 二是二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 (一一) )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三条标准。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三条标准。 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讲求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讲求信、达、雅信、达、雅。 1 1信信 忠实于原文意思,不遗漏,也不能多余;换言之,原文忠实于

2、原文意思,不遗漏,也不能多余;换言之,原文和译文必须是和译文必须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一一对应的关系,原文中有的意思,在译文中,原文中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要落实,要尽量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一定要落实,要尽量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能同原文保持一致。方式上也要能同原文保持一致。例如:郑郑 人使我掌人使我掌 其其 北门之北门之 管管 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2达: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语言通畅,没有语病。 例如:以勇气闻名于诸侯 凭着勇气凭着勇气在诸侯中间在诸侯中间闻名闻名3 3雅雅: : 在高考中,主要落实在一个在高考中,主要落

3、实在一个“信信”字,其次才是字,其次才是一个一个“达达”字字,至于,至于“雅雅”,这是较高要求,有朝此,这是较高要求,有朝此目标努力的意识即可,考试一般不做要求。目标努力的意识即可,考试一般不做要求。 (二)文言文翻译的标准“ “ 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能直译就直译,不能直译才用意译。能直译就直译,不能直译才用意译。 采用意译主要是一些典故、特殊说法、习采用意译主要是一些典故、特殊说法、习惯用法、修辞手法(如惯用法、修辞手法(如互文互文)。)。 例如:例如:视事视事三年,上书三年,上书乞骸骨乞骸骨 直译:直译:视察事情视察事情三年之后,就给朝廷写信三年

4、之后,就给朝廷写信乞求乞求 赐还自己的身体赐还自己的身体 意译:意译:到职工作到职工作了三年,向朝廷上表了三年,向朝廷上表章请求章请求告老还乡告老还乡。视事视事三年,上书三年,上书乞骸骨乞骸骨视事视事:官员到职工作:官员到职工作乞骸骨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 职回乡的一种谦辞职回乡的一种谦辞( (三三) )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六字要诀: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六字要诀: 1 1、换:文言文翻译最重要的一种方法。文言文中以单音节、换:文言文翻译最重要的一种方法。文言文中以单音节词为主,又有许多古今说法不同的词,还有一些通假字、词为主,又有许多古今说法不同的词,还有一些通假字、偏义复

5、词、活用的词等,将这些词语变换成现代汉语的习偏义复词、活用的词等,将这些词语变换成现代汉语的习惯用法,译文就可以了。惯用法,译文就可以了。 学:学习学:学习 师:老师师:老师 日:太阳日:太阳 走:跑走:跑 目:眼睛目:眼睛 妻子:妻子儿女妻子:妻子儿女 昼夜勤昼夜勤作息作息:日夜不停地辛勤:日夜不停地辛勤劳作劳作 离骚者,犹离骚者,犹离离忧也:离骚,就是忧也:离骚,就是遭遇遭遇忧愁的意思。忧愁的意思。 短短屈原于顷襄王:在顷襄王面前屈原于顷襄王:在顷襄王面前诋毁诋毁屈原屈原(20052005年湖南高考试题)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年湖南高考试题)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译文:译文:学写文章的人应当达

6、到这个地步才罢休啊!学写文章的人应当达到这个地步才罢休啊!2 2留,即保留古今相同的词和专有名词,如人名、留,即保留古今相同的词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年号、某些典章制度地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年号、某些典章制度名称以及物品名称等,这些不必翻译。硬要翻译,名称以及物品名称等,这些不必翻译。硬要翻译,反而会弄巧成拙。反而会弄巧成拙。 (20052005福建省高考试题)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福建省高考试题)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求哀请命于勾践。译文:译文:吴王被困在姑苏城上,向勾践哀求饶他性命。吴王被困在姑苏城上,向勾践哀求饶他性命。如:赵惠文王十六年如:赵惠文

7、王十六年 拜相如为上大夫拜相如为上大夫 庐陵文天祥庐陵文天祥3 3删,就是去掉那些没有意义的词语。文言文中,删,就是去掉那些没有意义的词语。文言文中,常有发语词,音节助词,语气助词,毫无意义的常有发语词,音节助词,语气助词,毫无意义的虚词或今无对等意义的实词。虚词或今无对等意义的实词。例:例:夫夫赵强而燕弱赵强而燕弱宋何罪宋何罪之之有有陈胜陈胜者者,阳城人也,阳城人也其闻道其闻道也也固先乎吾固先乎吾顷顷之之,烟炎张天,烟炎张天(20042004年湖南高考试题)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年湖南高考试题)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兮,啄苍苔啄苍苔而而履白石。履白石。译文:译文: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

8、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头石头。4 4补,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在翻译时也应增补出补,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在翻译时也应增补出来。来。如:如: (成名成名)审谛之,()审谛之,(蟋蟀蟋蟀)短小,()短小,(蟋蟀蟋蟀)黑赤色,顿(黑赤色,顿(觉得它觉得它)非前物。)非前物。 于是秦王不怿,为(于是秦王不怿,为(赵王赵王)一击缶。)一击缶。 今以钟磬置(今以钟磬置(于于)水中。)水中。(20052005湖南省高考试题)因乞李氏以归。湖南省高考试题)因乞李氏以归。译文:译文:于是(向)李氏讨取(这部书)回家。于是(向)李氏讨取(这部书)回家。5 5调,将古今汉语不同的语序,按现代调,将古

9、今汉语不同的语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调整。汉语的规范调整。如: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如: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译:公子能急人之困的美德表现在哪里呢!译:公子能急人之困的美德表现在哪里呢!(20042004年湖南高考试题)饮酒于斯亭而乐之年湖南高考试题)饮酒于斯亭而乐之译文:译文: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20022002年全国高考试题)其李将军之谓也年全国高考试题)其李将军之谓也译文译文: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6 6贯贯 指要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贯通地译。指要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贯通地译。 “直译直译”不能完成时,不得已才用不能完成时,不得已才用

10、“意意译译”,典故、特殊说法、习惯用法、修辞,典故、特殊说法、习惯用法、修辞手法手法. 如:如:“波澜不惊波澜不惊”,可译为,可译为“(湖面)(湖面)风平浪静风平浪静”。 东曦既驾,僵卧长愁。东曦既驾,僵卧长愁。促织促织 衡衡下车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视事事三年,上书三年,上书乞骸骨乞骸骨,征拜尚书。,征拜尚书。(四四)处理好直译和意译的关系。处理好直译和意译的关系。 从高考的特点来看,命题者一般来说总是立足于要求考生采用直译的方式,只有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

11、用意译为辅助手段,如上文所举“波澜不惊”的例子。 例如:例如:2002年全国语文高考试卷第年全国语文高考试卷第16题(题(2)“及死之日,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必须翻译成:必须翻译成:“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人),都为(他)竭尽哀悼。” 译文中括号内的文字是根据文意增补的。而原文中译文中括号内的文字是根据文意增补的。而原文中“及及”“”“尽尽”两字,应正确理解为两字,应正确理解为“到到时时”、“竭尽竭尽”才才算落到实处。算落到实处。(五五)处理好一些特殊用词和修辞手法。处理好一些特殊

12、用词和修辞手法。 1 1注意借代,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处理。注意借代,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处理。如:如: “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金金戈铁马戈铁马”,借代,借代精锐的部队精锐的部队; “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樯橹樯橹”,借代,借代曹曹操战船操战船,这里借代,这里借代曹操水军曹操水军; “ “金城千里金城千里”,“金城金城”在文中比喻在文中比喻坚固的城坚固的城墙墙,而不能译成,而不能译成“金属筑成的城墙金属筑成的城墙”。2 2注意古人行文中一些委婉的说法。注意古人行文中一些委婉的说法。如如“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13、会猎会猎”是是决战决战的委婉的委婉说法;再如说法;再如“权起更衣权起更衣”,“更衣更衣”即即上厕所上厕所。 3 3注意准确翻译注意准确翻译“互文互文”现象。现象。如: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如: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往。(货殖列传序货殖列传序)译:天下的人熙熙攘攘,都为利而来,为利而译:天下的人熙熙攘攘,都为利而来,为利而往。往。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 译:枝枝叶叶相覆盖,相交错译:枝枝叶叶相覆盖,相交错 。(五五)了解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了解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 这是确切理解并翻译古文不可缺少的条件。古代文化

14、常这是确切理解并翻译古文不可缺少的条件。古代文化常识涉及面非常广泛,而教材中又缺乏较为系统的阐述,许多内识涉及面非常广泛,而教材中又缺乏较为系统的阐述,许多内容是分散在各篇课文的注释之中,往往不被重视。再加上,近容是分散在各篇课文的注释之中,往往不被重视。再加上,近几年的高考明确了古代文化常识不作考试内容,这就更加让人几年的高考明确了古代文化常识不作考试内容,这就更加让人觉得识记古代文化常识是偏离了高考复习的方向,这实在是一觉得识记古代文化常识是偏离了高考复习的方向,这实在是一大误区。因为,考生如果对古代文化常识一无所知,势必直接大误区。因为,考生如果对古代文化常识一无所知,势必直接影响对文言

15、文内容的理解,当然也不能作出准确的翻译。就拿影响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当然也不能作出准确的翻译。就拿古代称谓来讲,古人的名、字、号、谥号、籍贯、官职、居官古代称谓来讲,古人的名、字、号、谥号、籍贯、官职、居官地、住处、书斋名都可以用来称代人,并且都有一定的含义或地、住处、书斋名都可以用来称代人,并且都有一定的含义或相互间有某种联系,在翻译时都应注意。相互间有某种联系,在翻译时都应注意。 对高中学生来说,只要能掌握好课文中接触到的古代文化常识对高中学生来说,只要能掌握好课文中接触到的古代文化常识的有关部分,也就够了。的有关部分,也就够了。 (六)翻译要做到(六)翻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

16、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离篇” 表面考查的是句子翻译,但测试的重点可能表面考查的是句子翻译,但测试的重点可能还是在于某一实词、虚词或者文言句式,其中又还是在于某一实词、虚词或者文言句式,其中又以考查把握多义实词的能力为主,涉及面广,因以考查把握多义实词的能力为主,涉及面广,因此说,对文言译句的复习,当是以字、词、句基此说,对文言译句的复习,当是以字、词、句基础知识的复习为基础。础知识的复习为基础。 不管什么样类型的考题,都应该把确定重点不管什么样类型的考题,都应该把确定重点词语和翻译时联系上下文作为解题的两个关键环词语和翻译时联系上下文作为解题的两个关键环节,打通了这两个环节,任何类型的考

17、题都会迎节,打通了这两个环节,任何类型的考题都会迎刃而解。译好后务必审查,做到刃而解。译好后务必审查,做到“字不离词,词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不离句,句不离篇” ” 。翻译误区 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考点较为固定,是一个重要的得分点。但是很多同学在做文言文翻译时却很难得分,一些考生在解答文言文翻译题时,常常会涉及到某些误区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 例1(2010年安徽卷)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

18、受。注意以下两点: 1积累古今异义词。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 例2(2010年天津卷)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误区三:误译文言虚词。 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

19、郎者乎?(苏轼赤壁赋)误译:这儿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 正译: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里不就是曹操被周瑜围困(打败)的地方吗?误区四:漏译省略成分 成分省略是文言文中的一种常见现象,省略的成分通常是主语、宾语、介词宾语等。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才能使语意完全。 例4(2007年广东卷)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 误译: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正译:(狐狸)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

20、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分析与对策:句中漏译了省略主语“狐狸”。原文中虽然省略了主语,但为使文意通顺、明了,翻译时要将省略的成分补上。这也是考试中的一点要求。另外,有些通过直译无法使文意贯通的地方,如“满纸都是”,也应适当“增词”,即加上使文句连贯的词语。注意两点: 1考生应注意树立较强的语境意识,阅读时真正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在翻译一个句子时,不能偷懒,只满足于读单一的那个要求翻译的句子,还应适当“瞻前顾后”地照顾语境。 2翻译出一个句子之后,不要急着做下一题,而要回顾一下自己翻译的句子是否通顺,看看有没有缺漏的成分,如主语、宾语等。误区五:语言不合规范 例5(2007年

21、四川卷)其军帅怒贲不先白己而专献金,下贲狱。世祖闻之,大怒,执帅将杀之,以勋旧而止。 误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就把贺贲关进监狱。世祖闻之,眼冒金星,执住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正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把贺贲关进监狱。世祖听说这事,非常愤怒,逮捕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分析与对策:这段译文的不规范表现在两个方面: 文白夹杂,“闻”“执”等文言词语没有译出。根据语境,“闻”可译为“听说”;“执”可译为“逮捕”。 风格不一致,整体上看是严肃的书面语,而“眼冒金星”显然是口语

22、化的。注意两点: 1.严格遵守“对译”的方法,将单音节词语双音化,有效避免漏译文言词,也就从根本上避免了文白夹杂。“对译”过程中,不采用方言、俚语、口语化的词语。 2.检查有无夹杂在译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方言、俚语、口语词等。误区六:不辨感情色彩 例6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晋书皇甫谧传) 误译:于是他不做官,沉湎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 正译:于是他不做官,沉醉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 为了避免这样的错误,对待一些前后有矛盾的词、有疑义的词,应该“瞻前顾后”,核实自己的初始判断是否正确。比如上面的例句中,后文有“忘寝与食”一句,对此句不难理解为“废寝忘食”之意;并且这句和上句

23、是并列关系而非转折关系,故此“耽玩”一词应与“废寝忘食”的感情色彩相通,应译为正面的意思“沉醉”。误区七:误译语法关系 误译语法关系,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单句语法关系的误译,一种是对复句语法关系的误译。 (一)单句例7(2007年浙江卷)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误译: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利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正译: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分析与对策:“终身不用”是个短小的单句,它的主语“杜甫”承前省略了。根据语境,是叙写杜甫空怀壮志而终身不被朝廷重用,身处困境的情状

24、,而这种意思却是靠“终身不用”这个不用被动词的被动句表达的,考生并没有把这层被动关系译出来。 除了这种靠语意的分析才能把握的被动句外,文言文中很多被动句是有标志的。如“于”“受于”式,“为”“为所”式,“见”“见于”式等 文言文翻译题常将文言特殊句式作为考查点,备考时要注意陈述句(语气词“者、也”表判断,副词“乃”“皆”“则”表判断)、倒装句(宾语前置、谓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等特殊句式的外在特征;解题时,用相应的现代汉语句式对特殊句式进行合理转换,准确翻译。(二)复句 例8(2010年新课标卷)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 误

25、译:贼寇进攻三天不得入城,后来,因为河水高涨船体上浮,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 正译:贼寇进攻三天不得入城,利用大船趁着涨水,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误区八:不懂文言修辞 例9(2010年全国卷)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 误译:上天已经结束了你们元朝的命运,我们朝廷确实要取代它。你们即使点燃了自己,也没有日月一样的光明! 正译:上天已经结束了你们元朝的命运,我们朝廷取代了它。你们这些微火残灰,竟敢与太阳月亮(一样的大明朝)争夺光明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爝”(ju),意为“小火”“火把”,“馀烬”,意为“残灰”,根据文中人物关系,这里比喻元朝残将脱脱;而

26、“日月”则比喻明朝。考生从“实”的角度理解,没有译出比喻意义。解答此类试题,一是要积累古文修辞知识,留心古文修辞现象。如,“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孟子公孙丑)“采薪之忧”是疾病的婉辞。全句译为:昨天有国君命令来,他正生病,不能上朝复命。二是结合语境,把握好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确认修辞现象,恰当翻译。误区九:不懂古代文化常识 例10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也?”(司马迁鸿门宴) 误译:项王握住剑把站起来,大声问:“来客是什么人?” 正译:项王握着剑把直起腰来,问道:“来客是干什么的?” 高考复习中,要留意此类古代文化常识,在教材复习和传记类文章的学习过程中积累与古代官职(拜

27、,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除,拜官授职。擢,提升官职)、地理(江表,长江以南地区。关东,古代指函谷关以东。朔漠,北方的沙漠)、习俗(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 涉及文化常识的译文,可从两个方面检查:一是看自己的翻译是否合乎古代社会的环境;二是看译文是否适合语境,是否合乎情理。误区十:误译原句语气 例11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 误译: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没有谁能行。 正译: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

28、还能有谁呢? 考生误译原句的语气,一是因为对文意(人物思想、情感)理解不透彻,二是对句子的语气不够重视。 文言文句子的语气,与现代汉语没有很大的差别,通常分为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感叹语气等。我们看句子的语气,要把握好两个关键:一是标点符号,如问号,则处理为疑问语气;二是根据文意,在人物对话中,要留意说话人的心理、个性,以及表达目的等。选择含有选择含有关键词语、特殊句式关键词语、特殊句式的句子的句子因为:因为:(1 1)与现代汉语有较大差别与现代汉语有较大差别 (2 2)是考题设置的)是考题设置的关键得分点关键得分点二、分析高考翻译题命题规律二、分析高考翻译题命题规律通假字、词类活用、

29、古今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偏义复词、多义实异义、偏义复词、多义实词、常见虚词词、常见虚词省略句、被动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判断句及倒装句、判断句及固定句式固定句式 读读下面文段,翻译画横线的句子,指出用了“六字法”的哪一方法。 董叔将娶于范氏, ,叔向曰:“范氏富, ,盍已乎!”!”曰:“欲为系援焉。”他日,董祁愬于范献子曰:“不吾敬也。”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注系援:(作为)绳梯攀援(上去)。这里指通过婚姻关系往上爬。 董祁:范献子妹妹,嫁给董叔后,改称董祁。 愬:同“诉”。纺:系. 文言文翻

30、译的“六字法” 请你来当解题者请你来当解题者抓关键词句,洞悉得分点抓关键词句,洞悉得分点分析:文言文翻译技巧一分析:文言文翻译技巧一要有踩点得要有踩点得分的意识,分的意识,洞悉命题者洞悉命题者想考你什么想考你什么找出关键词语,特找出关键词语,特殊句式,准确翻译殊句式,准确翻译关键词句不落实,关键词句不落实,就会徒劳无功就会徒劳无功范氏富范氏富, ,盍已乎(盍已乎(3 3分)分)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3 3分)分)欲而得之,又何请焉(欲而得之,又何请焉(3 3分)分) “盍盍”1 1分,分,“已已”1 1分,补充省略成分,分,补充省略成分,1 1分。分。“欲欲”1 1分,特殊句

31、式分,特殊句式1 1分,句意分,句意1 1分。分。评分标准往往体现在句子的几个评分标准往往体现在句子的几个关键得分点关键得分点本题得分点:本题得分点:“执执”1分,补充省略成分分,补充省略成分1分,分,“纺纺”1分。分。善于借助,巧解疑难文言文翻译技巧二文言文翻译技巧二借助成语借助成语(词语词语)判断判断借助上下语境推断借助上下语境推断借助课内或所积累的文言知识借助课内或所积累的文言知识借助字形判断借助字形判断借助语法结构推断借助语法结构推断庆父不死庆父不死,鲁难未鲁难未已已 盍盍亦反其本矣亦反其本矣省略:这门婚事省略:这门婚事执执纺纺省略:执省略:执之之学不可以学不可以已已欲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32、人之无惑也难矣疑问代词作介词或动词的宾语,疑问代词作介词或动词的宾语,宾语一般前置宾语一般前置何请何请 范氏 富, , 盍 已 乎? 献子 执 而 纺 于 庭 之 槐。 欲 而 得 之, 又 何请 焉? 范家范家 富贵,为什么不富贵,为什么不 停止(这门婚事)呢?停止(这门婚事)呢? 范献子把董叔抓来范献子把董叔抓来 绑绑 在在 庭院中庭院中 的的 槐树上。槐树上。(你)想要(的东西)得到它了,(你)想要(的东西)得到它了, 还还 请求什么请求什么 呢?呢? 文言文翻译的“六字法” (留)(换)(换)(留)(换)(换) (换)(换) (补)(补) (换)(换) (留)(换、补)(删)(换)(换

33、)(换)(换)(换)(留)(换、补)(删)(换)(换)(换)(换)(换)(补)(换)(补)(删)(换)(换)(补)(换)(补)(删)(换)(换) (换)(调、换)(换)(换)(调、换)(换)一、抓关键词句,洞悉得分点 ( (关键词语、特殊句式关键词语、特殊句式) )二、善于借助,巧解疑难 借助字音、字形;借助成语借助字音、字形;借助成语( (词语词语) ); 借助课内文言知识;借助语法结构推断;借助课内文言知识;借助语法结构推断; 借助上下语境推断借助上下语境推断 依托:加强课本文言文知识的积累和梳 理,夯实基础,调动积累,学会迁移。三、规律总结:文言文翻译技巧迁移练习:迁移练习:翻译划线句子

34、:翻译划线句子: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 “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如?” ”孟子对曰:孟子对曰:“ “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国,箪食壶浆箪食壶浆, ,以迎王师,岂有它哉?以迎王

35、师,岂有它哉?避水火也。如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而已矣。” ” 注:注: 运:转去。运:转去。 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 3分)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2分) 箪食壶浆,以迎王师。(3分) 译出大意译出大意 1 1分;分;“旬旬”1 1分;分;“举举”1 1分。分。译出大意译出大意 1 1分;分;“是是”1 1分分译出译出“箪箪”1 1分;分;“壶壶”1分;分;“师师”1 1分分。抓关键词句,洞悉得分点抓关键词句,洞悉得分点文言文翻译技巧一文言文翻译技巧一善于借助,巧解疑难文言文翻译技巧二文言文翻译技巧二(如如:三旬九食三旬九食)(举举: 南

36、取汉中,西举巴蜀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如如:箪箪)(如如:箪箪食食壶壶浆浆)借助成语借助成语(词语词语)判断判断借助上下语境推断借助上下语境推断借助课内或所积累借助课内或所积累的文言知识的文言知识借助字形判断借助字形判断借助语法结构推断借助语法结构推断(是:术业有专攻,如(是:术业有专攻,如是是而已。)而已。)(箪:一(箪:一箪箪食食,一瓢饮一瓢饮,在陋巷)在陋巷) (师: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师,仰关而攻秦),仰关而攻秦)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五旬五旬而而举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之,人力不至于此。 五十天就攻下它,光凭人力是不能够到达五十天就攻下它,光凭人力是不能够到达

37、 这样的地步的这样的地步的。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是也。也。 古人有这样做的,武王就是这样。古人有这样做的,武王就是这样。 箪箪食壶浆食壶浆, ,以迎王以迎王师师。 用竹筐装着饭用竹筐装着饭, ,用酒壶盛着酒浆(用壶乘着饮用酒壶盛着酒浆(用壶乘着饮料),来迎接大王您的军队。料),来迎接大王您的军队。(1 1)加强课本文言文知识的积)加强课本文言文知识的积累和梳理,夯实基础很重要。累和梳理,夯实基础很重要。(2 2)遇到疑难的解决办法,要遇到疑难的解决办法,要善于借助。善于借助。 心得:心得:一、抓关键词句,洞悉得分点 ( (关键词语、特殊句式) )二、善于借助,巧解疑难

38、借助字音、字形;借助成语( (词语) ); 借助课内文言知识;借助语法结构推断; 借助上下语境推断 依托:加强课本文言文知识的积累和梳理,夯实基础,调动积累,学会迁移。规律总结:文言文翻译技巧巩固练习 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参考答案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时有利不利也。 我曾经替鲍叔我曾经替鲍叔谋

39、划事情谋划事情,却,却使鲍叔更加困窘,使鲍叔更加困窘,但鲍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他知道叔不认为我愚蠢,他知道时运时运有好的时候,有不有好的时候,有不好的时候。好的时候。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人们不人们不赞美赞美管仲的贤明却管仲的贤明却赞美赞美鲍叔能够鲍叔能够识别人才识别人才。巩固练习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翻译画线的句子阅读下面文言语段,翻译画线的句子。曾子衣敝衣以耕。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给一座城鲁君使人往致邑(给一座城)焉,曰:)焉,曰:“请以此修衣。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往,又不受。使

40、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之,奚为不受?”曾子曰:曾子曰:“臣闻之,臣闻之,受人者畏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全其节也。”参考答案:曾子衣敝衣以耕。 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从事耕作。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先生不是向别人索求,而是人家主动送给你的,为什么不接受呢?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接受的别人的东西,就会害怕得罪他,给予了别人东西就会盛气凌人。即使国君有所赏赐,而不傲视我,但是我能不畏惧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