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带风带[修改后4].ppt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0516241 上传时间:2022-06-16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12.6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气压带风带[修改后4].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气压带风带[修改后4].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气压带风带[修改后4].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压带风带[修改后4].ppt(5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1 1、大气环流、大气环流 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称为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称为大气大气环流。环流。 假设:假设:(1 1)如果大气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如果大气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 动动; ; (2 2)不考虑地球的自转,即不考虑地转)不考虑地球的自转,即不考虑地转 偏向偏向 力的存在;力的存在; ( 3 ) ( 3 )不考虑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不考虑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此时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此时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那么全球大气怎样运动?均,那么全球大气怎样运动? 南极南极北极北极(1 1)前提条件和形成因素)前提条件和形成因

2、素-单圈环流单圈环流赤道赤道赤道赤道赤赤 道道 低低 压压 带带极地高压带极地高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热带高压带东北信风带东北信风带副极地低压带副极地低压带中纬西风带中纬西风带极地东风带极地东风带低纬环流低纬环流中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高纬环流(2 2)形成过程(以北半球为例,结合下图)形成过程(以北半球为例,结合下图)-三圈环流三圈环流考虑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考虑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分组讨论:南半球的南半球的“三圈环流三圈环流”形成过程,形成过程,绘制南半球的绘制南半球的“三圈环流三圈环流”示意图。示意图。赤赤 道道 低低 压压 带带副热带高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热带高压

3、带副极地低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副极地低压带极地高压带极地高压带极地高压带极地高压带东东北北信信风风中中纬纬西西风风极地东风极地东风东东南南信信风风中中纬纬西西风风极极 地地 东东 风风(3 3)气压带和风带)气压带和风带-六风七带六风七带 赤道低气压带是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而形成、极地高气压带是空气冷却收缩下沉而形成,属于热力成因;副热带高气压带是高空气流聚集被迫下沉而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是冷暖气流被迫抬升而形成,属于动力成因。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热力成因热力成因 动力成因动力成因上升气流,上升气流,气候湿润气候湿润下沉气流,下沉气流,气候干燥气候干燥假设

4、: 如果大气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 在考虑大气运动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情况, 也考虑到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这时,三圈环流所造成的气压带和风带将会有何变化呢? 试结合教材P35图2.11“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进行归纳。2326 N2326 S6634 S6634 N0(4 )气压带、风带的南北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南北移动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北半球)北半球规律:北半球规律:夏季北移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冬季南移4. 4.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就全球而言:大致是1月南移, 7月北移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冬、

5、夏季气压中心形成的原因、冬、夏季气压中心形成的原因 完成教材完成教材P36活动活动 冬季:大陆冷却快于海洋冬季:大陆冷却快于海洋高压高压低压低压赤道低压赤道低压副热带高压副热带高压副热带高压副热带高压副极地低压副极地低压副极地低压副极地低压夏季:大陆增温快于海洋夏季:大陆增温快于海洋低压高压赤道低压赤道低压副热带高压副热带高压副热带高压副热带高压副极地低压副极地低压副极地低压副极地低压1(1)冬季大陆会形成高压,这主要是因为大陆气温低,空气冷而重。 (2)夏季大陆会形成低压,这主要是因为大陆气温高,空气暖而轻。 副副 热热 带带 高高 压压 带带 副副 极极 地地 低低 压压 带带一月一月 七

6、月七月低低低低高高高高高高低低2分别处于副极地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上; 图中的气压带被高低压中心切断,呈块状分布; 这说明海陆热力差异对气压带有重大影响。 一月一月七月七月考虑考虑: :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太阳直射点位置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气压带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60N30N亚亚 欧欧 大大 陆陆洋洋大大西西洋洋太太平平副副 极极 地地 低低 气气 压压 带带蒙古蒙古-西伯利亚高压西伯利亚高压阿留申阿留申低压低压冰岛冰岛低压低压副副 热热 带带 高高 气气 压压 带带

7、亚洲(印度)低压亚洲(印度)低压亚速尔亚速尔高压高压夏威夷夏威夷高压高压 2、高、低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天气和、高、低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气候的影响 完成教材完成教材P38活动活动2. 季风环流季风环流季风季风: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改变的现象概念概念成因:成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移动(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海平面气压图.swf季风环流2.swf请思考总结:1、东亚季风的成 因是什么?2、南亚季风的成 因与东亚相比 有何异同?3、请总结季风环 流的成因有哪 些。1、东亚季风

8、是海陆热力差异造成的;2、南亚冬季风是源于蒙古高原,夏季的西南风是来源于印度洋上北移的东南信风;3、季风的主要成因是海陆热力差异,气压带风带移动也是重要原因。东亚季风东亚季风3. 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比较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比较东亚季风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南亚季风风向风向气候气候类型类型气候气候特点特点成因成因冬季:西北风冬季:西北风夏季:东南风夏季:东南风冬季:东北风冬季:东北风夏季:西南风夏季:西南风温带季温带季风气候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冬寒冷干燥冬寒冷干燥夏炎热多雨夏炎热多雨全年高温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分旱雨两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风带气压带

9、季节移动风带气压带季节移动亚热带季亚热带季风气候风气候冬温和少雨冬温和少雨夏炎热多雨夏炎热多雨1(1)冬季,东亚盛行来自内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前缘的西北季风;夏季,东亚盛行来自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北部的东南季风。(2)冬季风低温干燥,风力强劲;夏季风高温、湿润和多雨。2由于我国广大地区盛行季风气候,因此,从太平洋带来的暖湿气流使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沛,形成了森林、草原景观,农业生产也生机勃勃。例如,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降水丰富,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一年四季,大地呈现出一派绿色,水网密布;而纬度位置大致相同的非洲撒哈拉地区,常年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降水稀少,形成沙漠景观。 受季风影响,我国降水量大小

10、和雨期长短存在明显差异,呈现出由东南部向北、西北部逐渐减少的趋势,因而对农业生产有重大影响。例如,在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由于高温多雨,农作物以水稻为主,一年23熟。我国华北、东北以及西北地区东部,降水较少,以旱地农业为主,农作物以小麦为主,其次是谷子、高粱、玉米、大豆、土豆等。 举例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中纬西风带西风和副高季风环流世界气候分布图.swf气气候候带带纬纬度度气候类型气候类型 分布地区分布地区 气候特点及成因气候特点及成因热热带带大大致致在在南南北北纬纬3030之之间间热带雨林热带雨林气候气候大致在南北纬大致在南北纬1010之间之间. .处在赤道低压带控制下,处在赤道低压带控

11、制下,盛行上升气流全年高温多盛行上升气流全年高温多雨雨. .热带草原热带草原气候气候大致在南北纬大致在南北纬10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至南北回归线之间. .处在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处在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地区,干湿季的交替控制地区,干湿季明显。明显。热带季风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大致在南北纬大致在南北纬10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的大陆东岸. .受夏季风影响,有丰沛降受夏季风影响,有丰沛降水。受冬季风影响,降水水。受冬季风影响,降水稀少。全年高温。稀少。全年高温。热带沙漠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大致在南北回归线大致在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至南北纬3030之间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岸的大陆内

12、部和西岸. .在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在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控制下,常年干旱少雨,控制下,常年干旱少雨,气温高日照强烈。气温高日照强烈。亚亚热热带带大致大致在南在南北纬北纬3030- -4040之间之间亚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季风气候候主要位于大陆东岸,主要位于大陆东岸,如我国秦岭以南如我国秦岭以南. .夏季受夏季风影响炎热多夏季受夏季风影响炎热多雨,冬季受冬季风影响温雨,冬季受冬季风影响温暖少雨暖少雨. .地中海地中海气候气候主要位于大陆西岸,主要位于大陆西岸,如地中海沿岸,南北如地中海沿岸,南北美美3030-40-40之间的之间的大陆西岸。大陆西岸。北半球,夏季受副高控制北半球,夏季受副高控制炎热

13、干旱,冬季受西风带炎热干旱,冬季受西风带影响温和多雨。影响温和多雨。温温带带大致大致在南在南北纬北纬4040- -6060之间之间温带季温带季风气候风气候主要分布于亚洲大陆主要分布于亚洲大陆东部,如我国华北、东部,如我国华北、东北,俄罗斯远东地东北,俄罗斯远东地区,日本朝鲜半岛。区,日本朝鲜半岛。夏季受夏季风影响炎热多夏季受夏季风影响炎热多雨;冬季受冬季风影响寒雨;冬季受冬季风影响寒冷干燥。冷干燥。温带大温带大陆性气陆性气候候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内陆地和北美大陆的内陆地区。区。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干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干旱少雨。冬季寒冷,夏季旱少雨。冬季寒冷,夏季炎

14、热,气温年变化很大。炎热,气温年变化很大。温带海温带海洋性气洋性气候候主要分布在西欧、北主要分布在西欧、北美和南美大陆西海岸美和南美大陆西海岸狭长地带。狭长地带。终年盛行西风,受海洋气终年盛行西风,受海洋气团的影响终年湿润,冬不团的影响终年湿润,冬不冷夏不热。冷夏不热。亚亚寒寒带带南南北北极极圈圈附附近近亚亚寒寒带带大大陆陆性性气气候候主要分布在欧洲、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大陆和北美大亚洲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陆的北部. .冬季漫长而严寒,暖季短冬季漫长而严寒,暖季短促;降水量少且集中在夏促;降水量少且集中在夏季。季。寒寒带带极极地地附附近近极极地地气气候候主要分布在亚欧大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

15、大陆的北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和北冰洋沿岸部和北冰洋沿岸. .全年皆冬全年皆冬赤道地区气流上升,赤道地区气流上升,终年高温多雨终年高温多雨副热带高压与东北副热带高压与东北信风交替控制信风交替控制赤道低气压与东北赤道低气压与东北信风交替控制信风交替控制副热带高压与西风副热带高压与西风交替控制交替控制西风控制西风控制冬夏冬夏季风季风交替交替控制控制受极地气团控制受极地气团控制纬度高,太阳辐射弱,纬度高,太阳辐射弱,受极地气团或冰洋气受极地气团或冰洋气团控制团控制纬度最高,太阳辐射纬度最高,太阳辐射弱,受冰洋气团控制弱,受冰洋气团控制距海洋较距海洋较远终年受远终年受大陆气团大陆气团控制控制分析不同气候类

16、型的气温特点 ?热带终年高温;亚热带冬暖夏热温带冬冷夏热;寒带终年严寒 分析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特点?年雨型年雨型夏雨型夏雨型夏雨型夏雨型 少雨型少雨型夏雨型夏雨型冬雨型冬雨型年雨型年雨型夏雨型夏雨型少雨型少雨型少雨型少雨型 欧洲大西洋沿岸地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范围较大,而且向纵深发展;北美太平洋沿岸地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范围相对较小,而且呈南北狭长分布。这两个地区的气候都受到西风带的控制,但是在北美太平洋沿岸,西风受到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加之洋流的影响,使温带海洋性气候呈南北狭长分布。 气压带和风带是气候形气压带和风带是气候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惟一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惟一的因素。

17、而是的因素。而是太阳辐射、大气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2、图中三点风力最强的是: ;100610081010ABCA5、30 40大陆西岸地区冬季受 影响影响,温和湿润;夏季受 控制,炎热干燥,是 气候。 西风带西风带副热带高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地中海地中海6、填空:赤道地区因 终年高温多雨;副热带大陆内部和西岸因 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到赤道低压带控制常年受到赤道低压带控制受到副高和信风控制受到副高和信风控制7、7月,气压带风带 移,北半球的 被该季节形成于陆地上的 切断,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 和 两个气压

18、中心。 1月,气压带风带 移,北半球的 被该季节形成于陆地上的 切断,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 和 两个气压中心。 南半球因 主要以海洋为主 ,海陆热力对比不强,气压带的改变不明显。 北北副热带高压亚洲低压亚洲低压夏威夷高压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亚速尔高压南南副极地低气压副极地低气压亚洲高压亚洲高压阿留申低压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冰岛低压8、冬季,东亚盛行来自 高压前缘的 风,天气特点是 ;夏季,东亚盛行来自 的 风,天气特点是 。 南亚和东南亚的中南半岛,冬季处于 高压的南侧,盛行 风,暖热干燥; 夏季,气压带风带 移,南半球的 风带越过赤道,受向 的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形成_风 ,该风越过印度洋,给南亚和东南亚带来丰富的降水。蒙古西伯利亚蒙古西伯利亚西北西北寒冷干燥寒冷干燥副热带太平洋副热带太平洋东南东南温暖湿润温暖湿润亚洲亚洲东北东北北北东南信东南信右右西南季西南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